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上寺藏语名“纳样贡岗玛”,意为霍尔广林寺吉祥圆满洲,寺址在旦马乡上寺村。1958年被拆毁。1984年7月20日重新开放。修建有小经堂1座,僧舍6间。寺内藏有明宣德年间大铜钹1付,御赐乌金印1枚后(遗失),只存印盒,造型精美。
华藏寺藏语名“扎底绕卜吉贡”,佛法极盛寺之意,寺址在县城西北角。初建于明末,属石门寺管理,后由扎提囊索华藏重建,始称华藏寺。清康熙时被列为给皇帝颂经祝寿和请领香火钱粮的护国寺之一。1958年后,寺院大部拆毁。原有明、清两朝所赐御印、文书、朝服、匾额、金玉佛像、经典、法器等文物全部遗失或毁坏。1981年重新开放,时有僧人2名,破旧房屋10多间。1988年,耗资近20万元,建成2层18间的大经堂1座,内供神像、唐卡等。
后续建了僧舍等公用房屋35间,铺面7间。
极乐寺又名达万寺(系蒙古语),藏语名“嘉尔多贡钦科达吉琅”,意为嘉尔多寺法轮兴旺洲。寺址在安远镇极乐村北。由萨班·贡噶坚赞于宋淳六年(1246年)创建。50年代初,有3层30多间的大经堂1座,弥勒殿1座,活佛囊谦2处,僧人18名,寺属土地800多亩,牛羊数百头(只)。1958年后寺院被关闭,1966年“文革”时被拆毁。1987年7月17日恢复开放。修建有1座小经堂,僧舍6间,有僧人2名。
红沟寺因建在大红沟乡红沟得名,又称延禧寺。藏语名嘉雅寺,意为广善寺。建寺年代不详。清代遭战乱毁坏后,在三世土观的关怀下建于今址。1959年被毁。1994年6月30日恢复开放,1995年建佛堂3间。
柔旦噶擦寺寺址在抓喜秀龙乡。1984年9月,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在抓喜秀龙乡草原上举行佛事活动,信教群众于1985年集资在他颂经、摸顶的地方修建寺院,称班禅嘛呢康。1987年3月1日,班禅大师赐名“柔旦噶擦”,意为法胤乐园。
此外,于2002年修建了石门沟药王殿,2004年修建了乌鞘岭白塔,2005年10月修建了县城白塔。
(三)活佛转世
1.第九世鲁迦堪布
1990年9月1日,东大寺寺管会和部分信教群众代表联名申请寻访第八世鲁迦堪布的转世灵童。1992年8月,经省活佛转世工作指导小组批准寻访。8月25日,成立了由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参加的活佛转世工作指导小组。此后,东大寺寺管会人员去兰州拜见省佛协会长嘉木样,请示活佛转世工作的事项。嘉木样按照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仪轨卜算,确定第八世鲁迦堪布的转世灵童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域内10岁至11岁藏族或裕固族男童中。嘉木样在佛像前用银盆旋丸的形式,确认肃南县皇城区泱翔乡河东村祁兆明、代旦拉毛夫妇之子,10岁男童德格加为第八世鲁迦堪布的转世灵童,取法名为罗藏春来坚措。10月17日,在东大寺举行了第九世鲁家堪布的坐床仪式。省、地、县和肃南县政协、统战部的领导出席了坐床典礼。青海乐都和甘肃天祝、永登等地的4000多信教群众参加了典礼。
2.第十世达隆佛
1993年5月16日,达隆寺寺管会和信教群众代表申请寻访第九世达隆佛转世灵童。天祝县委、县政府报经地区主管部门批准,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参加的达隆佛转世灵童寻访工作指导小组。县委、县政府有关单位人员和达隆寺寺管会组成了灵童寻访工作组。嘉木样对灵童的寻访给予指示。1994年5月13日,嘉木样主持了在拉卜楞寺曼巴札仓佛殿中举行的转世灵童的认定仪式。经过银盆旋丸的方式,认定甘南夏河县九甲乡俄华村久谢嘉、德吉卓玛之子,自幼在拉卜楞寺出家的7岁童僧嘉央扎西为第九世达隆活佛的转世灵童,并赐法名达隆·罗桑嘉央嘉措,赐十世达隆活佛《祈愿颂词》,指定甘肃省佛学院一级教授嘉央嘉措大格西为活佛的经师。在拉卜楞寺学习的八世土观活佛参加了认定仪式。1994年8月18日,第十世达隆佛坐床典礼在达隆寺举行。武威地区有关领导、县上四大班子领导、县内大部分寺院的代表、拉卜楞寺的代表前往祝贺,出席了典礼,万余信教群众参加了典礼。
3.第五世莫科佛
1993年,地、县主管部门批准了天堂寺寺管会和当地信教群众寻访第四世莫科佛转世灵童的请示。天堂寺寺管会组成了寻访小组,按照嘉木样卜算的方位,在天祝县的天堂、朱岔和青海省的加定、巴扎一带寻访。1995年10月25日,在拉卜楞寺曼巴札仓拉科活佛灵塔前,嘉木样主持举行银盆旋丸仪式,认定天堂乡那威村土族农民李焕角、虎姐夫妇7岁的儿子才华次仁为四世莫科佛的转世灵童,取法名罗桑钦饶嘉措。10月26日,第五世莫科佛坐床仪式在天堂寺时轮经堂前隆重举行,来自地、县的领导和甘青两省近万名信教群众参加了庆典。
4.第五世华藏佛
1996年10月6日,根据寺管会和信教群的请求,武威地区主管部门批准寻访第四世华藏佛的转世灵童。经省佛教协会会长嘉木样卜算和指示,寻访班子在天祝县柏林乡境内,筛选出3名候选儿童。12月26日,嘉木样主持了在拉卜楞寺曼巴札仓拉科活佛灵塔前进行的银盆旋丸仪式,认定天祝县柏林乡野雉沟村藏族牧民南岁、马才吉夫妇之子,7岁的格日多吉为第四世华藏活佛的转世灵童,取法名洛桑丹巴热吉。1997年2月21日,在华藏寺举行了第五世华藏佛的坐床典礼。武威行署、天祝县委、县政府、县政协的负责人出席了典礼,数千信教群众参加了典礼。
二、伊斯兰教
清代,天祝始有伊斯兰教传入,光绪年间在今华藏寺镇一带建有清真寺。民国时期,在天祝落户和经商的穆斯林增多,在安远、金强驿、打柴沟、岔口驿等地建有清真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6年在炭山岭镇修建了清真寺。至2005年底,全县共有清真寺7处。
安远清真寺寺址在今安远镇,建于民国年间。1953年重修时建在冷库招待所院内。1958年迁往安远下街头。“文革”期间被拆毁。1982年重新开放,寺址在小河沿回民新村,占地2亩。1992年翻修,建成高脊出廊、青瓦铺顶的砖木结构礼拜大殿,有学房12间。1987年,落实原清真寺房产21间,10间改为铺面出租。教民有安远、磨河湾、地湾和古浪县龙沟堡、十八里堡、西川堡、黄羊川等地的共50多户。
金强驿清真寺寺址在今打柴沟镇金强驿村。约建于民国17年(1928年),50年代初曾翻修,1958年被关闭,1983年重新开放,1988年新修砖木结构礼拜殿,1998年翻修学房7间,共占地2.5亩。有教民29户160多人。
打柴沟清真寺约于1946年建在今打柴沟镇打柴沟村,寺属房屋60多间。1958年停止活动,1981年重新开放。1990年建成砖木结构大殿,学房7间,共占地2.5亩。有教民29户130多人。
岔口驿清真寺岔口驿在民国时无正式清真寺,只在一大户人家院内设堂开学。1954年,始修清真寺,1958年停止活动。1983年重新开放,建有砖混结构礼拜大殿及学房6间。有教民35户160多人。
炭山岭清真寺建于1956年,后停止活动。1987年新修,建有砖木结构礼拜殿及学房11间,占地0.8亩。有教民50多户,天祝煤矿工人居多。东拉沟和古城的回族也属该寺。
炭山岭下寺1986年修建,建有2层礼拜殿,学房14间,教民一部分是煤矿工人,一部分是天堂、朱岔等地的农牧民。
华藏寺镇城区清真寺80至90年代,华藏城区的回族逐渐增多,为方便宗教活动,城区穆斯林向县政府提出在县城修建一座清真寺。1999年,县政府划拨原食品厂闲置地1.7亩为城区新建清真寺寺址。2002年建成。有礼拜堂1座及附属建筑14间,阿訇1人,教民120多户。
三、道教
天祝道教的传播在明代即有记载。当时创建的韩祖庙,亦称湘子庙,内供奉韩湘子,庙址在今乌鞘岭气象站内。清时期曾有道人10余人。后大殿坍塌。光绪十九年(1893年)陕甘总督杨昌令镇羌游击黄文新重修。那时香火极盛,“过往者皆驻足礼拜,并求谶语”。民国时有乾道7人、坤道1人。1949年后有道人2人。1959年庙观被拆,道人返回原籍。明代在安远、岔口驿等地尚建有雷庙、火神庙等道教庙观。清代时安远雷公山上有雷公祠,属道教之雷神庙,民国时已毁。赛什斯乡先明峡有旦台庙,供奉韩湘子,1949年有道人10人。50年代后,庙观被学校占用。
四、宗教事务管理
1990年3月,落实解决了天堂寺宗教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将原天堂寺花园内由藏医院使用管理的房屋、土地、树木全部退还给天堂寺;从园内划出耕地50亩、荒地20亩,由天堂寺管理、使用。
1991年,协调处理了朱岔乡个体采煤点与天堂寺煤矿的采权纠纷问题,使该寺“以寺养寺”
的问题得以解决。
1994年4月,落实确定了华藏寺四至。6月,落实解决了天堂寺僧俗混杂居住问题,将9户农家迁出寺院建筑群区。天堂苗圃所属林地40亩、荒滩134亩划归天堂寺管理使用。9月,县佛教协会在华藏寺寺院内挂牌,与统战部分署办公。
1995年7~9月,对宗教场所进行登记,全县20处宗教活动场所中,有19处符合条件颁布发了证件,准予开放。制定了《天祝县佛教寺院管理制度》、《天祝县伊斯兰教清真寺管理制度》,促进了寺院管理的正规化建设。1997年开始,对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实施了年检管理。
1996年7月15日,召开了天祝县宗教界人士代表会议。10月,在宗教界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活动。1997年开始,在全县穆斯林中开展“五好阿訇、五好清真寺”为内容的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双五好”典型。
1998~1999年,对县境内各寺院实行了“一寺一档、一僧一档”管理,提出了活佛转世和寺院僧人定编定员方案。建立健全了各寺院的学习、民主管理、文物管理、教务管理、财务管理、属地管理、民主选举等各项制度。同时在全县14处藏传佛教寺院和7处清真寺开展了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编写了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手册,下发各寺院学习和贯彻执行。
2000~2005年,在藏传佛教寺院继续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加强了对活佛的培养教育。
加强了寺管会的思想、组织、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