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的最佳途径是“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重视“读世间这一部活书”,是鲁迅先生的主张。
鲁迅少年时代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农村度过,而且也乐于与农村少年为友,喜欢在农村看社戏。他从农村少年、农村社戏中了解了很多农村生活,也因此增长了不少见识,他后来创作的《故乡》《社戏》等短篇小说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时积累的。他一生写了很多针砭时弊的杂文,其犀利的语言,是来自对现实生活知识的积累。
的确,在我们降临到人世间以后,最初都是懵懵懂懂的,除去自己的身体、亲人给予的关爱,还有人的生理本能以外,几乎是一无所知。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渐渐地学会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发展,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在这个世界上获得人格的完善、自我的实现以及精神的升华……
我们每个人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便以一个独立而鲜活的生命个体,开始了其社会化的过程,或者说我们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向前人学习、向书本学习,特别是向生活学习的道路。然而这毕竟是一条曲折艰苦而又漫长的道路,要想走好这条路,绝不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情,我们需要一种觉醒,需要一种毅力,更需要一种智慧——生活的智慧、学习的智慧、探索的智慧、创造的智慧。只有如此,我们的人生才能不断地趋向成熟,长大后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生活是多彩的,也是复杂的,它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那是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不知道你有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如果一个人,他的知识仅来自于书本,他永远也成长不了,因为,他不懂得生活,也不明白生活的含义……
人的成长有不同意义,一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和违背的,就如人的生老病死。而另一种成长是思想,思想的成长是一天天地积累,是在不断的学习和付出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后而体会到的一个深层次的评定。只有付出才有总结,有总结才能成长。总希望自己能成长、成长、再成长,让自己能看清事物的是非、认清人的真伪,有时也想让自己从另一面成长为一个深谙权势、顺从大潮的人,可总也学不好。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人要有较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也就是要人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知识处理各种事情。丰富的阅历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资本,所以,我们不但要注重书本知识,也要注重生活中的知识。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获取知识诚然重要,但实践获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你也许明白这一点,但你善于这样去学习吗?
学习得法乃是致用的根本
在我国思想传统上,“学以致用”观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到明末清初顾炎武辈的“经世致用”,清末张之洞辈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至当今弥漫华夏神州的凡事为用思潮,都可以明显地看到“学以致用”观的影子。“学-用”思维模式于我民族可谓源远流长、一以贯之,影响巨大且深远。
不学无术,因而我们要学习,唯有学习才能学以致用。
如何学以致用得有方法。学无定律,用无定法。因时、因事、因人而不同。但是,首要的东西是得学会学习。不学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是用,如何用,怎样用,得法是致用的根本。
致用因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拍打蚊子,可用手直接打,也可以用书打,还可用其他东西。至于具体用什么东西,那就得看当时有什么东西能有效杀死蚊子,杀死蚊子是根本。
因此,你应结合所学的知识,参与学以致用的活动,提高自己运用知识和活化知识的能力,使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创造价值的过程。
你还应加强能力的培养,并把它与学习知识的关系调整到黄金位置,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和作用。
所以,每个人不仅应该苦读与爱好、兴趣、职业有关的“有字之书”,同时还应该领悟生活中的“无字之书”。
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
生活的各方面都需要相应的专家和精英,但拥有专业的知识却不能灵活运用,仅仅做个书呆子是没用的。我们必须懂得各种生活常识,做什么事情都要在这些生活常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上高质量的生活,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完善人生的内容。
有个故事说,逻辑学家、语法学家、占星家、生物学家和音乐家五个人准备合做一顿饭。为了做饭,五个学者还做了分工。
逻辑学家去市场上买酥油。他回来的时候手里提着一罐子酥油,他的逻辑学知识使他动起了脑筋,他自问道:究竟是罐子依赖酥油呢,还是酥油依赖罐子?他反复思考仍然解释不了这个问题。他想最好试验一下,以便弄清这个问题。于是,他把罐子口朝下,翻了个底朝天,结果酥油都洒在地上了,逻辑学家这才弄清了谁依赖谁的问题。他感到很高兴,因为他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真理”。他愉快地拿着空罐子回到了住处。
语法学家去买酸奶。在大街上,他遇到一个卖酸奶的姑娘。他听她说话不合语法,就堵着耳朵走开了。当他往前走时,听到另一个姑娘在叫卖酸奶,她的发音也不对,于是语法学家走到姑娘旁边说:“看来你是个野姑娘,每一个词和每一个字就像神一样神圣,发音不对就糟蹋了它,这是亵渎圣物。”语法学家是不能容忍把短元音发成长元音,把非送气音发成送气音,把一个字母的音发成另一个字母的音的。“这会造成误解。你要认真学习发音,要发正确。”姑娘听了这番教训和责备很不高兴,她回敬说:“你是哪儿来的?你好像是一个野人,你有什么资格让我好好学习说话。你应首先管好自己的舌头。如果你想买酸奶的话,就买,不然,就闭上你的嘴,滚开吧!你为什么在这儿浪费时间!”听了这顿数落,语法学家火了,说:“如果我从像你这样说话不符合语法的人手里买酸奶,我也会因此招致罪恶。”他说完就走了,没有买成酸奶。
占星家来到附近的森林中寻找树叶,准备烧饭用。他爬到一棵榕树上去揪树叶时,他听到变色龙“咕噜咕噜”地叫起来。占星家自言自语说:“这个叫声很不吉利,今天我不应揪树叶,最好还是下去吧。”当他试图下来时,地上有只蜥蜴叫了起来。他想,这个声音是个吉兆。当他左思右想该怎么办时,天已经快黑了,他只好回到住处,也没有采回树叶。
生物学家到市场上买菜。他看到那里有各种各样的菜。但是他想,茄子吃了使人发热,葫芦吃了使人发冷,根茎类菜常引起痛风症……他发现每种菜都有缺点,他也空手回到住处,什么菜也没有买。
当四个学者出去采购时,音乐家开始做饭了。他把开水倒在锅里,再加上米,盖上锅盖。当他把炉子点着时,蒸汽“噗噗”地冒出来,把锅盖顶得“啪啦啪啦”直响,听到这种声音,音乐家的灵感来了。他随着锅盖震动的节奏,谱起曲子来。过了一会儿,粥煮开了,它发出的声音是很不协调的,于是音乐家找来一根粗棍子,使劲地敲起锅来,结果锅被打碎了,煮的稀饭洒了一地。虽然如此,他仍然很高兴,因为那不协调的声音消失了。当然,稀饭也没有了。
到了晚上,五个学者只好饿肚子了。
五个学者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套理论,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富有质感和实在的意义。所以,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灵活变通能力。
在学习中要养成动手操作的好习惯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工作和生活,所以,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要学会掌握活的知识。学习不能致用等于白学,毫无意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能指导我们的行动,实践能提高我们的能力,只有它们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我们的发展进步。因此在掌握理论的同时,必须养成经常动手操作的好习惯,通过亲自实践来印证或修正、补充和完善理论。
美国最古老的纳尔逊中学是第一批登上美洲大陆的教徒创办的,其最显着的标志是校门前的两尊大理石雕塑,左边是一只苍鹰,右边是一匹马。这两尊雕像静静地陪伴着学校走过了三百多个春秋,它们被印在明信片或是刻在校徽上,甚至被复制成礼物放在礼品盒里。
在中国人心里,鹰是“鹏程万里”的代名词,马是“马到成功”的代表。但是纳尔逊中学的这两尊雕像却有另外一种内涵。
雕塑中的鹰是一只被饿死的鹰。这只鹰曾经为了实现飞遍世界的远大抱负,苦练各种飞行的本领,却忽略了最关键的本领:觅食,因此在出发后第四天就饿死了。
如果你留心观察,会发现雕塑中的马被剥掉了皮。这匹马开始时每天都要干很多的活,它觉得自己不能忍受这种超负荷的劳动,于是请求上帝把它换到别的人家。上帝满足了它的要求,把它换到了农夫家。可是马嫌农夫过于小气,给的料太少,便要求上帝再次给它换主人。这一次,上帝将马送给了皮匠。在这里,马过得舒服极了,既不用干活,还有足够的草料吃,但是不久它就被主人剥下了皮。
学校的创建者希望通过这两尊雕塑时刻提醒学生,不要被书本上的知识禁锢,要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生存的本领和技巧。
学习也是硬道理。面对知识爆炸和知识半衰期的缩小,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一个国家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发展,一个人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学习也要言出必行。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拿出自己的决心,要克制自己的惰性,要挤出一切时间,要紧紧抓住可以学习的任何机会,才能成功地敲开知识殿堂的大门,学到一身真本事。
尽信书,不如无书
人们的成功可以说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先天智商,二是所学知识,三是活学活用。其中,第三个是最重要的因素。
过于相信书本之人,最终只能成为打工仔,但这并不是说书本知识不可信。成功人士在各自的领域内有着渊博的知识,正因为他们善于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才使他们最终走向成功的殿堂。因此,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将学到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在墨西哥有一句谚语:“给他一条大鱼,不如给他一根鱼竿。”换个角度说就是求鱼不如求渔,作为一个求学者,任何时候学习方法都应该比结果重要得多。
凯特是电子通信刚刚兴起时的名人,在他20岁的时候,就出了一本20万字的《电子通信故障排除大全》,此书的出版在市场上引起不错的反响。虽然人们有不少的争议,但他通过大量的实践与知识积累,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并尽可能地深入学习,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其实,凯特所做的事情,绝大多数人也可以做到。
工作中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是相通的,关键是你能不能找到一个点,然后让这个点成为知识相互贯穿的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很多的知识是不需要老师去教的。同样,在工作岗位上也不需要领导去提醒,关键要看你的悟性有多高。
有的人虽然只学到了少量的知识,但他们却能够将这些少量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有的人虽然读书万卷,但是不会灵活运用。当前者将所学知识用得炉火纯青时,后者很可能连最基本的知识也忘得一干二净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所谓的差距。
当诸葛亮出使东吴,力主联吴抗曹之时,就有几位死读书的腐儒之士被他给击败了。其间,诸葛亮讲了一段话:“儒有君子小人之别……若夫小人之儒,唯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学习的目的不是要做知识的奴隶,而是要将所学的知识用作更好的生活工具,否则,哪怕是一根点石成金的魔棒,在有些人手里也起不到它该有的作用,这魔棒也就没什么意义。
历史上有很多因食古不化、奉行教条而失败的例子。《三国演义》里的马谡,自称“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但在街亭之战中,只背得“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几句,而不听王平的再三相劝以及诸葛亮的叮咛告诫,将军营安扎在一个前无屏蔽、后无退路的山头之上,最后落得一个兵败地失、狼狈而逃、斩首示众的下场。中国现代史上也有过很惨痛的教训,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教条主义为特色的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顽固地坚持先攻打大城市、然后再波及农村的路线方针,结果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所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想在35岁以前获得成功,就必须把所学知识做到活学活用,否则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知识,必然会给你的事业带来损失。
术业要专攻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都想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你是否想过,如果是在公司里做事,那你是不是融资高手,是不是购并专家,是不是投资理财的奇人?如果是在传媒行业里做事,那你是不是那个最敏锐的发现者?你是不是那个点子出来满堂彩的资深编辑和记者呢?
要想实现愿望并不是无条件的,关键是看你有没有能力,有没有真本领。业务技能精湛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适应竞争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干一行精一行。
当然,要获得一项专业技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刻苦训练,为自己制订严格的计划并认真执行,这样你才能长期立足于自己所属的行业之中。
在技能练习过程中,不能有丝毫的畏难情绪,相反,要勇于挑战高难度工作,正确面对压力,通过积极努力,化压力为动力,这样的员工最终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在同事中脱颖而出,提升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位置,成为企业最受欢迎的人,同时,也将会得到企业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马里哈是芝加哥煤炭集团公司的一名职员,在这里,他是一名有20多年工龄的普通却不平凡的员工,从烧锅炉到司炉长、班长、大班长,至今,他仍然深情地爱着伴他从成长到成熟的锅炉运行岗位。最后,就是在这个岗位上,他当上了锅炉技师,成为美国远近闻名的“锅炉点火大王”和锅炉“找漏高手”,也正是这个岗位,让他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工人技师的荣耀与自豪。
马里哈凭着听漏的“神耳”,只要围着锅炉转上一圈,便能在炉内的风声、水声、燃烧声和其他声音中,准确地听出锅炉受热面是哪个部位的管子有泄漏声,往表盘前一坐就能在各种参数的细微变化中,准确判断出哪个部位有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