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8200000040

第40章 、中原大战前后的沉浮(8)

既然,“金代值”、“资私有”与“按需分配”都不适合当今社会,那么,究竟什么制度才适合于当今社会呢?阎锡山认为,唯有“按劳分配”、“劳资合一”。他所谓的“按劳分配”,就是“生产资本公有、资由公给,劳动者所生之物产,归劳动者享有,作为自己及其应养育亲属之生活,于保护、进化、互助上负担之用。能劳动之人,须人人劳动,能力大的,知识大的多做,多享有;能力小的,知识小的少做,少享有;巧的巧做,照巧享有,笨的笨做,照笨享有。各就劳动能力生产,各就劳动结果享有。各个人劳动能力不同,其劳动结果亦不同,享有美劣多少亦异”。至于“劳资合一”,“即有生产资本之人,与劳动之人,相合为一,农为自种之小农,工商为资本自营之小工商,此小农、小工商之田与资本,皆归私有,无资本与劳动者之区别。大工商业及大农场,分别由国、省、县、区、村公办。在公办农工商下之劳动者,即是田由公授,资由公给,完全与‘按劳分配’同,即在自办农工商下之劳动者,虽有‘按劳分配’之含义,然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实为一人,实际亦系‘按劳分配’。实行这样的‘按劳分配’,其利有三:其一,‘按劳分配’使劳动与享有相当,即分配‘合乎公道’,以其享有,励其劳动,劳动‘合乎人情’则‘适于生产’”。其二,“劳动与享有一致,以其享有上之所好,励其劳动上之所恶,足以励进化”;其三,“终老长幼之责,所付之直系亲属,老易得其终,幼易得其长”。实行“劳资合一”其利也有三:“生产资本私有,虽似含有‘按劳资分配’之含义,惟因‘劳资合一’之故,实际是‘按劳分配’,其利一。劳动与享有一致,足以励进化,其利二。终老长幼之责,能付之直系亲属,老易得其终,幼易得其长,其利三”。

在阎锡山看来,实行他的“物产证券”、“按劳分配”就可既避免资本主义的弊病,又能弥补共产主义的缺憾,他认为“就今日中国实际而论,尤非赶速实行‘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制度,不足以图自存。试问今日中国所受之国难为何?不外经济压迫,主义压迫,武力压迫而已。假使突破此三者之压迫,中国当然成为自由、自主、自立之平等国家。……实行‘按劳分配’免除阶级斗争,人力可以集中。实行‘物产证券’,开辟造产途径,物力可以集中,人力集中,物力集中,武力自振矣。……故我国今日,欲突破此经济、主义、武力三大压迫,舍行‘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其道莫由”。

然而,在当时中国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在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阎锡山也清楚,要推行他的这套理论并将其付诸实施,确非易事。因此,他提出应于推行之前,注意四点。即一、须求得国内知识界之承认,二、须使资本家觉悟,三、须求得一般人之认识,四、须求得友邦之谅解。

在研究“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的基础上,阎锡山还开展了“新村意义及组织之理论与方法”的讨论,讨论的结果,初步提出了“土地村公有”的理论,作为在中国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法。

阎锡山在大连期间组织有关人员对于“物产证券”、“按劳分配”的研究,当时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和问题解答,并汇编成册,但未公开发表。直至1934年为配合其思想上、政治上“防共”的需要,方成立“物产证券研究会”,出版会刊,陆续将其发表。

阎锡山对“物产证券”、“按劳分配”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其1919年“进山会议”的继续与发展,都是围绕着如何防止共产主义、消除阶级斗争,最终建立起他理想的“大同社会”、“公平制度”这一主题进行的。并且逐步形成了他的一套以反共防共为主旨的理论体系。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阎锡山要其军政干部乃至教师学生把《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作为必须读物,就足以说明他推行这套理论的用心所在了。

就阎锡山对“物产证券”、“按劳分配”问题上的一些认识而言,并非一无是处,满口胡言,其中有些还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如对“金代值”的颇置不满,对资本家剥削垄断所造成的种种社会弊病的谴责,以及怎样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论述等。但是,他推行这些理论的目的,只是想要避免资本主义的弊端,克服主义压迫,即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以“求得消除阶级斗争,泯灭赤化危机”,而非想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这就完全脱离了中国当时的现实。他想改变中国社会中一些不合理的现实,使中国成为自由、自主、自立之平等国家,可是却又想使资本家觉悟,求得友邦的谅解,凡此都反映了阎锡山既不甘心落后挨打,却又不敢与旧世界决裂,既想有所作为,却又怕冒风险的矛盾心态,而这也正是其阶级局限性所至。

6、山西政局动荡,阎锡山冒险返晋

1931年,山西可说是个多事之秋。败退至山西境内的部分倒蒋联军对当地的滋扰,及其企图对山西的长期占有,这些部队中不时发生的兵变,以及国民党在山西的加紧活动和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武装暴动,都加剧了山西政局的混乱和动荡,也使远在大连的阎锡山深为焦虑不安。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出“巧电”表示拥蒋后,冯玉祥的西北军除投降缴械者外,还有一部分忠于冯玉祥的部队在潼关被蒋军占领、平汉路又被石友三截断,因而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纷纷撤到山西。支应麟、高桂滋两部进驻晋中一带;宋哲元所属之张自忠、刘汝明、冯治安、赵登禹等部驻于晋南蒲县、解州一带;方振武所属之鲍刚、张人杰部驻于晋南浮山、翼城一带;孙殿英、庞炳勋等部驻于晋东南晋城、屯留、辽县一带。这些退入山西的7个省的军阀部队被统称为“客军”,以区别于晋绥军,其总数达10余万人。这些客军所需粮秣等一应支出,全部向驻地勒索摊派,使百姓负担大为加重。供给稍有不周即以武力威胁;不少办事人员还被伤害,“如临晋县长郭顾在赴运城交涉差务的途中,被开枪击碎膀骨。解县支应局长李勉生,被刘汝明部毒打致死。永济县长刘玉玑,被迫逃回太原,不敢回任”。“至于支应驻军耗费之巨,至足惊人,仅就解县说,为时不满一年,一切供应花费计达现洋100余万元。鲍刚部在移驻介休期间,支应花费达200万元”。不仅如此,“各部队的奸淫掳掠,殴辱民官的不法情事,已成普遍现象,尤其孙殿英及鲍刚、刘汝明等部,或制造吗啡金丹,或贩运鸦片毒品,不仅大量售卖,并胁迫驻地县长代为派销”(《中原大战内幕》第525—526页)。更有甚者,一些部队因驻晋日久,已开始不满足于客军的地位,想反客为主,长期占据山西。1931年夏,石友三乘张学良改编其部队之机,发起了对东北军的进攻。本来,晋绥军拟与石友三配合,一举将张学良赶出关外,但在正准备出兵之时,截获了萧振瀛给宋哲元的一份电报,内称“蒋允每月给宋哲元军饷230万元,晋军出动后,宋就近夺取山西地盘,军政全归宋掌握”(《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第165页),这才使徐永昌、杨爱源撤消了出兵计划。而商震则接受蒋介石的命令,出娘子关,拦截石部,致使石友三孤军无援,腹背受敌,不日即告失败。

同时,由于退居山西的客军兵多饷少,时有士兵哗变。中共山西地下党组织即利用这一契机,在客军中策动兵变。1931年7月4日,曾组织原国民党第11路军高桂滋部(司令部驻于平定县城内)发动起义,演成了“平定兵变”。起义部队共8个连,1000多人,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4军。对于这次兵变,天津《盖世报》曾发表社论说:“太行山脉,蜿蜒千里,北可经蔚县入宣、大,横截平绥一线。南可出井径,掠石邑,折断平汉要冲,下临则易定可取,远征则平、蓟可窥,沿山城邑,均系殷富之区,土匪均可利用。假使有共军千人,则不久即能满万,俟其羽翼养成,则包围无所施,窜扰不及防。较之江西,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情势已极严重”。这支起义部队后来虽然在国民党军队的追剿下遭到严重损失,但由此不难看出“平定兵变”所引起的巨大震动。

不仅如此,阎锡山出走大连后,一度遭到很大削弱的国民党山西省党部CC派的势力,又卷土重来,加紧了在山西的活动。他们“以胜利者的姿态返回山西,又嚣张起来,积极进行反阎活动,除漫骂、讽刺、讨伐阎本人外,并在国民党内部大量通缉、开除阎汪分子”(《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第165页),大有把持山西,取阎锡山势力而代之之势。而蒋介石也以各种手段,在晋绥军内部进行分化、瓦解、收买活动,商震的脱离山西就是这种活动的一个结果。

另外,中共山西地下党组织,于中原大战后,也进一步活跃起来,不仅许多被破坏的组织又重新恢复起来,而且还针对“退回山西的各种杂牌军队中,差不多都有我党的地下组织。许多外地共产党员随军转来,大大充实了山西地区的革命力量”这一实际情况,决定在山西发动武装暴动,组织红军(中共太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印:《中国共产党太原地区斗争史料》第74页)。据此,在发动“平定兵变”组织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4军”之后,又在吕梁地区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晋西北游击大队晋西游击队第1队”等革命武装。

凡此种种,都使远在大连的阎锡山如坐针毡,深感事态的严重。如若照此下去,山西早晚会易手他人,或是被国民党的CC派执掌,或是为共产党赤化,或是让客军反客为主。因此,他急于想返回山西,尽管有人时常来往于大连至太原,向他汇报山西的情况,但他总觉得不如自己回去亲自料理山西放心。

还有一个促使阎锡山决定返晋的原因,就是阎锡山寓居的大连在辽宁,辽宁属东北地区。张学良主政东北后,日本帝国主义继续寻找种种理由,向张施加压力,以图在东北寻求更大的利益,进而吞并东北。据梁汝舟回忆,1931年春夏之间,曾留学日本,充当日本走卒,后数任伪满州国大臣的赵欣伯,就由沈阳来大连活动过一次,“他到大连后说,东北三省让张家父子搞得一塌糊涂,人民水深火热,不堪其苦,所以很多人希望阎先生以治晋之方,救救东北。他托人向阎转达此意,阎闻言大惊,急派人主动访赵,经过两日,赵遂悄然返省。由此推测,可以肯定,赵来大连是日人派来的,至于阎如何表示,我就不得而知了。只听阎在事后说,此种人,远不得近不得,见了面就麻烦了”(梁航标;《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一年蒋阎关系》,《山西文史资料》第7辑,第12页)。显然,日人派赵欣伯来大连,并说出这番话来,就是想试探阎锡山的态度的,目的是一旦时机成熟,即让阎锡山代替张学良主政东北,成为日人的傀儡。可是阎锡山却没有贸然从事,究其原因,可能觉得这不现实,但他又不敢得罪日本方面,所以采取了不近不远的态度。然而,觊觎东北已久的日本并未放慢侵占东北的步伐。1931年7月,日本陆军省就制定了《解决满州问题方案大纲》,规定了对中国东北采取军事行动的部署,此后,关东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具体准备。在吉林长春北郊的万宝山,制造了屠杀中国农民和挑拨中朝关系的万宝山事件。8月,本庄繁就任关东军司令官,一向政治嗅觉灵敏的阎锡山,对于东北发生的这些事情不能不予以关注,并予以分析,可能觉得日本在东北将会有大的举动,东北形势将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果真如此,东北将会大乱,不但会殃及他避居的大连,而且他本人也极有可能被卷进去,于是,也想赶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阎锡山决定返晋的主意打定后,即付之行动。为了对内对外有一个交代,1931年8月1日,他“接刘升由五台河边村带来的口信,及先生表兄曲容静手书,告知:太公子明先生,自7月20日后,屡感身体不适,饮食渐减,念子之心益切”。阎接信后,“心有不安,忧心于色,翌日,即着靳瑞萱与日人接洽,以飞机送回山西”(《阎锡山年谱》(四),第1634页)。阎子明有病,儿子回家探亲,自然合情合理,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所谓“口信”、“手书”,完全是阎锡山事先安排好的。

经过一番筹划,8月5日,阎锡山出大价(约合美金三、四万元)包租一架仅可坐四五人的日本小型飞机,于当日4点半出发,经近5个小时的飞行,9点多钟,降落于大同机场。阎锡山出走8个月之后,终于又回到了山西。

阎锡山这次潜返山西,进行得十分秘密,他到达大同时,连其亲信、骑兵司令赵承绶都感到突然和不安。据赵承绶回忆说,1931年“8月4日,随同阎锡山逃往大连的侍从副官张逢吉,突然来到大同我家中。我知道他来必然有要紧事情,所以立即引入住室,问其由来,张马上取出一个小红布条,上边有阎锡山的亲笔字,说即乘飞机返省,要我密接。张逢吉接着和我耳语:‘总司令(指阎锡山)明天就坐飞机回来,请司令(指我)务必亲自去接,并且要严守秘密’。我问:‘你何不早来两天,我好早作准备’。张答:‘这是总司令计划好的日期,早来怕泄露了不好’。第二天,我和张逢吉一起坐上轿车子亲到大同飞机场等候(当天我的汽车不在大同),时间很久,飞机方到,降落后,阎锡山身穿绸大衫、头戴草帽,还戴着一付黑色眼镜,……从飞机上走下来。我立即上前迎接、敬礼,阎微笑和我握手,随即上车,坐在轿车子里面,我和张逢吉分坐前沿左右,遮住阎锡山,以免人看见。当时我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既高兴阎锡山回来,又怕蒋介石、张学良知道后问罪。当晚阎就住在大同城内户部角新教巷二号我的家中”,第二天,由大同出发,悄然回到他的老家五台县河边村。对于阎锡山的突然返晋,赵承绶忐忑不安,提心吊胆,而阎锡山却似乎有恃无恐,毫不在意。据赵承绶回忆说,阎在大同逗留时,“我曾试探着问阎:‘蒋先生和张汉卿是不是同意总司令回来?’阎说:‘张汉卿自顾不暇,那顾上管咱们的事,他也管不了咱们。我是不怕他们的。要怕他们还回不来呢!只要你们好好整顿队伍,有了力量就好办事。事情不能没有(意指蒋、张找麻烦),但他们决不能把咱们怎么样’”(赵承绶:《我参与阎锡山勾结日军的活动情况》,《山西文史资料》第11辑,第4—5页)。

同类推荐
  • 梅艳芳菲

    梅艳芳菲

    小说以歌坛巨星、一代天后方妍梅强忍晚期癌症的病痛,给歌迷奉献最好的也是最后一次的演唱会为引子,讲述了她历经磨难,终于成为一代天后的故事。小说通过表现阿梅一生演艺事业的酸甜苦辣,也折射香港演艺圈至为辉煌的二十年风雨变迁。
  • 天曌芳华-武则天正传

    天曌芳华-武则天正传

    武则天本名应该叫做“武元华”,李世民赐名“媚娘”,后来她登基建立大周王朝又自名为“武曌”,退位后被儿子封为“则天大圣皇帝”,后被改封为“则天顺圣皇后”,从此被人敬称为“武则天”。她不仅仅因为登基做过皇帝这件事才被称为伟大,她其实还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诗人、音乐家和书法家。她的诗歌和文章存于《全唐诗》《全唐文》,她的书法作品《长仙太子之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100幅传世书法作品”之一。而这些,却大多不为世人所知。本书就是要告诉大家一个绝代芳华的真实武则天。
  • 飘落的风筝

    飘落的风筝

    本书是散文集,是作者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通过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反映了作者成长时期的欢乐、烦恼、理想和追求。
  • 王者之地

    王者之地

    《王者之地》讲述了: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西征时,途经鄂尔多斯。他目睹了这里水草丰美,梅花鹿出没,是一块风水宝地,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部下正要拾起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了,他发出由衷的赞叹:“这里是梅花鹿儿栖身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感慨之余嘱咐左右:“我闭眼之后可葬于此处。成吉思汗贺崩后,这里建筑了万世永存的成吉思汗陵,这里成了大汗灵魂保佑下的王者之地,这里演绎了蒙古儿女崇敬祖先、热爱家乡的一系列传奇故事……
  • 文墨生香泪成诗:卓文君传

    文墨生香泪成诗:卓文君传

    《卓文君(文墨生香泪成诗)》是流芳百世的浪漫传说。一代才女卓文君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用自 己的坚毅、勇敢褪下华服,冲破世俗,奔向自己的爱 人。人们透过纸张感受心灵的温热,惊叹共鸣。若爱 情是场赌局,她险些血本无归。当他洗尽铅华,回头 找寻自己心爱的人时,她已泪流满面。一场圆满的倾 世爱情,迷倒了后世太多的痴情怨女。
热门推荐
  • 时间可重来吗

    时间可重来吗

    当你从懵懵懂懂幼年到调皮捣蛋少年到情窦初开青年再到兢兢业业中年最后到了像灯油耗尽的老年,你是否会想如果时间能重来你会。。。。
  • 嗜血佣兵女神:邪王太腹黑

    嗜血佣兵女神:邪王太腹黑

    人人都说她是废材,遭受人的唾弃与鄙视。世人鄙视也就算了,偏偏自家的姐妹也欺她辱她。当她做了陪葬,三年后重生,也不知道是哪些人厚颜无耻的向她谄媚献好。皇帝又如何还不是听从她的提议,最后还被傻帽的算计,让百姓所耻笑。名震天下的邪王还不是整天跟在她的身后瞎转悠?无孔不入的情报楼还不是她随手而创?且看她如何废材逆袭,锋芒展露,斗智斗勇,涅槃重生!
  • 吴门道

    吴门道

    《吴门道》所写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黄金十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晚清著名山水画家吴绍庭的儿子、吴门画派名家吴元厚,为培养吴门继承人——他的儿子吴天泽和学生潘道延,耗尽心血。出身于吴门书画世家的吴天泽本应顺着走前辈指定的吴门正道,却叛道而行。潘道延先师从恩师,顺吴门正道走,后来不慎误入小人所设陷阱,成为字画作假邪道的牺牲品。《吴门道》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所写中国传统书画领域一些掌故和书画生意中的作假门道,既丰富了作品内容,亦可令读者增长见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文学回忆录

    文学回忆录

    本书是著名记者、作家、翻译家萧干的又一本回忆录。在本书中,萧乾先生详细地回忆了他的文学创作和心路历程,并阐释了他的文学创作观点,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他对世界与人生的意味深长的重新认识和深度思考,有很高的文学和数据价值。
  • 青梅竹马权总裁再会

    青梅竹马权总裁再会

    分别只是下一个开始的起源,相爱终会相会。苏沐和权墨栩也是如此
  • 界外旁观者

    界外旁观者

    提科诺勒,一个科技发达的星球。在这里的人们正紧张的迎接星际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同时抵御着时代浪潮下产生的种种艰难。殊不知,在这颗星球上,隐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李归尘,一个行为疯癫的特工。他隶属于一个名叫故土的神秘组织,掌管着一间名叫零号仓库的特殊机构。但是,他的身份,却不只这么简单。看似平静的提科诺勒上,又将发生怎样的波澜呢?本书慢热,我将带你慢慢走进一个恢宏的科幻世界。
  • 情难锁:凤飞九天

    情难锁:凤飞九天

    “爱妃,你让我情何以堪?”他铁青着脸,脖子上青筋暴出。“臣妾罪该万死,请皇上赐毒酒一杯!”她珠泪涟涟,早已泣不成声!“我错看了你!”他拂袖而走。月儿高挂,曾经见证他们的缠绵徘恻。而今,寒宫锁清秋,冷月葬花魂,情难锁,终酿苦果——私生子与自己天隔一方。
  • 我在诸天做任务

    我在诸天做任务

    诸天版外卖小哥封学文的神奇人生从好先生开始,他曾经和叶问一起切磋武艺,也曾经在环太平洋里抗击怪兽;他见过托尼史塔克的天才神绝,也见过木叶村的阳光与黑暗。他的传奇由你们来决定!
  • 欢迎来到电竞之巅

    欢迎来到电竞之巅

    致一直为电子竞技事业所做出努力的运动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