秦可卿的出身问题,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误解着。
一方面是由于一些读者在不经意的情况下,仅仅阅读了通行本《红楼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曹雪芹笔下的完整的《红楼梦》,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几十年来被人为地和广大读者隔离开来。这就使 得热心的读者也难以读到它,以至于很多人都不能正确理解在“秦可卿出身”问题上的曹雪芹的本意。我在拙文《秦可卿孽孽》一文中,已经对秦可卿的出身作过重点的分析。然而近期看到一些“红 研”文章,在谈到秦可卿的出身问题时,仍显出一些偏颇。因此,我认为仍有对此问题作进一步补充说明的必要。
为了弄清楚“秦可卿的出身”问题,建议读者先研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八回的最后的一段文字,它在实际上全面、集中地描写了“秦可卿的出身”。
在书中的这一段的文字里,读者在阅读了原文之后,一定要仔细阅读脂砚斋的批语。因为它是解析“秦可卿出身”的关键文字,舍其是不能真正弄明白“秦可卿的出身”问题的。
在这一段书中,对于秦可卿的父亲的姓名和官称(职务)等等,脂砚斋的评语已经评的很是明白:
秦业——妙名。业者,孽也。盖云:情(谐音:秦)因孽而生也。营缮部——官职更妙设。云因情孽而缮此一书之意。
从以上“脂评”可以看出:秦可卿的父亲的“姓名”,并不是他真实的姓名,“官职”也不是他的真实的官职,从这两点可以推论出秦可卿也并不“姓秦”。
那么,如此说来,这段书的原文,对于“秦可卿的出身”的研讨,还有些什么意义呢?
我认为,在读了上段原文和“脂评”之后,首先应当肯定,曹雪芹的这段原文完全是“表面上的假象”,而“脂批”才道出了其真实的“底蕴”。秦可卿除了不姓“秦”之外,就是她绝对不是出身 干“养生堂”,“出身养生堂”不过是一句“虚话”。
认真阅读以上的“脂评”文字,目的在于着重否定一些人心目中的“秦可卿出身养生堂”的理念,对于研讨真正的“秦可卿的出身”是十分重要的。这正是我建议读者先行阅读、研讨这一部分“脂 评”的理由。
曹雪芹对于“秦可卿的出身”和“姓氏”,在书中并没有直接写出,而是“隐写”在原文之中。
也是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成本)的第八回,也是在这一回末段的“脂评”中,初步描述出和“秦可卿的出身”有关的重大情事。
在原文“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之后,有双行“脂评”,如下:
“出名秦氏,究竟不知系出何氏。所谓寓褒贬,别善恶是也。……如此写出,可见来历亦甚苦矣。又知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
下面对这段“脂评”作出解释:
“出名秦氏,究竟不知系出何氏。”从秦可卿的父亲的名字——“秦业”的“脂批”“情因孽而生也”一句中,可以看出:“出名秦氏”的“秦”字实际指的是其谐音字“情”字。既然指的是“情 ”字,当然就会有“究竟不知系出何氏”的结论。
“所谓寓褒贬,别善恶是也。”指的就是在“情(秦)”中包含着“褒”、“贬”双意,并以“情”去区别“善恶”。
“如此写出,可见来历亦甚苦矣。”对于这一句,我认为它绝对不是说:因为秦可卿出身“养生堂”,而造成她的苦难。而是由于她的父亲被难,以及她的高贵的家庭的被难,而导致她的受苦受难 的结果。这一点,我认为也是促使她在“天香楼上”自缢身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又知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我认为,这一句对于判明秦可卿的出身,是十分重要的。我在另一篇拙文《秦 可卿乃(红楼梦>中第一关键人物》中,曾对这一句作过简明的分析。
什么样的“情”可以值得使“天下哭”,那必然是发生了关乎“天下”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按照曹雪芹生活的年代——清代的康、雍、乾三朝的历史,和曹雪芹本人能够联系上的“惊天 地、泣鬼神”的大事,那只能是“皇权之争”以及和曹雪芹家“被查抄”相关联的那些事。曹雪芹的家史已经告诉我们,他的一生颇受那些事端的影响,他焉能不为之悲愤有加,而必欲之“昭告天下” 而后已。这也正是“脂评”所示:“云因情孽而缮此一书之意。”以上是对上段“脂评”的分析。下面,在原文“长大时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之旁,又有“脂评”对“性格风流”四字写出批 语:
“四字便有隐意。春秋字法。”这一句“脂评”在这里点明“性格风流”有隐意,岂不就是告诉读者秦可卿出身的“不一般”吗?她是应该具有“特殊的~‘高贵”的出身的,这自然也是对秦可卿 “出身”的隐注,也是从另一面说明秦可卿的出身和“养生堂”无关。
总结《脂评石头记》(甲戌本)第八回最后一段关于“秦可卿出身”的文字中的“脂评”的涵义,就是:
秦可卿不姓“秦”。她不是一般人。她不是“养生堂”出身的。她的出身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可以让“天下哭”。这些就是《脂评石头记》对秦可卿出身的定位。
关于上面所分析的这段“脂评”,我在另一拙作《脂砚斋与红楼梦》一文中,已经说明了我的看法,我认为,上述这些“脂评”,其实就是曹雪芹的亲笔,只不过是他在这里借用“脂评”的形式“ 故弄玄虚”罢了。所以,“秦业”和“营缮部”,本就不存在,秦可卿的父亲不姓秦,她自然也不姓秦。既然“营缮部”是“假语”,“养生堂”怎么就是“真话”?我们又何必非要让秦可卿那本来“ 高贵”的躯体,再到养生堂去“镀镀金”。曹雪芹已经自己否定了他那一段原文的涵义,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再注重它了。在《红楼梦》中,表示“秦可卿出身”的文字很多,我在几篇拙作里,都曾涉 及这一主题。除了上面已经引用过的之外,在这篇短文中,再次把其他有关的内容,集中、有序地在下面加以叙述。
《红楼梦》第五回中,秦可卿卧房内的布置:“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秦太虚的一副对联”,“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榻”,“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 ”等等,绝非一般小姐的绣房。即使是宁荣二府内,除此之外,也再没有胜过如此佳境的了。
《红楼梦》第五回如上的描写,虽然有其别意——引贾宝玉入梦的作用。然而,这一部分也着实点出了秦可卿不寻常的习性,这自然是和她的出身分不开的。文中还特别把她卧房中的用具联系到“ 女皇武则天”、“寿昌公主、同昌公主”等,不能不使人联想到:点出这些“女皇”、“公主”,正是影射“秦可卿也出身皇家”,并且也是公主一类的人物。其“富丽堂皇”的卧室,岂不就是一座“ 公主”的寝宫吗?在《红楼梦》第十三回中,曹雪芹描写了秦可卿死后的葬仪准备情况。首先是她用的棺木问题。文中写道:
且说贾珍恣意奢华,看板时,几副杉木板皆不中意。可以薛蟠来吊,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说是铁网山上出的,作了棺材,万年不坏的。……原系忠义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用……”秦可卿用的棺材,原是准备给“忠义亲王”用的。就说明曹雪芹有意把秦可卿和亲王相提并论,从而可体现出她的出身自然是高贵的皇族了。文中接 着又说到秦可卿死后,皇帝给她加封号的事。笔者另有一篇拙文《秦可卿死封龙禁尉》,详细地解析了曹雪芹隐写的皇帝给秦可卿加封的这一过程。此处,择其要点,叙述如下:书中写到:
可巧这日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监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抬来,次后坐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贾珍忙接着,让坐至逗蜂轩献茶。在上段文中,有四点应加以说明:
1.对于掌宫内监戴权的“权”字,脂砚斋批语是:“妙!大权也。”指明“戴权”是“代表”着“大权”而来的,岂不是代表皇帝来降旨的吗?
2.“先备了祭礼遣人抬来,”讲的是“私情”。
3.“次后‘坐了大轿,打伞鸣锣”则是“办公”的仪仗。
4.“让至‘逗蜂轩’献茶”。脂砚斋对“逗蜂轩”三字的批语是:“轩名可思”,则是指明此三字有别的意思。按此三字的谐音字,就是:“都封。宣!”说明皇帝给秦可卿和贾蓉都加了“封号”。
把以上四点连起来理解,正说明皇帝是派掌宫内监来给秦可卿和贾蓉加“封号”的,秦可卿的出身自然是不一般的。一般的人,没有特殊的功勋,皇帝是不会给他加封号的,而皇族或有爵位的家族 成员,则有可能。
在第十四回中,曹雪芹又写到秦可卿的轰轰烈烈的葬仪。
参与给秦可卿送殡的“浩浩荡荡、压地银山”般的人流中,除了公、侯、伯等的子孙们之外,还有东、西、南、北四郡王所设的“彩蓬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的路祭。
在清代,文武官员们,参与一定规模的殡葬仪式,是不能够越矩的,是需要经过批准的。譬如有四王参与的仪式,应该是有皇帝的旨意的,否则就是违反律法,要受到惩处的。
有四王参与,且经过皇帝的准许,秦可卿葬仪的隆重程度,说明秦可卿本人的身份的特殊性,即她死时具有的高品位封号。而且,她的封号绝不低干所有送殡者的品级。
以上几段文字,虽然从秦可卿的卧室、死时的棺木、封号,以及送殡队伍的规模、隆重的程度等方面,说明了秦可卿的高贵,但从这里也应看到,这些高贵的表象是和她的出身是联系在一起的。不 可能设想:这些表象“仍然消除不了”她出身于“养生堂”的“虚话”。再者,有谁会相信:一个穷人家出身的孩子,在那样的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没有特殊的缘由,竞有可能成为“公主”、“郡 主”一类的人物的。总结上文,就可以了解秦可卿确实出身于“皇家”,她确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皇族”的女儿——“格格”,并曾被册封为“公主”、“郡主”一类的人物的。
这篇拙文中的很多论点,虽然已经在我的其他的拙文中谈到过,但我还是再次集中地对秦可卿的出身问题,加以深切地阐述。我衷心地期望广大读者,能够从这里看透“秦可卿出身‘养生堂一的“ 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