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可能……”也许这句话经常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好一件所谓困难的事情。结果会怎样呢?结果就真的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因为,“不可能”这三个字已经深深刻在了我们的潜意识里,并不断传递出消极的信息。
事实上,一个人只要抱有希望,然后付出自己的努力,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正如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生曾经说的一句话:“在勤奋和技巧之下,没有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小时候虽然很淘气,但是却有一个梦想——当一名作家。他心里非常清楚,要想实现这个梦想,自己就必须精于遣词造句。但是,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没能接受完整的教育。
当时,有些朋友对拿破仑·希尔说:“你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并不相信这些朋友的话,而是买了一本最好的字典,这里面有他所需要的所有的字,他的目标就是了解和掌握所有的字。
在这期间,拿破仑·希尔做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他用小剪刀把“不可能(impossible)”这个词从字典上剪了下来,他拥有了一本没有“不可能”的字典。他认为,对于一个要不断超越别人和自己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后来,拿破仑·希尔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励志书作家,也成为了全世界最早的现代成功学大师,被罗斯福总统誉为“百万富翁的铸造者”。他的著作《思考致富》、《人人都能成功》等畅销全世界。
人们也许不会像拿破仑·希尔那样把“不可能”这3个字从字典中剪掉,却可以把“不可能”从潜意识中除掉。当一个人敢于直面挑战时,他就更容易战胜自我。
在年幼时,派蒂·威尔森就被诊断出患有癫痫。医生告诉她,不可以参加任何具有攻击性和体力消耗大的活动,她为此很伤心。
一天,派蒂兴致勃勃地对习惯晨跑的爸爸说:“爸爸,我想每天和你一起晨跑,但是我担心病情会发作。”
父亲想了一会儿,说:“如果你的病情真的发作了,我也知道如何处理,从明天开始,我们一起晨跑吧!”
就这样,派蒂开始每天和爸爸一起晨跑,她觉得跑步是最快乐的事情。
一次,派蒂向爸爸表达了自己的心愿:“爸爸,我想打破女子长距离跑步的世界纪录。”爸爸紧接着查看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当时女子长距离跑步的世界纪录是80英里。
正在读高一的派蒂为自己制定了一个长远的目标:高一的目标,从橘县到旧金山(约400英里);高二的目标,从橘县到俄勒冈州的波特兰(约1500英里);高三的目标,从橘县到圣路易市(约2000英里);高四的目标,从橘县到白宫(约3000英里)。
派蒂读高一的时候,她穿着写有“我爱癫痫”的衬衫,一路跑到了旧金山。爸爸陪她跑完了全程,而妈妈开着车紧随其后照顾他们。
派蒂读高二的时候,班上的同学拿着巨幅海报为她加油,海报上写着:“派蒂,跑啊!”在这段路途中,她扭伤了脚踝。派蒂却非常乐观,她说:“我之所以跑步不仅是为了自己,同时也是要向所有人证明,身患残疾的人照样可以跑马拉松。我要坚持跑完全程。”
终于,派蒂跑到了波特兰,当时的俄勒冈州州长陪她跑完了最后1英里。在终点,一面写着红字的横幅一直等着她,横幅上是这样写的:“超级女将,派蒂·威尔森在17岁生日这天创造了辉煌的记录。”
派蒂读高四的时候,花了4个月的时间,最后抵达了华盛顿。当时,派蒂接受了总统的召见,她告诉总统:“我想向所有人证明,癫痫患者与正常人是一样的,也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身患残疾的人照样可以跑马拉松”、“癫痫患者与正常人是一样的”,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派蒂·威尔森内心的强大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派蒂·威尔森做到了常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她用自身的经历向所有人证实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也向所有人展示了不断挑战自我的可贵精神。
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一般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很多人还没有开始做,就从内心认定自己不可能做到。如果我们认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然后付诸行动,就一定可以达到自己的期望和目标。
牛顿曾经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因斯坦曾经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巴顿曾经是一个遭人嘲笑的阅读失常症儿童,爱迪生曾经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丘吉尔曾经是一个口吃又好动的“笨小孩”……
他们虽然曾经被贴上这样那样“不如人”的标签,但是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各自的成功。从这些成功人士的故事中,人们应该得到激励,坚信自己有能力去挑战那些“不可能”的事情,使“不可能”变成“可能”。
哈佛箴言
哈佛教授经常教育学生: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觉得很困难的事情,对别人来说都是不可能的,而是应该这样想,别人能够做到的事情,自己也能够做到。如果每个人都有这种积极的思想,不断挑战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任何目标都可能会实现,正如那句熟悉的广告词中说的那样:“一切皆有可能。”
拥有积极进取的心态
一个人对生活的看法不同,他的心态就会不一样。他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等待着他。一个抱着消极心态看待自己的人,就会无视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对未来缺乏信心,他不会为自己的目标全力以赴,而是在等待中错失成功的机会。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曾经说:“那些只看到生命中丑恶肮脏和令人不快的一面的人,将会受到致命的惩罚。他们的消极心态会引导他们一步步接近他们所担心的那些东西。”
罗斯一直从事勘探石油的工作,据说他已经把旧式探矿杖、磁力计、电流计、电子管、示波器和其他仪器结合成了勘探石油的新型仪器。
不幸的是,他所在的公司由于无力偿还债务而被迫停产了。罗斯失业了,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黯淡,从而产生了消极的心态。
无奈之下,罗斯踏上了归途。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首府俄克拉荷马城的火车站,他等待着乘坐火车。为了消磨时间,他拿出了自己的探矿仪器。在勘探的过程中,仪器上的度数显示,火车站下面蕴藏着丰富的石油。
但是,罗斯不仅不相信勘探的结果而且还非常反感地说:“这里怎么会有石油呢!这里不可能有石油的!”当他想到自己已经失业、前途一片黯淡时,怒气一下子涌上了心头,一怒之下,他毁掉了自己的探矿仪器。
不久之后,石油勘探人员发现了俄克拉荷马城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
由于罗斯只看到生命中令人不快的一面——失业,他深受消极心态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不相信自己的念头,进而丢掉了这个富饶的石油矿藏地。如果他具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就不会失去已经到手的机会。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抛弃消极的心态,以积极进取的心态迎接美好的明天。
积极进取是一种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正是这种永不停息的自我推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一个人能否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成就,不仅取决于他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还取决于他是否拥有积极进取的心态。
比尔·盖茨最常对年轻人说的一句话就是:“永不知足。”一个人只有永不知足,才能创造一片更美好的天地。不管自己目前的现状如何,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它是实现梦想、获得成功的根源。
博格斯从小喜欢篮球,他有一个梦想,就是长大后到NBA去打球。可他的身高只有1.6米,所有听到他梦想的人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因为在NBA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这么矮的球员。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篮球梦。
于是,博格斯开始拼命练篮球,他几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在了练球上。他每天都告诫自己:“我要到NBA去打球。”他知道,要想到NBA去打球,就必须练就一手“绝活”。于是,他努力锻炼自己的长处:比别人奔跑得更快,运球不发生失误。
后来,博格斯加入了夏洛特黄蜂队。在球场上,他宛如电流一般的奔跑,经常让对手防不胜防,他成为了一名表现最优秀、失误最少的后卫队员。他控球技术一流,是整个NBA球队中断球最多的球员。而且,他还曾经创造了助攻和失误比最小的NBA历史记录。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就,博格斯曾经自豪地说:“我的血液中流淌着进取的精神,所以,我能实现我的梦想。”
虽然博格斯的身高远远低于NBA球员的标准,但是他能够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去面对,刻苦训练,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激励自己不断前进,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可以说,博格斯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他拥有积极进取的心态。
拿破仑·希尔研究了美国最成功的500个人的生平,研究发现,每一个成功故事中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那就是强烈的进取心。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的一句话:“只有积极进取的人,才能够摘得成功的桂冠。”
一个人能够以积极进取的心态面对人生,接受挑战,他就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就能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优势,最后成功地通过一个个障碍。
巴西著名足球运动员贝利在一次比赛中,从己方的禁区带球穿过全场,躲过了对方的全部防守队员,顺利破门。贝利的这一进球,不仅令所有观众着迷,而且还使对方球员拍手称绝。
比赛之后,贝利被采访的记者团团围住,其中一位记者问道:“贝利先生,在您的进球中,您认为哪一个踢得最好?”
贝利不假思索地说:“下一个。”
当贝利的个人进球记录满1000个的时候,记者问了同样一个问题,而贝利意味深长地说:“下一个。”
在贝利20多年的足球生涯中,他一共参加了1300多场比赛,踢进了1200多个球,并创造了一个球员在一场比赛中射进8个球的纪录。
当贝利退役很长时间之后,记者再次采访他,问道:“在您20多年的足球生涯中,您对自己的哪一个进球最满意呢?”
贝利非常谦虚地说:“下一个。只要我还活着,就还有可能进球。”
3个同样的问题,3个同样的答案,3个简单的字:“下一个”,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每当实现了一个近期目标,不应该骄傲自满,更不应该不思进取,而是应该把原来的成功当成新的起点,以积极进取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面对自己的一次次小小的进步和取得的成功,应该有一种“归零”心态,不满足于现状和已有的成绩,从头开始,拿出积极拼搏的劲头,激励自己永远向前迈进,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
古人常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立定一个小小的目标,如今天听课比昨天认真一点点、今天做事比昨天更好一点点等。这一点点的进步积聚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促使自己不断挑战昨天的自己。
哈佛箴言
哈佛教授经常这样告诫学生:如果一个人不去努力开发和培养自己的进取心,而是拒绝这种来自内心的积极力量,那么他生命中催人奋进的潜能就会越来越微弱,直至消失。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激发出生命中催人奋进的潜能,引领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挑战自我。
挑战自己的能力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曾经说:“生活必须经常作自我超越,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绝不倦怠,绝不沉睡,自始至终保持清醒。”
在同一时期,爱迪生和很多科学家都着手研究电灯。有一次,记者对爱迪生说:“如果你真的可以让电灯取代煤气灯,那你就发大财了。”
爱迪生说:“我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只是想和别人争个先后,不断挑战自己,我相信自己!”
当爱迪生只是宣布可以把电流分散到千家万户时,煤气股票竟然暴跌了12%。在这一设想还没有成为现实之前,爱迪生一直在踏踏实实地从事着电灯的研究工作。
在研究电灯的过程中,有一个竞争的焦点,也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延长发光材料的寿命。爱迪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这项最重要的研究中。
关于用来做发光材料的灯丝,爱迪生曾经尝试过1600多种,有木材、棉花、稻草、头发、胡子、麻绳等纤维,有铝、铂等金属。经过1年多的研究,他终于找到了一种能够持续发光45个小时的灯丝。
之后,爱迪生又给自己立定了下一个挑战自我的目标:如果它能坚持45个小时,我就能让它坚持100个小时。经过2个月的研究,他终于找到了一种能够持续发光170个小时的灯丝。
在一次演讲中,爱迪生说道:“这项发明并不是一种伟大的成功,其实它还在研究中,只要它的寿命还没达到600个小时,就不算成功。”于是,他又投入到了改进灯泡的研究中,向着600个小时的目标迈进。结果,他发明的灯泡寿命竟高达1589个小时。
虽然爱迪生已经声名显赫,创造了不计其数的发明,但是他的心中却怀有这样的志向:一旦实现了这个目标,取得了成功,就立刻把它们全部放下,然后投入到下一个目标中,为取得新的成功而奋勇前进。
正是由于爱迪生拥有这种不满于现状、积极进取的精神,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又一个目标,使他不断挑战自己的能力,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而且,他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不断挑战自我,为人类做出贡献。
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人,不畏困难险阻,不轻言放弃,会信心百倍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而渴望是原动力,当一个人渴望挑战自己的时候,他的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推动着他去追求、去奋斗、去获得。
哈佛教授认为,人有时最难突破的就是自身的局限性,即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有所成就。
皮埃尔·杜邦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一直致力于化学研究,获得了两项无烟火药专利。皮埃尔32岁时,杜邦公司的总裁突然死于肺炎,没有人敢接手这个公司,他为了保住家族公司担当起了这项重任。
皮埃尔是一个有着雄心大略的人,当上总裁之后,他开始进行一个大胆的收购计划。最终,他一举收购了雷伯诺化学公司和东方火药公司,使杜邦公司拥有了火药市场75%的占有率。
皮埃尔并不满足于此,他要不断挑战自己。于是,他计划把黑火药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00%。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杜邦公司惹上了一场官司,因违反“夏曼垄断禁止法”而被判败诉,但这并没有阻挡住他不断挑战自己的脚步。
新总统上任后,皮埃尔派他的法律顾问与总统进行沟通,法律顾问传达了皮埃尔的想法:不远的将来,欧洲一定会发生战争,火药制造业应该独有,而杜邦公司是目前最具实力的,只有杜邦公司获得独家制造火药的权力,国家的安全才有保障。
总统认为皮埃尔的想法很有道理,于是召开听证会,最后取得一致同意。为了免于垄断,总统裁决:杜邦公司改组成3家公司。杜邦公司不仅得到了保护,而且也获得了继续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不久之后,皮埃尔的断言得到了证实,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杜邦公司生产的火药有了用武之地。战争给杜邦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使它成为美国最大的企业集团。但同时,杜邦公司也得到了发战争财的不好名声。
新的挑战又来了,皮埃尔必须要给公司一个洗心革面的机会。他发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资金短缺,又无法从银行贷款。于是,他购买了通用汽车公司2500万美元的股票,他的事业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皮埃尔从勇于接手杜邦公司,到他使杜邦公司拥有火药市场75%的占有率,再到他使杜邦公司跻身美国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最后到他的成功转型。这一系列的事情,无不表明他勇于挑战自我的胆量和勇气。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每个人都应该通过不断挑战自己来获取进步,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一个人要不断挑战自己,他才会扩大自己的格局,才会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哈佛箴言
哈佛教授经常告诫学生的一句话就是:“做一个更卓越的人。”并建议他们把这句话悬挂在一个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哈佛教授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每个人通过不断挑战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卓越的人。面对人生的一次次挑战,每个人都应该有勇气和信心,持之以恒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