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帝斗争上,阎锡山也有不俗的表现。他1932年重新出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后,就向国民政府要求拨精兵十万收复锦州,并建议中央政府加强国防建设,以御外侵。1935年在日本策划“华北事变”,多次邀他出任“华北五省自治联合政府”主席时,他“不为所动”,均予拒绝,使日本阴谋未能得逞。阎锡山的“深明大义”,蒋介石颇为欣慰。其后不久,鉴于绥远形势日紧,阎锡山遂提出了“守土抗战”的口号,并于1936年冬,在蒋介石的支持和晋绥军的英勇作战下,对进犯绥东的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取得了绥远抗战的伟大胜利,对全国人民以极大鼓舞。之后,他又同意组织抗日民众团体“牺牲救国同盟会”和抗日民众武装“决死队”。在日军进攻山西时,他不仅热情欢迎八路军三师主力进入山西,奔赴前线作战,而且与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中共领导,共商御敌方略,相继组织了“雁北会战”、“忻口战役”。特别是相持近一个月的“忻口战役”,给气焰嚣张的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占领中国”的美梦,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十二月事变”后,阎锡山虽然与日本加紧了勾结,但同时也还多少地同日军作战。并且,在日军的种种威逼利诱下,阎锡山虽然有所屈服,然而,他到底也未向日本投降。他在当时处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一点,确属不易。
与此同时,阎锡山自1912年主政山西后,就对治理山西予以了极大关注,尤其是在振兴山西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倡导的“六政三事”,他制定的“厚生计划”和《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等对于山西的农业、工业、商业贸易、财政金融和交通运输的发展,都发挥了很大作用。抗战爆发前山西的粮、棉、油等农副业产品的数量所以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西北实业公司”所属30多个工厂,其资本投入的总量、机械制造工人的数量、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以及“四银行号”的资本总数,所以能在全国占有那样大的比重,具有那样高的地位;同蒲铁路所以能凭一省之力,在短短的4年多时间里就全线竣工,创造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几个奇迹等等,都与阎锡山的努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建设,不仅在当时就对改变全省经济落后面貌,保护民族工业,加强国防和反抗日帝侵略,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工业和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阎锡山在发展国民教育、职业教育、人才教育、社会教育上所采取的种种措施;他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科技研究发明等等,对于推动全省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贡献。至于阎锡山实施的“用民政治”、“村本政治”,从国家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并有序活动的角度而言,也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但是,阎锡山对于中国社会前进发展的阻挠与破坏行为,也是十分明显,毋庸质疑的,造成他种种过与非的原因,以其个人的素质品行、个性等等为由,是解释不通的,这与他对中国社会进步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一样,也不能以此作为解释。究其根源,则是其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属性使然。
中国的资产阶级或曰大资产阶级,它所代表的是官僚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也是属于剥削阶级。它的政治目的,就是要在中国建立由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但是,在中国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情况下,它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就必须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它有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的一面。阎锡山起而举行太原辛亥起义,出师北伐讨伐奉系军阀,对日本的侵略予以顽强抵抗,正是其革命性的表现。然而,由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的经济、政治条件都先天不足,它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它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上,往往表现出动摇性和不彻底性。阎锡山对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的卑躬屈膝,趋炎附势,他在“十二月事变”后和日本的加紧勾结,解放战争中和到台湾后向美国的乞援求助,也正是其向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屈服妥协的表现。
这种屈服妥协,对于中国社会的前进发展自然危害不浅,但比较而言,阎锡山反共反人民的种种行经,则可说是其过与非的最主要表现。阎锡山反共反人民的活动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即已开始,之后,日益加深。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他就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北伐战争开始后,他迟迟不予“易帜”,不就任广东国民政府委以的“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就是因为他认为广东国民政府是亲共的,亲苏的,而当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大肆逮捕残杀共产党人后,他便很快表示了对蒋介石主持的南京政府的拥护,不仅易帜,在全省升起了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并就任了南京政府授予的“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一职,而且,紧随蒋介石之后,在山西大搞“清党”,甚至为了对付共产党,阎锡山还置北伐大局于不顾,劝奉系军阀张作霖“联蒋讨共”。这说明阎锡山是把共产党一直视为主要敌人的,也说明阎锡山对封建势力的妥协。
经过北伐战争,国民党建立了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国民政府后,对共产党的压迫更加严重,阎锡山为了支持蒋介石的“以党治国”,不仅派出军队先后去南方和陕北,对红军进行军事“围剿”,而且在省内加紧组织反共武装和反共政治宣传,直至设置重重障碍,阻挠红军东征。“7·7”事变后,在日军的大举进攻下,阎锡山虽然曾与共产党积极合作,对日军的进攻予以了有力的抵抗,可是,当抗战形势发生变化,日军将其主力用于共产党八路军,而对国民党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后,阎锡山即反友为敌,对共产党进行种种限制、打击,直至发动“12月事变”,此后又认敌为友,与日本加紧了勾结。这就进一步暴露了中国资产阶级向帝国主义妥协的另一种属性。也说明一旦帝国主义放松对这个阶级的压力后,它就要把进攻的矛盾指向它的“宿敌”。这也是为什么抗日战争刚一结束,民族矛盾已然解决后,阎锡山便迫不及待地要调遣重兵向上党解放区进攻了。他为了实现其对山西专制独裁统治,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拼死抵抗,虽然屡战屡败,依然顽固坚持,甚至采取“三自传训”、“总体战”等法西斯手段,进行最后的挣扎。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人民解放战争的狂澜巨卷,终于冲破了他经营多年的太原老巢。尽管如此,阎锡山仍不甘心,在广州组阁后,还费尽心机,想挽救残局,东山再起,但却终归徒劳。飞抵台湾后,又惨淡经营数月,虽不得已卸任,依然以反共复国为己任,并憧憬着他的大同世界,设计着对未来中国的改造。
阎锡山反共的历史不谓不久,若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算起,到1960年他去世为止,长达40余年。他反共的立场也可谓十分坚决,矢志不逾。他反共的思想、理论、策略、方针、经验等,也确实表现不俗。与他同时代、同阶级、同政党、同官阶的人相比,阎锡山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的。因此,他无愧于“反共老手”这个称号。纵观阎锡山反共防共的所作所为,可以发现,他反共防共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他较少感情色彩,而理性的成分较多,他虽然也骂过“共产党杀人如麻”,“共产党是九条尾巴的狐狸”等等,但他思考得更多的是共产党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根源,以及怎样反共、防共这些具有一定理论和策略意义的实质性问题。阎锡山反共的特点,可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只着眼于现在,同时立足于历史和未来。这从他把共产党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以及未来大同世界联系起来观察问题的视野上来看,即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特别是他反复强调的“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错误及其一直宣扬的“大同世界”,“公道主义”等主义,居心更为阴险老辣。他如此做法,其实就是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不仅想让当时的人们消除对共产主义、共产党的信仰,而使人们深信他的那些主义才可以救人类救世界,而且还想让以后的人们也是这样,从而彻底根除共产党的根苗,而让他的主义永世长存。这不能说阎锡山在反共问题上确实高瞻远瞩,有着一定的战略眼光。二、不是仅止于表,同时还深及于里。阎锡山对共产党的“危害”的言论,可谓多多,他在进行种种污蔑的同时,对现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弊病,从原因上进行剖析,并且有针对性的开出了他自以为是的根治这些弊病的“药方”,以此向人们说明共产党产生的原因和怎样才能有效地防共反共,从而触及到了问题的根本。如与山西一河之隔的陕北,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蓬勃开展时,阎锡山就向其部属说,穷人所以跟着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给了他们土地,他们不再受地主剥削了,因而他要地主们把多余的土地拿出来分给穷人,后来又提出“土地村公有”的主张。三、不是只限于点,同时扩展到面。共产党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后,实际上开始了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的武装斗争。阎锡山虽然也竭力对红军进行军事“围剿”,以武力解决问题。但他从对军事“围剿”屡屡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更认识防共反共,仅靠军事,难以奏效,还必须从各个方面展开。他先是主张防共反共应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后来又系统地提出了“思想防共”、“主义防共”、“政治防共”、“组织防共”、“经济防共”、“民众防共”等理论。并且为此而进行了种种尝试,采取了不少措施。阎锡山所宣扬的“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就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学说的,如此等等。正因为阎锡山在反共防共的问题上如此煞费苦心,深谋远虑,所以,何应钦也甚觉自愧不如阎锡山,说他“对反共认识至清,理论至精,有方案,有对策,有行动,有经验,尤为人所称服”。至今台湾有些人仍对阎锡山念念不忘,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从辛亥革命到大陆全部解放,在这近40年的风云变幻中,在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可以说,阎锡山都参与其中,由于中国社会环境极其复杂,内外矛盾重迭交织,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又都要按照自己的政治设计来改造中国,从而使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变得十分艰难曲折。因此,对阎锡山在中国社会发展变化中表现的优劣,在评判上也就有着相当的难度。以往大陆的有些论者,所以对阎锡山反共反人民的罪过肯定过多,而对其在反帝反封建上的积极表现肯定不多,甚或予以抹煞,在笔者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以说就是受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把是否拥护新民主主义革命、信仰马克思主义,更进一步讲就是对共产党的态度如何,作为了要求、衡量阎锡山的标准。这显然是失之偏颇的。因为这不是阎锡山步入政坛后活动的整个历史,也不是自辛亥革命到大陆解放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运动的全过程。同时,更为严重的是,采用这个标准,实际上等于是否认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也否认了阎锡山是资产阶级中人,否认了中国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及其属性。而这又恰恰是阎锡山表现出的种种功过是非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只有历史地、全面地考察阎锡山,才会对他的功过是非做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判。
总之,阎锡山的一生,有功有过,有是有非,并且其是非功过都还相当明显,对于他的功过是非的评判,实际上,也是我们对中国社会这一段历史应该如何看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