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并不是神通广大。”胡向阳说,很大程度上他是在借用当初在保险公司时建立的人脉资源。前几年重庆的商品流通还不算发达,一些商品,比如小孩尿床后会自动报警的尿湿报警器等,在重庆很难买到,但在沿海城市却并不新鲜。他就是通过在外地的朋友、熟人找到货源的。几年下来,他积累了不少客户和厂商资源,联系人名单足足记了6个笔记本。
由于找准了市场,难觅物品商店很快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平均每个月的营业额达2万余元。开业仅10个月,纯收入就达到了3万多元。
敏感性来源于善观察、善思考、善联系和善挖掘,透过信息的面纱来感知隐含着的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好比在荒原寻宝,宝不可能明显摆在你面前,要通过它表面的异常表现,判断宝可能就在下面,然后把宝挖出来。有人发现了机遇,那是因为他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让我们竖起耳朵,做个有心的倾听者吧,也许从别人的闲言碎语中,可以发现对你有用的金点子呢!
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象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曾经说过:“一切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即自我意象。”
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基础上。
一般而言,个体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自己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自己根据环境的比较意识,特别是童年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
一旦某种和自身有关的思想或信念进入这幅“肖像”,它就会变成“真实的”。我们很少去怀疑其可靠性,而会根据它去活动。
自我意象能产生相应的自我期望,自我期望也能够大大有助于自我意象的形成。自我期望常常通过外界期望、他人期望转化而成,例如着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科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他向一所小学的老师提供一份名单,说那是从一项测验里发现的天才学生,其实这些学生完全是从该校学生名单里随便点出来的。然而有趣的是,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学生的成绩果然比其他学生高出许多。这是因为教师期望某个学生是天才,就会转化成那个学生的自我期望,使他对自己“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从而使成绩大幅度提高。
奥帕尔·怀特利原来只是一个美国俄勒冈伐木工人的女儿,然而,她却认为自己是法国波旁王朝的继承人,是法国的公主。在她童年时代,村上曾流传过一个传说。这个传说迷住了这个富有想象力的女孩儿的心,使她开始做起了白日梦,深信自己是一位公主。她在六七岁时,在日记中记述了她的具有高贵血统的“天使般的父母”。这一公主的自我意象改变了她的整个一生。她在筹备撰写《我们周围的仙境》这本描写自然的书时,最令人惊讶的是她竟然能向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和石油大王约翰·德·洛克菲勒这样的人募捐到钱款,并且在这本书的广告传单上刊登了许多名人对此书表示羡慕和钦佩的话语。这些人,包括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后、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尼古拉·默里、巴特勒以及其他一些着名人士。最终,她的自我意象真的使她成为真正的公主——她进入了当时统治印度的王子尤代普士邦主的王宫里。
奥帕尔从一个伐木工的女儿变成了一位真正的公主,原因就在于她给自己塑造了“我是公主”的自我意象。
目前的自我意象,是根据想象中的过去的自我而形成的,而过去的自我意象又是对过去经验所做的解释和评价。过去用某种方法绘制出自我肖像或许不太准确,而现在你则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绘制一幅非常准确的自我肖像。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象呢?
每天腾出30分钟时间,独自一人,排除干扰,尽量放松,使自己感到舒适。然后闭上眼睛,锻炼想象。实验证明,如果想象自己坐在一幅宽银幕前面,正在观赏自己演出的电影,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注意,要使这些画面尽量生动和详细,让你的心理画面尽可能接近实际的经验,同时要注意想象对象的微小的细节,注意你想象的环境中的景象、声音和物体。要记住的一点是,在这30分钟内,你要看到自己的行动反应是适当的、成功的和理想的。昨天的行为如何已无关紧要,你也不必期望明天会有理想的行动,但是现在要想象按照你希望的那样行动、感受和“存在”。
如果你一向羞怯和畏缩,就想象自己在大庭广众下轻松而镇定地行动,并且因此而感到舒服;如果你在某种情况下恐惧和焦虑,就想象你轻松自如地行动,有信心有勇气,并且因此而感到开朗和自信。
通过这种练习,可以在你的头脑和神经中枢系统建立起新的“记忆”或者存储数据,并建立起一个新的自我意象。在练习进行一段时间后,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的行为“完全不同”了,你会表现更好,并且有一些自动和自发性——“毫不费力”的感觉。
“在你心灵的眼睛前长期而稳定地放置一幅自我肖像,你就会越来越与它相近。”哈利·爱默生·佛斯迪克博士说,“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失败者,这就使你不能取胜;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伟大的人生以你想象中的图画——你希望带来什么成就,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开端。”
善用成功经验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让我们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成功的经历对于以后的成功也非常重要。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信心是以成功的经历为基础而建立的。我们是通过不断地取得成功而逐渐积累自信的。没有成功的时候,我们没有自信。当我们第一次取得一点成就时,可能只有一点点信心,但是哪怕一点点成就,也能作为将来取得更大成功的跳板。
可以说,成功能培养成功。这也是为什么拳击选手的经理在为拳师选择训练对手时非常谨慎的原因,目的就是为了他们的成功经历能够呈逐渐上升趋势。无论你做什么——学骑自行车、在公共场合发言或者做外科手术,都有这样的规律。
你过去失败过多少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功的尝试。你应该记住它、留住它、强化它。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是,若要建立充足的自信,经常回想一下“当年勇”对我们是很有好处的。
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人才会不满足于现状,才会不断激励自己做得更好,把昨天当作一个起点而非终点。放眼整个人生来看,人无法永远保持积极乐观激情澎湃、一帆风顺的状态。在面对人生困顿、情绪低落的时候,适当的回顾一下过去曾经取得的辉煌和成就,更容易走出挫败的阴影,重建自信、激发潜力。
我们今天努力去工作,拼搏,就是希望到老的时候能对着晚辈分享曾经年轻时如何如何努力,取得了如何如何的成就。本质上人在分享自认为的成功与辉煌时会享有极大的成就感、满足感,会重燃梦想。
让我们定期地总结回顾过往的成就和辉煌吧,让这些过往的成就不断激励我们前进吧。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总结是为了更好地沉淀;休憩是为了积累更大的能量。好汉也应该提当年勇。
每个人在过去的某一时间都曾经成功过。这种成功不一定是完成宏图大业,而可能是完成了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比如:在校遇到流氓欺负时,勇敢地站起来打败对方;参加语法比赛时获胜;在与某个小伙子争夺心仪已久的女孩时胜出;某一次推销取得成功。
过去的成功也许不大,但是它对于你今后自信心的建立却可能有巨大的意义。你需要的是一种体验,即:你曾经成功地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成功地实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你有了某种成就,而这种成就给你带来了某种满足感。
到记忆中追溯、重温那些成功的经历吧。要尽可能仔细地在头脑中再现整个成功画面。你不仅要在回忆中看到成功的主要事件,而且要看到与成功相伴的一切偶然的、细小的要素:当时是什么声音?你所处的环境如何?当时在你周围发生着什么?现场有哪些物体?当时是哪一年?你感到冷还是热?诸如此类。你能把画面回忆得越详细,效果就越好。
如果能回忆起过去某个时间你取得成功时所发生事件的详情,你就会发现自己此时有了与当时一样的感觉和情绪。尤其是要努力回忆事件发生时你的感觉。如果你能回忆起当时的成功感觉,它就能在现在被你激活,而使你充满自信。
在激起这种总体的成功感后,你要把它运用到你对重要任务、会议、演讲、业务等事件的想象中来。无论你现在准备干什么,都要将成功感付诸运用。用你的创造性想象向自己描绘:我应当怎样行动;如果已经取得成功,我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李开复曾写过一本书叫《做最好的自己》。我们应该记住自己最好的状态,保持那个状态,始终做“最好的自己”。
就是说,你要把自己过去大大小小的成功经历,录到心灵的“磁带”上。只要按一下“心灵遥控器”,就能把你成功的画面生动逼真地在心灵荧光屏上放映出来。你会看到一个充满活力、踌躇满志的自己,还能不断地听到“我一定能成功”的心声。长此下去,不但会使你知道如何发挥自身的潜能,还能随时随地产生良好的感觉和成功的信念。
你可以回想自己活到如今最成功的几件事,列举出目前为止曾取得的5个重大成就。这样做,你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也可以在不自觉中激发起埋藏已久的愿望和自信。它也许是你做成的一笔生意、结交了一个最好的朋友,也许是别的什么的,即使是很小的事,只要你认为它代表了你的成就就行。
你要从这几件事中总结出自己的优点。当然,也可想一想,如果历史重演的话,是否能做得更好。
你还可以做一个“事业发展证明夹”,就是把你所取得成绩的书面证明,如出席证、资格证书、奖状、推荐信、报告、销售宣传册,包括所有你设计的或重点参与设计的课题设计说明、课题材料、训练计划、就职仪式安排等,收集起来,做成一个事业发展证明夹。找一个透明的展示文件袋,把它们装进去。如果你没有这种随时收集这些资料的习惯,也可以在你的日记上时常记上一笔,然后每两个月左右整理一次。
善于利用图书馆资源
强烈的学习欲望,加上肯动脑筋和不怕困难的执着精神,常常是成就大事业的基础。
法朗士的父母是一家小巧书屋的主人。法朗士从小深得父母疼爱,双亲每当工作之余,总要给孩子讲些美好的故事。小法朗士就在这样温暖的环境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法朗士7岁上学。那时,在等级森严的法国社会里,孩子们也深受影响。虽然法朗士出生于小康之家,服装也干净整齐,但始终不能与富豪子弟相比。他备受纨绔子弟的歧视,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第一次感到了社会的不平等。
在学校,他和平民家的孩子结成伙伴,同来同往。回到家里,父母的慈爱弥补了他在学校蒙受的委屈。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他除了上学读书外,便把自己的心思全放在父亲经营的书店里了。书店虽小,却门庭若市,前来买书的顾客有巴黎的学者和乡间的名土。文人相会,免不了要评论典籍,谈今说古。有求知欲的法朗士耳濡目染,便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加上父亲的指点,他进步很快,自家书店的书籍不够他读,就经常到市图书馆去寻找他要看的图书。他就这样钻进书籍的海洋里,积累了渊博的知识。
1862年,中学毕业后,法朗士考入斯坦尼斯拉高等学校,他依照自己的志趣,修选了文科,攻读文学、历史、艺术、宗教等,同时开始给报刊撰稿,以法朗士的名字发表文章,这些文章得到当时文化界的一致赞扬。
除了诗歌和小说之外,法朗士写出了大量的作品,在1886年至1891年之间,他还在《巴黎时报》上撰写文学评论,并汇成《文学生活》共4卷。法朗士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政治上比较保守,思想上有些悲观,情绪上有些消极,对一切均抱怀疑态度。但是,他的作品包含着广博的知识,富有哲理,且文字精练,逻辑严谨,语言幽默,能把平平常常的事物写得入情入理,所以很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波纳尔之罪》一出版,就被誉为佳作,并先后出现了多种文字的译本,随之他在文坛上享有了很高的声誉。
其实,只要有意培养自己的求知欲,经常进出图书馆,学习广博的知识就能够厚积薄发,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