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方病防治
鼠疫疫区地理位置在东经103°05′、北纬37°11′。东起甘新公路176公里处,西至红圪墩子沟、青河脑,南接马牙山北麓,北至天祝火车站、极乐大队,总面积1.7万公顷。疫区境内有甘新公路、兰新铁路通过。1982年县“四○一”站在疫区设立监测点。1984年,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疫情报告网,每旬上报一次。90年代达到稳定控制标准。2000年成立了天祝县鼠疫紧急疫情处理指挥部,制定了《天祝县鼠疫应急预案》。无新发病例。
碘缺乏病1989~2000年,县防疫站对7~14岁儿童开展碘缺乏病病情监测,未发现病理性肿大者。1989年成人患病率降为0.58%。1990年在病区预防性投药32007人。1991~1998年共投服碘油丸164102人,1999年后停止。2000年,天祝县被确定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的碘缺乏病综合干预措施试点项目县,县上确定哈溪、朵什、石门、朱岔、天堂、炭山岭、赛什斯等7个乡镇为试点。2001~2005年共调查儿童碘缺乏病3668人,查出甲状腺肿大86例。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天祝各乡镇均有流行,尤以牧区为甚。1960年对永丰等牧场进行了布病调查,发病率占1.3%。1971年在全县部分地区进行了布病调查,查出患者446人,患病率为0.8%。1987年治疗56例,同时接种布菌苗963人份,基本控制了此病的流行。1991~2000年,在安远、毛藏、松山、哈溪等乡镇对此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病人153人(次),治疗153人(次)。1994年10月,经省、地考核验收,确认天祝县布病控制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2000年后,除原有84例外,未发现新病例。
地方性氟中毒1972年查出全县有高氟饮用水源13处,其中泉水3处,河水5条,管道水2处。1980年,进行了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对全县含氟量超过1毫克/升的4个公社、13个大队、1个牧场共32个自然饮水点作了含氟量测定,对9处高氟水源地区进行了改水,部分居民家中安装了除氟器。1985~1987年在天堂乡铜匠沟村,松山镇中大沟、华尖滩,东坪乡坪山、塔布尕,祁连乡臭牛沟安装分散式除氟器235套。1989年治疗氟中毒患者22人。2000年,经对全县地氟病病人进行重新登记,核实有氟骨症患者14人,至2005年,仍有9人。
包虫病1990年,天祝县开展包虫病防治试点工作,至1995年,共检查5525人,确定病人64例,感染率6.48%。是年9月5日,全省包虫病防治试点工作总结会议在天祝县召开,县防疫站被树为全省包虫病防治工作试点县先进集体。1996~2000年,共调查1174人,基本掌握了包虫病流行情况。2001~2005年,调查2271人(次),查出患者45人(次),全部进行了治疗。
四、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
预防接种70至80年代,逐步开始接种的有麻疹活疫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炭疽菌苗、流脑菌苗等。1991年起,开展了乙肝疫苗、甲肝疫苗的接种工作。1996年起,陆续接种的有流行性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流行性感冒疫苗、狂犬病疫苗、气管炎菌苗等,其中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1994年纳入计划免疫,按免疫程序进行接种。
计划免疫1988年,天祝县计划免疫工作实现了以省为单位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1989年,推行了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制。1992年,发起了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行动,此后几年,每逢12月与1月的5、6日两天,全县卫生防保工作者统一为所有4岁以内儿童喂服糖丸(脊灰疫苗)。1996年,全县的计划免疫工作实现了第三个85%的目标审评。是年3月,世界银行贷款卫生VII项目在天祝县正式启动实施。2000年,县上组织开展了3次消灭脊髓灰质炎“扫荡”免疫及1次查漏补种活动,为全县0~9岁儿童累计投服糖丸97970人(次)。至2005年,全县儿童四苗全程合格接种率由2000年的95%提高到2005年的99.24%;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由2000年的城区92.10%、农村68.53%提高到2005年的城区100%、农村99.35%。
五、妇幼保健
(一)妇女保健
1952年,成立县接生站,1958年,推行新法接生。1986年,全县新法接生率达90%以上。1997年起,每年均进行妇女病普查。2000年底,新法接生率达到了95.25%。2001~2005年,新法接生率从97.2%提升到98.3%;孕产妇死亡率从91.2/100万降至65.96/100万;住院分娩率由2000年的73.7%增加到2005年的90.24%;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由73.3%增加到87.33%;产前检查率由94.1%增加到96.24%;孕产妇保健覆盖率由2001年的76.2%提高到2005年的87.73%。
(二)儿童保健
1952年,自治区卫生院为254名儿童进行健康检查。1954年为216名儿童进行健康检查。1955年后卫生部门每年对部分地区的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和疾病防治。1978年县妇幼保健站组织人员进行儿童病普查,1984年又进行一次调查,对患儿均进行了免费治疗。1994年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儿童系统保健管理,建立健全了儿童保健卡,进行常规系统管理。每年定期对5岁以下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宣传儿童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常识。1998年,对7岁以下“四病”进行(腹泻、肺炎、贫血、佝偻病)调查,对患儿进行了免费治疗。
到2000年,各托幼园所儿童总患病率为38.7%。2000年以后,提高了婴儿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减少了因技术原因造成的婴幼儿的死亡,全县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2005年,全县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01年的28.7%、32.8%分别下降到18.47%、21.11%。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由2001年的68.2%提高到2005年的86.32%。全县出生低体重发生率由2000年的17.3%下降到了2005年的2.9%。
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05年,天祝县被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为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2005年10月制订了《天祝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确定了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农牧民住院报销的起付线、报销比例、封顶线。截止2005年12月20日,全县共有148959人按每人10元的标准缴纳了个人费用,参加了合作医疗,收缴农牧民合作医疗资金148.96万元,参加率达85.89%。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223.44万元。
七、药政管理
(一)管理机构
2000年前,全县医药系统实行医药管理局、医药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和经营形式,2001年,医药公司分设,成立武威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天祝藏族自治县分局。2005年7月,改为天祝藏族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为行政执法机构。
(二)药材营销
80至90年代,全县医药机构形成了由医药公司下辖4个批发部、12个零售门市部、1个中药饮片加工厂,以县城为中心,覆盖全县各乡镇的医药商品流通网络。药品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药品流通进入了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运营。1997年,医药系统进行体制改革,国营医药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持大股),2001年10月改制为民营企业(名称不变)。此后除医药公司所属零售网店外,一批个体药店先后开张,医药零售市场持续畅旺。处方外配成为药品销售的主要形式。药品经营企业从2001年的21家发展到2005年的61家。
(三)药政管理
1994年,成立了县加强药品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医药市场进行清理整顿。1998年,县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行使药品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职能,结束了药品监督管理长期存在多头分散、政出多门的旧体制。至2000年,共检查医药经营门店、卫生院(所)、个体诊所72家,查封无证经营药店2家、无证个体经营户7户、个体诊所3家,取缔游医药贩2家,查出假冒伪劣药品合计总金额4.2万余元。2002~2005年,共销毁(监督检查查处和主动要求销毁的)假劣化学药品4617个品种(批次),10.28万盒(瓶、袋),标值22.49万元;中药材及中药饮片600个品种,534公斤,标值1.49万元;医疗器械189个品种(批次),8411(支、件、具),标值3.18万元。查处违法违规药品经营、使用案件84件,没收非法所得0.58万元,罚款5.3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