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国策》的性质问题,古代也主要有两说:一是将《战国策》归入史类。《战国策》虽然比《左传》有更多的“增饰非实”之辞,不可尽信,但它仍然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史料。二是将《战国策》放入“子部”,认为其属纵横家言。其实从《战国策》所收内容的实际情况看,此书是一部亦史亦子的杰作。从显性的编撰形式、内容等方面看,它是战国“杂史”;从思想等方面看则属于“纵横家言”。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较为驳杂,儒、墨、道、法、兵等各家的思想都有所反映。但是,像《赵威后问齐使》这样的体现鲜明的民本思想的篇章,在《战国策》中不占主要位置,不代表《战国策》一书的主要思想倾向。真正代表纵横家的思想、成为《战国策》一书的主要倾向的,还是书中大量存在的苏秦、张仪等人的言论。其中有些尽管是虚构的,却是代表这派人物的思想的。
这里且以《秦策》所写苏秦的一段话为例。苏秦用连横的策略游说秦惠王,但其主张不被秦王采纳。费用花光了,苏秦只得离开秦国回家。这时,有这样一段描述: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回到家中,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深深地叹息说:“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他晚上拿出藏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阴符》,埋头诵读,选择要点加以研究、体会。读书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劝说君主,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的高位的呢?”
果然,苦心研读一年后,苏秦成为赵国的宰相,富贵发达了。一天,苏秦要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妻嫂闻讯后到郊外三十里地去迎接。这时,苏秦感慨地说:
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唉!贫穷的时候就连父母也不把你当儿子,有钱有势了亲人们看到你都害怕。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权势地位钱财怎么能忽视不顾呢!
关于这样的记载,考之历史,也许未必是真实的,但是,作为纵横家苏秦这流人物的言论,则是比较典型的。
如此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这与儒家的重“义”非“利”针锋相对。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还借《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寓言故事,对那些不择手段孜孜于“求富贵利达者”,予以无情的讽刺。《战国策》所记的纵横家则不同,苏秦游说赵王得用,即被封为武安君,并授以相印,兵车100辆、锦绣1000束、白璧100双、金币20万两,可谓“富贵利达”之至。当他得意还乡之时,尤其趾高气扬,不仅骄其妻、嫂,而且骄其父母,然后大发感叹:“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权势地位钱财怎么能忽视不顾呢!”这般露骨地追求富贵利达,在《战国策》以前的著作里,很少见到。这显然是战国时期纵横之士的一种新的人生观。但就这种前人未曾道、后人不敢言的人生观,《战国策》作者却以羡慕之情大力颂扬,难怪它会被儒家视为异端,斥为“邪说”,指为“会坏人心术”之书了。
随着苏秦新资料的出土,专家们已经指出了《战国策》中若干有关苏秦的篇章与史实不符。没有其事,而作者非要把苏秦写成那种样子,这就越发表明了其思想倾向之突出。
学员4:纵横家这种人生观,乍看起来,非常丑恶;仔细想想,却很真实。虽丑恶而真实,和那虽美丽而虚假相比,我肯定前者。
徐卫东:我同意。儒家胸怀天下、仁民爱物的情怀和刚正不阿、舍生取义的节操为无数后人所学习,道家崇尚自然、珍爱生命、蔑视权势的精神为后人所追求,纵横家发奋进取的人生观和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也都不同程度地对后人发生了影响。苏秦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意志和精神,在正义目的下,同样是我们社会应该提倡的。
虽然《战国策》的思想倾向遭到正统文人的指斥,但是它的艺术性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战国策》直接孕育了汉代的史传文学。
《战国策》的叙事有很高成就。书中围绕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描写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上自国君、太后,下至平民百姓;老者“年九十余”,少者年方“十二”;公子王孙、武将谋士、说客策士、嬖臣宠妃,无所不有。其中尤以“策士”的各类形象最为精彩。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他们在战国政治舞台上的卓越风采。与《左传》在编年叙事中随事写人有很大不同,《战国策》往往在一篇作品中集中叙写一个人的事迹,在叙事中又有不少夸张、渲染乃至虚构,作者不仅通过富于特征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而且注意揭示其内心世界,这样就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形神兼备。例如,我们刚才说到苏秦以连横说秦王,受到冷遇,文中便有这样的描述: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
苏秦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但他的主张不被采纳。苏秦黑色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用完了,费用全花光了,只得离开秦国回家。他裹着绑腿,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面容憔悴,脸色黄黑,一脸羞愧。
对人物作如此具体的形貌描绘,在此前的《左传》等历史散文中很是少见。还有,通过语言、动作、细节来描写苏秦回到家中的那段文字,展示了苏秦自信、刻苦、坚韧、执着的性格特点和他刻意谋求“势位富贵”的内心世界,也非常生动。更加出彩的是最后的一段描述: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备办酒宴,到郊野三十里地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伏在地上爬行,拜了四拜,自己跪下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说:“因为您现在地位显贵而且金钱很多啊!”
作者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细节、语言等描写手法,对苏秦发迹前后其父、母、妻、嫂待他“前倨而后卑”的情状做了生动描绘,不但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而且形象地暴露了当时的炎凉世态,使苏秦这一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较之《左传》,《战国策》更注重情节的设置、气氛的渲染、人物神情的描绘,充溢着纵横驰骋、铺张扬厉之气,多处表现出有意识地加工虚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战国策》的文学成就超过了《左传》,对后世文学有很大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得到了《战国策》中体情状物的那种酣畅淋漓的长处,很多文字很像《战国策》。《战国策·燕策》中写荆轲,写得沉雄悲壮。最动人的是易水送别一段: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真的是写得情景交融、慷慨悲壮,在叙事中有着强烈的抒情笔触。司马迁几乎是把它一字不改地录入《史记》。
学员5:《战国策》中的策士,为了让君王采纳自己的观点,可谓是巧舌如簧。老师可否讲讲他们的辩论技巧呢?
学员6:是的,都说教师是灵魂工程师,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还真不那么容易。策士们有哪些说服人的高招可以让我们学习的?
徐卫东:《战国策》可谓是一部论辩艺术的宝典,所以这个话题说起来可就太长了。我们还是通过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来探讨谋臣辩士们高超的说服艺术,希望能对你们的教育工作有启迪和教益。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秦国大兵压境,赵国危在旦夕,但是,执政的赵太后固执任性,坚决不同意让小儿子做齐国人质,甚至扬言,如果有谁再敢劝说,就一定把口水吐到他的脸上!你看看,一边是怒气冲冲的拥有生杀大权的当权者,一边是生死存亡的国家命运,要在这两者之间化解危机,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综观《战国策》全书,许多说服都是在矛盾冲突非常激烈,说服者面临相当艰难的情境下完成的。如果你碰到这样的情况,会如何去做思想工作呢?
(学员无语,思考着,看大屏幕上显示的文字)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粥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稍解。
“盛气而揖之”,很多教材注解为:“盛气,怒气冲冲。揖,拱手行礼。”从下文触龙“入而徐趋”可知,此时触龙尚未进见,太后又怎么会在“怒气冲冲”的情况下,早早地给一个可能是来劝谏的大臣拱手行礼呢?这里的“揖”,应作“胥”,通“须”,意为“等待”。这已经为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所证实。从具体语境看,也应该是“太后很生气地等着他”。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即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只要你敢为这事劝谏,照样让你过不去。
可触龙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嘘寒问暖中使太后的脸色渐渐和缓下来。这貌似闲谈,实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打破僵局,消除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为进谏创造有利的条件。一招缓冲法,以柔克刚,初见成效。
接着,触龙又会使用什么招数呢?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学员7:按理讲,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就可以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了,触龙为何不说正事,而是为自己的小儿子做王宫卫士开起后门来了呢?
徐卫东:首先,触龙提及小儿子舒祺的工作,不仅消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接着,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父母喜欢孩子,就要替他作长远打算”的观点。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旁敲侧击,使太后心悦诚服。好一招引诱法,动之以深情。之后,触龙又会如何进一步引水入渠呢?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触龙连发两问,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只是给长安君尊贵的地位、肥沃的土地和很多的金玉珍宝,而不趁现在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去世,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所以这只能算是对儿子目光短浅的爱。触龙运用事实法,晓之以大义,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欣然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换来了齐国的救援之兵,解除了危机。
触龙是个杰出的灵魂工程师和心理学家,其委婉的言辞,巧妙的方法,对人洞察入微的心理把握,处处从对方本身利益着想的真诚态度等,使良好的动机与圆满的效果统一起来了。
“一言之辩,强于九鼎之言;二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兵。”语言艺术、论辩技巧反映着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和知识素养,的确具有非同凡响的力量。学习《战国策》的论辩艺术,增加自己的思辨能力,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将受益匪浅!
学员培训感言选录
皮孔伟:对古代经典我一直存有偏见,总觉得两千多年前的东西对我们能有什么帮助呢?经过这次的学习,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只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古代先哲的思想火花,照样可以点燃我们现代的教育圣火。
盛茗琤: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星辰的瑰宝,亘古至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这次有幸参加了徐卫东教授主讲的“国学素养提升培训”,聆听了徐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解,觉得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几天的学习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国学的精华,明白了我们的祖辈们的经历、经验、方法、思想、感悟,懂得了先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博大胸怀,告诫自己能做到经世致用。
陈绍忠:感谢徐老师别开生面地为我们开启“国学的大门”,引领我们走进“国学的殿堂”,让我们初步领略了“国学的美丽风光——博、大、精、深”。真是不枉此行,徐老师渊博的国学知识令人感叹,独到犀利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极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