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县与周边县市相邻地区群众在从事放牧、开矿等生产活动时,往往会发生纠纷。同时,县内乡镇之间也时有边界纠纷发生。天祝县以法定线,以过去形成的地图、文件、协议和解放以来的实际管理状况为依据,有效调处了边界纠纷,遏制了事态的扩大,维护了边界地区的稳定。自1990~2000年,先后调处了旦马乡康路村与白羊圈村之间的草原纠纷,县城区原师部大院、岔口驿军马调教场、松山炮兵靶场等军地产遗留问题,华藏寺镇与永登县坪城乡在马场地区因修水渠而引起的边界纠纷,县内祁连乡与毛藏乡在大小花石头地区长达30年的边界争议,旦马乡与肃南县铧尖乡在仗射沟地区的草原纠纷,华藏寺镇与柏林乡在黄草川地区的边界争议,石门乡与永登县武胜驿镇在石坡沟等地区因放牧而引起的草原纠纷;安远镇与古浪县古丰乡在四道车场因放牧而引起的纠纷,松山乡与景泰县正路乡在松山滩放牧引起的草原纠纷,松山乡与武威地区天祝种羊场在黑马圈河发生的草原纠纷,松山乡与古浪县新堡乡在蕨麻沟地区发生的草原纠纷,安远镇与古浪县黑松驿乡在小岭子地区因葬墓而引起的争议,朱岔乡与炭山岭镇在大科什旦脑发生的矿产资源争议。石门乡与永登县武胜驿镇在麻子沟地区因放牧而抢赶羊只的纠纷,松山乡同景泰县寺滩乡在囊锁寺地区发生的草原纠纷,柏林乡与华藏寺镇在罗锅岘子、大红沟乡与毛藏乡在老鼠洼边子、抓喜秀龙乡红疙瘩村与炭窑沟村在石桩沟脑等草原争议,天祝县与肃南县在大营盘地区的草原纠纷,松山乡与钱宝乡在香水沟脑,松山乡松山村与黑马圈河村在萱麻圈窝地带发生的草原放牧纠纷,祁连乡与毛藏乡在黑鄂博掌地带的放牧纠纷等。2001~2005年,共调处与邻省、邻县及县内乡镇之间、村组之间因放牧、采沙、采金等引起的边界纠纷20余起。
四、救灾救济
(一)生产救灾
1963年5月,哈溪、祁连区的16个公社、126个生产队遭受严重的洪灾;6~7月,全县有15个公社的77个生产队遭到冰苞袭击。县委、县政府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灾,对外出人员,畜群进行清查,对死者家属和受灾群众进行了安置,给生活困难者发放救济棉布2.16万米,棉花1350公斤,口粮款3.2万元,救济款2万元,医疗款5000元。
1966年,发生严重旱灾,延续8个多月,后遭受雹灾。全县召开了生产自救工作,广开副业门路,收入44万多元,发放救济款5万元,口粮款2.98万元,解决了3.24万户特重灾民和重灾户困难。
1974年,全县粮食作物受灾面积达16.05万亩,13.45万农业人口中8.21万人口生活严重困难。国家拔给回销粮250万公斤,口粮救济款23万元,重点解决了受灾严重的2630户、1.5万人的口粮问题。县上广开副业门路,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妥善安排了受灾群众生活。
1982年,天祝县干旱、风雪、冰雹等灾害频繁,农牧业生产大幅度减产,粮食和油籽总产分别比上年减产40%和60%;草原普遍受旱,全县成畜死亡12.7万多头(只)。县上成立抗灾救灾办公室,组织群众抗灾自救,支持乡镇企业,广开副业门路,副业收入达334万元。国家拔救灾款33.7万元,进行重点救济。
1987年,全县11个乡镇、73个村先后遭受春旱、伏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3.25万亩,成灾面积18.62万亩,受灾人口5.44万人,全县6586户、3.7万人的生活和生产面临困难。地、县组织工作组组织群众抗灾自救,调拔籽种5万斤,化肥70吨;投放抗灾保畜款3.5万元,饲料59.5万公斤,保证灾区农牧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1991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5月初,全县大面积遭受霜冻;6月,全县持续干旱,受灾严重的有祁连、旦马、西大滩等13个乡镇。全县干旱面积达29.5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0.2%;成灾面积23.82万亩,粮食减产1811.6万公斤,占计划产量的41.2%;油籽减产378.2万公斤,占计划产量的68.8%。粮油直接经济损失1654.26万元。受灾人口34792户,16.72万人,其中特重灾民4.8万人。县上立即组织救灾,向灾区发放救灾款10.1万元,救灾面粉9722.5公斤,饲料99150公斤,重点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口粮困难和牲畜饲料。
1993年,天祝气候异常,4~8月,全县除赛拉隆、毛藏2乡外,其余乡镇均先后遭受了干旱、风暴、洪涝、冰雹、雪压、霜冻等自然灾害,使17万农牧民受灾,其中6.8万人受重灾。
粮油作物大幅度减产,分别比上年减产40%和50%,人均纯收入比上年下降144元,贫困面达28%。县上当年下拨救灾款24.5万元,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捐资5万元,重点解决了无生产自救能力和无自理能力的特困户、重灾民、五保户、残疾人的生产生活困难。是年10月到1994年5月,持续干旱8个多月。1994年6~8月份,暴雨、洪水、冰雹等多种自然灾害相继发生,受灾面积达17.2万亩,粮食减产852万公斤,油籽减产60万公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0万元,给4.85万群众的生活造成困难。县上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在开展山川互济、亲邻互帮,进行劳务输出、移民等生产自救的同时,从省、地积极争取救灾资金,共分期下拨救灾款96.3万元,重点救助了缺粮、缺钱、缺自救能力的农户。
1997年6月份持续干旱,祁连、旦马等乡镇干土层达15~20厘米;7月份东大滩、赛什斯等12个乡镇的19个村遭受冰雹、洪涝灾害,造成山体滑坡、雷电、洪水淹没煤矿,致使6人死亡、1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5016.6万元,农牧民人均损失265.3元。成灾人口12.8万人,其中重灾和特重灾民12.4万人。特别是7月29日17时至19时,东大滩乡降冰雹持续时间长达40分钟,冰雹最大直径5厘米,并伴有冰块降落,地面积雹厚达15~20厘米,随后暴发山洪,该乡8个村,887户、3919人严重受灾,12500亩农作物绝收。县委、县政府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救助为辅”的救灾方针,从省、地争取救灾款131万元,县财政列支救灾款5.5万元,清退历年拖欠救灾款90.13万元,共226.63万元。民政部门动用储备救灾粮15万公斤,分期分批下拨到了灾民手中。
1999年7月31日18时,一场大暴雨夹冰雹袭击了县城西山,洪水冲进县城,街面洪水高达40厘米。县工业品公司、财政局家属院的30多户居民房屋及室内家具被淹,林业局的虹鳟鱼厂被泥沙淤平。县委、县政府组织民政等部门全力抗洪,并连夜调运分发衣服、被褥、食品等,及时安置灾民。争取省地专项资金40万元,妥善安排了灾民生活。
2000年,全县连续遭遇干旱、冰雹等灾害,尤其是旱灾,为多年来所罕见。祁连、旦马2乡粮食几乎颗粒无收,草场未能返青;大红沟、东坪、西大滩等乡的粮食作物大部分未能出苗。7~8月份,打柴沟、西大滩、赛什斯等14个乡镇又连遭冰雹袭击和霜冻。全县因灾造成粮食作物减产2767万公斤,油籽减产368.6万公斤,死亡大畜1150头(匹),小畜5952只,洪水冲坏民房和牲畜棚圈3672间,造成各类经济损失3781万元,受灾人口18.6万人,成灾人口12.64万人。县上先后下拨救灾款185万元,救灾粮75万公斤,面粉15万公斤,重点安排了重灾区的群众生活。
2001年,全县遭受特大旱灾,春播前后的60多天无降水,致使部分耕地无法下种,下种的农作物出苗期推迟,大部分乡镇农作物出苗率只有50%~70%,旦马、大红沟、祁连、哈溪尤为严重。水库蓄水量占历年同期的60%,大部分河流来水量减少3~5成,部分人畜饮水管道、机井和水窖已断流干涸。秋季松山、大红沟、哈溪、天堂、东坪、朱岔、赛什斯、炭山岭、石门、柏林、安远等11个乡镇的42个村先后遭受严重冰雹、洪水灾害。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29.56万亩,绝收9.86万亩,大小畜死亡4.2万头(只),全县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6652万元。受灾人口17万人,成灾人口16.2万人。省地安排天祝县救灾款151万元,县上下拨各乡镇救灾款280万元对灾区进行救助。
2002年,石门等乡镇遭受了特大洪水、大面积病虫害、高温干旱、强冰雹等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8.9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0.21%。洪水冲毁倒塌民房244间。各类经济损失5531万元。受灾人口16.2万人,成灾人口14.2万人。灾情发生后,上级部门安排救灾款125万元,县上下拨各乡镇口粮救灾款180万元,动员社会力量筹措资金164万元,省慈善总会向受灾严重的大红沟乡捐赠面粉5万公斤,解决了灾区群众生活困难。
2003年,朱岔、柏林、赛什斯、打柴沟、东大滩等15个乡镇遭受多次冰雹、暴洪、雪冻、青秕等多种自然灾害,致使39540户168417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4.83万亩,成灾面积22.7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11万元。上级下拨救灾款210万元,县上下拨各乡镇救灾款220万元。同时,安排灾民建房补助款66万元,使5个乡镇220户灾民建房842间,当年迁入新居。
2004年,遭受了雪冻、霜冻、干旱、暴雨、洪水、冰雹、山体滑坡等多种自然灾害,19个乡镇的农作物均遭损失,道路、农田、渠道、人饮工程和学校、民宅等程度不同受损,全县共受灾18.4万人,农作物受灾31.6万亩,成灾31万亩。冻死牲畜2030头(只)。其中,大畜688头,小畜1342只。房屋受损934间(倒塌27间)。山体滑坡致2人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4亿元。共下拨各乡镇救灾款240万元,安排建房资金30万元,确定建房对象100户,新建房屋459间。
2005年,全县遭受严重干旱、霜冻、洪水等多种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经济损失5099万元,致使4.1万户18.4万农业人口人均减收277元,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县上累计下拨救灾资金410万元,对9名农村癌症患者免费发放价值5万元的药品,对50多名因病、因灾致贫的特困户、残疾户解决救助款4万多元。发放救灾衣物3万多件。完成灾民建房179户。
(二)抗震、抗洪救灾
1.天祝、古浪、景泰6.2级地震救灾
1990年10月20日,天祝与古浪、景泰3县交界处发生了MS6.2级中强度破坏性地震,使天祝的松山、东大滩、钱宝3乡的33个村、3450户、17588人受灾,造成经济损失总额5749.9万元。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及下设后勤组现场办公室、社会治安组、医疗组、物资供应组、灾情调查组等,分头展开抗震救灾应急工作。共搭设帐篷245顶,防震棚791间,修复牲畜棚圈1690间,无偿发放兽医药品价值1.05万元,灾民医药品2000多元,救灾面粉13075公斤,煤炭186吨,洋芋8000公斤,油渣4000公斤,竹帘子410捆,毛毡322条,棉毯1269条,发放应急赈灾皮大衣、棉大衣、棉裤、棉鞋等2921件(双),旧衣物35000件,各类捐款16.28万元,使灾民生活初步得到了安置,迅速恢复了自救生产能力。随后,国务院拨专款748万元,用于灾区重建家园。
1991年5月28日,重建家园工作正式开始,核定灾民1008户4942人。进驻灾区的各类工程队57个。经过8个月的施工,共完成投资717.23万元,重建单项工程800多项,各类房屋建设5255间,建筑面积69710平方米。其中民建部分完成投资433.41万元,修建民房4033间,52240.74平方米;用于重建、加固畜牧兽医站、乡村文化站、学校、乡卫生院、派出所、粮站、供销社等公共房屋254.15万元,建房391间,28829.95平方米。投资75.7万元,建成农电线路21.6公里;投资15万元,建成人畜饮水渠1.5公里,新打大口井18眼,解决了2977户人,14140头(匹)牲畜的饮水困难,恢复了1700亩农田的灌溉。
对于地震八度区之内的囊锁、藏民2村群众除主房外的所有侧房、棚圈、大门、围墙等,也都按照统一抗震要求进行自建。群众共自筹重建家园劳力和各类建材实物等折合人民币368.2万元,自建房屋638间7320平方米,自建棚圈2130间46880平方米(其中新建468间10296平方米,加固维修1662间36564平方米),民工建勤修建乡、村道路5公里,修建饮水管道16公里。
2.天祝、古浪5.4级地震救灾
1996年6月1日晚,抓喜秀龙、安远、哈溪一带与相邻的古浪部分地区发生了MS5.4级地震。
震灾发生后,县委、政府立即抽调干部逐户核查灾情,并争取重建资金179万元,发动全县干部群众捐助10万元,安排灾民生活,使1.8万灾民得到了救助,1300间危房和棚圈得到了修复,6所学校恢复了正常教学,2所医院得到了重建,3项水利工程如期竣工,妥善安置了灾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3.“6·7”抗洪救灾
2002年6月7日,天祝县遭遇自1951年以来最大的强降雨引起的洪水灾害。石门、抓喜秀龙、打柴沟、华藏寺、安远、炭山岭、朵什、赛什斯、祁连、旦马、大红沟、东大滩、天堂、朱岔、西大滩等15个乡镇遭灾,石门河沿岸尤为严重。洪水造成2人死亡,3600亩庄稼被淹,1600余头(只)牲畜被冲走,沿岸公路、桥梁、树木、房屋及其他建筑物均被毁坏。
灾害发生的当日,市、县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急赴现场领导救灾,解放军指战员、机关干部、农牧民群众、学校师生共3400余人参加抗洪抢险,营救溺水人员3人,救治伤员3人,疏散、解救被困群众160余人。灾后重建中又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资助,灾区的生产生活很快得到恢复。
五、城乡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