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36900000031

第31章 无奈与彷徨——读孙郁《走不出的门》

就我的阅历和学识,还不足以理解孙先生何以将此书命名为“走不出的门”,即使将全书看完亦不敢妄加断语,直到在书的《后记》中读到这样的文字:

“我曾和一个新认识的朋友说,自己研究了许久的鲁迅与五四话题,可是却没有一点那个时代人的风骨,仿佛越来越像那一代人讥讽的对象。中庸,迟缓,毫不峻急与冲荡。这也是一种错位,陷于渴望,而无力量奔走,真真是行动的侏儒。我希望自己能够走出苦境。慢慢来吧。人生只剩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心态,那就静静地待朽了。”

“我希望将来自己会是另一个样子,不再被旧梦缠绕……未来可生长的亮色一定很多,那么,算完了旧账再开始吧。”“虽然知道这旧账还堆积如山,我们这代人做的还是清理旧物的工作。而我渴望的是一扇通往明快世界的门。我的写作,有时就是想走出一扇门,可笑的是我还没有推动它。”

文字里充满了无奈与彷徨,沉重的气息贯穿始终,那不单是个人记忆的集结,更是超越了小我的对时代的回望与叩问,带着历史的伤痕,无声而绝望,与钱理群有着几分内在的相像。但绝望之中似又不甘地透着一线依稀的亮光,抱有一丝隐约的、聊以寄托的幻想——在封面的左上角他写道:我渴望着那扇通往明快世界的门/我想走出去/但自知还不具备这种能力/已经走出那扇门的青年/肯定要比我有出息。

人的一生有着许多宿命的味道,一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一代人的命运,在历史面前也常常不可逆转。孙先生身在其中,又力图以旁观者的视角,从人性的角度对历史大潮中沉浮不定的文人、知识分子寄予深切的同情与关注。其在梳理的过程中一定充满了痛苦,因为在那些文字里,我不止一次地嗅到了沉重的呼吸,当读至《穿越法兰西》,他“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之时,仿佛才回归了自身本我的一点活泼与活跃。

我不得不说他的人生基调是压抑和黯淡的。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正如人生的不可逆,已然走过的时光无论如何都已然是走过了,该留下的印记都已然是留下了,明亮抑或黯淡,欢乐抑或哀伤,都带着某种命定的色彩,而孙先生又试图从这些命定的痕迹里找到些什么呢?他将我的思绪带向了很远很远……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沉重的过往,但面向未来,我们是否也和孙先生一样,依然期待找到“那扇通往明快世界的门”呢?

从上世纪初到本世纪初,书的作者——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先生对百年来的文学和文化现象进行了局部梳理,有人物命运的纠结,有思想火花的闪烁,有道路的痛苦抉择,也有对文学和艺术独到的见解,还是给了我不小的收获。《旧京的漂泊者》《风动紫禁城》《新旧京派》《又远又近的老舍》《汪曾祺散记》等许多文章都以北京为背景展开,在距离上便又多了一份亲近感。其中有学术,又有感怀,关注人性又抛却了小我,知性、感性、理性渗透交织,独特而厚重。尤其是谈及沈从文、周作人、朱光潜、汪曾祺、陈平原,很合我意,内心便更是涌出许多的喜悦。

在《旧京的漂泊者》中孙先生说:“北京的形象是由那些诸多非北京的因素构成的。”“非北京的因素是什么呢?大概是漂流于此或移居此地的人吧。”“漂流在北京的青年是这个城市诗意的一部分。那是从民国初就已经开始了的。”时光延续至今,如我一样漂流于此或移居此地的异乡客,也是、曾是或依然是北京诗意的一部分吗?城与人,人与城,原本有着那么密切的联系,在时光漫长的隧道中相互浸染,彼此交融,久而久之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不经意间,我发现自己已在北京生活了18年!而人生能有几个18年呢?这大概是北京作为第二故乡,总是让我异常敏感并感亲近的原因吧。

对文学和文化史的梳理,也是对推动文学和文化前行的历史人物的梳理,本书在此过程中不时地穿插着孙先生对于文学、文化和艺术的理解。在理性研究的脉络之下,孙先生并未低估文学、文化和艺术之中感性的力量,他说:“陈独秀在文章里骂中国画,那是理论上而言,自然会漏掉感性的闪光。而文化恰恰不可以理性之尺简单衡量,因为那是生命里的折射,诸多非理性的自由的梦痕,是超越于伦常的。久在牢笼里的精神的突围,常常从艺术开始。”“一切神启的都来自于生命自身的闪烁。”

他评价激进文学和王小波,认为“一百年来的激进文学都是对抗的文学。那结果是走向了政治。王小波却走上了精神哲学的高度”。“阅读的结果是趴在地上,那是过去的经验。而王小波却让我们飞动起来。飞起来俯瞰大地的时候,我们才恍然看到,已有存在,是何等的渺小。”

而汪曾祺,“对鸟虫、林木的眷恋几乎是童话般的美丽,那些失去家园的惆怅似乎也有鲁迅的痕迹在,只是他显得更为单纯些罢了。而他运用文字时,毫无模仿的痕迹,自己的心绪自然地流露着。”“他的苦楚似乎是幼稚的孩童的旋转,根底还是单纯的”。“文章之道不是个伦理的问题,而是趣味的问题,非社会的传声筒,而是自己的个体的智慧的延伸,别的低语都没有太多的意思。自己向着自己的空间展开,与神秘中的那个存在对话才是真的。汪曾祺注意的就是与自己的对话。这一点,他与周作人、废名真是接近得很。”“汪曾祺不喜欢客观环境对人的挤压,想的多是人性不变的东西。人有没有常恒的存在呢?还是有的吧。那是侧隐之心,天然常态。”“汪曾祺使我们返回到人的原我,返回到内心。”“作家的任务是从人的世界发现理念无法概括的存在。废名做到了此点,沈从文做到了此点。汪曾祺也做到了此点。”

谈及陈平原,他说:“陈平原的学术随笔沉潜里有悠然的趣味。”“把学术当作美文来写。历史的镜头里多诗意的闪现。”“在书话里灌注的是知堂、胡适的情调,文人的戾气在此弱化了。”

虽然从未像孙先生这样对读过的文字作过系统的总结和梳理,但对于这些我接触过的作家和学者,我认为他的概括是准确的,也都是我认同的。

再看看他对京派的理解:“沈从文是赞佩京派的精神的。他认为周作人、废名、俞平伯等都是难得的高人。”“沈从文很是羡慕周作人为首的‘苦雨斋’部落的学识与人生态度。他觉得那些本于学识的平静的美,以及从容的审美精神,在中国最为难得。当血腥的文字盈满世界的时候,博雅与温和的态度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京派文化是现代意识的一种,因为多为大学教授的文字书写,儒雅的东西自然很多。民俗学、性心理学、儿童研究、妇女研究等,都在这个圈子里萌发。他们对历史和西洋哲学,多少有点研究。而且文字安静,并非非理性的冲动。他们也有痛感,思想异常活跃。可是多是内敛着感情,在一种节制里思考问题。”

“像胡适这样的人,对京派就有种亲切感,在他看来,那里保留了内心的宁静,期间的智慧与趣味,无疑对人的养性有益。”而我们平时读周作人,读汪曾祺,读沈从文,读胡适,不正是这样的感觉吗?包括朱光潜的文字里,都有一种闲淡、脱俗、平静、喜悦、不染世事的美感。

“那个群落的人多不讲革命,远离血腥之地,寻找的是自己的园地。”“京派的自恋与不食人间烟火式的话语,遭到批评与误解都是自然的。”“读书人一旦进入私语的层面考虑问题,就容易出现京派的风向。那些多是低回的趣味,不去追求宏大的叙事。”“叶圣陶、吕叔湘的读书札记,也沉寂平静,多染古意,内中透着学识。”

“中国读书人的个性写作,借着一种文人化的表达方式,尽力自我着,趣味着。在诗意消失的地方,他们犁出了诗意的园地。”

“京派的存在说到底是个人主义的流转,与团体、阶级的意识无关。或者说希望在多变的世界上保留着自己的个性,任凭风云涌动,而我自逍遥云外。”

“我们在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坛,还可以看到许多新京派的面孔:吕叔湘、邓云乡、舒芜、周汝昌、谷林……他们都是‘苦雨斋’的亲近者或研究者,审美的基调是相近的。后来年轻的一代陈平原、止庵、刀尔登、缪哲、林凯、靳飞等走的也是这样一条路。不冲动,喜沉思,弄古董,说闲话。在基调上别于流行文化。”

“新京派与旧京派的不同是没有一个共有的平台,也无沙龙式的聚会。至于主义与口号也从没有标举过。他们在学识上未必及五四那代学人与作家,在审美上或弱或新,大体不出前人之格。这个新传统对当代的中国文人意味着:在经历了战争与****折磨之后,读书人找到了一种精神的活法,人可以在宁静中找到思想的栖身之处,不必都去振臂一呼成为豪杰。”

而无论是旧京派还是新京派,都不同于****政治式的激进和高昂,不知道推动文人、作家们作出选择的主导因素究竟是什么,但此时的我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众多的文学流派当中,又是什么力量使自己自然地被京派之中的许多人吸引呢?——沈从文、周作人、汪曾祺、朱光潜、陈平原……读来都有一种心性相合的舒畅。性情乎?气场乎?(《走不出的门》,孙郁,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第1版第1次)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六日至十八日

同类推荐
  • 向上吧!中华少年

    向上吧!中华少年

    《向上吧!中华少年》稿以时间线索为经、空间线索为纬,纵横交织。纵向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其根基,以清末第一批少年出国留学为起点,分四个阶段(清末—辛亥革命;辛亥革命—1949年;1949年—1978年;1978年—当今),全面检索大时代、大交融、大潮流、大变化背景下中华少年成长的总体特性与普遍规律。本书稿将思想性、功能性和可读性融为一体,宏观描绘与个案解剖结合,既有生动叙述,又有思想深处的共鸣。
  • 另类日本文化史

    另类日本文化史

    本书不以常套的纵向时轴表现日本文化史,而是从世相的横断面着手,深入至文化的内核并从中观察和体验。于是,勾勒出了很多令读者有感兴趣的话题:间的红唇黑齿为何意?一个寂字,为什么令日本人狂喜和狂爱?生死又是如何化为千年之风的?卡哇伊的前身今世?穿着和服的动漫凯蒂猫为何人见人爱?AKB48走红与少女爱的深层关系?非黑非白的幽玄之美与湿气有关?当然,还有汉字文化的魔界幻境,切腹的白日青天,怨灵的鬼魅幽影,不伦的残月融雪等考述与解读。作者总是用别样的眼光,将纷杂在事象背后的文化根由揭出。用语雅赡,用意深至。可读性强。
  • 世界民风民俗大全

    世界民风民俗大全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男婚女嫁,生老病死,自古被人尊崇为人生大事,予以隆重庆典,从而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礼仪习俗也成了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 中国对联·谜语故事

    中国对联·谜语故事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门联、对子以及联语等。对联以其悠久的历史、精练的语言、独特的风姿、神奇的魅力和高雅的情趣跻身中华文学之列,成为最具中国特色、拥有众多读者的文学形式之一。谜语是一种语言技巧、文字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读之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在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和启迪智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书收录了大量由汉字的音、形、义等特点而产生的巧联妙对、生动的对联故事和谜语故事,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可为读者闲暇之余增添一份乐趣。
  • 三天读懂国学

    三天读懂国学

    本书通过对诸子百家学说的介绍,儒学、经学、理学、心学的梳理,二十四史的展示.中国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曲艺建筑等的讲解,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积淀,管窥国学的整体风貌。
热门推荐
  • 普京正传:权势之王

    普京正传:权势之王

    一个男人的史诗,硬汉总统的人生正能量,全新角度解读普京的成功法则。这里将告诉你想知道的关于普京的一切!向您诠释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普京。
  • 配角修仙日记当然是假的

    配角修仙日记当然是假的

    哇,那个就是退婚流主角么。哇,那个就是傲天流主角么。哇,那个就是日天流主角么。我就是那个喊666的路人甲,主角的路辣么危险为毛要去当主角,偷偷摸摸的在主角后面捡好处不好么?要知道我第一桶金就是从主角后面捡的系统配件(*σ??`)σ当然,还有一点,我是霸天虎来着
  • 清朝十大奇案

    清朝十大奇案

    本书讲述了发生在清朝时期的十个离奇案件,分别是麻城涂氏杀妻案、嘉禾三换主犯案、怀宁张家三命案、山阳查赈毒杀案、丽山村连环案、五台山和尚断头案、七涧桥凶杀案、张汶祥刺马案、杨月楼婚姻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每个案件均附有插图。这些案子不但情节真实、曲折,描写生动,可读性强,能够吸引读者一口气读完,而且都是轰动当时朝野的大案。有些案件由于皇帝亲自过问,更因办案人员各怀鬼胎,以至于案中人物的表演真假难辨,使本来五光十色的案情更具神秘色彩。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留足悬念,同样精彩!
  • 我不是精神病之复仇开始

    我不是精神病之复仇开始

    一年了,那个被继母陷害车祸的陆祈芸,回来了!
  • 凰倾世:绝逆天下

    凰倾世:绝逆天下

    当二十一世纪遭灭门和背叛的她重生在另一个大陆废柴?本姑娘让你看看什么叫妖孽!炼丹?姑娘我至尊丹药随手一大把!驭兽?sorry,我是千年驭兽第一人!突然,一个妖孽男挑开她脸上的面纱,看着她冰冷的面容,霸道宣布:“女人,你是我的!”
  • 元素主宰

    元素主宰

    于绝境中创造希望,于黑暗中谱写光明。追逐梦想的少年,光怪陆离的元素世界。生与死,黑暗与光明,爱与恨交织。一段关于弱者的奋斗历程编织而出的可歌可泣的成长史。
  • 末日危机崛起

    末日危机崛起

    末世来临,人类开始面临危机,这不仅仅是食物水资源的短缺,更是一场考验人心的游戏,唐雨曦在末世的五年后死去,却又重生而来,她又会怎样生存下去...
  • 低碳经济知识读本

    低碳经济知识读本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经济增长双赢的创新。如果说应对气候变化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的话,那么,低碳经济的创新能力是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重大问题。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分国籍的,也是全方位的、长远的,国际社会应携手合作,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共同应对。
  • 半面妆

    半面妆

    被人鄙视的她,被义父折磨的她,曾经,千万次,思量过怎么从秦府逃掉才好,可是压根没有想过以这样的形式离开。现下嫁掉,只是从一个笼子掉到另外一个笼子而已。甚至于他还下令,下人们都得当她透明。他误以为寻找到了同类,可以依靠相互的伤口活下去,可是她哪里有什么伤口呢?她似乎有自己的世界,永远自得其乐……是他错了吗?
  • 南齐书

    南齐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