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读呢?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我们首先必须熟悉下列情况:(1)写作时间。(2)写的什么,即作品的内容。要把作品中的时、地、人、事、物这几方面弄清楚,不能囫囵吞枣。写故事梗概,列提纲,这些都是熟悉作品内容的辅助手段。(3)为什么而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其次,要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哪些地方使你激动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万千都不要放过去。要反复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中心,联系自己生活的体验,加以对照、比较。为“感”做好准备。
2.“感”要专一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就拿《小马过河》这篇我们都知道的故事来说。它虽然短小,但仔细体会,就会使人产生几方面的感想:(1)遇事要多动脑筋、认真分析,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2)实践出真知,水是深是浅,要亲自去试一试,“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3)老马教子有方,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溺爱,不娇惯;当孩子没有完成任务时,不讽刺,不责怪,而是循循善诱,耐心指导。
仅就对这三方面的感想来说。一篇心得笔记最好只选择其中的一两个方面写透彻,写深刻。
3.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
“读后感”当然是先“读”而后有“感”。你读的是哪本书?你是对这本书中的哪个问题发表感想,这些都需要交代一下。如果对原文一字不提,上去就写感想,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你的感想是怎么来的。另一方面,有的同学在写读后感时,用大量的篇幅去复述原作的内容或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这样写就会变成向别人介绍某一本书。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但文章的“感”一定要比“文”多。
4.掌握基本的写法:
(1)要起一个好题目。读者看文章,首先着眼于文章的题目。
一篇文章有了个好题目,就能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一般来说,一篇读后感可以拟定一个正题和一个副题。正题通常是用一句话或一个词点明读后感的主要内容;副题指出所读文章的名称。如:
我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这个题目,应抓住“比”字来写,用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做对比,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无限美好,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2)要写好开头。读后感的开头和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开头有相同点,也有它的特殊要求。一般来说,开头先要交待清楚所读书的书名或篇名,用简洁的话概括出自己总的感受,常见的写法有:
a.开头总结全文。如《再寄小读者》读后感的开头可以这样写:
《再寄小读者》是我国著名女作家谢冰心奶奶给全国少年朋友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谢奶奶用亲切的话语,具体的事例,勉励我们要认真学好语文,提高写作能力。我读着这封信,就好像在谢奶奶身边聆听她的教诲。
b.开头点明中心。如《草地夜行》读后感的开头可以这样写:
“要记住革命!”这是《草地夜行》一文中,老红军掉进泥潭时说的最后一句话。他发出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并用自己的身体把小战士顶出泥潭,甩在一边,自己却默默地牺牲了。老红军的精神是多么崇高,形象是多么伟大呀!
(3)要重点写好感想。写读后感要抓住体会最深的一、两点展开,深入、透彻地写出心得体会。重点要落在一个“感”字上,即结合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等,写出具体的心得、感受。联系实际,还要善于联想。如写《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篇课文的读后感,就可由董存瑞叔叔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舍生忘死的高贵品质,联想到现在的解放军叔叔是怎样保卫四化建设的,进而联想到我们应该怎样刻苦学习,练好本领,去实现革命先烈的遗志。由此及彼,一层一层地深入思考,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写出来,就是一篇好的读后感。
写读后感切忌三点
1.不加分析,不写感想,大段大段地抄录原文,使“读后感”变成了“读后抄”。
2.针对故事里的情节,大段大段地写检查,作保证,使“读后感”变成了“检查书”。
3.脱离原文内容,节外生枝,生硬地加上一些不必要的情节,使读和感之间脱节。
读后感之类的文章,应将立意的重点放在“感”字上。这个“感”就是心得,体会,就是文章的“意”。读后感的立意,就是要以“感”为基础,提炼出能概括原作精髓的积极健康的心得体会,把它写深写透,“感”写好了,“意”也就“立”起来了。
三、优秀作文范例
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
——读《凡卡》有感
我一口气读完了《凡卡》这篇课文,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哭了,我为九岁的凡卡过着非人的生活而感到痛苦,我仿佛看到了凡卡又在挨打挨骂。
凡卡太可怜了,他才九岁,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儿童,却受着这么多的折磨,老板、老板娘动不动就打他,伙计们想方设法捉弄他。谁都知道,孩子只有不断地增加营养身体才会长得结实,才会健康。可凡卡呢,早晨吃一点儿面包渣,中午喝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渣,至于菜啊、茶啊,根本没有。到了晚上睡觉时,他没有床,而是睡在过道里。这还不算,每当老板的小崽子一哭,凡卡就得去摇那个摇篮,如果睡着了,还会挨老板的打。凡卡总是回想在乡下的那一段日子,虽然清苦,但身边有爷爷、有小伙伴,而现在谁都欺辱他,他真受不了了,他请求爷爷接他回去。
读到这儿,我脑海里浮现出凡卡遥望故乡向苍天哭泣的情景,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
如今,我们也是十来岁的少年儿童,可和凡卡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们生活在蜜罐里。每天我们都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老师像辛勤的园丁,精心教育我们。学校为了让我们全面提高素质还给我们建立了计算机房、阅览室、语音教室、自然实验室等,每天我们都能学到许多新知识、新技能。父母为了让我们身体长得结实,天天为我们准备营养丰富的食品,我们多幸福呀!
读过《凡卡》之后,我又陷入了沉思,为什么我和凡卡同是少年儿童却过着不同的生活呢?原因是我们不是生长在同一社会中,凡卡生活在沙俄黑暗统治之下,那里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富人终日花天酒地而穷人却度日如年穷困潦倒。我们呢?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我们儿童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国家还为我们少年儿童立了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起到了保证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作用。人们常说,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看看小凡卡,再看看自己,我们太幸福了。我要加倍努力学习,长大更好地建设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让更多的儿童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点评:
同为少年儿童,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过着不一样的生活,“我们”的幸福更加衬托了凡卡生活的不幸,凡卡的不幸遭遇,更加鞭策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小作者能够把作品中凡卡的不幸遭遇和自己的生活做鲜明的对比,紧紧围绕原文又不局限于原文,作者在这一点把握地非常好,真正做到了读中有感,感中有读,读感结合。
《窃读记》读后感
曾经读过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对林海音充满了敬佩和喜欢。《城南旧事》文字纯美而亲切。书中有骑驴回家的宋妈,有长满花的院子,有可爱的妹妹……这一切如同美丽清新的茉莉花,悄然绽放在我的心间。
五年级的第一篇课文《窃读记》,恰恰是她的作品。在多年以前读过,现在再来细细品味,如同品尝一杯苦涩的咖啡。我读完这篇文章后,心酸、同情,溢满了我的心扉。作者童年时,因为她的爸爸,只是一个小知识分子,没有什么钱给她买书,而她,是一个多么渴望读书的穷孩子啊!
于是,她利用自己的机灵,去“窃读”。所谓窃读,就是到书店里头,只看书,不买书。当然,这样的行为,肯定会引起老板的愤慨,遭到老板的驱逐,和周围一些人的怀疑与嘲笑。在这样的处境下,她曾经历了这样的场面:老板用一双巨掌,压住了自己要看的书,凶狠地问:“你到底买不买?”她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尴尬,涨红了脸。但在喜欢看书的热望的驱使下,林海音,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还是坚持着,来书店读书。不过,在经历那一次次难堪、艰辛之后,她学会了把自己隐藏起来,当周围气氛不对时,她会默默离开。
童年时期,林海音,要吃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只是一个幻想,一个幻想啊!现在,回想起我们的生活,我总是会同情林海音。现在,吃一碗面条,不是难事,我们,可以随时吃好的、喝好的,面条,不再是我们的奢望。更多人,喜欢零食,想买多少都不在话下。在林海音那个时候,连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都是奢侈的,哪能吃到这些美味呢?
我们也不用在放学时,怀着迫切的心情,跑到“文化街”的小书店里去看书,不用提心吊胆,担心是否会遭受到老板的驱赶。我们呢,可以随时阅读书籍,坐在沙发上,细细品读,还可以一边喝着饮料,一边开风扇,开空调!书,我们想买就买。我,也和林海音一样,热爱读书。我的家里摆满了3大书橱、2小书橱的书,我天天快乐地阅读,不需要抽出放学时间,奔到书店里看;我可以一口气看完,可以反复品读!
《窃读记》让我深深同情林海音,也更敬佩林海音。我读过一些资料,知道她一生勤于笔耕,创作丰厚。她还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可惜,这个有着优美文字的林海音,在2001年因心肌梗塞而去了另一个世界。现在,读着《窃读记》,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一个穿着蓝布褂子、咂着嘴、忍着饥饿读书的穷学生,那热爱读书的孩子——林海音。她将会影响着每一颗纯洁天真的心灵。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