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孩子完全交给老师
许先生在孩子上中学报到的时候,兴高采烈地遇到熟人就说自己的儿子被分到了某某班,而且是个大班,仿佛儿子从此进入了学习的保险箱似的。其实,这也只是因为他听说这个班级的老师教得特别的好。
其实很多家长在教子方面经常人云亦云,这对孩子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将孩子学习好坏的大部分原因归为老师的良莠,这就完全忽视了孩子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况且对于老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家长大多是不知情的。
应试教育,使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也产生了偏差,人为地将学生的课程分为主次两部分,连选择班主任也是如此,比如班主任是否有教过好班的经验,如果这个条件具备的话,即使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家长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
其实,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无论是从学习还是从生活上来说,孩子的教育如果过多地依靠于外界的环境,就很难让孩子有一个健全的成长空间。
所以孩子的学习如果过多地依赖于老师,他们的思维方式就很有可能受到限制,反而不利他们的成长。
在为孩子选择学校之时,应该把握住以下几点:
(1)不适合孩子的,一定要放弃。
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选择学校也好,选择老师也好,要根据孩子的性格有针对性地做出选择。
所以适合孩子的学校和老师给予孩子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有充足的空间去锻炼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
(2)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最重要。
择校不是最终的目的,孩子上学,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要向老师学习,但不能完全依靠老师。
(3)家长要加强同老师之间的沟通。
一些家长可能会全然放弃了教育孩子的责任,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都推给学校。
在孩子上学报到的时候,就诚心地对老师说:“老师,我的儿子就全靠您了啊,把儿子交给您,我们就放了一百个心,老师您该怎么管就怎么管。”家长这样的态度显然是走极端。人们常说的“5+2=0”也就来源于这里。孩子在学校里接受了5天的教育,但是一旦到了周末回家,也许父母几句不恰当的话,就把学校的教育全部销毁了。这就使得孩子在学校一个模样,回家一个模样,完全成了两面人。
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能全部落在家长或者老师任何一方,而应该是家长和学校的老师积极地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家长在配合学校方面,应该主动地跟老师进行沟通,同时多向老师请教。教师毕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懂得针对孩子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
子不教,父之过
“子不教,父之过”。作为父母都很熟知这句话,只是往往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忽略了这句话。
父亲常常忙碌于自己的事情,很少过问儿子赖特的情况,尽管儿子已经快成人了。为此,父亲一直耿耿于怀。
儿子最近刚学会开车,父亲就特意让儿子开车送他去20英里外的一个地方。这对赖特来说无疑是一个实践的机会,他于是欣然答应了。
父亲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尽管是新手,但赖特开得很顺利,把父亲安全送到了目的地,并和父亲约定好下午3点的时候再来接他回去。在父亲离开后,赖特就开车直奔电影院了。
在电影院里,赖特已经完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他和父亲的约定,等最后一部电影结束,赖特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已经是下午5点了。这就意味着赖特整整迟到了两个多小时!
当赖特迅速开车到和父亲约定好的地点时,父亲正耐心地坐在一个角落里等待着。赖特害怕极了,父亲一定会生气的,他不知道要怎样跟父亲解释。
赖特下车了,主动向父亲道歉,然后编了一个谎言:他本想比约定的时间再早一些过来的,但是路上车子出了点儿故障,便去修理了,结果在维修站整整花了两个多小时才修好的。
父亲听完赖特的话后,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这个眼神或许会让赖特记上一辈子。父亲失望地说:“赖特,你认为你必须要对我撒谎吗?我对你现在的表现非常失望。”
赖特努力争辩着:“哦,你说什么呀?我说的全是实话。”
父亲再一次看了赖特一眼:“当我到达这里,而你并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来的时候,我就打电话给维修站,问车子是不是出现了什么故障,但是修理厂告诉我你并没有去。所以,我知道车子根本就没有出什么故障。”谎言被戳穿了,一阵羞愧顿时袭遍赖特的全身,赖特无可奈何地向父亲承认了事实。
赖特在向父亲说出事情真相的时候,父亲专心地听着,但是悲伤已经掠过了他的脸庞,“我很恼怒,但不是在生你的气,而是生我自己的气。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父亲是很失败的,因为你认为必须向我说谎,这样说来,我是养了一个甚至都不能跟自己的父亲说真话的儿子。所以,我现在要徒步回家,作为对我多年来对你不闻不问所犯下的错的惩罚,并好好反省自己。”
父亲开始沿着尘土飞扬的道路自顾自地走路。后悔的赖特迅速地跳上了车,紧跟在父亲的身后,他希望父亲能够回心转意,并停下来。
一路上,父亲显然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赖特也一直都在忏悔着。他很想告诉父亲,此时的他是多么难过和抱歉,他不该向父亲隐瞒事实,但是父亲根本就不理睬他,仍旧独自默默地走着、沉默着、思索着。
整整20英里的路程,父亲一直执著地走着,赖特也一直执著地跟在父亲的身后,时速仅约为每小时4英里。
20英里的路程改变了赖特,自此之后,赖特再也不愿欺骗父亲了。
20英里的路程也改变了父亲,自此之后,父亲尽量与儿子多沟通。
适时地给男孩一定的自我空间,并不是说要对男孩听之任之,而是在给其自由成长的空间的同时,要给其适当的引导和交流。只有父母把握好放任与干涉之间的关系,男孩才能健康成长。
不要无情地扼杀男孩的创造性
还在上小学的徐磊,一天磨磨蹭蹭地将语文试卷拿过来给妈妈签字,并低声说:“考得不好。”
妈妈还没有接到试卷,就知道儿子这次的分数肯定不高,于是仔细看了看儿子的试卷,发现其中有两道看图题原本是可以得分的,但都被老师打了大红叉。
第一题的画面上有一个男孩正在给小树苗浇水,儿子在图下方的横线上写着:哥哥在种树。本题被老师判为错,题的下方,儿子更正的笔迹是:哥哥在浇水。
第二题的画面上有一大片成熟的麦子和两个小朋友正在捉蝴蝶,儿子在图下方的横线上写着:庄稼丰收了。这也被老师判为错,题的下方,儿子更正的笔迹是:小朋友捉蝴蝶。
这两道题从原则上来说,儿子都是根据画面显示的内容来写出的答案,儿子的答法也不能算错。
于是妈妈就把徐磊叫到身旁,问道:“‘哥哥在种树’和‘庄稼丰收了’这两个答案都是对的,为什么没有得分呢?”
妈妈试图通过分析试卷以减少儿子的失败感。
儿子坚定地说:“老师说,她的答案才是标准答案。”
儿子的话让妈妈稍有震惊,因为在儿子的眼里,老师的答案就是绝对的权威。妈妈没有再和儿子说下去。
妈妈并不在乎儿子这次的成绩,只是儿子的话让妈妈有些迟疑。
儿子原本正确的答案全然被否定了,一次的考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下去,就会阻碍儿子创造性思维的拓展。
妈妈思索着,如何能让儿子意识到自己的答案也是正确的呢?
过了一会儿,妈妈又把儿子叫到身边,然后又和儿子一起研究那幅栽树的图。妈妈告诉儿子说:“第一题的画面可以说是‘哥哥在浇水’,也可以说是‘哥哥在种树’,还可以说是‘弟弟在浇水’……”
儿子打断了妈妈的话:“也可以说是‘弟弟在种树’。”
妈妈欣慰地点点头,告诉儿子,这一道题还可以有更多正确的答案,并让他继续想。
儿子歪着头想了一会儿,说:“小树长高了。”
妈妈兴奋地说:“对!”
儿子的思路一下子又开阔了许多,他大声地说:“我和小树一起成长。”
妈妈鼓励着儿子:“很好!”
儿子跃跃欲试的神情,让妈妈会心地笑了,因为在妈妈看来,儿子摆脱了教师标准答案的束缚,能够独立思考,将单一的答案扩充为很多种答案,这就能够增强儿子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能够让儿子形成一种习惯,那么他将终身受益。
继而,儿子又疑惑地问妈妈:“妈妈,老师会不会认可我想的这么多种答案呢?”
孩子的思维多多少少受到了“权威”老师的限制,于是妈妈郑重地说:“你的想法没有错误。”
这时,儿子也因为自己想了多种答案而高兴起来。
男孩的创造性思维是在科学的领域中能够有所创新的必备素质,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下大工夫培养男孩这方面的素质。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可能会陷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之中,按照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教育孩子,这样,就很少能给孩子以想象的空间来发挥其创造力。
或许“异想天开”带有一种贬义,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异想天开”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想象力。“异想天开”对于孩子来说,便是他们早期创造性的体现。所以,对于孩子的异想天开以及奇特的想法,家长不要责备他们胡思乱想,而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引导。
那么应该怎样培养男孩的创造性思维呢?
(1)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不要把现在不可能的事情认定为永远都不可能发生。比如,当儿子兴致勃勃地跑过来跟妈妈说:“妈妈,将来我长大了要到太阳上去探险。”在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对他说:“傻瓜,太阳那么热,就像一个大火球,还没有靠近它就已经将你烤成灰了。”而应该这样鼓励和正确地引导孩子:“儿子的想法真棒,不过那需要你有丰富的知识和学问,从现在起,你就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为你将来的这一梦想服务。如果在未来,科学家能够发明一种不怕太阳高温的飞船和宇航服的话,你就能够顺利地到太阳上去探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