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之前的考试大多是阶段性的,每次考试都是考查之前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范围明确、内容涵盖量小。而到初三之后,为了能及早感受中考、了解中考的节奏,每次考试都尽可能向中考看齐,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阶段的学习,而且逐渐扩展到整个初中范围;题型、题量与考试时间也基本保持和中考一致。这必然要求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
(5)复习速度越来越快。
从初三第二学期开始,除了化学、物理还有部分新课以外,多数课程都进入一轮轮的复习中。到中考之前,一般都会经过2~3轮的复习,而且用时逐渐缩短、速度逐渐加快,并从全面覆盖,逐渐过渡到突出重点、难点和某个专题或某个题型的专项训练。跟上复习的节奏,保证认真完成每一轮复习的要求非常重要。
(6)完成中考过程中各项事务性工作。
中考前,还有很多项事务性工作,包括填写各种信息表格、中考报名、体检、报考(报志愿)、三好学生或特长生认证、专业加试、提前招生报名以及根据当地政策可能有的推荐优秀学生(推优)、签约、实验班或特色班报名和考试等,还有毕业会考和体育测试……非常烦琐,牵扯精力,耗费时间,还一点都不能马虎。
(7)做好打硬仗、持久战的准备。
初三的课程进度快、任务重,自然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上课、复习、预习和作业上,很多学校还会为初三学生加课(包括课后的延长班、晚自习以及周末补习等)、安排答疑和辅导、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每天的辛苦可想而知。因此,要预先做足心理准备,有恒心、有耐心、有毅力迎接初三生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是父母淡定从容、主动面对的基础,也是帮助孩子轻松应对初三中考的关键因素。
抓大放小,让孩子自己做主
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孩子,到了初三,都会明显地感觉到每天生活的氛围大不相同了。课程的进度加快、密度和难度加大,作业越来越多,课后复习、周末加课、增加晚自习,大大小小的测验、考试……孩子每天在校时间能达到10~12小时,甚至更长,父母能和孩子在一起说话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又处于最需要、最渴望了解孩子的时候。
而这个阶段的孩子恰恰处在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渴望成长、渴望独立、渴望被肯定的阶段。生理上的变化,知识、能力上的积累,对世间万物认知的发展,都让孩子强烈地感觉到自己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愈发强烈地希望得到认可、获得关注,也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审视;孩子会非常重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希望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对于独立与自尊有着特别的“感情”,希望大家注意到自己,又不能忍受别人对自己品头论足、指手画脚。当然,这个年龄的孩子因为缺乏对社会的全面了解,缺乏方方面面的经验,很多想法都不符合客观实际,以致常常会遭受挫折、失意,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我女儿就常常把“郁闷”、“纠结”挂在嘴边。问题在于,她这个年龄,很少去反思或者真正搞明白自己的想法、做法,常常会产生一种偏激的想法,认为行动的障碍来自于大人,包括家长、老师,认为大人的管教是自己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是毫无意义的说教,于是产生了逆反心理--家长、老师越是不让做什么,就越要做什么,想借此来体现自己的强大,证明自己长大了、独立了。
因此,当升学的严峻压力与青春期的逆反“撞车”时,如果父母和孩子硬碰硬,势必会造成矛盾升级、亲子关系更加紧张。既然知道孩子还没有完全成长,还没能学会反思,那么家长就要显得“大度”一些,适当作出理性的让步--抓大放小!基于对女儿的了解,我相信她能做到大局不乱、大方向不错,那么对于细枝末节就适当放手,不妨想想自己当年是怎么过来的,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相对的自由。
首先,对于学习、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我会找合适的机会去了解她的想法,用商量、讨论、交流的办法尽量达成一致,而不是越俎代庖地替她安排、决定,让她充分体会到我们对她的信任、尊重。
其次,关注有度,该放手时就放手。这个阶段的孩子渴望被关注、被认可,但如果让她感到失去了自由和自我,关注便成了被监视、被强制,孩子往往会像小刺猬一样竖起身上的一根根刺来保护自己。老话说,“上赶着做不成买卖”,虽然我心里很想了解女儿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但还是会克制自己的“好奇”,默默关注、细心观察,只在孩子想说的时候做个倾听者,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出手。
只要“战略方向”已经明确并达成一致后,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监管、辅助了。
介入孩子的学习,但不做陪读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主意自己拿”,这是我这个妈妈对女儿的一贯主张。在初三的学习问题上,我更是向女儿明确声明: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儿!父母可以介入,但绝不赶时髦去做陪读。
为了能让孩子考上名校,现在有许多父母在名校附近买房、租房,全职接送、照顾孩子吃喝,每天晚上坐在孩子身边辅导、检查,陪孩子读书的手段都用尽了,可谓是费尽了苦心。
父母陪读的理由,无外乎两种:一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差,生活上离不开父母的照料,学习上也是马马虎虎、丢三落四,所有的书本、卷子、文具都要父母帮着整理,否则早就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二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差,父母觉得如果不在身边监督,孩子的学习就会受影响,甚至可能会行为失控,必须得看着、盯着。
父母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体现着父母的责任心,是值得肯定的。但陪读却有不少弊端。
关于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话题,已经被老师、专家们说了无数遍,这不仅关乎生活,也关乎学习,直接影响到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孩子的责任心、主动性。孩子总是在父母的悉心照料和严格监督之下,听从父母安排,遇事懒得动手动脑,缺乏主见、依赖性强,一旦无人督促,便会无所适从。
学习是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在克服无数困难的过程中练就坚强的意志。有父母陪读的孩子,往往稍有困难就求助于父母,依靠父母解决各种问题,缺乏磨炼、缺乏勇气,自然难以培养出坚强的意志。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最后吃亏的可能还是孩子。
不少父母认为,自己坐在孩子旁边看着,是为了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做功课。但一方面,父母的任何动作、声音,都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孩子会因为担心自己走神被父母发现,担心哪个动作违反了父母的规定而受到批评,反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父母身上,无法安心学习。
而习惯于陪读后,孩子往往没有自己的计划、主张,做什么、学什么都需要父母来拿主意。如果父母不了解教育规律,不能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时间,反而会造成孩子过度疲劳、记忆力下降、自信心不足等恶果,使孩子学习效率降低。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父母自己读书时成绩非常好或者所从事的专业涉及孩子学习的某些科目,在孩子学习遇到问题或发现孩子成绩下降时,热衷于自己辅导孩子。当然,父母有能力辅导是孩子的福气。但现在的教育体系、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同于当年,自己明白的东西在教给孩子时却未必讲得明白,一看到孩子做不出题就急着去指导,也让孩子失去了自己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上课不认真听讲,有问题不愿意自己思考或和同学、老师讨论,而是依赖于回家问父母,反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得不偿失。
铭博是我同学的儿子,而我这个同学是当年的学习尖子,理工类硕士。女儿曾经非常羡慕铭博有一个特牛的爸爸,数理化门门通,无论是学校的作业、考试,还是课外班的提高题都能一一解答,还能帮他提前学习、总结知识点、复习重点。女儿常常说:“人家是你同学耶,你瞧瞧人家!”每当女儿打电话问铭博问题时,听到最多的是:“等会儿,爸爸……”
在初中的开始阶段,铭博的成绩的确不错。但到了初二、初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铭博的成绩慢慢开始在中等徘徊,有时还会出现不小的滑坡,而他的第一反应是埋怨爸爸。上课时,铭博常常不记笔记,甚至不听讲,因为“回家我爸还给我讲呢”;有不明白的地方、不会的题,铭博很少和同学讨论,也不去问老师,因为可以“回家问我爸”。但爸爸终归不是老师,不能完全按部就班、完整系统地讲课,而铭博却养成了自己从来不总结、不思考的毛病,问题越积越多,爸爸左讲他不明白、右讲他还不明白。离中考越来越近了,他的成绩一直没有起色,爸爸难免着急上火,忍不住要训斥铭博,家里时常成为“战场”。
最终,铭博的爸爸只得承认自己的“失败”,在初三下学期找一对一辅导为儿子补课,且不说花了多少钱,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是极大的浪费,实在是悔不当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父母要适当介入孩子的学习,但重心应该放在鼓励、启发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上,也可以把自己当年读书时好的学习方法、经验教训等传授给孩子,让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和老师充分、及时沟通
虽然说女儿有了明确的中考目标,我又是一个非常不愿意去“打扰”老师的家长,但女儿进入初三后,我还是利用第一次家长会的机会,和她的班主任及各科老师进行了简短的交谈。
处在一线的老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教学大纲、中考考点、考试政策等都有很清晰的解读,并能随时掌握最新的变动和信息。同时,老师通过每天授课过程中孩子听讲状态、课堂提问情况以及作业、测验和考试成绩等,对孩子整体学习情况和能力有着最全面权威的了解。因此,他们也是最有发言权的。
一般来说,初三开学后学校会召开家长会,介绍有关中考的情况和学校大致的安排。之后,每到期中、期末考试以及一模、二模和报考前,学校会分别召开家长会,随时向家长通报情况。对父母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了解中考信息、掌握招生政策的机会,一定要准时出席、认真听讲并记笔记。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或个人有什么特殊情况,要及时向负责报名报考的老师或班主任咨询。
(1)要和班主任做一次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