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以为自己可以操控信息,会让自己重视不重要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过度反应,最后导致不当的行为。
一味追求低风险,不见得风险就低
按照传统的金融常识,风险与报酬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高风险、高报酬。这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CAPM){1}中可看得出来。
根据该模型,与股票风险相关的主要信息表示为β系数。β系数代表某项投资的收益率(变动率)和市场整体的收益率(变动率)相比的结果。β系数为1,代表该股票和市场变动几乎同步;β系数大于1,代表该股票的风险比较高,变动也比市场整体平均来得大。
这种模型从传统观点看来并没有错,但却没有掌握投资人实际的行为。实际上,许多投资人在真正行动时会落入各种心理陷阱之中,无法认清风险和报酬之间的关系,而以不合理的方式管理股票。
我们在本书开头已经看过类似的例子,也就是人会在脑中进行不同的计算。不仅花钱购物时如此,投资股票和债券时也是如此。
假设你现在坐在家里的电脑屏幕前,打开证券公司漂亮的网页,登陆账户,只要买卖股票、债券等金融商品,马上就能享受到投资的美妙滋味。高科技让股票交易变得如此便利,你当然想多多利用,可是你天生谨慎,凡事小心翼翼,投资也不例外。
你很清楚风险高的话报酬率也高,如果投资标的每天变动很大,赚赔也绝不是小数目。你偏好稳扎稳打,这样可以安心地长期投资,于是决定先以国家债券为投资标的,虽然获利少,但风险也低。不过,这种想法未必正确。投资风险低的标的,的确可以让人比较放心,可是这种做法合理吗?大家一起检验看看。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哈里·马科维茨(HarryMarkowitz)曾经提出,要作出正确的选择,除了应该考虑符合报酬(换算成标准差)的投资风险之外,还应该注意该股票与其他股票的相对关系。所谓的“投资组合理论”{1},正是为了降低投资者所选股票的整体变动率,而建议将各种投资标的组合在一起。
考虑某只股票如何与其他股票互相影响,比考虑个别投资标的的风险更为重要。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有时候在投资组合中加入高风险的股票,可能会比加入低风险的股票更能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与其把钱全部藏在地毯下面,不如把一部分放到看得见的地方(比较危险的地方)。
换句话说,如果你很谨慎,又想进行长期投资,不妨在投资所有的钱买债券的同时,追加10%的高风险股票。这样一来,投资展望就会大不相同。因为多了高风险的股票,那些低风险的债券也会改变样貌,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会变得比较低。
对过去表现良好的股票过度乐观
思考抄快捷方式而对风险与报酬率的关系作出错误判断,原因可能在于人们只注意到事物表面的好与坏。许多人是根据企业过去的绩效来预测其将来的展望的,所以很容易产生“优良企业的股票就是绩优股”的错觉,并断定投资这类企业的风险很低。其实不然。
优良企业提供对社会有用的商品或服务,本身可创造收益,营运的模式也很好,而“绩优股”是指股价比其他股票涨得更快的股票。优良企业的股票未必就是绩优股,可是人们往往以为可以从最近的过去预测最近的未来,而经常落入陷阱中。
美国《财富》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人们普遍认为,企业运营的质量及财务状况的好坏、财务制度的健全程度与该企业股票的可靠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简言之,人们一看到过去获利的股票,就断定该股票将来的风险很低。大家天真地利用某股票过去的数据来预测其未来的获利,而丝毫看不到获利和市场整体的动向(该股票显示的β系数的变动)有什么关系。
人们总习惯根据事物最近的过去推测其未来的动向。赫什·舍夫林(HershShefrin,金融行为研究的创始者之一)以戴尔公司(Dell)和优利系统公司(Unisys)为对象,针对人们的这一特性进行了如下实验。
戴尔公司的获利较佳——在前一个会计年度营业额上升47%,最近三年的净利润增长两倍,优利系统公司则节节败退——工厂的设备作业率降低70%。大多数受访者因此认为,之前经营顺利的戴尔公司今后会继续成功,股票获利也会稳步上升,而过去亏损的优利系统公司会继续亏损。可是实际结果恰好相反,优利系统公司获利增长的幅度高出戴尔公司54%。
赫什·舍夫林将其称为“胜者/败者效果”,意指投资人对于股票最近的表现很敏感。换句话说,投资人对于过去表现不佳的股票过度悲观,对于过去表现良好的股票过于乐观。
投资自己熟悉的企业,有什么不对?
意大利股市有数千只股票,欧洲股市有数万只股票,全世界的股票数量更是多得惊人。我们如何从中选择自己要投资的个股呢?如何分析每一只股票的投资报酬率和风险,并与其他个股相比呢?
美国股市占了全球股市大约47%,日本占了26%,英国占了13%。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基于这种情况,提倡大家投资多种标的。可是我们真的懂得善用这一原则吗?美国人的投资标的中有93%是美国股票,日本人的投资标的中有98%是日本股票,英国人的投资标的中有82%是英国股票。
不只如此。可口可乐总公司位于美国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这家跨国企业的股票有16%落在谁手上?答案是亚特兰大的居民。意大利食品集团帕玛拉特(Parmalat)的债券持有人多半是意大利帕尔马居民。
由此可见,人们喜欢把钱投资在自己最熟悉的公司——离自己不远的公司,于是这些公司也成了他们最信任的公司。可是“离自己不远”、“比较熟悉”、“值得信任”这些特性,与该公司股票的风险或报酬率毫无关系,而且不符合投资组合理论力荐的投资多样化。
人难免会出于潜意识选择自己熟悉的公司,不过最好提醒自己,这种做法可能会让自己付出代价。集中投资自己熟悉的公司,还容易受到“同乡爱”的情绪所支配,“同乡爱”对合理投资毫无益处,反而有让人误判投资标的的危险。
“熟悉的感觉”是思考在抄快捷方式时容易犯的典型错误之一。在思考上抄快捷方式往往会走向错误的终点。不把自己要投资的股票与其他股票进行比较,很容易低估自己所承担的风险。
因投资方式不当而招致风险的例子不胜枚举,请看以下的例子。
愈清楚情况,投资愈顺利?
人人都想有钱,可是人一旦有了钱,很容易产生不安、担心等复杂的情绪。实际上投资没什么好烦恼的,重点在于了解市场、搜集信息,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之后再下判断即可。除此之外,还要了解自己,认清自己的认知模式与容易落入的陷阱。
奇妙的是,大脑为了逃避选择股票带来的不安而会采取自我防卫的心理措施,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认定自己可以掌握情况(过度自信{1})。可惜这就像令病情更加恶化的治疗方法一样,会让想法变得更不合理。
想了解这种现象是怎么一回事,请看以下简单的测验。
A.投掷硬币之前,赌硬币会出现正面或背面。
B.已经掷了硬币(但你并不知道投掷结果),赌硬币出现的是正面或背面。
请问,你分别愿意下注多少钱?(虽然不知道猜中之后会有多少奖金,也不算赌博,但请把这道题当成是心理测验。)结果是,大家给选项B的赌注比给选项A的低,仿佛某件事发生之后,出现某种结果的几率也跟着改变了似的。换句话说,事情尚未结束时,大家似乎觉得可以通过某种方法(念咒、祈祷等)操控该事件(投掷硬币的结果),即使有时候只是巧合。举例来说,投掷骰子时,想掷出大一点的数字就用力丢;想掷出1或2,就在心里默念……虽然投资行为有别于掷硬币和掷骰子,但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可以操控情况,而落入类似的陷阱。
得知许多股市消息的人,往往认为自己能作出比较正确的选择。事实上,几乎所有股市消息都是捕风捉影或过了时效,根本不值得参考。误以为自己可以操控信息,会让自己重视不重要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过度反应,最后导致不当的行为。当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愈熟悉,就愈容易以为自己可以搞定一切。一旦自信过度,就会觉得自己亲手掷骰子的话,胜算比较大。
接下来我要说明的是,短线投资者容易出现“过度反应”和“过度行为”。请看下面这个不擅管理投资组合的典型例子。
积极买卖,造成亏损
加州大学金融经济学家布莱德·巴伯(BradBarber)和特伦斯·奥丁(TerranceOdean)对数千名投资人连续进行了若干年的调查,得到的结论是“积极买卖的人绩效比较差”。
巴伯和奥丁以随机选取的6000户家庭为对象,进行了为期五年的调查,得到如下结论:20%的家庭每年投资组合的周转率超过250%;买卖最积极的那户家庭的投资绩效最差;周转率最高的家庭比最低的家庭的投资报酬率低7%(这并不是因为选股不佳,而是因为每次买卖都得付手续费)。
哪种人会积极买卖?当然是觉得自己投资能力强,认为只要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就能创造良好绩效的人。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男人属于这一类型。单身男性操作投资组合的年平均周转率为83%,已婚男性是73%,单身女性为53%,已婚女性为51%。
巴伯和奥丁后来利用网络进行调查。近几年,网络证券交易急速成长,比电话下单和柜台下单更有效率。券商彼此竞争,使得手续费降低了75%以上。对于想靠自己投资的人来说,这是一大利好,不仅交易更快、更加简单,经济效益也更好了。即便如此,也没有多少投资人变得比以前更富有,情况甚至相反。
坚持长期投资计划的人确实找到了更经济的交易方式,但那些上网交易的人通常都不采取买进之后长期持有的投资策略。散户要是一整天都盯着电脑屏幕看盘,很容易产生“通过积极买卖股票打败大盘”的投机取巧心理,最后可能会荒废正职,专心进行短线操作(幸好这种人只占整体的1%)。
巴伯和奥丁调查了从电话下单或柜台下单改为在线交易的1600名投资人,发现他们在利用网络下单之前,就已经是积极进出股市的散户,投资组合的平均周转率为70%。网络拉近他们和股市的距离之后,投资组合的平均周转率顿时上升至120%。可惜投资报酬率并未同步上升。在上网买卖之前,扣除手续费和税金之后的投资报酬率略高于目标比率,而改为网络下单之后,投资报酬率却比目标比率低3.5%。因为网络交易使他们变得自大、高估自己的操控能力,形成了“自大+交易=获利减少”的现象。
网络交易非常简便、快速,能让人以低廉的成本实时掌握大量的信息,包括上市公司过去的绩效、未来的趋势、股票价格及成交量、相关新闻、各种协议、投资建议、投资论坛等。几近泛滥的数据和意见,增长了投资人对自己的操作能力和知识的自信,所以当某些听信最新消息而过度买卖的投资人低价卖出股票时,也有其他投资人基于其他消息和解释买进这些股票。
意大利的证券公司在宣传网络在线交易时高喊:“你已经懂得股票了!”这摆明了是利用人们“支配的错觉”。
要解决这种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把钱交给专家管理。可是专家也会像预测走势的股票分析师一样落入陷阱,牵连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事件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他们群聚一堂,集资创立了超高金额的投资基金,却因为过度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终于导致了毁灭性的结果。媒体竞相报导该事件,轰动全球。
这就是无人不知的巨型避险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该公司网罗了当时顶尖的金融投资专家和优秀的研究人员。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创立于1994年,曾利用金融衍生性商品创造出天文数字般的利润。可惜这种机会慢慢减少,交易金额逐渐增加,借款金额也逐渐膨胀。
1998年8月,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下滑,俄罗斯国内经济不断恶化,俄政府宣布卢布贬值,在短短四个星期内全球主要股市应声倒地,出人意料的变化接踵而至。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顶尖级专家在一个月内赔掉基金资产的90%,金融体系走向崩溃,逼得美国央行不得不介入。
为什么他们会低估投资风险呢?因为他们没想到这么多的大事会同时发生。假如当初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除了雇用解读市场趋势的金融投资专家之外,还雇用了解认知机制(心理偏差)的金融行为专家,也许就不会犯下高估自己知识的错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