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在齐家小院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一生中有两个重要人物,一是孟小冬,一是齐如山。胡适与梅兰芳的友谊,便是从齐如山开始的。
梅兰芳成名很早,7岁开始学戏,至17岁已名满京华——一个须眉男儿,却将女儿演得千娇百媚,实在是奇人奇事。胡适早年在上海求学,后来去美国留学,至1917年回国到北京大学做教授,梅兰芳与他相识当在1917年之后。齐如山晚年在回忆中说:“我与适之先生,相交五十多年,他常到舍下……”
有一天正好梅兰芳先生过来,走到院中石榴树下,齐如山出来迎接他。梅兰芳本来是到剧场谈《晴雯撕扇》演出的,没有到齐如山家来的安排。可是黄包车夫走错了胡同,结果绕来绕去没有找到剧场。梅兰芳撩开车帘一看,巧了,他一眼就看到了齐如山家的小院,就过来向齐如山打听剧场地址。齐如山告诉了他之后,梅兰芳转身就要走,齐如山拉住了他:“别走。”梅兰芳说:“车夫还在门口等我呢。”齐如山说:“皇帝等你今朝你也不能走,车夫我去打发他——你知道我屋里人是谁?”梅兰芳抬头一看,四合院正房青砖门楣下,胡适正含笑缓步踱出。梅兰芳眼睛一亮,京剧花旦的道白脱口而出:“哦,胡先生。”
这一天梅兰芳与胡适相谈甚欢,在石榴树下、鸡冠花前,齐如山置办了美酒佳肴为这一对相聚的名流助兴。席间胡适谈笑风生,还不无风趣地对梅兰芳说:“梅先生,听说您送了老舍先生一把折扇,可不能厚此薄彼啊?”一席话说得三人当场大笑不止,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一个传遍京华文人圈的花絮:据说梅兰芳先生演出《晴雯撕扇》,在每次上台前,他都要亲笔画一张扇面,装在扇骨上,然后作为道具带上台,最后当场撕掉。演一次画一次撕一次,《晴雯撕扇》到目前为止演了一百多场,梅先生就撕了一百多把扇子,让他的琴师许兰心痛不已。后来有一次许兰遇见老舍先生,说起这件事,老舍说:“你傻啊,撕破的扇子你偷偷捡回来,裱一下就是一幅好扇面,你不要的破扇子,可以送给我呀!或者我给你俩小钱打酒喝。”许兰连连点头:“好的好的,既做了人情还挣了酒钱,我当然要做。”许兰从此以后就多了一个任务:每次演出完毕,他必定偷偷去拾起梅先生撕毁的扇面,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然后送给老舍。老舍也自此开始了收藏名人扇面的爱好,到去世前竟然收藏了一百多把。
那次在齐家小院,梅兰芳没有送扇面给胡适,他铺纸泼墨,为他最为仰慕的适之先生画了一幅水墨画:十几朵牵牛花正在篱上绽放,七八只小蜜蜂围绕着金盏似的花朵嘤嘤嗡嗡。胡适看了爱不释手,一席酒直吃到月上柳梢。
“杨贵妃”出国
从此以后,梅兰芳与胡适就成了朋友。《胡适日记》记载道:
“1928年12月16日,梅兰芳来谈,三年不见他,稍见老了。”那日是梅兰芳演完《贵妃醉酒》后直接从剧场过来,他请胡适吃褡裢火烧,两个人为即将到来的赴美演出进行了周密的安排。
梅兰芳大红梨园之后,不但成了京剧的代表,俨然也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国文化本来就是阴柔的,所以梅兰芳所饰演的杨贵妃正好可以做中国的形象大使。胡适与刚从哈佛大学回来的朋友吴经熊见面时,吴经熊说:“美国只知道中国有三个人:******、宋子文、胡适之是也。”胡适笑笑补充说:“还有一个人,梅兰芳。”梅兰芳想让中国国粹京剧走向世界,最能帮助他实现这一愿望的人无疑便是胡适。胡适留学美国,很清楚美国的风土人情;胡适有眼光,可以为梅兰英的演出进行实际操作;更重要的是,胡适、杜威、张伯苓等中美学者发起组织了一个民间组织——“华美协进社”,可以由这个组织出面邀请梅兰芳赴美演出。
最后的一切正如梅兰芳所设想的那样,在胡适的帮助下,梅兰芳的赴美行程空前顺利,胡适不但一手替他安排好了一切,还亲自花时间看完他的全部代表性剧目,选定了赴美演出的剧目,并翻译说明书。担任此次演出的总导演、总顾问张彭春,就是胡适推荐的,因为这位张彭春是胡适留美的同学,也是杜威的弟子。为了宣传梅兰芳,胡适还专门写了一篇《梅兰芳与中国戏剧》,收入旧金山欧内斯·K·莫编撰的《梅兰芳太平洋沿岸演出》英文专辑中。其中胡适写道:“梅兰芳先生是一位受过中国戏剧最彻底训练的艺术家,在他众多的剧目中,戏剧研究者发现,前三四个世纪的中国戏剧史由一种非凡的艺术才能给呈现在面前,连那些最严厉的、持非正统观的评论家也对这种艺术才能赞叹不已而心悦诚服。”
1930年1月18日,“杨贵妃”终于出国,在上海十六铺码头,梅兰芳率领梅剧团一行21人乘英国“加拿大皇后”号轮船赴美。胡适亲自前往码头送行,并登上轮船一直将梅兰芳送到船舱,以示珍重。
梅兰芳这次赴美演出引起极大轰动,胡适的老师杜威看在学生面子上,特地为梅兰芳举行了茶话会,还授予他一个荣誉博士称号。梅兰芳回上海后,第一时间就来看望胡适。那是7月的一天,下午两点钟左右,正在楼下玩的胡公子胡思杜突然看到一行人进了家门,他一眼就看到梅兰芳,大声尖叫:“先生,快下楼,梅兰芳来了!”他这一声喊过,家里立马就乱了套,女佣、男仆、厨子,都挤在客厅后房窥望。还是小孩子的胡思杜被淹没在人群里看不到梅兰芳,一时急得不得了,他左右看看,跑到一个厨子身边,攀上他的胳膊说:“快,快,托住我,托住我。”厨子将胡思杜放到肩膀上,胡思杜像只小猴子,左看右看梅兰芳,就是不满意,嘴里嘟哝着:“头上没插金鸡毛,背上也没插将帅旗,不好看不好看,没有戏台上的好看。”
梅博士专访胡博士
梅兰芳这次美国之行,还带回一顶哥伦比亚大学颁发的博士帽子回来。从此以后,梅博士就成了胡博士家的座上宾,他每有疑问必要到胡家拜访,让胡博士给他拿主意。胡博士也在多篇论文中论及梅兰芳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还开玩笑地对他说:“你现在好歹也是大博士,今后一些事还是你自己拿主意。”梅兰芳说:“就算我是真博士也比不上你,你的博士头衔有36个啊,我才1个。”
1930年后,梅兰芳旅居上海,可是阴差阳错,胡适却离开上海,复任北大教授。但胡适每次到上海,梅兰芳必定前往,请客吃饭或者喝茶谈心,对胡博士的招待是尽心尽意。传说这时候梅兰芳还开口向胡适借过钱,事情的起因是这样:那时候因为梅兰芳访美归来亏空了一笔钱,而孟小冬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出家、以死相逼后,最后同意与梅兰芳离婚,但她提出要一笔分手费,数目是四万块。理由是她19岁嫁给梅兰芳,这些年一直没有登台演戏,昔日所存下的几个私房钱早已花光,向梅兰芳开口是迫不得已,从19岁结婚到23岁离婚,正好一年一万。问题是当时梅兰芳赴美演出耗资巨大,一时手头紧张,也拿不出这笔钱。说梅兰芳没钱无人相信,可是他真的就是没钱,死要面子活受罪,只得向胡适开了口。
据说胡适并没有拿出这笔钱,也许是穷书生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也许是母老虎江冬秀从中作梗,最后因为经济的原因导致梅兰芳与孟小冬的离婚大战一时难以收场。万般无奈之下,孟小冬南下上海,来找昔日的小姐妹姚玉兰。她没有想到,姚玉兰现在已成了杜月笙的四姨太。在姚玉兰的撮合下,豪气冲天的杜月笙拿出四万块递给梅兰芳,说:“你是男人,两个人好合好散,没什么大不了的,人在江湖,还会有碰到一起的时候。”不知道这笔钱后来梅老板还了杜老板没有,反正当时杜老板把孟小冬当成嘴边的一块肥肉,馋得口水滴答,他恨不得一时三刻就了结这对戏子的红尘孽缘,好让他从中横插一杠子,然后醉入花丛。
梅兰芳与孟小冬的分手费最后便是由杜月笙代出,这也不奇怪,名伶女优总是和黑帮老大有理不清的关系,孟小冬顺水推舟投怀送抱,半推半就钻进了杜月笙设下的销金窟——也许这些年她太孤独太累了,需要一份强有力的依靠。另一种说法是,姚玉兰嫁了杜月笙后,不被杜公馆接受,杜月笙前面几房太太都是苏州人,苏州美人以吴侬软语联合起来对付姚玉兰这个北方戏子。姚玉兰一直不能进入杜家,只得在外安身。作为外室,她也倍感孤独,介绍孟小冬做了杜月笙的五姨太,于是老四老五配合默契,一时将前面的三个姨太治得服服帖帖。
胡适没有借出这笔钱,并没有影响他与梅兰芳之间的友谊。1936年7月,胡适赴美国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的年会,在上海登船时间是凌晨两点,那个晚上还下着暴雨,送行的各界朋友云集在轮船码头。就在胡适快要登船时,一辆轿车快速驶来,车门打开,风度翩翩的梅兰芳先生出现在众人面前。胡适非常感动,站在布伞下,紧紧握住梅兰芳绵软的手,握了又握。事后他在日记里写道:“今晨两点上船,送行者梅畹华(梅兰芳)特地赶来,最可感谢。”
1938年,胡适出使美国,一去八年,才与梅兰芳交往渐稀。1949年以后,他去了美国,后又转赴台湾,与梅兰芳更是天各一方。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在北京去世,胡适从日本电讯中闻此噩耗,想起昔日的情谊,不禁长叹一声。据说当晚他将梅兰芳的《春香闹学》和《黛玉葬花》听了一遍又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