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习作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学生产生习作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来自于教师,有的来自于家长,还有的来自于社会。
1.要求过高。教师过早过多地要求学生掌握作文技巧,如怎样开头结尾,怎样谋篇布局,使学生认为写作是件很难的事。有些家长或教师过早的提出习作要求,如在一年级要求写一句话时,教师就要求写一段,二年级要求写一段话时,又要求孩子写一篇。学生写作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这种水平的时候,就过早地提出要求,感到非常困难,产生畏惧心理。
2.命题束缚。传统的作文教学,多从作文技巧角度设计训练体系,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不能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命题。命题的老套落俗、缺乏新意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无法展开想象的翅膀。如:《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暑假趣事》、《我最熟悉的一个人》等这些陈旧的题目丝毫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令其产生厌恶的心理。
3.教师因素。一些教师对学生期望过高,求成心切,总希望学生进步快些。而作文水平的提高,又恰非一日之功。这就使他们灰心丧气,训斥学生。他们看不到学生的进步,不能及时对他们在习作上的进步肯定。更不会体谅这些学生的难处,使其得到应有的指导。过多的批评责难阻碍了学生的进步,产生心理障碍。
三、克服习作心理障碍的对策
在小学生当中,由于诸多原因产生了习作心理障碍。如果任其发展,不闻不问,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那么,怎样克服习作心理障碍呢?
1.降低难度,让学生愿写。教材中安排的每次习作都有要求,如果机械地照教材行事,学生不仅写不出好文章,而且心理障碍会越来越严重。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了这样的策略:对作文教材实行改造,变多项要求为单一要求,实行“高分政策”。例如:有一次习作,要求写一件发生在家里的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部分学生拿到作文题很感为难。笔者对那些感到为难的学生降低难度:可写有趣的事,也可写有意义的事;可发生在家里,也可发生在别处的,只要把一件事写具体了,就可以获得“良好”以上的成绩。难度降低了,而且只要达到基本要求就能获得高分,学生的劲头自然就上来了。
2.丰富生活,让学生乐写。小学生习作经常感到无东西可写。丰富学生生活,开拓素材来源,从根本上说,也是克服学生多种习作心理障碍的一剂良方。平时,我经常带学生去参加实践活动,如上街找错别字,参观博物馆,到敬老院慰问老人等。活动之后,笔者就和学生一起谈论活动的内容和活动后的感受。在学生兴趣很高时,笔者就故意用商量的口吻提出“写下来”的要求,学生自然能够接受。每一次,学生都尽兴而归,写起作文来有血有肉,很有真情实感。习作课时,笔者还常和学生做游戏或做实验,以丰富他们的写作题材。
3.扩大阵地,让学生多写。单凭一学期八篇作文的练笔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加大训练量,增多练笔的机会,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渐渐提高。笔者在所教班级开辟了下列习作阵地:(1)周记。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交给老师,老师择优朗读评讲。(2)家庭日记,取名“知心朋友”。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真情实感,甚至自己从不愿对任何人说的心里话,用笔向“知心朋友”倾诉,一天一篇,不受任何限制。学生写起来无忧无虑,表达得淋漓尽致。(3)在班级墙报上开辟“佳作欣赏栏”,不定期地把学生的佳作贴出来,供全体师生欣赏。
4.加强阅读,让学生会写。阅读有利于写作。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汇,引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模仿的范例。为了以读促写,我注重以下几项工作:(1)在班级设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家的书带来,经过选择以后,陈列在图书角里,供大家阅读。(2)要求学生每天回家读一篇短文。要读通、读懂,还要摘录好词好句。(3)认真上好一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笔者和大家一起阅读,一起赏析,遇到好的语段我还和学生一起朗读、背诵。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前提下,尽情享受着读书的快乐,汲取了丰富的写作营养。
小学生存在习作心理障碍的人数不少,且问题较为严重。只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学生才会喜欢习作,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注:本文原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年第6期。
12.学困生心理分析及转化策略
浙江省永康市大司巷小学 程小可
“学困生”是指有学习障碍、困难的学生,他们往往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甚至于有时用一些奇怪的言行影响课堂纪律。研究表明,学困生中有许多人都患有“多动症”,这是一种过量的、无法自控的活动,其症状表现为精力分散、多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一、学困生心理分析
学困生一般会有心理障碍。所谓心理障碍就是由于人们的动机性行为受到障碍或干扰,不能实现社会规定或自我预定的目标,从而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分析学困生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厌学心理。学困生由于长期的学习困难而形成恶性循环,他们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获得成就感的体验,他们对于学习持消极的态度,甚至毫无兴趣。相当多的学困生喜欢独处,遇到挫折,自卑,惴惴不安,怕人瞧不起,学习精力不集中,玩世不恭混日子。与同伴相处时,认为自己不受欢迎,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
2.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与事物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个体在一定的外界因素的刺激下,对某事物产生了厌倦反感的情绪。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阶段的学困生,他们逐渐形成的懈怠情绪与应试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之间碰撞产生的矛盾达到一定的限度时,他们的心理体会从顺应状态转入对抗状态,产生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学生便出现定势思维,下意识地和老师对着干。
3.疲劳、惰性和畏难心理。学困生学习上的疲劳,就是精神意志上的疲劳,它主要是因为知识缺陷比较多,接受能力比较差,分析理解能力弱,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学习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有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表现在课堂上总是消极听讲,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甚至连抄袭都懒得做。
二、学困生转化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最根本的力量来自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大多数同学“久经沙场”,已成对于一切都无所谓的“老战士”了。“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教学失误积累所致。针对学困生的这些心理障碍,只要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掌握其心理变化,进行启发、引导,因人施教。所以,对于学困生,我们要从尊重、关爱学生出发,从一切为了学生,从他们的需要出发而采取正确的教育对策。
1.尊重和关爱导航。要消除学困生与教师的对立情绪,必须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教师的关爱、尊重和信任是学生成长的第一需要和前进动力。从心理学讲,温饱、安全、归属、自尊是低级需要,学习是高级需要,只有尊重学困生,让学困生有归属感和自尊感,满足了他们的低级需要,才能能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情感感染、人格熏陶、行为示范都会使学困生理解其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笔者曾教过的一位女同学,因为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过去的教师和家长都已放弃了对她的帮教,她对学习和教师所提的要求也十分反感,对老师所提的要求可谓置之不理,漠不关心。笔者刚接班时,没有与她正面接触,只是暗暗观察她,我发现她把自己与班级中的所有同学都隔离开,从不与人接触,没有朋友,于是笔者就静静地等待时机。不久,一次上课时我发现她的表现与平时不一样,走进发现她病了,于是我连续几天关心她、照顾她,还在全班表扬她生病仍坚持来上课,这时再与她谈心并提出要求,帮助她找到了几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经过阶段的督查,并利用进门槛效应续定小目标,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她的性格明显开朗了,合群了,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2.以点滴“星火”“燎原”。孩子曾经有过的“闪光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并设法把其特长方面的兴趣引到学习上来,以点点的“星火”造成“燎原”之势,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对待学困生不要总要求他们做到尽善尽美,因为这只会使你看到他们的不足;只要他在不断努力,就会发现他的长进,而他就会得到肯定和鼓励。例如笔者曾教过一位五年级的男同学,性格十分内向,无论听课、作业、回答都无法跟上全班学生,但在体育方面却有特长。鉴于以上情况,笔者没有对他的学习作过高要求,而是坚持不断点拨,及时肯定,对他在体育上的一些成绩多加表扬,最后他不但喜欢上了笔者教的学科,而且在一次测验中竟考了个优,从此,他就一发不可收拾,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提高,成绩也节节攀升,在一次全市的作文比赛中,他的参赛作文竟还得了三等奖。有一次他竟主动找我谈心说:“我要赶上同桌的中队委,程老师你说能行吗?”笔者十分肯定地说:“你在许多方面不比她差,只要努力,一定能和她一样好!”
3.赏识和激励推动。任何人都喜欢听赞扬、恭维的话,反感批评、驳斥的话。对于心理还不成熟,尤其是学困生则更是如此。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可见,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我们班有位男同学,一直拖拉作业,被同学称为“慢半拍”。做第一次课堂作业,我意外地发现他正一笔一画地抄写,我轻轻抚摸一下他的头,当堂表扬了他的字写得不错。他满脸通红,抄得更认真了。当我把他的作业本展示给全班学生看时,他满脸的喜悦代替了平时迟钝、冷漠的表情。也许这一次的认真,只是他一时的心血来潮,他并没有想到会受到老师的重视。一次简单的表扬竟在孩子心里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一次小小的鼓励,可以成为学困生转变成长的契机。
4.以良好环境熏陶。“学困生”的形成与填鸭式、满堂灌的陈腐教学方式不无关系。因此,如何构建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找准新课的最佳切入点,设计最好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是我们教师应始终把握的方向。
创设师生平等、优生差生平等的课堂,给后进生提供十分宽松、愉悦的环境。在课程设置上,铺设阶梯、分解难点、降低难度,照顾差生现状和接受能力。导入新课时,应尽可能以旧引新,以旧带新。教学上应因材施教,互相兼顾,注重实效。提问、上黑板板演应既考虑优生,又不冷落后进生,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布置作业应分必做和选做,选做题对后进生不作强求,适当减轻后进生的学业负担。学生在积极、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耳闻目染,取长补短,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转变“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我们具有渊博的知识、无私的爱心和奉献精神,更要求我们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不辱我们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
注:本文原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年第7期。
1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效能
浙江省永康卫生学校 朱业标
成功教育理念的贯彻、方法的实施至今已有十多年,而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对象——职(或中)专生,他们作为中考的低分部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自信心不强,自卑感严重,有强烈的厌学情绪,对老师的说服教育更是接受不足,抵触有余,与家长的意愿也有厉害的冲突。久而久之,这样“不成功”的遭遇使得班主任工作呈现了一种习得无助的失败者心态,也使得班主任和教师工作呈现出“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软办法不听,硬办法不行”的被动局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难道他们的小学、中学没有实施成功教育吗?当然不是,而是他们在实施中出现了问题:观念出了偏差,不是为学生根本发展服务,而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以功利目的为前提,以错误观念为指导的异化了的“成功教育”。
面对如上情况,我们教师必须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建立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更有利于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所以,在当今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更应当研究构建新型良好师生关系。
一、对影响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因素的分析
知识的传授渠道在不断地拓宽,而感情的大门却在不断地缩小,这不是危言耸听。多年来因受“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主要体现在:
1.固有观念的存在是师生沟通的障碍
“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教师是施予教育的主动者,学生是接受教育的被动者,一上一下不平等,强调师道尊严,往往是教师提出要求,要学生按照去做,他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2.价值取向的功利性也是师生沟通障碍的原因之一
“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儿”,以分数论英雄,以成绩论成败,再加上学校定期都要为各班级评分:卫生差了扣分,纪律乱了扣分,没穿校服,迟到早退……都要扣分,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不合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烦学、厌学、逃学。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这种功利的目的把师生关系变成了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
3.领导对教师们评价的片面性和教师繁忙的工作也阻碍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前进的脚步
在学校领导看来,一个班级违纪现象少,学习成绩高就意味着这个班级整齐划一,面貌好,从而说明这个班主任严厉,管理力度大,使得教师的工作不是为学生的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的挖掘,而是为了自己的工作成绩,不得不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集中在课堂教学及书本知识的学习上,相互缺乏人际交往的动机和愿望。
而且由于网络教育的到来,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从学校教学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减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关系逐渐下降,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理上的吸引力减弱。
4.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匮乏所造成师生关系中沟通的种种障碍
(1)命令、控制、指挥,这种信息使学生产生对教师权利的内在害怕和自己内心的软弱感。
(2)警告、威胁,这种信息与命令、控制、指挥很相似,只是再加上不服从的效果。
(3)训诫、说教、说“应该”和“必须”的信息容易引起抗拒心理,并更容易激起学生强烈地维护自己的立场。
(4)过渡忠告或建议,这种信息的传递会不断削弱学生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创造力,养成“人云亦云”的心态。
(5)中伤、归类、揶揄的后果使学生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随之出现反攻击的心态。
(6)给予泛泛之辞,即一般性的评价,泛泛而论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无益的。
(7)不愿积极地聆听,这种沟通方式是不管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说服学生,而不是先听,只是在单项输送信息给学生。
(8)“强加于人”也是一种更微妙的下命令,目的是为了影响学生,这种交流方式所产生的后果是带给学生防卫和抵触,削弱学生对教师的尊重。
(9)随意指责与批评,这也是很多教师常常犯的一个沟通错误。而对这样的信息,学生会出于自尊心维护自己的形象,也会因为这种批评导致学生以后在老师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愿将内心世界向老师打开。
二、师生关系对学生教育效能的影响
1.影响学习
(1)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师生关系好,学生喜欢热爱这个教师,进而喜欢热爱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师生关系差,学生讨厌、不喜欢这个教师的教学科目。
(2)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愿望。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课堂教学的愿望,想听其课,想发言,积极思考,自觉完成作业。
(3)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时的心境、情绪。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人在心情压抑时思维是混乱的、无序的。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将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使学生不压抑,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2.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
老师是学生的重要评价人,爱学生,让学生做事,学生会认为是老师喜欢他、信任他,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而那些永远得不到教师关注的学生是自卑的,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
3.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师生关系是学生生存的微观环境。师生关系的好坏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是学生的生存条件,是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有的人成了大科学家,甚至政要伟人,对儿时的启蒙教师还记忆犹新、念念不忘。这与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
三、明确新型师生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表现出心理距离是亲近,还是疏远。情感性很浓,其特点有五:
(1)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师生作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不可选择的。作为教师不能选择教谁,不教谁。把一个班集体交给你带,把一个学科交给你教,你作为教师,别无选择,就得接受,就得对所带班集体、对所教学科全面负责。
(2)教师和学生肩负不同的职责和要求。教师的正常心理是爱生性。接近学生,关心和爱护他们,如果想远离学生,则心理不健康。学生的最大特点:向师性。不向师,对教师很不友好的时候,也是心理上发生了问题。
(3)教师和学生在心理的成熟度上有很大的差别。学生是未成年人,犯错误频率相当高,经常会犯错误。而教师是成年人要宽容、正确对待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这么大,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认识水平去要求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性激素增加了90%,处于更年期的教师,由于性激素减少了90%,心理都处于易暴易怒等脆弱状态,更不易相处和协调。
(4)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不同。教师的地位是主导:领导学生,组织学生,安排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地位是主体:就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艰苦的学习劳动中得到锻炼、不断成长。学习是艰苦的,而不应成为痛苦的,在艰苦的学习劳动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快乐。
(5)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生认真,可影响教师的教学。教师认真,可影响学生的学习。良好的社会关系是一个社会支持系统。对师生产生互动影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根据以上师生关系性质特点的分析,以及师生关系的特殊性及其对学生的影响研究,不难看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四、构建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教育观里除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外,还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正如在心理治疗中把重点放在医患关系上一样,罗杰斯认为教学的重点也应当放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或教师态度上。因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课程设计、教学设备资源等,而是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在几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体会到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1.摒弃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念,完成自身教师多种角色的塑造
(1)受几千年来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把学生当作从属地位的思想的被灌输者、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权威的化身,是领导者、管理者。忽视了学生除了求知,还有生理、心理、发展个性、实现自我等多方面的需求。不平等的师生观渗透于平时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中,严重污染纯洁的教育环境,导致学生厌学,创造力枯竭,成为驯服的奴仆,师生关系陷入紧张甚至冲突的僵局中。
(2)改变自己,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2.要热爱学生
“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然而爱的最高价值在于情感的投入,在学校,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中小学生有一种特殊的依恋,他们所做的每件事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肯定。
学生尚在成长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欠缺,也还有一些从初生就延续下来的毛病、陋习,更有甚者是“屡教不改”,一意孤行。但我们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传统做法,不能去一味指责学生如何如何,更不能动辄翻“老账”,纠“历史”。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摘掉“审视”的“眼镜”,要运用“无错原则”去正确看待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信任他们,宽容他们。学生遇到痛苦或不幸时,教师同情和开导能使其得到安慰;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公正的评判和真诚帮助能使其鼓起前进的勇气。学生得到了教师的关心爱护,满足了学生自身的情感需要时,就会在学习、生活中产生巨大的动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3.要公平对待学生,充分熟悉、并信任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成才教育。教师不能以个人感情为好恶标准,也不应以成绩优劣、智力高低定亲疏,更不能以家庭出身论高下。在具体问题上,要是非分明,办事公正,表扬不过分,批评不偏激。对待后进生,更应格外扶持,真诚相待,热情鼓励,以促进其品行、学业等方面的转化。
教师对学生要有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了解了学生的优缺点和内心世界;发现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抓住闪光点;全面深入地熟悉了学生的思想表现、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身体、家庭环境等情况,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找到合适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现才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在自我表现中树立自信,充分认识其自身价值,去获得成功。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成为有用之才。
教师要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校里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存,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在班级中可以采用多套班干部轮流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这样我们才可能拥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避免师生间被动的僵化的“主仆”关系。
4.要给学生以尊重或认可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认可每个学生都是作为具有他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现其特点,重视学生的情感,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欣赏并赞扬学生的优点,同时也宽容其缺点,允许学生犯错误,给学生以时间和机会改正错误,维护学生的尊严与爱好,相信学生能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其中体罚、变相体罚、讽刺、挖苦、歧视、污辱是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的发展的。师生之间只有营造良好的平等环境,平心静气交流,倾听心声,充分交流意见和思想,才能彼此欣赏、彼此尊重,就会彼此感动、彼此快乐。
(2)其次要创造条件给学生表现特长、发展兴趣和爱好的机会。
(3)再次是教师要信任学生,尽管学生有这那样缺点,但心灵深处都隐藏着自信心的渴求,即使是差生,也有自身的“闪光点”,要善于捕捉,发扬光大,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5.要充分理解学生并与之密切合作
这里所称的“理解”是一种对他人设身处地的理解,是从他人的角度来理解他人,通过理解达成密切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学习、思考、创造,共享文化资源,共造智慧果实。而合作的领域非常广阔,合作方式无比多样。
(1)参与。参与是师生最主要的合作形式。它不是仅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而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广阔的领域都具有共同参与合作的意识、态度、热情、行动,诸如共同发现、思考、讨论、解决问题。教师所起的作用不是仅为传授知识、信息,还要帮助学生追求、筛选、组织知识信息,培养训练思维、语言表达、学习做事各种能力,更要同时培养创造精神。这样,在良好学习氛围里,学习兴趣必然大增,在合作参与中就会碰撞出心灵的火花,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互助。互相帮助,共同促进,是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造热情,推动师生共同发展的最好动力。信息时代,教师的知识能力不再是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不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这样就需要互助互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是需要不断完善、提高的。学生的期待、高超的悟性和创造力,会给教师以启迪;学生独特的思维所提的问题,会促进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反过来,教师更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劝导和鼓励他们,消除学习上的困倦、疑惑,战胜生活上的困难和挫折,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向上的热情。
(3)共勉。互相勉励,为的是达到共同发展,一起提高。学生挑剔的眼光,会促使教师在学生面前行为端正,言行一致,品格高尚;教师因为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质疑、赏识、期待,从而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师生互勉,就像船舷两边的双桨,推动友谊之船前进,从中找到合作带来的无限乐趣。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以这些态度品质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才能免除学生种种精神上的威胁和挫折,才可能使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得以自然地表现。教师只要懂得如何去与学生沟通,懂得如何去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来满足教师的需要,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接纳、理解达成相互合作的关系,那么,成功教育就可以成功地实施了。相信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注:本文原载《当代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
14.由皮格马利翁效应所感悟到的……
浙江省永康市民主小学 徐秋芬
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古希腊神话里,擅长雕刻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美丽少女,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整天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她,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于是,她赋予了雕像生命,美丽的少女成为皮格马利翁的妻子,他的幻想变成了现实。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F.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这种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学家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神话故事也告诉我们每一个教师,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学生身上会起到极好的效果,对学生的热爱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有奇迹发生。
我认为我们教师一定要关爱学生,要与学生交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就会由喜欢教师发展到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哪怕是“潜能生”(我不喜欢老师把学习知识掌握稍微滞后点的,学习成绩稍微不好些的学生们称之为“后进生”,更不可以称之为“差生”。因为我相信多元理论说的能力有许多种,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所优于别人的能力,只是他的潜能还没有开发出来,潜力还没有挖掘发挥出来罢了)。学生也不能有任何贬低他们自己的倾向。本班有一位女生,数学不好,语文很不错,我很奇怪。询问了其中的缘由,她回答说:“语文老师不会骂人,有话会对我好好地说;数学老师很凶,问数学老师不懂的问题时,数学老师会骂:‘你怎么搞的,这样简单的题都不会做。’数学老师这样说就是说我笨嘛,从此之后我就再也不敢向数学老师问问题了,也怕数学老师起来,反正学不好,就不要花力气和时间了。”我很真诚地告诉学生,我就喜欢有问题要问的学生,因为这样的人肯定是聪明的学生,学习认真,爱动脑筋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然后我更真诚地告诉她,数学老师其实不凶,也不会有任何认为你很笨的思想,仅仅是对你要求稍微严格一点罢了。事后,我与数学老师委婉地进行了沟通,数学老师主动找他谈心,后来该生数学成绩是直线上升。
我更觉得我们教师应该多一点“反向偏爱”。“偏爱”通常是指教师对得意弟子给予特别的关爱和期待。“反向关爱”是要求教师给那些并不优秀的学生同样倾注关爱与同理,甚至是更多。通常优秀生总是集万千宠爱为一身,而普通生,尤其是“潜能生”却因不能充分享受阳光雨露而引发精神贫血症。其实,事实上,关爱他们就是把本应属于他们的那份爱还给他们。因为教育是平等的,孩子有接受平等教育权,不是吗?
我班上有个男生,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上课特别容易走神,作业完成质量也很差。于是,课余我塞了他张纸条,希望他能和我到心理辅导室里谈谈。因为心理辅导室里没有别人,就我和他两个人。放学后他果真来了,虽然他看起来还是那样犹豫不决,但我相信,我的真诚已动摇了他。经过一番耐心询问,他终于向我道出了原委:他两年前妈妈就跟别人走了。他觉得很孤独、很伤心,觉得没有人关心他,甚至有时候连同学也讨厌他、欺负他。他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他哭,我默默地关注,我递上餐巾纸。轻声地说了句:我不觉得你是多余的,以后有什么想跟妈妈说的话可以跟老师说,生活中有什么困难也要跟我说。并且我还说,我相信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相信他能学习进步,相信他能取到好成绩。……后来,他越来越开朗起来,人际关系也好起来,学习也进步起来。其实只要我们真正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无私奉献给孩子,就会像火种一样点燃孩子们情感的火花!
让我们每一位教师用足够的爱心、耐心和信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期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潜能生”。期待着,只要坚持,相信自己的付出总有一天,皮格马力翁效应会发生在我们的学生身上。
注:本文原载《中小学心理健康导航》,2008.第1—2期。
附录十 辅导活动
15.盲人与引路者——心理辅导小团体活动课实录
浙江省永康市西溪初中 俞春群
活动目标:探索助人、被助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选择场地:学校行政楼(四楼)的楼梯;
2.够让8位学生席地而坐的报纸或大块布;
3.4块黑布条。
活动对象:选择8(12位以内都可)位学生;男、女生各占一半
活动过程:
一、引入主题,并体验
师:同学们好,你们体验过盲人的感觉吗?如果你是盲人,当别人帮助你时是什么感觉?如果你是盲人的引路者,你是什么感觉?平时,我们说的蛮多,但真正的体验很少。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做的游戏是“盲人与引路者”。
两人一组,好,分好了。让我们用心地体验,我们举手之劳的付出,却给别人莫大帮助的感觉,以及在我们很需要帮助时被人帮助着的感觉,好吗?
好,现在两人一组,其中一人眼睛用黑布条蒙上,一人当引路者。从东边楼梯下,从四楼到一楼,再从西边楼梯上,再换着当盲人与引路者。尽量慢慢地走,中途不要睁开眼睛。按次序走,不要拥挤。开始。
(4分钟后)
二、分享、探索、讨论
摊开报纸,8位同学席地坐成一圈。(这样坐的氛围较放松)
论题一:有些事只有体验过才真正理解
师:第一次做盲人的同学说说看,你们当时是什么感觉?
生:(四个同学一致认为)我觉得害怕、担心、紧张。
师:你们害怕、担心什么?
生:下楼梯时,我害怕我一不小心踩空了,他又拉不住我,会两人一起滚下楼梯。上楼梯时,我担心踩空了会一头撞在楼梯上。所以,我走得很紧张。
师:嗯,讲得很好,谢谢同学讲得这么具体生动。
那么,第一次的引路者们,你们说说看,你们当时觉得“盲人们”担心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吗?
生:呵呵,有我们在,哪会!不过,当时我们根本没有这样的顾虑,我们很轻松。
甲队男生1:老师,我很抱歉,下楼梯时我走太快,使我的同伴撞到墙了。你看,他的额头都红了。
甲队男生2:就是,老师,他只顾自己玩得开心。走得好快,我差点跟不上。
师:呵呵,痛吗?看来引路者如果不一心为盲人着想,是会帮倒忙的哟。真要注意了,这个游戏有一定的危险性。
好,当我们换个角色体验时,第一次的引路者们,你们说说看,当你们当盲人时是有过这样的顾虑吗?紧张吗?
生:我们也是一样,也很害怕、担心、紧张。
师:引路者的经验没有让你们感觉好些吗?
生:没有。
师:哦。第二次的引路者们,你们说说看,当时你们的感觉。
甲队男生2:我才不会像他那样走那么快,我走得很慢。
师:你怕他也像你一样撞到墙,对吧。
甲队男生2:呵呵,是啊。可疼了。
师:嗯,真的很不错,很用心,学会为他人着想了。其他同学呢?
甲队女生1:我很担心她摔倒,所以我走得很慢。
师:哦,你很用心。那么,其他两位同学呢?你们担心过吗?
生:呵呵,老师,我们没有。
师:你们也做得很认真,所以很顺利,尽管当盲人时很害怕,但当引导者很容易,所以不用害怕,对吧。一下子顾不到那么多,也是正常的。
同学们,现在我们终于对盲人的感觉有点体验了,对吧。但在今天之前,你们能如此真切地理解盲人的感觉吗?
生:没有,我觉得要亲身体验过才会知道。
师:对啊,有些事只有亲身体验过才真正理解。所以,有时候你不理解别人,或别人不理解你,真的很正常,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有所不同,对吧。
生:是啊,老师,现在我们理解了。
论题二:如何理解别人
师:但是,有些事如果我们没办法亲身体验而理解到,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办法理解别人呢?
(沉思片刻)
甲队女生1:我觉得,我们可以假设我们自己就是别人,然后去感受别人的感觉,这样可能行。
师:哦,你说得太好了。这叫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样的能力我们叫“善解人意”,即善于理解别人的意思。对,这也是理解别人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能够做到善解人意真的很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善解人意的,对吧。比如有些同学很伤心时,有时我们会想:有什么好难过的,如果我是你,我才不会难过。
让我们再想想,除了尽量学会善解人意外,在不能亲身体验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才能理解别人?
(沉思片刻)
生:呵呵,好像没什么办法了。老师,你有办法吗?
师:呵呵,老师先问你们,今天,你们玩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哦,今天很开心。
生:今天还学到了一些东西。
师:哦,学到东西很开心,打算回去后,跟没机会参加的同学们分享吗?
生:我会的。
师:那么,你们觉得你第一个会跟谁说?
生:当然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师:打算跟他(她)说什么呢?
生1:盲人真的很需要帮助。
2:有些事需要亲身体验才明白。
3:我们应该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师:哦,你们讲得太好了,你的朋友会因为你们真心地告诉而学到很多的。尽管他们没有亲身体验过,他们也没试过设身处地想象,因为他们相信你们,对吧?
好了,你们现在想到了除“设身处地”和“亲身经历”外,还有什么办法去理解别人吗?
生:哦,我知道,我们可以去问好朋友。
师:对呀,我们还可以去问别人。我们没有经历过,或许人家经历过。我们没有能力很善解人意,或许别人可以。对不对?
生:对。
师:只要人家真诚的相告,我们相信,同样可以知道很多事情,这叫充分利用间接经验。
生:是的,老师,我们也可以从书上了解很多东西。对吧。
师:就是啊,书本上的很多知识,真的是别人的经验。只是那些人我们不认识。
论题三:被人帮助是快乐的,要懂得珍惜
师:好,刚才同学们说得实在很好。接下来,让我们再次想象,如果我们是盲人,我们需要别人帮助吗?
生:是的,需要,非常需要。
师:假如我们有困难时,也非常需要别人的帮助。被人帮助着,感觉快乐吗?
生:快乐。
师:哦,有人帮助自己是快乐的。比如说你作业做不来时,能具体说说快乐的理由吗?(沉思片刻)
生:在别人的帮助下,作业终于完成了,很快乐。
师:哦,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真够朋友,讲义气,很快乐。
师:哦,觉得自己的困难解决了,很快乐。自己的朋友好,很快乐。这是我们被人帮助时的快乐的感觉,对吧。
好,假设我们哪天走路时,突然脚扭了,而且痛得你没法再往前走。但是,你身边的人没有来帮你。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学校,你们会怎么想?
生1:我会觉得,这些人真没良心,我平时对他们那么好,我需要帮助时却没有人帮我。
2:我会很难过,觉得没人关心我。
3:我会非常失望,觉得自己好倒霉。
师:哦,这件事发生在学校里,你们会这样想。那么,如果发生在集市里呢?你的脚很痛,不能走路。你需要帮助,但没有人帮你,这时你怎么想,你的感觉是什么?
生1:我会很痛苦,身边这么多人,竟然没有一个人帮我。
2:我想我也会很痛苦,我会想:我怎么这么不幸!这么倒霉的事为什么会偏偏轮到我?
3:我会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人,太冷漠、太无情了。我会很悲伤。
师:哦,无论在哪里,如果我们有困难,需要别人帮助时没人伸出援助之手,我们会觉得难过,甚至悲伤。
那么,正在你悲伤时,有人微笑地问你:请问,你需要帮助吗?我来帮你。你是什么感觉?
生:呵呵,我会很开心。不是,我会很感动,或许会流下眼泪。
师:对,我们会非常感动,感动得热泪盈眶。那么,当时你怎么想呢,会让你如此感动?(沉思)
师:同学们,表达不出来了?我想我们会觉得,自己先前的想法错了,原来这世界还是有好人的,而且帮助我的人是那么地热心,觉得这世界真美好,对吧。
生:呵呵,对啊。
师:你们认为,你在痛苦之后被帮助,和你马上就得到帮助,哪个更让你感到快乐?
生:是痛苦之后。
师:哦,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了比较,觉得帮助来之不易,会很珍惜。
师:是啊,我们常常对随手可得的帮助,觉得应该,更不会感动。其实,两种帮助事情本身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们的想法。
那么,同学们,现在你们觉得,随手可得的帮助,值得珍惜吗?
生:也应该珍惜吧,或许什么时候,这种帮助也很难得了。
师:对啊,我们在亲人、老师和同学等很多人的帮助下成长,我们很幸运,能够生活在充满帮助的生活当中。但,当我们长大成人后,我们自己也有更多帮助他人的能力时,我们把帮助继续传给他人,好吗?
好,现在,让我们相互击掌,表示我们会珍惜和利用好身边人的帮助,让我们快快地成长,好吗?来吧!(开心地相互击掌)
论题四:助人比被助更快乐,受助于人时要表示感谢,帮助人时要顾到别人的自尊
师:被人帮助是开心的,帮助别人开心吗?
生:开心。
师:哪个更开心?
生:帮助别人更开心。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说不来。
师:那么,就说说帮助别人后的感觉吧,刚才当引路者时的感觉是什么?
生1:人家会感谢我,很开心。
2:觉得自己还是个有用的人。
3:感觉自己有点伟大,很开心。
4:做了件好事的感觉,挺不错的。
师:对呀,人家的感谢,让我们很开心,让我们觉得自己有价值。所以,当别人帮助我们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说谢谢。
师:是啊,如果硬要说人家帮我们图个啥,那就是,只图个谢字。所以,我们实在应该说谢谢,对吧。不过,有时我们还应该用其他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激。
助人开心的理由有很多,不过,有一个理由我们都没敢说,就是,我们还会暗自觉得别人真可怜,自己好厉害,我们比别人更优秀什么的,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不对?
生:呵呵,是啊,还真有这种想法。
师:有这种想法也很正常。不过,当我们需要帮助时,有人对你说:你真可怜。你们感觉如何?
生1:不舒服。
2:感觉怪怪的。
3:有点伤自尊。
师:对,我们同情别人可以,但有些话不能说,会伤了别人的自尊。我们尽量不要在帮了别人时又伤了别人。对吧。比如,班上学习成绩很差的同学,你同情地说:哎,我觉得你真可怜。人家好受吗?
生:不好受。
师:或许你真的出于善意,但确实是伤害了同学。那么,如果我们真心想帮他,可以怎么办?(沉思片刻)
生1:不说他可怜的话,伤他。
2:让他也做点好事,他会觉得自己也是个有价值的人,会开心。
3:老师,我可以叫他帮我点忙。
师:哦,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的想法真的很有价值,回去试试,怎么样?
生:呵呵,好的。
论题五:助人被助都很快乐,但快乐的前提是彼此信任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和讨论,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助人与被助都很快乐,是吧。但是,体验盲人时,同学不是都说感到害怕、担心和紧张吗?我们冷静想想看,有人扶着,我们还是会害怕滚下楼梯,担心撞到,为什么?(沉思片刻)(同学们回答不上来)
师:我觉得,是因为对同伴的不信任,或是信任程度不够。对不对?
生:呵呵,对。
师:那么,如果我们充分相信同伴,我们会害怕吗?
生:我想不会了。
师:嗯。如果当我们去帮助别人时,人家问道:“你有什么企图?有什么要求?说吧。”我们感觉如何?会感到快乐吗?
生1:当然不会,我会觉得很生气。
2:什么嘛,好心当驴肝肺,吃力不讨好。
师:所以说,助人与被助都快乐没错,但一切快乐的前提是互相信任,对不对?
生:对。
三、重新体验“盲人与引路者”
师:好,接下来,让我们重新试试“盲人与引路者”的体验,注意了,内心要充满信任,引路者要真心诚意。好,开始。(4分钟走楼梯)
四、谈第二次的体验
师:好了,同学们,两次的体验,哪次更开心?
生:第二次。
师:哦?为什么?
生:第二次我们没害怕,我对他(她)很信任。
第二次的体验,我们很有收获。
五、结束语
师:哦,是吗?我真心希望你们能把今天收获牢记在心,但我又担心你们会很快忘记,怎么办?
生:老师,我回去就写在日记里。
我会写在我的周记里,提醒自己记住的。
师:嗯,很不错的方法,你们真用心。好了,今天你们玩得开心吗?
生:很开心。
师:嗯,老师也很开心。那么,再见了?
生:老师再见!谢谢老师。
教师感言:
说实话,这些农村的孩子,在平日里,语言表达能力真的不好,甚至于常常不能准确表达意思。但在今天的活动课里,孩子们的表现却令我刮目相看。孩子们说得实在太好了,很投入。开始的表扬是为了鼓励他们说话,但随着谈话的深入,我的表扬确实是发自内心的赞赏。
这样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真的是深深影响了孩子们的成长,孩子们很需要有这样心灵引导。
注:本文原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11期。
16.让悲伤的心灵重享阳光
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 徐中收
【关键词】应激事件 危机 辅导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应激事件,面临这种应激事件,一旦当事人不能解决或处理时,则会发生严重心理失衡,这种失衡状态便称为危机。危机可能会造成危险,也可能变成一种机遇。如果危机过分严重,威胁到一个人的生活或家庭,个体可能采用不恰当的方法应对或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心理社会功能的下降,并出现自杀或精神崩溃,这就是危险。如果在危机状况下,个体成功地把握危机情景或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治疗性干预或帮助,学会了新的应对技能,获得了心理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这就是机遇。
“危机干预的最低治疗目标是在心理上帮助当事人解决危机,使其功能水平至少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最高目标是提高当事人的心理平衡能力,使其高于危机前的平衡状态”(Aguilera & Messick)。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引导、促进和鼓励,而不是提供现成的公式。进一步讲,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职能是:①帮助当事人正视危机;②帮助当事人正视可能应对和处理的方式;③帮助当事人获得新的信息和知识;④可能的话,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必要帮助;⑤帮助当事人回避一些应激性境遇;⑥督促当事人接受帮助和治疗。
笔者根据危机干预的原则,针对发生在我市的一次重大意外伤亡事故,对52名高中学生进行了一次有效的创伤班级辅导,帮助学生面对现实,接受事实,稳定情绪,重新安心学习。
一、问题情景
2007年1月6日下午2:20分左右,我市某中学相邻工地的防护钢架被大风刮倒,砸塌了该中学2米多高的围墙,高一(11)班7位女生被埋在砖头下。市委、市政府和教育局、卫生局以及学校领导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经在场师生及医院医生的全力营救,有5位女生幸免于难,而有2位女生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次伤亡事故给该班学生很大的冲击,陆续出现很多情绪和行为反应:震惊、悲伤、愤怒、自责、焦虑、恐慌、孤独、麻木等。10日中午,作为心理咨询师,笔者对该班10位女生和15位男生进行了两场小组辅导,发现学生中主要有以下问题:①事件发生后,许多学生根本不相信这个事实,不敢直接面对;②觉得事情来得太突然,承受不了这种打击;③脑海中不断出现抢救现场,感到恐怖;④老是看见死者被抱出来后翻白的眼睛;⑤晚上睡觉难以入眠,一躺下就“看见”两死者;⑥上课难以静下心来,心理空落落的,没办法学习;⑦与两死者平时交往的情景不断出现,对她俩有愧疚,总觉得有对不起她们的地方;⑧很想哭,但是哭不出来,非常难受;⑨怕独处,觉得有鬼,恐惧不安。
学生迫切需要进一步的辅导,以释放压抑、焦虑、紧张、不安、恐惧的情绪,以便静下心来继续学习。
二、辅导目标
1.交流自己经历的情形及感受。
2.完成对死难者未完成的事件。
3.交流不幸发生至今自己内心及生活上的转变。
4.展望自己的未来。
5.接受现实,增强生活的信心。
三、材料准备
1.52张纸,52支笔,1个怀念箱。
2.2个塑料模特和2套死者平时穿过的衣服。
3.1台电脑,1首哀乐和2首欢快的乐曲。
四、辅导时间和地点
时间:1月11日中午;地点是该学校的团体辅导室。
五、场景布置
两个塑料模特各穿着死者平时穿过的衣服横躺在几条凳子上,摆放在辅导室的中央。
六、辅导过程
1.情景氛围
该班52名同学在哀乐声中排队缓缓地走进辅导室,分两圈,围着模特席地而坐。
2.引言导入
咨询师:1月6日下午2:20分左右,对我们学校来说,是一个不幸的时刻;对我们班来说,更是一个灾难性时光。学校隔壁工地的防护钢架在大风中轰然倒塌,一下子砸向了学校2米多高的围墙,就在围墙倒塌的一瞬间,我们班7位女同学正从围墙下面经过,突然发生的意外事故把我们的7位同学砸倒在砖头之下……有5位同学经医院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李梦倩、严佳敏俩经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两位同学的离开,对我们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怀念这两位同学,把自己心中想说的话告诉她们,以告慰她们的在天之灵。(咨询师用右手指了指两位塑料模特)现在,两位同学就躺在这里,让我们敞开自己的心扉,把自己想对她俩说的心里话说出来吧……
(许多学生把头埋在膝盖上,泣声一片。)
3.真情告白
请学生发言,说出心里的感受,引发当事人的悲伤反应。
学生甲:严佳敏同学,感谢你经常借书给我,你是一个外向善良的女孩,你的笑将永远留在我心中,希望下辈子我们还是好朋友。
学生乙:梦倩,那天你向我借《高老头》,当时在另一个同学手里,我没有借给你,我好后悔。昨天晚上我已经把它烧给你了,你带走吧!如果有下辈子,来世我们还做朋友,愿你们纯洁的灵魂化为天使圣洁的翅膀,永远地快乐幸福!
学生丙:同学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你们俩让我知道了朋友是可贵的,失去了就不可挽回,我会珍惜眼前的朋友。
学生丁:梦倩,我不该为那么一点小事情和你吵嘴,对不起!希望你下辈子能有更多的朋友,并且希望你能开开心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