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新中国建立以后,从1950年到1952年,共产党领导农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3亿多农民分得约7亿亩耕地,不仅使穷苦农民翻了身,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2年,农业总产值达到461亿元,比1949年增长48.4%,主要农产品产量都超过了解放前最高水平。
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占绝对优势的仍然是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这种状况同进一步发展生产、农民自身摆脱贫困及国家工业化都不适应,为此共产党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形式一步一步地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尽管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步子快了一些,但这一期间农业生产仍然继续发展。
1958年,高级合作社刚刚组建两年,尚未巩固,人民公社化运动就在全国展开。由于以“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超出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出了农民群众的觉悟水平,由于“五风”等“左”的错误比较严重,加之一定的自然灾害,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挫折。1960年粮食产量降到1951年的水平。****中央及时觉察到经济工作中的失误,对人民公社体制和其他农村政策进行了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调整,这些调整缓解了当时的突出矛盾,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的十年****,又一次使中国农业严重受挫。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干扰下,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低落,农村经济基本陷于停滞。1978年,全国人均粮食大体上相当于1957年的水平,有近四分之一的生产队社员收入在五十元以下,平均每个生产大队的集体积累不到一万元,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此时,农业生产责任制又一次走上了历史舞台。
如果追根溯源,农业生产责任制应该追溯到农业合作社阶段,当时山西农村就出现了“包工包产”的生产责任制形式,全国其他许多地方也有相同或相似的做法,后来这种形式被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给淹没了。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农民纷纷实行包产到户以自救。据有关统计,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有20%以上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其中,以安徽省在全省推行的“责任田”规模最大,全省90%以上的生产队得到实行,被农民称为“救命田”。后来农村经济形势好转,政策的“左”倾趋势加重,中央便否定了“责任田”的做法。此后,“人民公社”被奉为“三面红旗”之一,是通向共产主义的“金桥”,被视为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人民公社”的体制,在当时明显不适合中国绝大多数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再加上这种体制确立不久便赶上了十年“****”,从而使得“人民公社”的弊端愈加明显。“****”期间,一切以“阶级斗争”和“********”为纲,动辄上纲上线。在“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下,生产大呼隆,分配一刀切,这种情况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期间,“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极为可怕的罪名。姓“资”姓“社”的问题,是极为敏感极为严重的大问题。
由于农村生产关系长期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更由于十年“****”严重破坏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正常发展,在整个“人民公社”制度存在期间,尤其是在“人民公社”、“******”和“****”共同存续期间,农村的经济和农民的生活确是到了崩溃的边缘。
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年度纯收入为133.57元,比1957年仅增长60.62元,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2.9%,其中90%以上为实物,货币收入不足10%,同时,约有两亿人口不能解决温饱问题。
“****”结束之后,改革开放即将拉开帷幕,广大农村表现出两种格格不入的突出现象:一是“****”后期脱离实际且劳民伤财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在接连两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推动之下,有愈演愈烈之势;二是早有渊源、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在政治上被打入冷宫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一些地方被农民作为“****”之后的救灾之举再度冒险尝试起来。其中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影响较大的是当时的安徽省,比较集中的地区是滁县专区和肥西县;关键人物是当时的安徽********万里;有代表性的村庄是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当时小岗的生产组织是“生产队”)。
******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说过:“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春秋时,在今凤阳县临淮镇附近有钟离子国,并筑钟离城。秦统一中国后,钟离城属九江郡。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正式设钟离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钟离县为中立县,同时在濠州西南凤凰山南麓建中都。洪武三年(1370年),将中立县改为临淮县。洪武六年(1373年),临濠府改为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年),中立府改名凤阳府,府治迁往新城,同时割临淮县的太平、清洛、广德、永丰四乡设凤阳县。洪武十九年(1386年)将虹县(今五河、固镇一带)南八都并入凤阳县。凤阳因在凤凰山之阳,故名。自明洪武七年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今凤阳县境内为凤阳府治和凤阳、临淮二县地。凤阳府,明初直属中书省,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南京。清顺治二年(1645年)凤阳府改属江南省,康熙元年(1663年)改属安徽省。乾隆十九年(1754年)将临淮县并入凤阳县。乾隆二十年(1755年),凤阳县属安徽省凤颍六泗兵备道,道员驻凤阳。民国三年(1914年)设淮泗道,道尹驻凤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凤阳县划归皖北行署滁县专区。后皖北、皖南行署合并重建安徽省,凤阳划归安徽省滁县专区。
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明朝以来,在历史上颇有名气。
小岗村位于凤阳县东部,距县城约四十公里。“人民公社”取消之后,隶属小溪河镇。1993年,小岗自然村与另外一个自然村大严村合并在一起,成立小岗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