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信任你”
发现胡适,对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惊喜。胡适在日记中说:“蔡先生看到我19岁时写的《诗三百篇言字解》一文后,便要聘我到北大教书,那时候我还在美国。”其实这篇文字写于1911年,此时胡适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还是个小毛头,说蔡校长此时仅凭一篇文章就看上他有点言过其实。最合理的推测是,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几篇谈新文化的文章,一时举国欢呼,蔡元培才第一次将目光投到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身上。
蔡元培1917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当时的北大已成为官僚性机构、政府的附庸。从京师大学堂开始,它就是一个官方性质的机构,而且它与皇宫仅一墙之隔,这决定了它的性质与国外教会主办的学府有着根本的区别。蔡元培接手北大时,教授们都在政府部门做官,学生们对于在课堂学习知识与真理,也完全没有兴趣,他们进入学堂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像老师那样,做一名官僚。蔡元培从来到北大那一天起,就抱定要改变北大的办学目的:大学不是一个职业培训中心,大学是一个追求真理的地方,是国家与民族的思想库。他在就职演说中说“把人格培养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个首要的任务,他必须寻找强有力的助手,他相中了陈独秀。不久,他正式致函教育部,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并在函文后附陈独秀履历一份:陈独秀,安徽怀宁县人,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教育部最后批复了北大的任命函。为了让教育部顺利批准对陈独秀的任职,蔡元培甚至给陈独秀伪造了假文凭。但是,北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显然对政治更感兴趣,而且在私生活方面也不断被人指责。这样一来,胡适就进入了蔡元培的视野——这是一个品德与学养都完美无缺的人。胡适果然没有让蔡校长失望,他鼎力帮助蔡元培,使北大成为中国第一学府。
初入北大,胡适感到很大压力,北大无论是师资水平还是学生素质,都是国内一流的,年轻的胡适进入这样的环境,不要说同事不信任,就是连普通学生也对他产生了怀疑:这个和他们年纪相仿的文弱书生,能给他们上好课吗?胡适快要在北大开讲的一天晚上,蔡元培来到胡适家,结果那一晚只是胡适不停地说,蔡元培耐心地倾听着,很少开口。胡适说到后来有点诧异,停下来想问蔡校长找他有何事。可没待他开口,蔡元培就起身告辞,到门外时,蔡元培在黑暗中站住,忽然说:“我们聘你到北大来,就是相信你。”蔡元培走了老半天,胡适仍站在原地,他忽然明白,蔡校长是给他打气鼓劲来了。他回到室内,将要开讲的课程又温习了一遍。次日,他又接到通知,蔡元培在六味斋设宴为他接风。这样的举动对蔡元培校长来说,是十分罕见的。胡适十分感动,那天在六味斋,他喝醉了。
“你们不能闹”
北大是一流的,北大的学生也是一流的,他们饱读诗书,学问并不见得就比老师差多少,稍不满意,就会当堂****,轰走不学无术的教授。胡适第一次在北大开讲哲学,也差点被学生轰下台。《中国哲学史》从前是陈伯教授在讲授,他非常博学,讲得很好,深得学生喜欢。现在这个胡教授从美国回来,又如此年轻,他能讲好中国哲学?哲学系的学生顾颉刚、傅斯年等“刺头”私下商量,决定到时给这个小胡老师一点颜色看看。
不巧的是前一天晚上胡适在六味斋吃饭,一人喝掉两坛花雕,晚饭吃过后头痛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半夜起来喝了一大碗茶,想到明天的课,心里紧张,叫男佣阎海洗了一堆萝卜吃下去醒酒。第二天早上起来洗脸,又发现出事了,镜子、剃须刀等都不见了,问阎海,才得知昨晚可能有小偷进来。胡适就这样带着懊恼的心情去上课。一开讲,第一章就是“中国哲学的结胎时代”,胡适以《诗经》作时代说明,抛开夏与商,直接从周宣王讲起——这一个开头就把在座的学生吓得目瞪口呆,简直是石破天惊,哪位老师这样讲中国哲学史?底下鸦雀无声,学生们往下听,一个星期听下来,傅斯年和顾颉刚碰了头。傅斯年说:“他讲得的确不差,有眼光、有胆量,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历史学家。”傅斯年叫来更多别的系的同学来听课,听后学生们都一致说:“他这一条路是走对的,你们不能闹。”这样的好老师谁会起哄闹他?学生们都服了他。
对于胡适在北大的言行,许多旧官僚、旧学派根本看不惯,林琴南就是其中一位,他喋喋不休地指摘胡适“仅仅以白话文藏拙”。蔡元培对胡适十分偏爱,凡涉及胡适的不实之词,他总会跳出来反击:“胡君家世汉学,其旧作古文,虽不多见,然即其所作《中国哲学史大纲》言之,其了解古书之眼光,不让于清代乾嘉学者。”其后在美国新闻家文艺学会招待会上,蔡元培又发表演说高度赞扬胡适:“最近五年,北京大学的教员,有竭力提倡白话文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哥伦比亚毕业的胡适氏。”给胡适奠定了学术地位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出版也得益于蔡元培先生,其书稿完成后受到广泛的怀疑,甚至没有出版商接受,但蔡元培认定是一本好书,反反复复地鼓吹这本难得一见的著作。在他的游说下,商务印书馆勉强接收,却并不看好,只付了胡适区区30元版税。没想到书出版后哄传一时,面世三年再版七次,实属罕见。
面对恩师的栽培,胡适回报给蔡校长的,是勤奋努力的工作,他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北大的教学工作之中。像蔡校长一样,胡适也成了北京大学的管家婆,不仅利用自己的影响为北大请来许多名师,还为北大筹集经费。北大经费一度入不敷出,蔡校长无奈,采取讲义收费的策略。没想到此举引起部分学生的强烈不满,学生代表找蔡校长论理,甚至将他包围在校长室限制其行动自由。为了帮助北大渡过难关,筹建北大图书馆时,胡适发出倡议,并带头捐献了一个月的薪水,其他教授群起仿效。北大之所以成为北大,离不开蔡元培、胡适等一大批文化人的努力。胡适对蔡元培一直心存感激,多年之后他这样说:“我底(的)青年期如果没有蔡先生的着意提挈,我底(的)一生也可能就在二三流报刊编辑的生涯中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