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表现得当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梅雨是最近刚被提拔的部门副经理,为了报答上级的“知遇之恩”,他事事都抢着去做,为上级担责分忧。他对自己的热情和态度很满意,觉得上级也一定会对他赞不绝口。
可是,上级对他的表现并不领情,反而还别有深意地对他说:“好表现自己的人,最终会脱离群众,我们需要的是内部的和谐。”
梅雨对此颇为不解,一位即将离任的上级帮他解开了这个谜团:“你可能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想过要表现自己,但你的表现却会让人觉得你在表现自己,这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你要明白,大家的目光都注视着你,他们常常对你的每一个举动都进行着评价。除非你能用行动使他们——尤其是你的顶头上级放心,才能让他们觉得你是值得信赖的。不然的话,你就会永远在别人的审视中过日子,而他们也会不断给你找麻烦、出难题。”
于是梅雨开始变得谦恭起来,工作也不像以前那样拼命地超前了。尤其是上级在的时候,他更是谨言慎行,让上级“占尽先机”。终于,他又慢慢赢回了上级的微笑和同事的好评。
故事启示
有些下级雄心勃勃,希望做一番大事业,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往往锋芒毕露,工作特别努力,急于获得上级的注意和赏识。而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反而使自己变得很孤立,得不到大家的认同。事实上,你根本不必急于表现自己。是金子就总是会发光的。如果你有真才实学,就不要害怕自己被埋没;而如果才学和经验尚欠火候,你就是怎么表现自己,也只能贻笑大方,暴露自己的才疏学浅。表现自己,只会给上级留下一个“好出风头”、“有个人主义倾向”的坏印象,有百害而无一益。下级在和上级相处时,要准备打“持久战”,要克服急躁心理和短视行为。不要过于急于求成,要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论语·子路》
)第二节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往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愿意去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到了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我私下原谅自己呢。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子行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只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触龙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递补上卫士的数目,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特别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触龙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握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为她远嫁而伤心,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祷告说:‘千万不要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触龙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他们的后人还有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却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象征国家权力的器具,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死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认为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不如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就这样,触龙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于是就出动。
子义听说后,说:“天子的儿子,骨肉之亲,尚且不能没立功拥有尊贵地位,没付出得到回报,而拥有贵重的器物,更何况普通人呢?”
故事启示
触龙循循善诱而救赵于水火之中。一是面对处于暴怒状态下的赵太后,深谙说话艺术的触龙察言观色、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之事一字未提,而是转移话题、减少戒备心理,先问其起居饮食,接着请托儿子舒祺,随后论及疼爱子女之事,最后说到王位继承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太后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真正爱惜子女,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二是触龙投其所好、请君入瓮。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哪个做父母的不疼爱自己的子女呢?众所周知,赵太后溺爱孩子,触龙问候赵太后起居饮食、关心子女成长,招招都切中了赵太后的内心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赵太后。为人母的赵太后哺育长安君、持燕后踵哭泣、祭祀必祈祷的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她的情感思想完全受控于触龙,自然而然听从触龙安排了。
三是触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触龙的话之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最终愿意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关键在于触龙能够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触龙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说明爱子女就要为子女的长远考虑,爱子女就要让子女有立身之本,而非权势的依仗、父母的溺爱,明之以实、晓之以理,整个对话无一字涉及人质,但又句句不离人质,盘旋迂回之中尽显语言奥妙,循循善诱之余凸显事情结果。
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则: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李开复
)第三节 樊姬之力
春秋时期,楚庄王与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有一天,楚庄王上朝听政,下朝很晚,他回到后宫,他的妃子樊姬走下厅堂来迎接他。樊姬问道:“大王,为什么退朝这么晚恐怕饥饿疲倦了吧!”
楚庄王兴奋地说:“寡人今日上朝听到很多忠臣贤士的言论,寡人已经忘记饥饿疲倦了!”
樊姬又问:“大王所说的忠臣贤士,是各国的宾客呢,还是国内的名士?”
楚庄王说:“是沈令尹。”
樊姬听说是沈令尹,就捂着嘴笑了。
楚庄王感到很奇怪,就问:“你为什么要轻蔑地一笑呢?是嘲笑寡人吗?”
樊姬说:“贱妾不敢。”
楚王追问:“那你到底笑什么呢?”
樊姬说:“我有幸能侍奉大王,主管大王的洗浴,手持毛巾、木梳给大王擦拭梳头,整理被褥坐席,已有11年了。我还曾派人到梁国、郑国寻访美丽少女,进献给大王。她们当中与我地位相同的有10人,比我强的有两人。我难道不想专享大王的宠爱吗?但我不敢因为自己的私欲而遮蔽众女的美貌。让大王见到众多的美女,是想让大王了解到她们的才能啊!”
楚庄王说:“你的贤惠,寡人早就感觉到了,但这与你的笑有什么关系呢?”
樊姬说:“我笑沈令尹虽然是一国宰相,可是还不如我呢!”
楚庄王说:“这话怎么讲?”
樊姬说:“沈令尹在楚国执掌相位已经多年了,却从未曾推荐过一位贤人,也从未曾辞退过一个坏人,这哪里称得上是忠臣贤士呢?”
楚庄王听后觉得樊姬的话很有道理。
第二天早晨上朝,楚庄王便把樊姬的这番话告诉给沈令尹。沈令尹听后,感到很惭愧,就离开席位,把孙叔敖推荐给了楚庄王。
楚庄王召见孙叔敖,任命他为楚国令尹。孙叔敖治理楚国三年,楚国强大起来,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故事启示
想和领导打成一片的大有人在,领导们是有思想的。一个真正的领导是能清楚地了解其下属的特长,让他们各就各位,各司其能;也知道什么人是能长期留在身边的,对自己有益处的,不会因为个人的一些拍马奉承而用你。但凡能留在身边的都是还有些使用价值的,想长期靠小动作、小聪明混是不行的。
正如故事中樊姬说的,“一国宰相如何才称职”?尽职干活,辅佐领导是必需的。而另一个重任是为国家推举人才,为其长远考虑。一个公司也是如此,领导需要你为他推荐有能力的人来帮助公司发展。推荐人才、正视挑战,利大于弊,可让领导知道你的重要性,随之提升你在领导心中的地位分量。
善于发现并推荐强于自己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贤人。即使在与自己关系好的领导面前,也不可随意打击比自己强或与之不合的人,切忌不可张扬、炫耀,以招致领导的厌恶。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中国古谚
)第四节 富弼拒赏
宋代名臣富弼克己奉公,为官清正,颇有廉声。富弼出任枢密使时,宋英宗赵曙刚登上天子的宝座。赵曙上台后,将其父仁宗皇帝的遗留器物,都拿来赏赐给朝廷重臣。众臣叩头感谢领赏之后,一起告退。赵曙却单独请富弼留下,又在惯例之外,特别赏赐他几件器物。
富弼先叩头谢恩,然后就坚决推辞不接受这份额外的赏赐。
赵曙有些不高兴,轻描淡写地说:“这些东西又不值什么钱,你没有必要推辞呀!”
富弼恳切地说:“东西虽然很微薄,但关键是额外所赐。大臣接受额外的赏赐而不谢绝,万一将来皇上做出什么例外的事来,凭什么劝谏呢?”
最终富弼还是推辞掉了这份赏赐。
故事启示
或许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论功行赏的时候,上司会特别额外地给自己一份礼物,作为下属的收到这份礼物,除了感激涕零之外,当然还会暗自心喜,上司对我果然是青睐有加呢。其实,这正是下属应该小心的地方了,为什么同样的贡献,你要得比别人更多的奖赏呢?个中的原因就需要你好好体会了。
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关心下属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要注意方法,有时候本来是自己的一番心意,却让下属会觉得这个领导的人品有问题,他这是在拉拢我,指不定以后会让我替他办什么事呢。你不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也许你会认为自己的下属没那么大的胆量敢怀疑你什么,而且你真的有什么过错需要他掩饰他也真的去做了,那如果有一天他犯了更大的错误需要你去替他挡的时候你该怎么办?作为一个领导人,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千万不要授人以柄,特别是自己的下属,否则常常会因小失大。能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别人,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扬威。
给领导面子就是给自己面子。
——俗语
)第五节 红花要让上司戴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年已七十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单车简从到任,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口种一株榆树,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五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带剑的人,他劝喻道:“干吗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终日还是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要对他说!”
一副醉汉狂徒的嘴脸,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以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故事启示
作臣子和属下的,最忌讳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这种人,十有九个要遭到猜忌而没有好下场。被别人比下去是很令人恼恨的事情,所以你的上司被你超过,这对你来说不仅是蠢事,甚而至于产生致命后果。当年刘邦曾经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刘邦怎么能不耿耿于怀!
喜好虚荣,爱听奉承,这是人类天性的弱点,作为一个万人注目的帝王更是如此。有功归上,迎合这一点是讨好君上、固宠求荣、屡试不爽的法宝。
自以为有功便忘了上司,总是讨人嫌的,特别容易招惹上司和君上嫉恨。把自己的功劳自己表白虽说合理,但却不合人情的捧场之需,是很危险的事情。
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
)第六节 老虎打盹时
小白在广州一家私营企业做白领,入职培训时,老板在第一次课上说:“每位员工的忠诚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换言之,每个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核心内容就是对老板的忠诚。这并不过分,因为老板总是身先士卒,带领大家去拼市场。于是小白牢记老板的话。半年下来,小白觉得周围的人对老板太过服从,亦步亦趋,老板身价几个亿,在员工眼里几乎就是“神”。
但是老板再聪明,也难免有打盹的时候。有一次,销售部门扩展一批项目,老板非常自信地看好一种货品,想要下个月飞到北京跟供货方签大宗订单。在分析会上,老板阐明观点后,大家一如既往地纷纷点头。只有小白红着脸站起来提了反对意见,认为这种货品在下半年有降价风险,市场需要量也可能不大,这个观点与老板的观点大相径庭。短时间冷场之后,老板一句“既然有反对意思,那容后再议”结束了会议。小白再次去找老板时,被老板以有事在忙为由打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