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亲三分向”是人们常用的一句话,它说明了求人办事时亲戚的重要作用。
因为是亲戚,便可以少了许多求人办事的顾虑,可以开诚布公,明白相告,而对方也可以根据亲情远近以及事儿的难易程度,给以明确的答复。当然,如果遇上难办的事儿,而这事儿又必办不可,这时就要看亲情的威力了。
需要注意的是,亲情是项长期投资,决不能采取平时不烧香、遇事抱佛脚的态度,否则,亲戚能否为你办事,就是一个问号了。
1.亲戚需要沾,多个亲戚多条路
过去就有沾亲带故一说,实际上就是攀附,但它却是利用亲戚关系的一个好方法。多个亲戚多条路,路多了自然更易办事儿。
既然要沾点“仙气”,那就应该明白,“仙气”不会自动萦绕上来,就像“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一样简单。
“沾”这一字是关键,要仙气,就看你会“沾”不会“沾”了。
有这样一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意思是说在找寻一件东西时,千辛万苦都没找到;最后在一个意想不到又容易忽视的地方找到了。
与此不同的是,在处于困难之中,需要就某事求助于别人的话,这时就不妨拿出“踏破铁鞋”的精神来,不怕事情没有“觅处”。
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复杂,许多人也因此困惑于求助无路的烦恼之中,这时,大部分人会响应“时代的潮流”,在“送礼风”的鼓吹下,去求爷爷、告奶奶,当然,这“爷爷、奶奶”也不会那么轻易地帮你。
这时的你,不妨拿出这种精神,去求助于你的亲戚。毕竟,在任何社会,亲情永远是最可贵的!
运用亲情有一个原则,就是需要有一种“踏破铁鞋”的精神,要有一种不怕吃苦的精神,通过一定的能力,去找寻亲戚关系。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的大规模迁徙,以及人际交往的减少,许多人的亲戚交错分布在各个地方,致使亲戚之间存在着互不认识的奇怪现象。因此,就会有一些“得道”的亲戚你并不知道。
然而,一旦自己陷入困境,需要求助的话,这些亲戚也许就是能帮助的对象。千万要注意提醒自己,放下架子,厚起脸皮,七大姑八大姨地去找、去拉关系,也许就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了这样的亲戚,那“踏破铁鞋”的工夫怎么会白费呢?
民国大军阀曹锟就是靠千方百计攀亲爬上去的。
清廷批准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军后,曹锟投入袁世凯的帐下。
此时袁已成为慈禧太后十分倚重的人物,曹锟只当了一个小小的帮带。他清楚地知道,要想升迁,非得依靠袁世凯不行。曹锟庆幸自己以前的东游西荡的贩布生涯使他已学会了一套喜欢吹拍、见风使舵的本领。可光会拍马还不行,苦于没有见袁世凯的机会。
正当他徘徊彷惶、十分苦恼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天津宜兴埠曹克忠与袁世凯原系世交,于是备了一份厚礼,从小站跑到天津,登记求见曹克忠。拜见曹克忠时,曹锟口若悬河与曹认宗攀亲。曹克忠在曹锟花言巧语蛊惑下,认他为族孙,并且答应由他的姨太太出面向袁世凯说情。
俗语说,吃了人家的嘴短。曹克忠的姨太太没少在袁世凯面前替曹锟说话。有了这个内援,加上曹锟的逢迎阿谀,他很快受到重用,几年间由一个小帮带爬上了总兵职衔。
2.平时走动多联络,办事时刻有亲情
人是有情之灵物,人人都难脱一个“情”字。亲戚之间本就有基于血缘或亲缘关系的亲情,维系、培养、发展这种亲情要我们时时走动联络,进行感情投资。
建立好的亲戚关系是求亲戚办事成功的经验,但好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须从一点一滴入手,依靠平日的积累。只有不断的构建和巩固,亲戚关系才会牢固。有了“铁”关系垫底,何愁求助无门?而只有经常进行感情投资,亲戚常来常往,才会建立“铁”关系。
很多朋友觉得,求人是种短平快的交易,何必花那么多的冤枉心思去搞马拉松式的感情投资?
这是十足的目光短浅。真正善于求人者都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早做准备,未雨绸缪,这样在急时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
感情投资不仅要重“事前”,“事后”更须得注意。有始有终情不断,寸心缕缕慰亲情。
人在求人中往往会犯这样的毛病:认为对方是亲戚,感到他们为你做事,帮忙是理所当然!不需刻意致谢的。
这是十分错误的想法。“礼尚往来”是中国人做人处世的准则。“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就体现了我们民族知恩图报的良好品德。
你挤车上班,别人主动让座。或者您上街购物钱款不足,熟人给您垫上……对这种交际中的回报,无需送礼,也无需宴请。
一句感激的话语,一声夸奖的辞句,足以表达您的心愿。但注意不要有太多的恭维。肉麻的赞美只会令人不自在。
致谢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同时不管对方是陌生人还是亲朋好友,都要有所表示,许多人忽视了这一点。事实上不论是一般关系的人还是亲朋好友,都愿意听到感谢的话,虽然他们的付出微不足道,但对于受惠人来说一句滚烫贴心的话无疑对他们是一种心理的补偿。
对热情相助的人,在物质上给以回报,也是一种不失礼节的方式。物质往来虽然不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但它毕竟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我们提倡淡化物质交往,不是要取消物质交往,而是要让这种交往多一份真情,少些铜臭。
有时适量的物质回报是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特殊需要。
比如某人曾多次无私地帮助过你,某一天当他生病住院的时候,你带上礼物去探望,无疑对他是一种莫大的慰藉。总之,物质回报要遵循适度的原则,适量地“往重于来”。但不要出于功利目的借回报之名行贿。
当语言回报不足以表达心意,物质回报又不合时宜时,行为回报不失为一种得体的回报方式。某单位干部小王幼时父亲不幸去世,是城里的叔叔供他上高中、念大学。近来叔叔体弱多病,小王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叔叔干家务,还时常利用下乡机会寻医找药。做叔叔的听在耳里、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行为回报虽不像语言回报和物质回报那样悦耳、显眼,但它是无价的。于细微处见真情,好的行动无须用语言证明。当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青年求职时历经挫折终被一位贤明的“老板”录用之后,最好的报答不是好言好语,也不是厚礼,而是实干。
一滴汗水能让一筐好话失色,一丝奉献能使一片真情增辉。
希腊一位哲人曾说:“感谢是最后会带来利益的德行。”善于求人的人经常都备受感谢之辞,因为它往往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润滑剂,在生意上的来往也因它而顺利进行。
事实上,没有人不喜欢常听到感谢之辞的。因此把“谢谢”二字随时摆在心中,需要时刻派上用场,没有比这个更简单而容易使用了。所以,对亲戚也别忘了感谢。
3.是亲三分向,拉他的大旗,作我的虎皮
拉大旗做虎皮,在各行各业都起着不寻常的作用。即使这位“大人物”不出面,光借个名义也能增加自己的分量,如果亲戚中有名人、贵人、富人,更是有用。
亲戚之间有一种比较稳固的联系,求亲戚办事,亲戚不好推托,但有些事也不宜出面。这时我们就可拉他的大旗,作我的虎皮。因为别人也知道是亲三分向的道理,总会卖些面子的。
拉大旗做虎皮,蒙住自己吓唬别人。自己的力量并没有增加,但给人的形象不同,因而就有了牛眼出大人的效应。
最为典型的是三国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东征西伐,很是威风。开口“吾今奉诏讨汝”!闭口“孤近承帝命,奉诏伐罪”,于军阀混战中大大占了道义上的便宜。
不管具体动机如何,拉大旗拉的就是声望和面子。秦末农民起义,项梁不惜找到楚怀王的一个孙子,立为楚王,便是想借楚怀王的影响吸引百姓,因为这些人的影响比一般人要大得多,而且也差不多都有了明确的形象定位,顺手拈来是件事半功倍的事。
由此看来,“借光”不仅是请求帮助的一种谦词,而且是借助他人的面子和威名抬高自己,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一种韬略。
“借光”,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是一种心理现象,国外叫做“哈洛效应”。是指由于外在力量的影响,使某事物增光添色,就好像圣像头上的光环,使圣像显得更为高大更有影响力。利用这一效应就可以借助权威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比如我国古代“伯乐一顾,身价十倍”,实际上就是利用权威的力量,而在马身上加上了“神圣的光环”,从而抬高了马的价格。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人的身上,也能提高人的形象,增加人的光辉。
在现代社会,“借光”这种手段已被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领域广泛运用,而且大有日趋扩展之势。对于人际交往,它不失为一种提高自身形象,扩大自己影响的策略和技巧。你可以巧借名人,如谈话中常出现一些身份最高的人的名字,你在别人眼里就不同寻常;巧借名地,如对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常去的地方,你不要不好意思表白,这也可以作为提高你的身份和能力的资本;巧借名言,如请社会名流为你题个词,请专家教授为你写的书作个序,请明星为你签个名,等等。这些做法虽然社会上有沽名钓誉之论,其实这是东方人“不为天下先”的眼光,不算很公道。被社会承认,是人的正当追求,对社会进步也有积极意义,而借助名人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就是被社会所承认的方式之一。
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光是可以折射的,尽管拐弯抹角,但威势不减,正所谓“千山万水隔不断”。这个道理揭示你,借光的手法千变万化,“光亮”的来头也是千奇百怪。借光时要多长几个心眼儿,手段也要花样翻新。
借自己有权势亲戚的面子,往自己脸上贴金,抬高了自己的身价,到别人面前讨便宜,实在是棋高一着的点子,这样做,亲戚也不会损失什么。即使栽个跟头,露了馅儿,亲戚也不好怎么样,毕竟是亲三分向嘛。有些人此法运用得更妙,无亲戚可借光,便大演空城计,一样能达到目的。但用之须慎之又慎。
单小姐在某地环卫局工作五六年了,以前交了几个朋友,都嫌她工作环境太差而告吹。
半年前,姑妈又为单小姐介绍了一个对象,小伙子长得挺帅,而且并没有嫌弃她的工作,单小姐心里的高兴劲就别提了。两人进入热恋之中,商讨着怎样办婚事。但房子是其中最大的障碍。
已经等不及了的大龄青年单小姐到派出所去开证明,领结婚证书,刚好所长值班,就一边开证明,一边与单小姐话家常。看到单小姐姓单,所长问道:“你这姓很少啊!”单小姐无心闲聊,答道:“唔。”所长接着说:“县长也姓单,那你和他是亲戚?”单小姐又未置可否,因为她没有心思与他闲扯,只等所长开完证明她就要走。所长进一步推理说:“县长没有女儿,那你一定是他的侄女了。恭喜你,单小姐。”证明开完后,经所长之口,县长侄女结婚的消息,在县城很快传播开来。
单小姐回到单位,领导马上找她,说:“你是单县长的侄女,为什么不早说?考虑到你一贯工作认真、负责,决定调你到局里办公室,好好干吧,前途无量啊!”
没有多久,房管局的副局长亲自找到单小姐,送来了一套二室一厅的房子。
单小姐真是喜出望外,最难解决的房子问题已不成问题,不禁对单县长无限的感激。工作已经调动了,房子又解决了,真是双喜临门。这县长的面子可真大!
有了房子,单小姐的婚事如期举行,婚礼的隆重场面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事可以看出,亲戚名头的威力,只要会借光,定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