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赛马”机制的建立,大批年轻人走上企业的领导岗位,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知识化,使企业充满着勃勃生机。这也正是领导者的公正意识所促使的人才战术,使得企业内部的竞争力大为增强。公平的竞争体制,让所有员工放心戒心,全心全意地使出浑身本领。这不仅是对企业十分有利,对员工自己也百利而无一害。
§§§第7节 适当的刺激——提高忧患意识
适当的刺激,目的显然是要在组织内部提高忧患意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鲶鱼效应”被广泛应用,而所谓的鲶鱼效应是这样被提起的:
最早渔民们到深海去捕捉沙丁鱼。但是,由于捕鱼点距离陆地比较远,捕的鱼运回来时,由于沙丁鱼并不游动已处于窒息状态往往就已经死了大半,很难卖出好价钱。可大家发现有一个老渔翁,他的鱼运回陆地的时候,却都是活的,原来他的船舱里总是放上一条鲶鱼。由于鲶鱼是以捕食沙丁鱼为生,所以鲶鱼在鱼舱里会不停地追逐沙丁鱼,结果沙丁鱼为了避免吃掉总在不停地游动,反而得以都活着到岸。
这个例子往往被用来比喻那些缺少活力、缺少竞争的组织。比如像我们原来的某些国有企业,因为没有竞争的压力,没有生存的压力,所以大家都在那里混吃等死。而一旦放一条“鲶鱼”进来,那么所有的“沙丁鱼”都会被迫游运起来,从而变为一个有活力的组织。
管理下属也要善于利用“鲶鱼效应”,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也越来越大,竞争已成为每个人都不能逃避的现实。身为一名管理者,你要想引导下属良性竞争从而达到管理他们的目的,就更需要付出时间与精力。管理者必须时刻牢记于心:下属之间肯定存在着竞争。竞争分为良性竞争和恶性竞争,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要遏制下属之间的恶性竞争,引导他们之间进行良性竞争。
有的下属羡慕别人的长处,就会鞭策自己,努力工作。刻苦学习,赶超对方。这种人会把羡慕渴求的心理转化为学习、工作的动力,通过与同事的竞争来缩短彼此间能力的差距。这种良性竞争能促使组织内的员工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工作气氛,每个人都积极思索着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掌握更多的技能,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这样一来,整个组织的整体水平就会不断地提高,充满生机与活力。
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必须要有一定的限度。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明白“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的道理,有些人由羡慕转为忌妒,甚至是嫉恨。这种人不但自己不思进取,相反还会想出各种见不得人的花招打击比他们强的人,通过使绊、诬蔑等手段来拉先进的后腿,让大家扯平,以掩饰自己的无能。这种恶性竞争会影响先进者的积极性,使得组织内人心惶惶,下属之间戒备心变强,提高警惕以免被暗箭所伤。如果整个组织长时间形成了这样的气氛,那么下属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会耗在了处理人际关系上,就是管理者也会被如潮涌来的相互揭发、抱怨给淹没,这样的组织你还能有什么指望呢?
管理者是组织的核心与希望,艺术性地工作要求自己一定要留心组织的气氛,积极引导良性竞争,避免恶性竞争的出现。
如果在这方面有出色的建树需要:创建正确完善的业绩评估机制。以实际业绩为根据来评价下属的能力,不可根据其他下属的意见或是你自己的好恶来评价下属的业绩。评判的标准要尽量客观,少用主观臆断。
不鼓励下属搞小动作,不理“人事秘书”的小报告。坚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恶惩那些为了谋一己之利而用各种手段攻击同事,破坏?组织正常工作秩序的下属。不要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创建公开的沟通交流体系。让大家多接触、多交流,有话当面说,有意见明摆出来,诚实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组织就好比一台大机器,每个下属都是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你的职责就是激励这台大机器上的各个部分,引导下属们进行良性竞争,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只有这样,组织这台大机器才能越转越好!
§§§第8节 高处不胜寒——竞争让自身更有价值
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没有了竞争对手也就没有了竞争,而一旦没有了竞争,自身的发展也就停止了,甚至连自身的存在都失去了意义。
竞争,是现代企业在现代所必须面对的经营形势,有时,竞争决定了一个企业对其行为效益有所贡献的各项活动,例如,革新、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或有条不紊的实施过程等等是否恰如其分,竞争管理就是在角斗场有利的竞争环境的工作。竞争管理的目的是针对决定产生竞争的各种影响力而建立的一个有利可图的和持之以恒的地位。
“培养竞争对手”是一个很概括的说法。它的基本思想内核是:承认竞争对手的存在,鼓励竞争对手的发展,把自身的发展建筑在竞争对手的发展之上。具体地讲,学会培养竞争对手,就是要学会欣赏竞争对手,学会安抚竞争对手,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欣赏竞争对手是一种竞争的气度,安抚竞争对手是一种竞争的修养,与竞争对手合作是一种竞争的手段。
商品经济社会里的竞争是激烈的和残酷的,但同时又是艺术的。任何竞争中的杰作和大手笔,无论是出自己方还是出自竞争对手,我们都应该为之喝彩。文学作品中经常有两军阵前禁不住为对方暗暗喝彩的描写,交战的双方尚且能够如此,商业竞争对手之间为什么就不能有如此的度量和心胸呢?为对方喝彩就是对对方的欣赏,这种欣赏也就是一种鼓励,它既体现出一种竞争的气度,也体现出一种竞争的姿态。能够欣赏竞争对手,才有可能不断完善自己并最终超越竞争对手。
中国的武术在国人眼中是民族的骄傲。然后近年来,因为武术在电影上出神入化的演出使得国人越来越觉得中国武术乃是世界最强,任何种类的武术都不可战胜。事实真是如此吗?也许我们有过辉煌。但目前来看,中国国家队和外国各种武术流派的比赛中都不见得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令国人无法接受,甚至觉得是比赛的规则限定了运动员的发挥。
然而国家体育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却称:“这是缺乏交流竞争的结果。我们的中国的武术运动员以前很少和国际上运动员进行交流比赛。又加上电影的宣传,导致了大家的盲目。这就好比晚清时候的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却没有认清世界的局势。同样,我们武术运动目前的状况也是如此。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比赛的成绩并不如意。”
当记者问到有何改善办法时,他说:“就是多比赛和交流,给选手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现在的中国的散打水平比以前有了很显著的提高,究其原因就是有了和国外选手竞争的体制。”
商业竞争当然不等同于体育竞争,但基本道理是一样的: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没有了竞争对手也就没有了竞争,而一旦没有了竞争,自身的发展也就停止了,甚至连自身的存在都失去了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培养竞争对手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通过培养竞争对手、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合作,来避免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避免卷人一场很有可能是毁灭性的竞争中去。我们不少企业现在整天盘算的是如何击败和消灭竞争对手,把别人的市场份额变为自己的市场占有,这是一种典型的“替代型”竞争思路,在这种竞争思路下企业所能做到的充其量是在已有的蛋糕上使自己尽可能多地切分到一块;而培养竞争对手实际上是一种“互补型”的竞争思路,这种竞争思路着眼于把蛋糕做大,在做大了的蛋糕上大家都可以比以前得到的更多。
当然,作为一种竞争战略,“培养竞争对手”并不能保证企业肯定会得到预期的结果。因为竞争的特征之一就是竞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一个企业的竞争行为的后果至少在某种程度依赖于竞争对手的反应。经验分析表明,当企业相互合作时,它们都可以得到合理的利润回报,但如果一个企业采取了仅对自身有利的行动而竞争对手不采取报复行动的话,则这个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果竞争对手对这种行动进行了强烈的反击和报复,则每个企业的境况都将比互相合作的情况下要差得多。
一个企业“培养竞争对手”的战略同样可能得不到竞争对手的合作,也就是说企业的“善”可能得不到“善报”,而且有可能被竞争对手用来作为反击的武器和机会,这就多少有一点“农夫和蛇”的味道了。但即使如此,也不足以导致我们放弃“培养竞争对手”的思路和战略。作为一种战略,“培养竞争对手”并不意味着专门指向某一特定的竞争对手,而大部分的竞争对手都应该是理智的和具有一定道德责任感的,而且,对竞争对手发出一个善意的信号总比发出一个危险的威胁要好得多,努力寻求合作总比刻意追求对抗要有益得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些少数违规者虽可获得短时的利益,但长此以往,则一定是站不住脚的。
§§§第9节 特色竞争模式——做行业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