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批准进行专业加试的学校(专业)不录取未进行加试或加试不合格的考生。
●各招生学校(专业)不录取身体条件未达到本学校(专业)要求的考生。
●各统一招生学校(专业)不录取已被提前招生学校(专业)录取的考生。
因此,究其原因,考生落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考生分数偏低,但志愿填报偏高、没有拉开档次,分数低于最后一个志愿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最终导致无学可上。
●填报志愿时,没有弄清报考条件,导致因政策规定无法被录取,比如,报考需加试的学校或专业却未参加加试或没有加试合格证,身体条件不符合录取学校的要求等。
●参加了提前招生学校或专业的考试,并被录取,最后又放弃了提前招生录取,导致无法参加统招,无学可上。
●填报了不在招生范围内的学校,比如跨区报考,但考生的户籍、学籍均不在该区学校的招生范围等。
为了给因各种原因落榜的考生提供一次升学机会,每年中招录取结束后,招生办都将组织部分未完成提前招生和统一招生计划的学校进行补录。如果孩子落榜了,要特别注意相关信息。
(1)补录学校范围。
未完成提前招生和统一招生计划的学校及专业可以进行补录。补录学校及专业的名单,招生办将通过网站、“中招特刊”或公共媒体等渠道予以公布,供考生作为选择学校的参考。
(2)补录考生范围。
凡具有报考资格、参加了招生文化课考试,且未被提前招生和统一招生学校录取的考生均可参加补录。
(3)参加补录的办法。
首先,具有补录资格的考生可以按照当地招生办的规定,获得补录学校及专业名单,以及“补录登记表”,考生应根据自己的中考成绩、补录学校给出的录取分数线和专业要求等,选择补录志愿。各地对补录志愿数量的规定不同,但补录志愿均不再分批次。
其次,考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凭“考生卡”、“补录登记表”办理补录报名手续,有些地区仍采取网上填报志愿的方式,有些地区则需要直接到考生选择的学校办理补录报名手续,一定要弄清当地补录政策的要求。
当学校审核补录考生报名材料并同意补录后,会将“补录登记表”、“考生卡”收齐,按照规定和要求,录入补录考生信息并确认提交,并到招生办办理审批手续。审批通过后,考生将正式收到补录通知。
慎重让孩子选择复读
当孩子中考成绩不够理想、录取学校水平较低时,有不少父母想到了让孩子复读,希望孩子通过复读提高成绩,参加第二年的中考。但是,初中毕业的孩子已经有了强烈的自尊心,没有谁愿意当失败者。复读,在一群比自己小、低一级的同学中间,又要面对新的环境、老师、同学,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是个很大的挑战,需要承载很重的心理负担。所以,要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做出决定,并以尊重孩子的意见为前提。
一般而言,那些学有余力和通过努力能达到更高水平的学生,选择复读是正确的。该不该复读,可用这次中考成绩作为参照。如果考生的分数接近今年本市重点高中的录取控制线,则复读成功的几率相对较高;反之,选择复读就没有什么意义。当然,除了考虑成绩因素外,还应当尊重孩子的意愿,做好必要的疏导工作,如克服自卑情绪和怕丢面子的想法等。
那么,哪些孩子适合复读呢?
(1)自己强烈要求复读的孩子。
有些孩子要求复读,完全是因为自己的意向。这些孩子意识到自己之前荒废学业的错误,渴望提高成绩更好地完成高中学业。这样的孩子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学习愿望,进入复读班后会主动、自觉学习,多数人都能够考入理想的高中。
(2)中考时因某种原因明显发挥失误的孩子。
有些孩子平时的学习成绩比较稳定,在中考时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成绩滑坡。这种失误不是学习实力本身的问题,而是某些偶然因素造成的,只要能够正常发挥,第二次参加中考的成绩甚至会比正常情况下的成绩提高一些。这样的孩子选择复读是对前途负责任。
反之,如果只是父母强迫孩子复读或者孩子的成绩一直不够好,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选择复读就可能是错误的。
所以,除了考虑学习成绩本身的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一定要是孩子想复读、要复读、同意复读才选择这条路。而一旦确定要复读,父母需要做以下几件事。
●鼓励孩子的选择。
选择了复读,意味着孩子已经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此时,父母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肯定和鼓励,而不要说一些“复读还要花那么多钱,你可一定要……”之类会产生负面影响的话。
●和孩子一起分析失利原因。
找机会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初三复习的过程,找出自己学习态度、习惯、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找到导致失利的真正原因,以便在复读过程中有的放矢,取得更好的成绩。
●引导孩子不要攀比。
在一年的复读期内,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劝导孩子减少和原初三同学的过度接触,也不要和现在复读班其他同学过多比较,只要与自己以往的学习相比,不断提高、稳定成绩就可以了,以避免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
在孩子复读的整个过程中,家长要随时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和学习各方面情况,鼓励孩子的进步,发现孩子的变化,及时给予孩子引导和帮助,以减少和解决孩子因为复读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做好高中开学的准备
中考的结束,意味着高中生活的开始。我在教育培训中发现,每年高一新生中都会有很多人出现困惑,例如为什么我在中考中取得了高分,上了高中却成绩不好,为什么我以前的学习方法现在不好用了,为什么老师的教学方法、管理方法都和初中不一样了,等等。这就是高中生活的适应问题。因此,我一开始就告诫女儿,这个暑假不能高枕无忧,不能完全放纵自己,在积极休息、调整的同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为自己的高中生活做准备。
(1)完成角色转换。
中考期间的紧张、压力终于得到了释放,切不可进入“大撒把”的状态。暑假正是一个好的放松和过渡的时机,可以把高中课本翻一翻,可以找高年级学长聊一聊,也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在放松的同时加强自主性锻炼,提前进入“高中预备”状态,对于开学后尽快进入另一个角色很有好处。
(2)做好吃苦准备。
不少孩子都有“进入高一可以松口气”的想法。其实,升入高中后要面临新环境、新集体、新老师、新同学、新课程体系的适应过程,还要面对更概括、更抽象、更难以理解的学习任务,面对更激烈、更紧张的竞争……高中的老师、同学常常会说,“高中任何时候都比初三还紧张”。所以,一定要做好承受压力、经受挫折、忍受寂寞的心理准备。
(3)学会自主学习。
和初中相比,高中学习的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更大,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还停留在依赖老师的监督、管理、命令才学习的状态,肯定很难适应高中学习。这也是不少孩子进入高中后出现成绩下降、学习吃力的原因。为此,我要求女儿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不妨从暑假里安排自主预习高中课程或自己制订计划完成某种课外学习开始。
(4)父母要给予关注和引导。
面对高中阶段知识深度、难度加大,新环境带来的压力,即将进入高中生活的孩子难免会在憧憬、向往的同时,有些忐忑、担心、困惑。这时,父母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孩子聊一聊对高中生活的想法,也把自己的体会、经验、教训告诉孩子。
●中考成绩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要告诉他“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能骄傲自满。
●从普通校升入重点校的孩子,要鼓励他正视差距、继续努力,相信自己。
●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孩子,要告诉他中考的失利已经成为过去,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点上,只要肯付出,一样可以成功、成才……
这样,在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孩子就能更加积极、自信地进入高中生活。
有个孩子告诉我:到了高中才知道中考的紧张不过是毛毛雨。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知己知彼,有备而来,才能走得更顺利、更轻松。
●附 录初三孩子的常见问题
好学生患得患失怎么办
一般人都会认为,只有成绩不好的学生容易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好学生都是一帆风顺、春风得意的。其实,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学习能力强,习惯于被表扬和欣赏,有比较强的优越感,会不断为自己锁定更高的目标,一旦预期的目标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没有实现时,好学生更容易遭受挫折,一样有困惑。
尤其到了初三,大家都在为迎接中考而努力,一些原来并不起眼的同学可能成为新的对手,甚至一些有后劲、有提升空间的同学一跃成为尖子,同学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会给好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他们总是担心自己会因为一时失误而落后。此外他们还会担心只有好学生才会担心的问题:是签约本校,还是向更好的学校冲击?签约了,如果中考时成绩远远超出录取分数线,会不会后悔?不签约,如果没能达到录取分数线,是不是很丢人?诸如此类的问题是让好学生陷入纠结、患得患失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孩子为了保住自己的“第一”宝座,很少与其他同学沟通,成绩好但同学关系紧张,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无法融入班集体,既不利于大家交换信息以及沟通学习经验,又可能变得性情怪僻,影响心理健康。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处理。
(1)淡化孩子的优越感。
告诉孩子“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现在的好成绩是相对于本校本年级本班来说的,同伴中有很多人一样具备实力抑或还有深藏不露的;如果扩大到全区、全市,你的优越感就会大打折扣。何况,学习好、成绩高,只代表考试比别人强,并不表明各方面都好。所以,要多和同学交流,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才能更好地进步。
还有一点很重要,父母不要总拿孩子的成绩、排名来炫耀。
(2)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对成绩好的孩子,父母要做到“不关心”成绩,即考试后不主动问成绩,看到成绩单不必表现出很开心的样子,也不必有什么特别的表扬、奖励……减弱对于成绩的关注度。一旦哪次孩子有些失误、失常,反倒应该多关注,但这个关注不是去批评、责备,而是帮孩子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要顺势告诉孩子不能永远一帆风顺、保持不败,偶然的失败与挫折算不了什么,只要从中总结经验就是了,大可不必沮丧、焦虑、烦恼。
(3)不给孩子无谓的压力。
稳定的心态是中考取胜的基础,对于成绩好的孩子来说,这点更加重要。对这样的孩子,自然不需要父母过多地督促学习,甚至要适当为他们减压:不要把眼光仅仅放在成绩和排名上;不要因为一两次的成绩不稳定而焦虑不安,或将自己的紧张情绪传递给孩子;针对中考目标学校选择、志愿填报,父母首先要做到以平常心对待,避免犹豫不决、患得患失,遵从孩子的意愿,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以免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困扰和压力。
好学生的父母不要觉得孩子成绩好就万事大吉了,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
孩子的厌学情绪如何调整
现在,厌学的孩子不在少数。轻微厌学的孩子并非不想学习、不爱学习,只是缺乏主动性、自觉性。这段时间兴趣高了,老师、父母督促得紧,就能认真点,成绩也提高些;老师、父母稍微放松点,就会出现反复、滑坡。厌学严重的孩子,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学习被动,上课不好好听讲,课后不好好做作业,对学习丧失兴趣,根本不在乎考试、成绩,即使老师、父母花费时间和精力陪读,也不见得有什么改变,仍然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更严重的还可能出现旷课、逃学,彻底放弃学业。
该怎样帮助孩子克服厌学心理呢?根据厌学的不同原因,要有不同的办法。
(1)尽量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是自发、主动地学习,为什么到大了却不爱学习了呢?很重要的原因是应试教育下“望子成龙”思想给孩子带来压力。从孩子进入小学,甚至幼儿园起,有些父母就一相情愿地给孩子施压、加码--平时上学,晚上、周末上课外班;学校作业做完了,还有好几本练习册等着;今天考80分,明天就要考90分,还得努力争取以后都考100分;不断“教育”孩子,“考不上好学校你就别来见我”“上不了好高中,我可跟你丢不起这人”……当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了或能力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学习就成了负担,成了他们不快乐的根源,厌学是再自然不过的结果。因此,父母要衡量孩子的课业负担和能力,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一味依据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的生活,无限制地加重孩子的压力,要做到寓教于乐、劳逸结合,才能让孩子回归学习的路上。
(2)学习是孩子的事,父母不要包办代替。
也有的父母在孩子学习的事情上大包大揽、过分干涉,从整理书包、收拾文具,到检查作业、整理卷子,再加上督促预习复习、报班请家教,还要不离左右地陪读、一起听课记笔记……长此以往,在孩子心目中就形成了“是父母让我学习”的错误观念,不知道也不去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完全没有自己的理想、思想,怎么可能有学习的主动性和驱动力?当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当面临升学父母开始催促、着急时,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孩子就会厌学。认识到包办的后果,父母就要果断纠正自己的行为,逐步放手让孩子独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3)培养学习兴趣从特长、爱好入手。
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在这样的领域总能如鱼得水,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学校学习与孩子的特长、爱好并不矛盾,相反,有某项特长的孩子,学习一般也不错,因为他能把从特长、爱好中体会到的学习的乐趣,把探究的精神扩展到学校的学习中。而一旦因为他的特长、爱好取得不错的成绩时,成功的喜悦和来自别人的表扬及鼓励,会激起他们的热情、信心,也会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习上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所以,对厌学的孩子,不妨从他最喜欢的、擅长的领域入手,逐渐纠正他的心态。
(4)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
还有些孩子,最初是因为学习跟不上,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挤兑,虽然自己也努力了、争取了,但或许是智力因素,或许方法有问题,或许有其他干扰因素,仍然没有改观。于是,对学习产生了恐惧、抵触心理,甚至索性破罐子破摔,不听课、不做作业、旷课、逃学,形成恶性循环,越来越厌学。因此,对于学习跟不上的孩子,父母要及时想办法,帮助孩子找原因,辅导孩子学习或者请老师个别辅导、请家教,帮助孩子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当孩子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了,他们就会变得自信起来,对学习的兴趣自然就增强了。
(5)关注孩子的人际关系也能避免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