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呵!
奇迹的创造者是苦战在火石泉的英雄好汉们!
这些英雄好汉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呢?究竟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持和鼓舞着他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在这里,有曾经在战争的年月,南征北战、久经战火洗礼的老红军、老八路和解放军的老战士。
建场初期的团长肖凤瑞以及后来的农场政委李耀亭、张玉生等都是身经百战,在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老干部,他们在建场创业中以身作则,与战士们一起忘我工作,忘我劳动,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深刻印象。
当年的战斗英雄、现在的农场党委副书记、副场长王耀群同志,在战场上曾经率领四个战士堵击过数百个蒋胡匪军。如今,王耀群已有50多岁了,但仍身强力壮,干劲十足,艰苦朴素。到了生产队,就同农工一起下地干活;开饭时,同农工一起买饭,许多农工都把他当作自己亲密的伙伴。
几个老红军、老八路的勤恳苦干精神成了全场农工的榜样。
在这里,有曾参加过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士秦兴政。
秦兴政同志,人老不服老,样样农活都干。1959年冬天,部队要突击开荒,他争着要去,人们怎么也劝不住他,一到工地,就和年轻人一起割草、搭草棚;夜间,还和年轻人一起突击开荒。当人们一个个围坐在篝火旁边休息时,秦兴政同志便给大家讲述起当年红军长征时的革命故事,有时,还拿起块冻土敲打着坎土镘把子,给大家唱红军时代的革命歌曲。
王本义同志也是经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他如今在农场看守着拖拉机队的油库。从1958年至今,他整夜整夜地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保证了油库的安全。有人对他说:“你是老红军,怎么还只是干这个?”
王本义坦然地回答道:“正因为咱是老红军了,才应该给年轻人作个榜样!”
姜世贤同志从部队转业以来,连年被评为“五好工人”。他老八路的艰苦朴素的作风,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里。
每当发下工资时,他的头一件事就是交党费,除留下部分生活费用外,其余的全部储蓄在银行里。有的好心人劝他说:“你年纪大了,存钱干啥呢?”
可是,姜世贤却有他的想法。他说:“人是属于革命的,钱也应为革命服务。人为共产主义奋斗,钱也要为共产主义出力!”
在这里,由于有这样的老战士继承和发扬着人民解放军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所以,在农场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勤俭办场的良好风尚。
前几年,场内运输工具少,没有一辆汽车。农场领导面对这个问题,不是伸手向国家要汽车,而是在场内自己想办法解决运输工具,号召各连队:“把牛武装起来!”
于是,驯服牛的工作,在各个连队展开了。这样,全场很快就增加了61辆大车,平均250亩地就有一辆车,基本满足了生产运输的需要。
这时候,人们算了一笔账,如果不把“牛武装起来”,每年只拉运麦捆一项运费,就得耗费3万多元。在经营土地上,农场尽力做到珍惜每一寸土地。
有一年,拖拉机队在播种小麦时,发现有两块条田上接行不严,每块条田有一个半拳头宽的地方漏播了种子,被场长韩志儒发现了,场长马上就召集机务人员开现场会议,进行算账教育,指出仅仅这行漏播,一块条田就将少收半亩地的粮食,怎么办?大家议定,还是由拖拉机队出人补种。于是,由4个拖拉机手拉着开沟器进行补播,他们整整干了一天半才完成补种的任务。从此以后,拖拉机手再没有发生过漏播的事。各队每逢播种时,对播种机无法下种的地即使是很小的一块,都要由人工补播上种子。
在收获季节里,为了做到颗粒归仓,复收已成为战士们自觉的习惯。拉运麦捆的战士,许多人随身带着小扫帚,见到掉下的麦粒,哪怕是少少的几颗,也要扫起来。
牧工们在羊只脱毛季节出牧时,常常身上带着个小布袋,沿路把挂在刺草上的羊毛一小撮也不遗漏地捡回来。就这样,日积月累,在1963年春季就多收回约50公斤羊毛。
许多干部和战士更以场为家,勤俭节约,用自己的工资购置斧、锯、锤、钳等常用工具,自己动手,制作和修理车辆、农具以及门窗等,根本不要公家花一分钱。
由此,场里出现了有些工具发给战士之后,不是愈用愈少,而是愈用愈多的可喜情况。
四队张振民积肥班手推车的增加,就是生动的一例。三年前,农场发给他们的车子只有4辆,由于他们在劳动中随坏随修,并用废木料做新的,三年后的今天,全班车子却增加到12辆。
场里有个袁少廷,今年67岁了。前几年,场领导年年劝他退休,可是,他斩钉截铁地说:“叫退啥都行,我就是不能退劳动、退革命。”
袁少廷所在的木工班,因他年纪大了,不给他派活,他就自己找活干:给拖拉机队修农具,给托儿所的孩子做桌凳,给场部和各队办公室安装玻璃,农工家里有了木工活,他也乐意去帮忙,整天忙个不停。1962年和1963年间,袁少廷利用废料主动给农场做活所创造的财富就达2400多元。
如今的袁少廷在年轻人当中成为热爱农场、热爱劳动的榜样。
就是这种思想,就凭一双手,一点点、一滴滴近6年来,农场共给国家上交了利润800多万元。
这是军垦战士们的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这是发扬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的光辉成果。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红星二场一批批地向新建的兄弟农场送走了老战士;同时,又一批批地迎来了新战士。到了1960年,直接参加生产的,几乎全部是新来的人。
新农工来自全国17个省(市),80多个县,来自工人、农民、学生等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因为他们的阶级出身、经历不同无一不带有本阶级的烙印及其思想影响。
这时候,部队的革命传统和革命作风受到了冲击和考验。
就在这时,场党委和连队的党支部进一步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人人动手做思想政治工作,蔚然成风。到处是亲切的谈心,到处是同志之间的思想互助;在宿舍、在地头、在去农田的道路上,常常有人在亲切地交谈。
就在这时,场党委组织了“忆荣团”,老红军战士王本义、秦兴政,战斗英雄王耀群、兵团一级劳模杨万余从这个连队走到那个连队,向农工们讲述革命经历,讲述农场艰苦奋斗的创建历程。
就在这时,全场开展了震撼人心的忆苦思甜的活动,多少人从控诉旧社会的苦中,更加感到新社会的甜,激起了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爱。
就在这时,各个连队都大讲场内劳模先进事迹。劳模薛兴玉、王焕兰的先进事迹很快成了农工们经常谈论的中心话题。“学习薛兴玉,做革命的老实人!”和“学习王焕兰,走知识分子劳动化的道路!”的口号,变成了人们的具体行动。
就在这时,从场的领导同志到老战士和积极分子们,更加注意了以自己的榜样来教育新的农工,继承和发扬解放军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
连指导员田文祥既是个实干家,又是个有心人。
田文祥,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从小乞讨度日,锻炼起吃大苦、耐大劳的坚毅精神,也养成了他对阶级兄弟的高度的爱。平时,他寡言少语,埋头苦干。每当大风大雨的夜晚他总是不顾白天劳动的疲累,迎着风雨赶到地头,帮助农工们浇水。1962年全队突击夏收、伏耕、复播的时候,他三天三夜不回家,带领农工们苦干。
田文祥自己的生活作风十分简朴、节俭,但他对农工的疾苦却十分关注,不论是谁有一点点的困难,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农工武荣华身高脚大,在农场商店常常买不到他能穿上的鞋。田文祥一次到哈密开会,硬是抽空跑遍了商店,买了一双特大号的鞋,回来送给武荣华。武荣华双手接过指导员特意给自己买来的鞋,一时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谭国先是个青年学生,爱好拉提琴,他的宿舍里常常琴音不断。可是,田文祥几天没有听到琴音了,他便找到谭国先促膝谈心,原来,谭国先不安心在这里干,想到工厂去。经过一次、再次的启发教育,年轻人解开了思想上的疙瘩,安下了心。之后,在休息时,晚会上,人们又可以听到谭国先动听的琴声了。
整个红星二场就是这样一个温暖的革命大家庭。同时,也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炉。
许多新农工在这里吸吮着革命的滋养,增强着力求进步、为人民服务的力量和信心。
有一次,农工张阳在麦场上放哨,到深夜时他靠着麦垛睡着了。队长刘伦出来查哨时发现张阳正呼呼地睡得香甜。刘伦准备叫醒他,转念一想,农工白天割了麦,够辛苦了,便脱下自己的夹衣轻轻地披在张阳的身上,自己站在麦场上,向四周注视着,不声不响地替他站起岗来。到天亮时,张阳睡醒了,一看,队长正在替自己站哨,他扑到刘伦的怀里,感动地哭泣了。从这时候起,张阳成了队上的积极分子,对工作认真负责,不久,就被升为班长。
新农工朱永福在农场一直不安心,而且下定决心要走了。可是,他终于没有走成。这里有一段故事:
在一天夜晚,他在帐篷里从睡梦中醒来,感到意外的暖和,突然他发现指导员的棉衣盖在了自己的身上,而指导员却盖着一条薄薄的被子。他轻轻地把棉衣挪到指导员的身上。等了一会,指导员醒来,又把棉衣轻轻地盖在了他的身上。这个青年人,就再也无法睡了,惭愧的眼泪洒湿了他的枕头……
朱永福——这个迷路的小伙子开始慢慢地转变了。后来,由于他在劳动中表现好被评为浇水红旗手。他兴奋地用自己的工资买了长筒胶靴、马灯、铁锹等浇水工具,表示要安心扎根,红在农场,专在农场。
如同生产上经历的艰苦复杂的斗争,人们的思想改造的过程也充满着严峻曲折的斗争。
18岁的上海女学生黄静仪便是从这条道路上走过来的。她出身于资产阶级的家庭,刚到农场时,见了铁锹就发愁,刚上工就想休息,盼收工,思想上和劳动者隔着一层。听了队上介绍兵团二级劳模薛兴玉,她总想在人群中找到一个英俊魁伟的人,可是,薛兴玉就蹲在她的旁边,一声不响。当时,她失望地想:“他顶多力气大,能干活,哪会是鼎鼎有名的劳模。”
班长孙端梅是个共产党员,对工作认真负责,党叫干十分,决不差半毫,见困难就上,主动干活。她用自己的具体榜样,告诉黄静仪做一个劳动者应有哪些高尚品德;党员刘兰英经常同她深谈到半夜,讲树立革命人生观,讲人活在世界上究竟为了什么的道理,并劝她做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一同从上海来新疆的同学闫玉琴在忆苦思甜会议上,诉述了自己童年时的悲惨境遇,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着这个年轻人。
一次,队上突击挑粪,黄静仪也鼓着勇气参加到夺红旗的行列中来,在劳动中,她又以兵团劳模、本场饲养员王焕兰为榜样,鞭策着自己。每当自己意志脆弱的时候,就想到王焕兰:人家也是青年学生,从南京来,在机关工作岗位上,三次申请,当了饲养员,不怕脏,不怕累,成了养猪能手,成了知识青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榜样。为什么自己这么娇,一点困难不能克服!
就是这样,黄静仪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鼓起了勇气迎接了新劳动生活,经受了一场艰辛的锻炼。
这时的黄静仪和先前的黄静仪已经是两个人了。上了工,她不是想休息盼收工了,而是开始怕自己没有完成定额,队上就收工了;在思想情感上,开始敬佩起象薛兴玉那样埋头实干的老战士们;她的身体如同她的思想一样,在劳动中锻炼得日益健康和坚强起来。
黄静仪在去年给玉米打杈中,多次超过了劳动定额,同志们都夸她,队里给她送了喜报。黄静仪兴奋地把喜报寄给了远方的妈妈。
可是,她没有料想到母亲的回信竟然说:“你寄回来的只不过是一张纸,在上海更漂亮的纸,到处都可以买到……”
这时的黄静仪,在给母亲的复信中,断然回答说:“纸,可以用钱买到;但是,印着红星二场这个名字的喜报,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是的,劳动者的荣誉,用金钱是永远买不到的。
如今,黄静仪正沿着自己选定的道路继续前进。
在红星二场这个革命的大熔炉里,许多知识青年走过的道路同黄静仪走过的道路有类似的情况。
阮光耀是来自武汉的知识青年。初到农场,当他第一次参加浇水时,正遇暴风骤雨袭来,他丢下铁锹,扭头就跑。这时,在他旁边奋不顾身地浇着水的排长王冬水,立刻把他喊住了,说:“搞生产,就是同大自然作战,那能见了敌人就跑!水冲垮了渠道,拉走了庄稼,怎么办!”
排长严肃的批评和教育,同老战士们忘我劳动的榜样,使阮光耀战胜了一时的怯懦,又拿起铁锹和同志们坚持干起来。
这件事,对阮光耀真是难忘的一课。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这一课的情景,他变得日益坚强起来。在劳动中,成了一名积极分子;在业余演出活动中,他是一个活跃的成员。
过去,有的人写家信时,不好意思用“连队”、“农工”、“劳动”等字眼;现在,所有这些,都已经成了人们引以为荣的通常语言了。
许多知识青年,在紧张的劳动中,在集体的生活中,受到在学校中难以得到的教育和锻炼,逐渐成长起来。
11年间,全场英雄模范辈出,他们是兵团一级劳模杨万余,二级劳模薛兴玉,兵团十二面红旗之一的二级劳模王焕兰,兵团二级劳模张礼臣,自治区三八红旗手高桂英,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宋海俊,还有师、场行业标兵8名。
1961年以来,全场11个连队,有4个连队连年被评为全师五好连队。
1963年全场涌现出33个五好班组、350个五好工人,22名五好干部。
就是这些先进的连队、班、组和个人,形成农场建设和发展的一支坚强的突击力量。
就是这些人,在党的领导下带动全体农工们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高举着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红旗,继承和发扬着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在生产斗争中,艰苦奋斗,用蚂蚁啃骨头的顽强精神,征服了火石泉的重盐碱,创造了农业稳产高产的奇迹!
在胜利前进的道路上,红星二场的同志们,曾经历了失败和胜利的种种考验,在失败时,在胜利时,不骄傲,总是一心想为党和国家贡献出更大的力量,不辜负各族人民的期望。
红星二场从1959年以来,一直被兵团评为先进农场。今年,自治区第一届党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更给了他们崇高的荣誉,称他们为“新疆的大寨”,号召全疆向他们学习。
红星二场的同志们,把这个崇高的荣誉,当作鞭策、激励和鼓舞自己乘胜前进的强大力量,他们立志要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
红星二场的同志们,正信心百倍地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前进。他们坚信,全场的耕地面积将不断扩大,林带将纵横成行,迅速实现园田化;排灌水平也将进一步提高,田间管理细上加细,为国家生产更多的粮食。
红星二场的革命精神和巨大成就,给人以无限的鼓舞和伟大的力量,它的精神正在发扬光大。
红星二场是自治区一面光辉灿烂的旗帜!
让我们欢呼:红星二场万岁!
(原载1964年5月7日《新疆日报》)
黄昌元在红星二场检查工作时指出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袁小静
1998年4月16日下午,哈密地委书记黄昌元、行署副专员李寿山和市委书记梅达泉、市长莫合买提·巴拉提一行在哈管局林国扬局长的陪同下,来到红星二场检查工作。
在机耕一队,黄昌元书记看着摆放整齐的农机具问赵场长:“农场播棉花收费标准是多少?”“每亩收费9元”,赵场长说。市领导告诉黄书记,哈密市播棉花每亩收费在13元左右。“如此大的差异,我们为何不请兵团农场来为我们农民播种呢?”黄书记说。
一行人来到了三连西二斗棉田,站在一块木牌前,黄书记看到:这块棉田于4月9日开播,开播面积、下种、承包人都标得非常详细。黄书记指着一望无际、播行笔直的大棉田告诉随行人员:农场采取的棉花统一耙地、统一播种、播后分段进行管理、产品回收统一上缴这种模式化栽培模式化管理比较好,适当时间,要组织人员前来学习参观。说完蹲下身扒了扒已发芽很长的棉籽高兴地说:“不出几天,这块地就将显绿成行了。”
黄书记一行在连续看完了四个点后,站在一连正在播种的棉田,指着地里正在作业的机车对在场人员语重心长地说:“农场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必须发展‘两高一优’产品,走规模化经营之路,二场的大规模农田作业,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优势已经显示出了它的强大作用。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我们地、市、兵团都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优势和作用。”
(摘自1998年4月22日《哈密开发报》)
艰苦创业科学技术今天的兵团精神
任戍新
一个个喷头喷出的水花像淅沥沥的春雨飘洒在干涸的沙土地上。
一股股细细水流像清泉汩汩滋润着吐绿的一株株葡萄幼苗。
横竖成行的芦苇把将沙土地划分成一个个半米见方的方格。
在哈管局进行调研的哈密地区领导钱智、库热西·买合苏提、白志杰、陈康团、张胜迪、依巴达提·依米提、叶佑新等,望着这片在沙丘、碱滩中开垦出的葡萄园,感叹不已。
钱智同志说:“红星二场在这片沙丘碱滩开创万亩优质果园基地,靠的是什么?艰苦创业加上科学技术,这就是今天的兵团精神。”
钱书记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哈管局各农牧团场今天的水土开发和再造兵团辉煌的实质。兵团精神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往往是艰苦创业的代名词。钱智同志根据兵团人的实践,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无疑丰富了兵团精神的内涵。
1999年,红星二场在这片新开垦的沙丘碱难上种植下了一株株幼嫩的葡萄。为了防止风沙的危害,他们采取了铺膜固沙技术。但谁知大风一来,沙随风起,流沙像毒蛇吐芯,撕裂了地膜,吞噬了葡萄嫩绿的枝叶。在风沙面前,红星二场园艺开发区的干部职工闻风而动,用葡萄木箱、用碗倒扣在葡萄苗上。
一场场大风是无情的,别说幼小的葡萄苗,就是防风林带的一株株小树,也被风沙剥掉了树皮。到风沙季节过去后,大部分葡萄幼苗都夭折了。面对灾害,有许多人认为这里不适宜种植葡萄、庄稼。
但红星二场党委一班人却横下一条心,决心在这荒芜的沙土地上建起葡萄基地,为农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他们总结经验采取喷灌压沙、扎芦苇格固沙,以滴灌栽培葡萄。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保住了今年的葡萄苗。
对他们这种艰苦创业精神和重视科学技术的求实作风,钱智同志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说:“1998年我们在哈管局调研后,我就说过,相伴数十年,同饮一方水,不知榜样在眼前。”
针对红星二场的开发实干精神,钱智同志说:“这叫做说话的人少,干事的人多;说话的音量小,铁锨干活的声音大。”
钱智同志在听取了哈管局节水灌溉的发展情况后指出,认准了的事就要大干,要创优造势。
他介绍说,哈密区域年底节水灌溉就可突破20万亩,按这个势头和模式搞下去,有5年时间,哈密区域即可基本实现节水灌溉。
汽车离开了红星二场园艺开发区,人们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兵团精神的深刻内涵。
(摘自2000年6月3日《哈密开发报》
红星渠诗情
李舒凡
从天山峡谷里脱胎而出,从石城子与五道沟的凝望里跳跃而出。花草腾飞的种子,扎根碧波涟涟的人造湖里构思,迭演喀尔里克、阿木尔提两座冰峰源头舒心的音符,欢乐着,流放着深情的歌。
流过灌溉的季节,主宰干涸的命运,两股清澈的渠水,像两条酝的银链,拥抱哈密绿洲的边缘,养育了几代拓荒者的强悍。给萧条带来生机,给苍凉带来妩媚,带来奔小康的畅想,带来热瓦甫的弹唱,渠水的清洌里,流映着令人神往的光彩。
我走过时,记起你少年时代,是人民解放军十六师注入你涓涓的灵气;我走过时,回溯你青年时代,是哈密边陲儿女,化你为奔流的神奇。多少次,梦里摆渡在你青纱缭绕的湖面上;多少次,徜徉寻觅在你生长野蔷薇的山谷里。
每当寒风呼啸的冬季,白雪掩埋一行行探索的脚印时,你隐藏了最后一滴富足,默默无闻地消失在古城堡王国的神话里。
暑来寒往,你沸腾的血液,伴着风沙,跨越百里戈壁,仍在东部沿途捧上诗意如酒的浓情。
(摘自1994年2月24日《哈密开发报》)
二 场农机变了样
(表演唱)
舒顺成
合女:改革的号角震天响,哈密的变化传四方,
乘上火车回新疆,父女双双逛二场呀!
父:女儿在前面走呀,走的忙。老汉我赶得汗呀,汗直淌。
一心想看二场的新气象,迈开大步我紧呀,紧跟上。
(奏过门,曲词反复三遍)哎……哎……
父:笔直的马路宽又广,幢幢楼房真漂亮。
女:机耕一队真气魄,各种车辆排两旁,
厂房宽敞明又亮,农业机械化放光芒呀。
(接天津快板)
父:我是天津人,支边来二场,原在机耕一队开铁牛,技术响当当,退休之后回天津,离开了咱二场,开发大西北,新疆大变样。
听说二场搞得好,心里直痒痒,我要看看机耕队到底是啥样,
坐上直达车,带上小爱疆,旧地重游细看看,第二故乡。
(接唱)
女:爸爸哎!
父:哎!
女:快快走。
父:噢。
女:看看二场新面貌。
父:女儿咽!
女:哎!
父:看看二场新面貌。
女:快快走来,快快行呀!
父:噢呀……
父:哎……哎……
小康连队实在是棒,家家垒起新院墙。
女:路渠桥林好规划,庭院飘出瓜果香,
职工人均收入双万元,农机工人脸上放红光。
(接天津快板)
父:我说小爱疆,听我诉衷肠,过去的机耕队呀,
新旧不一样,几台旧车,康拜因一年四季忙,
土块工房一排排,又矮它又脏,院子都是土,
皮鞋别上光,一年工人光吃土,也有几罗筐。
你再往这里看,这是新工房,一排排,一幢幢,
整齐又明亮,柳树、梨树、苹果树,绿化了修理厂,
国产铁牛显神威,奔跑在田野上。进口车一台台,
舒适又漂亮,耕得深、犁得细,农工喜洋洋,
大伙集资热情高,车辆换高档,推土机、挖掘机全都变了样,
坐在驾驶舱里,心里真豁亮,密封好、视线宽,软座赛弹簧。
这几年小青年领导得好,有法又有方,职工收入年年增,
钱包鼓又胀,我要是年轻20岁,还回咱二场。
(接说天津快板)
女:听了您的话,心里真亮堂,革命传统代代传,兵团有希望,开发大西北,咱父女也帮点忙,回去以后做宣传,支援大新疆。(接唱)
女:爸爸咽!
父:啊!
女:快快走,
父:噢。
女:看看二场新面貌。
父:女儿咽。
女:哎!
父:快快走。
女:噢!
父:看看二场新面貌。
女:快快走来,快快行呀!
父:噢,呀!
父:哎……哎……农机改革是方向,车辆更新人们集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