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可以看到,有42%的套期保值者将会计盈余的波动性管理作为使用衍生产品首要目的,这说明有些公司更加关注呈现给投资者的报告数据的稳定性,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会计盈余稳定性与现金流稳定性具有相似的效应。
Bodnar和Gebhardt(1999)通过对德国非金融企业研究发现,德国公司也把现金流管理和会计盈余管理作为使用衍生产品最重要的两个目的,但与美国公司不同的是将会计盈余管理作为首要目的的多于将现金流管理作为首要目的的公司,这可能是因为在德国的法规条件下,会计的功能不仅仅限于信息披露,而且在公司的利润分配和税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公司管理层在制定套期保值策略时比较多地关注会计盈余。Mal-lin,Ow-Yong和Reynolds(2001)通过对英国非金融上市公司衍生产品使用情况调查发现,英国公司也把现金流管理和会计盈余管理作为使用衍生产品最重要的两个目的,但与美国公司不同的是将会计盈余管理作为首要目的的多于将现金流管理作为首要目的的公司。
Howton(1998)通过对1994年使用了利率衍生产品的451家财富500强和标准普尔500公司研究发现,利率衍生产品的使用程度与公司财务困境成本正相关。DeCeuster,Flanagan,Hodgson和Tahir(2003)通过对1997—1999年澳大利亚保险公司对衍生产品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保险公司对利率衍生产品的使用程度与公司杠杆比率和财务困境成本正相关。这些结果都表明信用状况越差的企业使用利率衍生产品越多。
2.2.3、从规模的角度
首先,规模经济促使大型企业较中小企业更深入地了解并更多地参与利率衍生产品交易,这一点与前述关于规模经济对金融机构利率衍生产品需求的影响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其次,大型企业往往与作为衍生产品交易中介的金融机构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在参与利率衍生产品交易时容易获得比较优惠的条件。不过,大型企业的这个优势更多的体现在OTC市场的利率衍生产品交易上,中小企业可能会更多地利用交易所市场的利率衍生产品来满足自身需求。
根据沃顿商学院魏斯国际金融研究中心1995年对2000多家美国公司的调查报告,在做出回答的350家公司中,大公司(市值大于2.5亿美元)有59%使用了衍生产品,中等规模公司(市值介于5000万和2.5亿美元之间)有48%使用了衍生产品,而小公司(市值小于5000万美元)只有13%使用了衍生产品。
Bodnar和Gebhardt(1999)通过对德国非金融企业衍生产品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同样发现衍生产品使用随公司规模增长。
Mallin,Ow-Yong和Reynolds(2001)通过对英国非金融上市公司衍生产品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衍生产品使用与公司规模显着正相关,如销售额在1000万英镑以下的公司中有29%使用了衍生产品,而销售额在1亿英镑以上的公司中使用衍生产品的比例达到100%。Howton(1998)通过对由1994年使用了利率衍生产品的451家财富500强和标准普尔500公司构成的样本和由随机抽取的461家公司构成的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前一个样本(平均规模较大)中有60%以上的公司使用了衍生产品,而后一个样本(平均规模较小)中使用了衍生产品的公司只占36%。
除了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之外,政府和个人也有着对利率衍生产品的需求,如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利用利率互换改变负债久期以规避利率风险,个人借款人为了规避利率上升风险而向金融机构购买利率上限等。此外,个人交易者还是交易所利率衍生产品市场中投机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3、需求的作用体现:国外利率衍生产品的产生与发展
2.3.1、国外利率衍生产品产生的过程与背景
从全球范围来看,最早出现的利率衍生产品是利率期货。
1975年10月,CBOT推出了基于政府国民抵押协会抵押凭证(GNMAs)的期货合约。基于抵押支持证券的期货市场是在从事抵押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例如抵押银行、保险公司、储蓄与贷款协会等的需求促进下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到了70年代后期以后,大大增加的利率波动性使得市场主体越来越难以对利率的变动做出准确预测,加之住房融资本身的一些特点,例如抵押贷款程序的耗时性、借款人为了购买长期使用的房产而对长期贷款的需求等,使得抵押贷款市场的供求双方都面临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对于作为供给方的上述金融机构而言,由于通常用短期负债支撑长期资产,因而在一个利率波动越来越大的年代,以当前利率水平承诺贷出资金必然意味着一旦利率上升就可能遭受巨大损失,而作为需求方的借款人则担心因利率下降而错失降低融资成本的好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将这种风险转移给抵押贷款市场以外的主体。CBOT推出的GNMAs期货合约至少提供了部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GNMAs凭证代表了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委员会和退伍军人管理委员会抵押贷款的可交易市场份额。期货合约标的为面值100000美元、息票利率8%和12年期的GNMAs凭证。从当时的情况看,GNMAs期货吸引潜在参与者的一个关键是GNMAs凭证的收益和价格与其他长期债券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例如,GNMAs凭证与AAA级公司债券的相关性超过90%。因此,GNMAs期货并不仅仅对直接从事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有用,也能够为非金融企业和个人提供相应的功能。而且,交易佣金和保证金要求都比较适中,可以增加对投机者的吸引力。
1976年1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推出了基于3个月期国库券的期货合约。该期货合约在CME的国际货币市场(I.M.M)中进行交易,标的资产是面值1000000美元的90天期国库券。之所以选择这一工具作为标的资产,主要是因为:
第一,其收益率与其他货币市场工具具有高度相关性;第二,同质性;第三,期限是标准的;第四,有一套快速、高效的汇兑系统用于交割结算。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其他类型的利率衍生产品陆续出现。1982年,美国的一家专门提供学生贷款的上市金融机构——学生贷款营销协会,将它的一笔中期固定利率负债调换为基于三个月期国库券收益率的浮动利率负债,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利率互换协议。远期利率协议的交易最早开始于1983年的伦敦银行间市场。OTC利率期权中最早出现的是利率上限,它是从限定浮动利率贷款最高利息支付水平的利率保证演变而来的。1985年,美国的一些银行开始将这种利率保证从浮动利率票据中分拆出来向市场出售,由此产生了利率上限。对利率上限市场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的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杠杆收购浪潮。从事杠杆收购的公司通常持有大量短期负债,这使得它们在遇到利率上升时很容易陷入财务困境。于是,债权人纷纷开始要求债务人购买利率上限以减少财务风险。由于利率的剧烈波动,在利率上限产生后,利率下限、利率双限等OTC利率期权也随之产生。
2.3.2、国外利率衍生产品的发展状况
从全球范围来看,利率衍生产品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2.3.2.1、增长迅猛
自1982年出现第一笔利率互换交易之后,OTC利率衍生产品的增长势头十分迅猛,未偿名义价值从1990年底的2.8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底的393.14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3.6%。1998年以来OTC利率衍生产品规模的增长趋势。
交易所利率衍生产品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其交易量从1998年的8.89亿张合约上升到2007年的37.41亿张合约,增长了3.2倍。1998年以来全球交易所利率期货和利率期权交易量的增长情况。
2.3.2.2、市场规模在所有衍生产品中居于首位
1998年以来全球OTC市场中利率、外汇、股权和信用四类主要金融衍生产品的规模及其增长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利率衍生产品的规模一直远远超过其他三类,居于首位。
在交易所衍生产品中,利率期货与期权、股票指数期货与期权和个股期货与期权的市场规模居于前三位,交易量远远大于外汇、商品和其他期货与期权。因此,综合OTC和交易所两大市场来看,如果将全球衍生产品划分为利率、股权、外汇、信用和商品五大类的话,利率衍生产品毫无疑问是市场规模最大的一类。如前所述,衍生产品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对冲相应原生产品的市场风险,因此,利率衍生产品的市场份额在各类衍生产品中居于首位充分反映出在各类市场风险中利率风险的普遍性及其受到关注的程度。
2.3.2.3、结构特征
1.品种结构
1998—2007年OTC利率衍生产品的品种结构及其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在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和利率期权三类利率衍生产品中,利率互换一直保持了最大的市场规模,其未偿名义价值在OTC利率衍生产品总价值中所占比重每一年都在70%以上。这与国外许多实证研究发现大多数公司都把利率互换作为首选的利率衍生产品是一致的。从增长情况来看,三类利率衍生产品基本上保持了较为一致的增长趋势。
2.期限结构
1998—2007年全球OTC利率衍生产品的期限结构及其变化情况。其中,全部OTC利率衍生产品的期限结构,远期利率协议和利率互换的期限结构,利率期权的期限结构。可以看到,以1年以内、1至5年和5年以上划分的三类期限品种所占的份额大致相当,说明偏好于不同期限的市场主体数量大致相当,或者说市场主体对利率衍生产品的需求总体上不存在明显的期限偏好。但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以来中长期品种出现了明显快于短期品种的增长趋势,尤其是5年以上的长期品种。就全部OTC利率衍生产品来看,5年以上的长期品种2005年所占份额为26.4%,2007年达到了33.3%。就利率期权来看则体现得更为明显,5年以上的长期品种所占份额由2005年的28.1%上升为2007年的39.3%,而1年以内的短期品种在同期内则由27.2%下降为24.5%。这说明市场主体对中长期利率衍生产品合约的偏好有所增加。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许多市场主体因预期全球利率开始或已经步入一个较长期的上升周期而增加了对中长期套期保值的需求;另一方面,OTC利率衍生产品交易机制和支付清算机制的改进使市场主体面临的信用风险有所降低。
3.参与者结构
1998—2007年全球OTC利率衍生产品的参与者结构及其变化情况。其中,全部OTC利率衍生产品的参与者结构,分品种来看的参与者结构。可以看到,作为交易商的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占据了各类利率衍生产品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而非金融机构所占份额很少,尤其是在远期利率协议的交易中,交易商和其他金融机构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由于交易商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出于自身需求参与利率衍生产品交易,因此仅就其他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比较来看,前者所占份额仍远大于后者,说明金融机构较非金融机构更为重视利率风险的管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利率衍生产品交易自2005年以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交易商,导致其市场份额有所上升。就全部OTC利率衍生产品来看,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所占份额由2005年的56.8%上升为2007年的60.1%,在利率互换和利率期权中的份额则分别由2005年的58.1%和53.9%上升为2007年的61.4%和54.9%。如果结合上述中长期品种所占份额的上升趋势来分析,可以推测,可能正是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更多地参与利率衍生产品交易以及它们对中长期品种的偏好导致了中长期品种份额的上升。
4.币种结构
1999—2007年全球OTC利率衍生产品的币种结构及其变化情况。可以看到,以美元和欧元计量的利率衍生产品在全部OTC利率衍生产品中占据了大部分份额(几乎每年都保持在70%以上),这反映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及其主体对全球利率衍生产品交易的主导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其他货币计量的利率衍生产品所占份额近几年来有所上升,从2005年的7.3%上升为2007年的9.1%。由于其他货币中大多为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因而这种上升趋势反映了新兴市场利率衍生产品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