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释古罗马的宗教仪式意义,库朗热早在1864年出版的《古代城市》一书中就使用了我们今天常常讲到的“划分边界机制”。
据史料记载,每个罗马家庭中的祭坛上面都长期保存着燃炭,作为家庭延续的象征。到本世纪初,象征人类学学派的基础形成后,学者们开始从“神圣象征组合”角度分析仪式,以此揭示象征主义如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中维系人们的宇宙观以及社会的统一性。
在本章,我们将讨论仪式的符号意义如何被不断定义。这一向反映着当代人类学的一个核心主题。与一成不变论相反,维克多·特纳强调,仪式的符号意义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多重声音”,而不是由某种固定的方式所表达。在下面,我们将详细考察这种多重性。Turner,1961年,1962年,1974年,1979年。
我在第七章的末尾已经提到,大川附近的一个孔姓村在1992年建起另外一座孔庙。这个村就是小川村;村中男子九成以上姓孔。孔姓人在小川定居的时间是1585年。这些人是孔氏第三门内的一支,原来住在大川村。在1992年访谈中,一位七十多岁的孔姓老人说,小川村也曾经有一个作为祖祠的孔庙,但仅仅供小川孔氏所用。虽然没人能记起小川孔庙的早期历史,但人们大多记得,它在1958年被关,三年之后,由于妨碍了一条铁路的施工而被拆毁。1991年,大川的孔庙建起来后,小川孔氏觉得也该恢复自己的孔庙了。1992年8月,该庙的主体工程竣工,坐落在村背后的一个小山上。
一年之内出现两座孔庙后,孔氏祭祖活动在几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孔庙庙会活动的形成。我们可以将这一庙会视为一项具有文化意义的发明创造。这是因为按照举办庙会的规矩,所有人都可以参加,因而孔家人的祭祖活动与更为广泛民间信仰活动连在一起,而不仅仅限于本地孔氏家族成员。这表明以家族为载体的祭祀活动向着开放性的公众活动转变。这个庙会起源于1991年在大川孔庙举办的仪式,然后转到1992年在小川建成的孔庙。孔家庙会不仅对孔家人和本地外姓人开放,甚至也接受远道而来的陌生人。
在下文,我们将使用田野志材料描述孔家庙会特有的双重仪式结构。第一个结构可以称为“支配性仪式结构”,由空间、时间、对象、词汇以及表演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经过组织者精心排练,形成固定模式。第二个结构则可以称为“变动性仪式结构”,包括仪式参加者对上述五个仪式组成部分的不同理解和不同反应。在人们的反应中最引人注目的行为当属突然爆发而且偏离指定仪式程序的拜神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