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轩的姥姥今年94岁高龄了。她有四个姑娘,现在已经去世了两个。由于没有儿子,早年便过继了一个,这个儿子也在50多岁的时候病世了。虽然有这么个儿子,但是姥姥还是由四个姑娘轮流照看,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去过继儿子的家住上一两个月。春节刚过完的正月初六便是姥姥的生日,过继的儿子去世后,便由孙子负责姥姥的起居了。
这样一大家子,姥姥的儿媳妇,孙子,孙媳妇,还有两个孩子,住在一起,难免有些不习惯。过继的儿子去世后,姥姥在这个家更是不如以前。姥姥的儿媳妇只有1米4高,别看个子不高,人可是精明着呢。抽烟,喝酒样样会,要不精明怎么能找上舅舅(姥姥过继的儿子)这样1米8高人?这是亲戚们的结论。
听姥姥说,舅舅年轻的时候去外地打井,出去一年多,回来时便把她给领回来了。俩人是私奔逃出来的。
在姥姥呆的这两个月里,静轩姐妹三人便要在年前去看姥姥一趟,以前静轩爸爸在的时候,都是正月初六那天去,自从爸爸走了,妈妈和姐姐都不愿那天去了,都是提前去看看姥姥。买东西当然是不能少的,除了给姥姥买些吃的,喝的,还要多买一份给姥姥的儿媳妇及小孙子,这样姥姥的东西才能吃上,这是姐姐的担心。她担心东西都被舅妈给拿走了。姥姥的眼看不见了,也听不太清楚了。只能一个人摸索着坐在床边,在自己床头的小桌上摸索着找东西。
去年回去看姥姥的时候,姥姥先是问有人在她的屋里嘛?这人便是指舅舅家的人。姐姐贴到姥姥耳朵上说没有,说了三遍姥姥才听清。姥姥这才说:“你说妮儿呀,她还赖我偷钱!你说我去那里偷她的钱呀?啊?你说气人不气人,我丢死那人了呀!”姥姥一边哭一边说着。
气的姐姐想发狠话,也让静轩给挡了回去,也只能装着没事,再偷偷给姥姥一些零钱,手把手的给她说放那个兜里了,那个兜里是十元的,那个兜里是二十的,那个兜里是五十的。过节的时候让她拿出手,分给小的当压岁钱,这样也能按扶一下舅妈,让姥姥的日子好过些。
听到这难免让人心酸,这样一位年近90多岁的老人,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清的,她怎么去偷钱呢?舅妈可能是会做出这种事情的,她再不愿意,也有她儿子在前面挡着,当着这个家,不顾及别的,还有大姐夫这一面。她家孙女的工作让大姐夫帮过忙,想也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对姥姥。定多舅妈搞些事,闹不愉快。
等到过了年,开春,天暖了。没人来及时叫姥姥,舅妈也会去最近的,静轩的娘家。催促着让把姥姥接走。接就接吧,必竟不是亲近的人。每次老头都不耽搁的去把姥姥接过来。
大姐从小跟着姥姥,也是到上学才回到静轩的爸妈身边。但是大姐却从没被少疼一点,从小被姥姥和妈妈溺爱着。
听大姨讲,小时候,家里穷。大姨把两个哥哥放在姥姥那,让姥姥一块看着,大姨去十几里地以外的地方去拾麦子。回来后,看姥姥在烙饼,姥姥看到大姨回来就赶紧把粗面的饼放在上面盖住小麦面做的,给两个哥哥吃的也是粗面的,而大姐吃的却是那时最好的。大姨有气也不能说,但到现在大姨却记得姥姥,说同样的孩子,你就这样有差别的对待,不就看着那时爸爸当官,而大姨夫在家务农嘛?这在现在的静轩听来也不是滋味。
年轻时的姥姥是爸爸家的功臣,看大了大姐,也跟着爸爸享了几年福。可是这种福在爸爸病后就没有了。爸爸英年早逝,这对静轩来说也是个致命的打击,影响了静轩的一生。姥姥一直过着被轮流照顾的日子。姥姥的四个姑娘。大姨是老大,妈妈是老二,还有三姨和小姨。在这四个姑娘中,妈妈算是嫁的最好的。
所以在妈妈和三姨去世后,在大姨病倒后,姥姥只能在过继的儿子和小姨家轮流住,只不过时间长点,可是无论在那家住到一两个月后,忙的没空的都还是把姥姥送到静轩的娘家,不管静轩的娘病卧在床起不起来,不管老头自己一个人多辛苦,一个大男人要照顾自己的老婆还要照顾丈母娘娘。老头从来没有说过什么,都是一个人默默的承担着这一切。
小姨对姥姥的芥蒂也是来自年轻时姥姥的所作所为。说她结婚时姥姥连床被子都没给,别说给看小孩了。小姨是这样说,但也是对姥姥没做什么出格的事,还是一样照顾姥姥,虽然不是那么细心,也是家里种了太多地所致。
三姨的两个儿子,姥姥也是出了不少力,帮忙带大的。三姨在世时,对姥姥也是百分百的孝顺,也就是三姨去世后,姥姥再也不去过三姨家,但是她看大的俩个外甥没忘记她,时不常的去看她。
在这里,静轩不想过多的评价姥姥的所作所为,也许人都会往好的方向看,同时却忽略了身边的其他。但终究是姥姥也付出了不少,虽然有的多有的少,但都是一个母亲的爱。
这种种的情况造就了现在一至于静轩的两位姐姐的认知,认为在姥姥的这四个姑娘当中,还是妈妈对姥姥最好,给姥姥买的东西最多,在家庭好的时候管的姥姥也最多。嫌小姨对姥姥太狠了,不够关心,不够体贴。但是到静轩这辈,只能是做到过节看看,能给姥姥买的东西尽量买全。还能怎么样?要是真能做到把姥姥接到家里来照顾,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尽力,不要多过的评价他人了。
每年离春节不到一个月,舅舅的儿子也就是姥姥的孙子,把姥姥从小姨家接到了家里准备过年。大年初六就是姥姥的生日,爸爸在时,静轩一家四口,还有三姨家四口,小姨家三口,还有好多不认识的亲戚朋友,都去给姥姥过生日,静轩记得那时,舅舅家里都坐不开,前后院都是满满的人,那时我们这一个大家族还每年照一次全家福。那时舅妈一家对姥姥也是照顾的很周到。可是这种情况在爸爸病后直到去世后,给姥姥过生日的人是越来越少,舅妈一家对姥姥的照顾也是能省则省。这不免让静轩姐妹三人还有那时没过世的妈妈心里感受到人情世故,世态炎凉。
妈妈去世后,静轩姐妹三人,不定时的去看姥姥。有时去小姨家,有时去静轩的娘家,却很少去三姨家。随着爸爸生病到病世,妈妈和姐姐对三姨的误会,也越来越深,一致于,二姐和大姐都不去三姨家。爸爸在职时,时常给三姨拉些活做,在妈妈的眼里,是爸爸让三姨挣了不少钱,可在三姨那里,却说爸爸只让做活,钱却没挣甚至赔了不少,就在这样,在爸爸病后,矛盾就显现出来了。二姐的性格很像爸爸,她觉得爸爸病后,别人都眼低了看人,你三姨是自家人,也不省心,所以她很生三姨的气,甚至不和三姨断了任何来往,像三姨家孩子结婚或是其他大事,二姐也不去,只有大姐和静轩去。二姐做事一向独断,让不少亲戚对她另眼相看。静轩虽然不赞同二姐的一些做法,但也是能让则让,必竟相处的时间还长,没有必要因一时之气断了姐妹情谊。
这种种过节,都没有让姥姥知道。就连现在静轩的妈妈去世也一直瞒着她,就说妈妈把腿摔了,一直养着,不能下床,至于三姨,没能瞒的住。虽然有时姥姥说:你们都瞒着我吧,是不是你妈妈也不在了?但是从没有人给她一个明确的答复。
姥姥虽然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清,但是她一点也不迷糊,还是很明白。现在饭量还是可以的,牙齿还好,这就可以了。虽然她现在被有的人说成,活这么大岁数,克小的的命,你看你们家的人。但是静轩没有这样想,儿孙自有儿孙福,人各有命,福贵在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