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乐观面对生活
积极乐观的心态就像一个强有力的磁场,会将各种有利的因素吸引到自己身边,困难的事情也因此有了解决的转机。
人们都说,生活中不如意十有八九。的确,生活绝不是一条坦途,它布满了坎坷和阻碍,在上面行路的我们,都曾有过受伤、流血的经历。为了孩子将来能够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我们除了锻炼孩子的独立品性之外,还要教给他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一切事情。 积极乐观的心态就像一个强有力的磁场,会将各种有利的因素吸引到自己身边,困难的事情也因此有了解决的转机。
早晨起床后,心态消极的孩子第一个念头是: “我的上帝啊,怎么又是一天的早晨了!”接下来的一整天他可能就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变得无精打采。而心态积极的孩子却会想:“赞美上帝!充满快乐的一天又开始了!”接下来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他会始终保持着快乐的心情度过一整天。如果两个身陷沙漠的人都只剩下半壶水时,心态消极的那个人想到的是“天啊,只有这么一点水了,我会渴死的”,而心态积极的另一个人想到的却是“我还剩下半壶水,在水喝完前,我想我会找到水源的”。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就是这样不同地影响着每一个人。
每当小斯宾塞情绪消沉时,我总是笑着对他说:“换一种眼光试试,你会发现一切都和原来一样美好!”我曾经给小斯宾塞讲过一个乐观的弟弟和悲观的哥哥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他有着很深的影响。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位年老的父亲带着两个儿子一起生活,他们都很可爱。圣诞节来临前,父亲为了考验他们,就分别送给他们不同的礼物,在夜里悄悄把这些礼物挂在圣诞树上。第二天早晨,兄弟俩早早起来,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圣诞老人给自己的是什么礼物。哥哥的圣诞树上礼物很多,不仅有一把气枪,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还有一个足球。可是奇怪的是,哥哥却并不高兴,反而忧心忡忡。父亲问他,是礼物不好吗?哥哥拿起气枪说,这支气枪我如果拿出去玩,没准会把邻居的窗户打碎,那样一定会招来一顿责骂,我要这气枪有什么用呢?还有,这辆自行车,我骑出去倒是高兴,但说不定会撞在树干上,一定会把自己摔伤的,我要它又有什么用?而这个足球,我总有一天会把它踢爆的啊……父亲听了没有说话,转过身,去看弟弟的反应。和哥哥不同,弟弟的圣诞树上除了一个纸包以外,什么也没有。没想到,他把纸包打开后,却哈哈大笑起来,还一边笑,一边在屋子里到处找着什么东西。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说,他的圣诞礼物是一包马粪,这说明肯定会有一匹小马驹在他们家里。最后,他果然在屋后找到了一匹小马驹。父亲和哥哥也在他的带动下一起笑了起来,大家一起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圣诞节。
乐观的心理总会带来快乐的结果,而悲观的心理则会使一切变得灰暗,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是如此。因此,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是我们要教给孩子的重要一课。
2.给孩子信心
当一个孩子拥有自信时,他会对陌生的东西不再那么畏惧。
在孩子的心理教育方面,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考虑得很周到,那就再做到一点--给孩子信心。正如乐观的心理一样,自信是生命中积极、肯定的力量,它是晨露闪亮的光泽,是雨后清新的绿色,是生命中没有尘埃的宝石,是孩子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动力。
人们清楚,在很多时候,信心能拉近自己与目标的距离,虽然目标并非近在咫尺,但人们却能在信心的带动下完成它。同样,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当一个孩子拥有自信时,他会对陌生的东西不再那么畏惧。他希望成为它们的一部分,而后来也真的就实现了。
培养自信,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给予肯定和赞赏,即使同时指出不足也不要紧;相反,消灭自信最好的办法就是经常性的否定和指责。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肯定和赞赏少得可怜,而受到的各种打击却像空气一样包围着他们,怎么也摆脱不掉。他们也曾企图反抗,但柔弱和善良的天性却成了反抗的最大阻碍,他们还保持着对周围世界的那么一点点信任,但得到的常常是厌恶和抛弃。刚刚燃起的生命之火,还未壮大便要面对狂风骤雨,这种内心的历程一旦被描述出来,人们一定会大加同情,但可惜的是它总是以不易看见的方式在孩子的内心进行。久而久之,孩子会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去反对自己,厌恶自己,为一点小小的过错而惩罚自己;更有甚者,还会站在人群的对立面,讨厌并憎恨整个社会。
不自信的孩子常常对自己进行过度的自我惩罚,他们害怕与人交往,并害怕接触新的知识。这不是因为他们对于知识没有兴趣,而是因为这些知识总与别人以及周围人对他的歧视和不公相联系。我认为,人最大的罪恶莫过于对另一个生命的杀害和对别人心智信心的毁灭。前者是从物质、肉体上将其消亡,后者则是从心智上把人彻底地打倒。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生命和心智都属于自己,来到世上是上帝的恩赐,不管自己的成绩好与不好,长相美与不美,家境贫困或富有,上帝给我们每个人的权利和智慧都是均等的。我们还要让孩子明白,正如快乐和胜利一样,失败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要相信自己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无可替代的。
身为家长的你,请永远不要对孩子绝望,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可爱之处,并且不要吝惜自己的赞赏和同情。我一直都是这样对待小斯宾塞的,我相信,如果我不能给他财富,那就给他寻找财富的信心;如果我不能给他智慧,那就给他获得智慧的信心;如果我不能代替他生活,那就给他面对生活的信心。
3.学会爱自己,才能爱他人
一个人是否高贵,不在于别人怎么看他,而在于他怎样看自己。
教育的目的是“为孩子的未来生活作准备”,这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已经本能地开始认识自我了。他会在 3 岁时就开始注意自己的长相。他会对着小镜子把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一一观察一遍。等到稍大一些之后(大约从7岁开始),他们开始喜欢暗地里将自己的身体与其他小朋友进行比较,希望找到自己身体与心智、性格、 能力方面的联系。这就是孩子自我认识的开端。再进一步,等到他们进入群体生活后,还会对自己在群体中承担的角色感兴趣,并模糊地把这与自己的身体联系起来(孩子总是从具体、感性的东西开始某项认识的)。这时,心理上的自我认识就产生了。
这种心理上的自我认识,将会是孩子日后性格的基础之一。这时,我们应该告诉他们要保全和珍爱自己,不要因外界的评价而动摇对自己的信心。每一个孩子都会在未来的生活中担当不同的角色,重要的不是角色怎样,而是在每一个角色中,自己做得怎样--满意自己吗?富有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吗?会不会感到快乐?在思维上会不断进步吗?
我从来都相信,一个人是否高贵,不在于别人怎么看他, 而在于他怎样看自己。这一点只要有一些人生阅历和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赞同。一次,小斯宾塞回来告诉我,他们班上要排演莎士比亚的话剧《威尼斯商人》,老师让他扮演安东尼,他希望我帮他背一背台词,讲一讲每个情节中的人物心理。我当然很乐意。要知道,尽管小斯宾塞的阅读能力超群,但他的口头语言表达是比较差的,我想,正好可以借此机会让他锻炼一下。没想到,两周以后的一天,小斯宾塞垂头丧气地回来了。他说,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他的台词说得像个哲学家, 一点感染力都没有,让他放弃这个角色而只在幕后念旁白。我说,念旁白也很好啊,它能有力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但小斯宾塞仍然感到很难过。晚饭后,我们到屋后的花园里散步,那是一个春日的黄昏,玫瑰花的叶子绿了,葡萄架上的藤蔓也发出了新芽,满地的蒲公英绽放着一丛丛黄色的花絮。我走过去,随手拔起一丛蒲公英说:“我想把这些蒲公英拔去,只留下玫瑰花。你认为怎么样呢,孩子?”“这些蒲公英也挺好的,一定要这样做吗?”小斯宾塞有些不舍地说道。我站起身说:“是啊,尽管它只是蒲公英而不是玫瑰,但也是美丽的,我们不会剥夺它成长的权利。我的孩子,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别人,他需要成为他自己。”小斯宾塞似乎明白了话的含义,他又提起了精神,要求继续练习旁白。演出的那天我也去了,并托老师转送了一束蒲公英给小斯宾塞。那晚,他的旁白念得很棒。多年以后,当我在整理小斯宾塞的旧书时,就在那本莎士比亚的剧本里,看到了一束淡黄的、压成薄片的蒲公英。
4.勇气的力量
勇气意味着希望。
我无法确定勇气是否完全属于心理学的范围,因为它常常需要很多其他的因素来支撑;我也不能说,勇气就是勇敢的行为,因为它的内涵不是勇敢可以说明的。但至少我们知道,在生活中,勇气意味着希望。它常常在人面临困难和恐惧时产生,也常常在同样的时候消失。勇气是对自我力量和智慧的肯定,是对待事物的一种积极心态,也是内心不再犹豫的决定。
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所有孩子都会面临是否具有勇气和怎样具有勇气的问题。 我认为,教育者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勇气,并鼓励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当一个人不断地从心理上积极暗示自己时,他的反应能力、兴奋程度都会大大提高,从而有助于他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相反,一旦人失去勇气,则常常陷入自我谴责、自我畏惧的心理状态中,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增加它的困难程度。勇气还有助于促使孩子作出比较和选择:“假如不这样,难道还会有更好的办法吗?”他会果断地作出选择,并为之付出努力。
培养勇气的办法和培养一个人的自信心一样,需要鼓励、赞赏和肯定。其次还需要在生活中尝试和磨砺,并确定令人激动的目标。我在小斯宾塞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训练他树立勇气。 孩子从小到大,注定要经历许多令他恐惧的事情,比如黑夜、迷路、小朋友之间的争斗、陌生的环境以及犯过失后的惩戒等。这时候,几乎所有孩子的自然反应都是希望得到帮助,要是大人能代替他去面对这些则更好。但我认为,除非万不得已,我们都应该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大人此时需要做的只是给予必要的关注,并鼓励他运用自己的勇气。
需要指出的是,我从来不把一些残忍的事看作有勇气的表现,也从来不把鲁莽、冲动、 缺乏理智的行为看作是有勇气的行为。我常常告诫小斯宾塞,一个真正有勇气的人首先要有理性和悲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