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长安西城区。
今天是汉帝国太学院招生的日子。
所谓文不上军院武不入太学。顾名思义你要是想从军那么最好的去处便是帝国军事学院,要知道整个大汉帝国四大营、数万军官中,有一大半是从帝国军事学院出来的。不光如此,就是西南的西夏国、东南的扶桑国,这两个国家军队中从帝国军事学院出来的也不在少数。哪怕一直和汉帝国不对付的西秦国,也有一部分军官曾经来此留学过。
但你要是想走文官一脉的话,除了三年一次的科举以外,便只有走太学院这一条路了。在汉人看来,从政并不是说你有个好文采便能治好国的。一个合格的政客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和系统的学习。
所以,科举上来的官员能做到四品就已经是顶天了。而真正能进入文官权力核心的,必须是从太学院出来的学生!学习期满后,一、是参加科举,有了太学院的金字招牌,只要你能中举,之后的仕途将会是一片坦途。二、是直接外放,由小吏做起,同样的只要你不犯大错,那么以后升迁之路也会顺畅得多!
这就相当于后世的公务员编制一样,你有了这个编制,那么相对于其他人,在同样条件下,你的晋升的机会会更大。
其实,在大汉立国初期,一直采取的是举荐制度,也就是说,基本上所有的官员都是由有名望的士族门阀举荐上来的。而这久而久之便出现一大弊端,那就是士族门阀势力大涨。你想报效国家、想做官?没有士族举荐,纵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没办法!这样就逼得有才能的寒门子弟,只有依附士族门阀才能一登朝堂一展抱负,而如果你确实有本事的话,这些士族门阀也会全力扶持你上位,当然事后就该轮到你投桃报李了!
这种情况一直到文帝时期达到顶峰,那时候皇帝几乎都被架空,不仅地方上很大一部分官吏由士族掌控,就连当时军队都有部分都被士族控制,国家税赋日见稀少,国库近乎枯竭,已经到了寅吃卯粮的地步了,可以说当时的汉帝国几乎就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所谓令不出长安,就是当时最好的写照。
这时候的士族门阀们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其中势力最为庞大的关中崔家,已经按耐不住想要化家为国了,当时整个大汉朝近半的土地掌握在他们手里,朝堂之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官员依附于其门下,甚至就连军队都开始动摇。
此时的汉帝国已经是摇摇欲坠人心惶惶,谁都知道说不得下一刻城头就要变换王旗了。
文帝也很清楚,如果照此下去,大汉帝国必将分奔离析,且不说祖宗基业将葬送在他手上,就算是自己也会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换成其他性格稍弱的帝王,也许也就认命了。但是文帝本就是个不甘平庸的皇帝,而且狗急了还要跳墙呢,何况是人呢?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刚刚登基没多久的文帝,却是显示出了他作为一个优秀的皇帝超凡手段。
他一方面想办法稳住这些士族门阀,让这些人误以为其已经认命,另一方面他暗中派人出京,联系上了龙潜之时就是自己心腹的独孤华。
说起这个独孤华却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话说当年的文帝为了夺嫡,暗中早早的将他派往军中,由于当时文帝还只是个并不引人注意的皇子,居然没有人发现这招暗子。而这个独孤华确实是本事了得,每每作战均是奋不顾身、浴血杀敌,短短几年便立下大小军功无数,加上为人豪爽仗义,修为进境极快,短短数年就晋入炼气化神宗师级高手之列,因此深的军中大佬欢心。很快便一路顺风顺水封了校尉,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文帝一直没有用到他,但是其中的往来联系反而更加频繁。
讽刺的是,在文帝登基之后,一部分士族门阀倒是对这个没有背景的悍将下了大本钱,于是在文帝授意下,独孤华也顺水推舟的打入了这些士族门阀的阵营之中。说起来,这些士族门阀出手确实大方,私下金钱美女从不吝啬,朝堂之上也是一有机会便为独孤华争功请赏。终于在文帝十年,独孤华成为了独掌西南大营的大汉镇西将军。
至此,这些士族门阀愈加看重独孤华,并引为奥援。可惜他们却不知道,就是这个独孤华葬送了这些世家千年根基。
就在独孤华正为了怎么神不知鬼不觉调动军队而犯愁的时候,此时的关中崔家也按耐不住,居然也暗中命令独孤华率军直入进京师,准备发动兵变。这下正中独孤华下怀,所以当他率西南大营五万轻骑,一路光明正大旗帜鲜明直入长安城的时候,这些士族门阀更是觉得胜券在握,正在崔家山呼万岁呢!
据史书记载,那天晚上整个京师都在喊杀和惨叫声中度过,城中百姓无一不是紧闭房门,战战兢兢不停祈求神明保佑。偌大的长安城都浸泡在血水中。长安北街的那些士族门阀官邸血水更是漫过了鞋面!光事后焚烧的尸体就足足烧了十天!灰黑色的烟雾遮天蔽日半月不散!
悲催的是,由于当时士族门阀认为大局已定,所以将大部分精英都召集回京,准备拥立新帝。却是没有人能想到本来是自家奥援的独孤华会反戈一击,更没人想到原本唯唯诺诺的文皇帝会有此雷霆手段。当然文帝也是很清醒的,他并没有将这些世家赶尽杀绝,而是将关中崔家和一些势力较大的世家杀了个干净之后,又恩威并施的分化了其他的小士族门阀。这才将汉帝国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只不过,后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长安北街那些老宅,人们在白天路过都感到阴气森森,身上禁不住的打冷战和起鸡皮疙瘩。而且总有人传说听见有人半夜哭泣,或是半夜看见一些肢体残缺的鬼影晃悠。
后来文帝便强行推行科举制度,希望这个较为公平的科举制度,能发现大批寒门优秀人才为己所用。
可惜,希望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由于当时读书是非常费时费钱的,一般想要学有所成至少需要八到十年,而当时的寒门子弟根本没钱去购买书籍,也没那个时间去读书。所以到后来,科举上来的基本上还是一些遗留下来的士族门阀子弟。
直到纸张和印刷术的出现,这才真正让寒门子弟看见了希望。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这些寒门出身的官员,往往文章做得花团锦簇,但是真正说起施政能力,和那些士族专门培养出来的人才比较,还是有着很大的欠缺。即便有那么一两个突出的人才,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于是,景帝登基后,在大力推动基础教育同时,还建立了帝国太学院。并规定,举荐和科举互不干涉,不过这个举荐不再是由士绅掌握,而是由当地县学每年推荐优秀生员,前往京师进行考试,只要考试合格便能入太学院进行学习。
虽然太学院主要是以学文为主,但是由于整个汉帝国尚武风气浓厚,其中也开设有兵科,虽然比不上将星闪耀的帝国军事学院,但这几百年来却也是出了几位将军。
“你说,老爷子是不是看我不顺眼?”柳缙云看着身边,密密麻麻满嘴之乎者也的书生,满脸幽怨的盯着李浑道:“肯定是你在老爷子身边说我什么坏话了!不然他怎么会要我来这酸掉牙的太学院?”
李浑笑了笑道:“还用我说坏话?你自己什么德行你自己不知道?再说,你还真别瞧不上太学院,要知道本少爷可也是从这里出来的。”
“屁话!你当我不知道?你就在这里混了几年,然后还不是去了军事学院?!”柳缙云一脸不忿。
李浑一把搂过柳缙云一改往日嬉皮笑脸正色道:“小子,别说我没提醒你,你要真想学真本事,还是得进太学院!”
“为什么?”
“你真以为太学院那么好进?我说得是真正的太学院!也就是所谓的内院小楼!”
“还有个什么内院小楼?!”柳缙云惊讶道。
李浑警惕的左右看了看小声道:“不错,其实太学院真正的核心就是内院小楼!可以说那里才是我大汉帝国的支柱所在!”
“那军事学院呢?”柳缙云疑惑道。
“军事学院和太学院都是来者不拒,有教无类。而内院小楼却是非身家清白和顶尖的汉人不收!明白了吗?”李浑轻声道:“实话告诉你,明面上军事学院将星闪耀,而太学院却文风鼎盛,看起来泾渭分明。其实在我汉帝国要想做将军,都必须入内院小楼!也就是说,帝国所有的将军在去军事学院之前、或是从军之后,都在内院小楼进修或者学习过!不然.....哼!”
我擦,原来是这么个情况啊!敢情这个军事学院哪个国家的人都可以来学习,只是做给外人看的啊!这尼玛就是挖了个大坑啊!真正有用的东西都在台下啊!
“也就是说,你小子当年也是进了内院小楼?”柳缙云恍然大悟:“那我看着内院小楼也很好进嘛!”
“你什么意思!”李浑大怒。
柳缙云满不在乎的道:“好了好了,开个玩笑嘛,说真的,这个内院小楼要怎么才能进?”
“我不知道。”李浑撇撇嘴道。
“我擦!有没有搞错,这么小气?”柳缙云鄙视道。
李浑双手一摊:“不是我小气,是我真不知道,每年的考试内容都不一样。当年我也是糊里糊涂的就进了内院小楼。”
“你妹!”
“早和你说过了,我没妹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