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因人而言
要注意环境和被安慰人的性格。安慰话也要因人而异。有一位事业有成的女大学生,谈恋爱屡次遇挫,心里特别烦恼。姑娘长相不错,但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更不愿向旁人袒露内心的秘密。单位里一个与她很要好的同事,猜到她的心思,从关心的角度出发,了解到了她的秘密。见她在办公室里愁容不展,就当着众人的面说起安慰话来:“那些人有眼无珠,放这么好的姑娘不谈,日后不悔青肠子才怪呢!别伤心,凭你这条件,还怕嫁不了一个好人?”没等她说完,这位女大学生就含泪跑出了办公室。这时,这位同事才感到自己冒失。由此可见,说安慰话也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性格和习惯。
对性格内向的人,一般不宜在众人面前直接给予安慰;对不喜欢别人安慰的人,一般不要随意言语。尤其是涉及别人的隐私,万万不可“好心办错事”,不宜在公开场合“走漏风声”。
5.留意对方的感受,不要以自己为中心
当你去探访一个遭遇不幸的人时,你要记得你到那里去是为了支持他和帮助他。你要留意对方的感受,而不要只顾自己的感受。
不要以朋友的不幸际遇为借口,而把你自己的类似经历拉扯出来。要是你只是说:“我是过来人,我明白你的心情。”那当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你不能说:“我母亲死后,我有一个星期吃不下东西。”每个人的悲伤方式并不相同,所以你不能硬要一个不像你那样公开表露情绪的人感到内疚。
6.尽量静心倾听,接受他的感受
丧失了亲人的人需要哀悼,需要经过悲伤的各个阶段和说出他们的感受和回忆。这样的人谈得越多,越能产生疗效。要顺着你朋友的意愿行事,不要设法去逗他开心。只要静心倾听,接受他的感受,并表示了解他的心情。有些在悲痛中的人不愿意多说话,你也得尊重他的这种态度。一个正在接受化疗的人说,她最感激一个朋友的关怀。那个朋友每天给她打一次电话,每次谈话都不超过一分钟,只是让她知道他惦记着她,但是并不坚持要她报告病情。
7.说话要切合实际,但是要尽可能表示乐观
泰莉·福林马奥尼是麻州综合医院的护理临床医生,曾给几百个艾滋病患者提供咨询服务。据她说,许多人对得了绝症的人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他们经常说些“别担心,过一下就会好的”之类的话,明知这些话并不真实,而病人自己也知道。
“你到医院去探病时,说话要切合实际,但是要尽可能表示乐观。”福林马奥尼说,“例如‘你觉得怎样?’和‘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吗?’这些永远都是得体的话。要让病人知道你关心他,知道有需要时你愿意帮忙。不要害怕和他接触。拍拍他的手或是搂他一下,可能比说话更有安慰作用。”
8.主动提供具体的援助
一个伤恸的人,可能对日常生活的细节感到不胜负荷。你可以自告奋勇,向他表示愿意替他跑腿,帮他完成一项工作,或是替他送接学钢琴的孩子。“我摔断背骨时,觉得生活完全不在我掌握之中,”一位有个小女孩的离婚妇人琼恩说,“后来我的邻居们轮流替我开车,使我能够放松下来。”
9.要有足够的耐心
丧失亲人的悲痛在深度上和时间上各不相同,有的往往持续几年。“我丈夫死后,”一位寡妇说,“儿女们老是说:‘虽然你和爸爸的感情一直很好,可是现在爸爸已经过世了,你得继续活下去才好。’我不愿意别人那样对待我,好像把我视作摔跤后擦伤了膝盖而不愿起身似的。我知道我得继续活下去,而最后我的确活下去了。但是,我得依照我自己的方法去做。悲伤是不能够匆匆而过的。”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朋友的悲伤似乎异常深切或者历时长久,你要让他知道你在关心她。你可以对她说:“你的日子一定很难过。我认为你不应该独立应付这种困难,我愿意帮助你。”
结束谈话的同时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我们和人交谈,就涉及怎样结束谈话。如果能做到恰到好处,就会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把事情弄糟。所以,怎样结束谈话是有些技巧的。
一般来说,在谈话尚未获得结论或一致意见的情况下,突然结束谈话是不明智的,不利于解决问题和人际交往;分手时更不能讲使对方讨厌的话题,出现分歧时,应主动作出让步。比如可以转换一个话题,把有分歧的话题暂时放一放,谈一些别的。待气氛缓和了,再把谈话告一段落,这样能增加双方的亲近感。有时,谈话的开头很好,双方谈得很投机,都处于兴奋状态,如果此时没有什么新的话题,就应该及时结束。
有些人不大注意这一点,认为前边既然谈得好,后面一定会更好。殊不知,交谈的内容已快枯竭了,如果再接着谈,只会变得枯燥无味。
除了在内容上注意外,还要注意掌握好谈话的时间,使谈话能顺其自然地结束。此时要注意观察,对结束谈话是否有个心理准备,可以预先留一点要结束交谈的时间,为结束谈话创造一定条件。否则,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终止谈话,会给人粗鲁无礼的感觉。如果在特殊的情况下,只能作短促的交谈,此时宜事先声明,以便使对方有思想准备。
在把握时间的同时,还可以多留意对方的表情。比如,当对方因对谈话内容不感兴趣,或因别的事需要告退,又不好直说时,往往会作出某些暗示。像频频改变坐姿,心不在焉,东张西望,心神不安,摆弄自己带的东西,或不时看看自己的表,对说的话也不做出积极的反应,等等。这时就该结束谈话了。如果置这些不顾再继续谈下去,就会使人感到反感了。
最后要注意的就是结束谈话后如何打招呼。
谈话的结束,不是只道一声“再见”就完事了,临别前要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要得体而不失礼,有时还要给下一次交谈留下伏笔。
随便中断对方的谈话是不礼貌的,但对于冗长的谈话,则可以依据自己和对方的关系,谈话的内容、时间、周围环境等来判断是否应该让对方继续谈论下去。若不得不中断对方谈话,也要考虑在哪一个段落中断为好,同时也应照顾到对方,避免给对方留下不愉快的印象。
(1)直接以“好了,到此为止”这句话中断对方的谈话。但是,这句话仅限于用于对方的态度很强硬时。
(2)对方谈话告一段落时,自己立即接口谈自己的看法。
(3)以“现在没有时间了”、“我还有其他的工作”等理由来中断对方的谈话。
(4)以频频看表、打哈欠、伸懒腰,以及摆出一副表示自己已不感兴趣的神情,来使对方中止谈话。
(5)预先向对方打个招呼。如一见面即向对方表明态度:“请你长话短说吧,我没有什么时间。”甚至也可以向对方表明自己“有急事”而中断对方的谈话。
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应把握住一定的分寸
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现实生活中却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几乎人人都爱听赞美之词,不愿意听批评之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批评者不懂得批评的方法,不善于把握批评的分寸。
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批评,是因为批评者不讲究技巧,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讲些技巧,就会使忠言不那么逆耳,被批评者也就会乐于接受了。
批评讲究艺术,才能既达到批评的目的,又不至于伤害每个人都拥有的自尊心。批评若能做到“良药不苦口”,才算是真正做到家了。在批评别人的时候,至少应该把握住以下几条原则。
1.批评要态度鲜明,不可含糊
在决定批评内容前,先要知道自己的批评是针对哪一种行为表现的。确定了这一点,才不至于把话说得含含糊糊,也不会使对方觉得你是在推卸责任地批评他。
批评切忌表达含糊不清。有的人因担心被人视为尖酸刻薄,喜欢用一些很委婉的语言来表达批评,如将“喜欢斗殴”说成“喜欢动手”;将“说谎”说成“爱幻想”;将“作弊”说成“参考别人的答案”。这样说,虽让人听得不那么刺耳,但却失去了批评的语气,显得像是在调侃,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使用旁敲侧击法,效果会更好
不直接批评对方,而用打比方、举例子的办法提醒对方,促使对方解除疑虑或恐惧,以提高认识改正缺点。
有时,无声的行为更甚于有声的批评。例如,有一个大老板开了许多大商店。他每天都要到商店去看看。一天他发现一个顾客在柜台前等着买东西,却没有人注意到他,售货员站在柜台的另一边在聊天。这时,这个大老板没说一句话,只是自己站到柜台后面,给顾客拿了要买的东西。他的这种行动便是对售货员的无声批评。
3.批评的重点不在错误
一般的批评,只是把重点放在对方的“错误”上,却并不指明对方应如何去纠正,因此收不到积极的效果。积极的批评,应在批评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利于对方改正。被批评者也会更加认识到你批评得很有道理,心悦诚服。
4.设身处地为对方想一想
设身处地有两种方法:一是让被批评者站在批评者的角度,让他想一想:“如果你是我,你想想,我出了这样的错,你批评不批评?”让他换个位置来认识自己的过错。二是让批评者站在被批评者的角度去想:假如我是他,我对自己的过失是否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甚至会主动检讨而不希望被人严厉呵斥?
双方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作出批评与接受批评方面就容易协调起来了。批评者也就能视对方过错认识程度的深浅而把握批评的分寸。
5.批评要注意场合
某些批评本来是公正有理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效果不错;但如果选的时间、地点不对,效果却截然相反。比如,某人常常在同事面前被老板批评,他一定会感到羞辱窘迫,甚至是不满、愤怒。事后,他最先想到的是同事们会有什么看法和想法,而不会注意到老板批评的内容。这样一来,不但批评没有效果,反而会让他产生其他想法。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批评取得更大的效果,就应该注意说话的时间、地点。该一对一批评的,就不能有第三者在场。当着不相干的第三者或众人的面直接批评某人,不仅使被批评者沮丧或气恼,还可能会使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尴尬,担心“下次会不会轮到我”,从而与你在心理上产生疏远感,批评了一个,等于是得罪了一群人。
6.批评口气要尽量委婉
被质问会给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会把对方逼到敌对、自卫的死角。被训斥会让人觉得低人一等,被藐视,感觉人格上受到污辱,会使对方感到很压抑、反感。
而口气温和、委婉,会使对方心理上产生内疚感,从而愉快地接受批评。批评时,态度要诚恳,语气要温和。得体的语调、表情或其他的身体语言,可以避免彼此意见沟通时的敌意。
以上几种批评的方法若运用得恰当合理,能给批评者和被批评者都带来相对平和的心态和较好的结果;反之,不但会伤了和气,还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分歧。批评的目的是为了问题的解决,因而批评方式的采用是为批评目的服务的。只有批评方式恰当而合理,别人才会欣然接受,这样的说话方式别人才最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