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和谐相处
和谐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如果人们能够与自己和谐相处,内心就会少了许多矛盾和痛苦;若是学会了与他人和谐相处,所处的人事环境就会变得和谐当内心和外界都和谐了,生活便会更加美好。
1972年4月16日,曾经于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在工作室自杀身亡了,有人说他的自杀是受了日本小说家川岛由纪夫自杀的影响。川端康成自己对生活也充满了无法规避的虚无感和绝望。他情绪波动很大,几乎靠服用安眠药来平复情绪。写作时,他也需要服用药物来制造幻觉,创作力的衰竭对于他来说几乎等于生命力的衰竭。
他无法摆脱内心的困境,甚至说:“我什么时候才能毅然自杀?”可见,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他一直在不断地挣扎。最终,他在洗手间自尽,以这种懦弱的方式来回避内心的痛苦。
小说《戴洛维夫人》的作者,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也在完成一部小说的一个月之后,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纵身跳入河中,以悲剧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位在20世纪上半叶勤奋多产的女作家似乎没有遭受到创作空虚的困扰,但是她的痛苦在别处。她说:“生活为什么总是像在悬崖边羊肠小道上的感觉?”她始终走不出内心的困境,最终以自尽的方式来逃避。
从古到今,在人生中面临困境、经受过重大磨难的人恐怕不只是这两位,但为何有人能够超越内心的痛苦,继续生活下去,而有的人却不惜以自杀这种残忍的方式来逃避痛苦呢?说到底,是他们不懂得与自己和解,不能够与自己和谐相处。
当一个人做出一种选择,并发现这种选择最终带来失败的结局时,便会责怪自己,甚至怨恨自己。所以,有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活得痛苦,其实那就是不能与自己和谐相处的缘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人可以左右其他人的情绪和感受,痛苦的时候是他们自己在折磨自己,内心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
在哈佛有一位学生失恋了,他恨女友抛弃了自己,这种怨恨始终折磨着他。于是,他去找心理学教授倾诉,寻求让自己的内心获得解脱的方法。
教授将自己知道的一件事,讲给这位学生听。
有一对相恋多年的恋人结婚了,婚后女人没有出去工作,后来两人关系不好,仅仅维持了5个月的婚姻破裂了,他们离婚了。离婚后,女人很受打击,将离婚的原因归于自己没有出去找工作。
于是,她开始疯狂地做生意和赚钱,她的事业很快就成功了。她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和一大笔存款。但她依然不满足,她的目标是要赚到1000万,让那个男人后悔。女人已经在事业上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并且成功了。但她却认为自己过得不好,因为她始终不肯放过自己。
哈佛教授告诉学生说,怨恨对方无济于事,与其责怪他人、折磨自己,倒不如反省一下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改正自己的错误,然后原谅别人也原谅自己。学生这才恍然大悟,他明白了长期以来折磨自己的并不是弃自己而去的女友,而是他自己。是他从心里一定要和自己、和别人过不去,这种不和谐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人生总有迷茫的时候,甚至有些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也不知道该如何才能帮助自己。这就好像是一个读二年级的孩子,却遇到了六年级的考题。
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与自己和解呢?有一种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承认自己遇到了现在还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接受现实,接受不够圆满的结果,反省自己的错误,争取下次做得更好。
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是与他人、与生活、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狭隘到连自己都容不下,固执到和自己都打架,他还能与谁和谐相处呢?当他的内心还有矛盾、冲突,还有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东西时,不妨向流转的四季学习。
夏季炎热、冬天冷酷,但夏季和冬季从来不会对立和冲突,因为它们懂得用秋季来过渡;春天生发,秋季肃杀,春秋也从不会发生冲突,因为有夏季来缓和。这个世界不只有黑白和对错,人的内心也不该只有是与非,痛苦的时候,应该找一个出口让痛苦得到缓冲和过渡。心也应该像四季一样学会“流转”,不要死死地执著于一处不懂变通。
无论生活是怎样的,遭遇是怎样的,都应该懂得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与自己和解,不要和自己过不去。若是不和自己对立,不从内心和他人对立,就没有人能成为自己的敌人。
哈佛箴言
内部和谐,外部才能和谐,要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就应该先和自己和谐相处。内心有矛盾要懂得与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错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抛开纠结和痛苦,才能轻松地迎接美好的未来。
和谐可以和而不同
在哈佛大学的课堂上,经常会提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礼拜六的上午,一位牧师正在为明天的布道词而苦思冥想。他的妻子外出购物了,淘气的儿子要求父亲陪他玩耍,但此时牧师根本没有心情陪儿子。他被儿子搅得心烦意乱,当他看到桌子上有一本杂志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扯下了杂志的封面。
因为封面上有一幅世界地图,牧师将这张有地图的纸撕成碎片,然后对儿子说:“这是一张世界地图,你看看能否把它拼起来。”牧师以为这足够让不了解世界地理的儿子忙活一上午了,但连10分钟都不到,儿子就说:“我拼好了。”
牧师惊讶地回头,看到儿子手里拿着那张地图,他不但拼好了,还用透明胶将地图粘了起来。牧师问儿子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地图拼好的,只见儿子得意地说:“我是按照人像来拼的。”
“人像?”牧师不解儿子的意思。
只见儿子将纸张翻转了一下,原来这个杂志封面的一面是世界地图,另一面是一个人的头像。儿子说:“我把人像拼起来,‘人’好了,‘世界’就好了。”
牧师心中一动,抱起儿子说:“谢谢你!我知道明天的布道词是什么了。‘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
确实如此,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大到国家战争、经济问题,无一不是人的问题,人和谐了,世界也就和谐了。如果我们不能和家人和谐相处,家就不和谐。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之间不和谐,家庭就很难兴旺。
如果我们和同学、同事之间相处不和谐,学业和事业就很难搞好。人际关系如果一团糟,处处都有人给我们出难题,我们就无法安心学习,事业更是无法开展。
美国第26任总统罗斯福在参加总统竞选期间,他的许多同学都不辞辛苦地为他奔波。人们都认为,虽然罗斯福的个人能力很强,如果没有这么多的朋友鼎力相助,他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成就。在大家的帮助下,罗斯福赢得了成千上万张选票,并最终荣获总统一职。
由此可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多么重要啊!但什么才是和谐,我们和他人出生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接受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彼此之间怎么可能没有差异呢?
2007年,哈佛大学的两位著名哲学家杜维明和迈克尔·桑德尔来复旦大学展开了一场名为《文明的对话:全球化和文化差异》的学术对话。杜维明在对话中引用了《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经典。他认为所谓的和谐不是唯一,而是多样性的。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这一观点,他用中餐来作比喻,他说:“中餐的美味就在于将多种材料放在一起,多种味道融合在一起,而且还很美味,和谐就是这个道理。”杜维明认为,和谐并不是统一观点,而是意味着各种不同意见、声音、味道的共存,同时也意味着多元化和差异化。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用心领会“和而不同”的含义。和谐并不是说生活中不存在争议,大家意见都一致。人与人相处的最危险之处在于我们经常想要让对方放弃自己的观点,听从我们的意见。毫无疑问,任何人都不想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其实,与人对话不是为了要赢,不是要说服对方,甚至打压对方,是在于丰富双方的观点,交流意见。
通常,高明的人不会盲目重复或附和别人的意见,而是与他人协调。不高明的人在听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会因为感到不满而与人发生争议,最终导致不和谐。如何才是和而不同呢?以下这个小故事也许能说明它的含义。
在美国开发西部的早期,掀起了一股淘金热,人们纷纷涌到西部去淘金。
有个名叫史密斯的小伙子也想发财,于是他也去了。到了那里之后,他却发现了另一个商机,那的人都非常需要水,于是,他开始向淘金者卖水。后来,许多淘金者空手而归,史密斯却靠卖水赚了一大笔钱,成为了富翁。
史密斯顺应淘金潮流这就是“和”,而他没有像别人一样去淘金,而是自寻财路,这便是“和”中的“不同”。我们不能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就不追求和谐。在追求和谐的同时包容差异,在差异中争取和谐,这才是真正的和谐。
不高明的人总是强求他人,期望他人和自己一致,又因为不能达成一致,容不下差异而产生矛盾冲突。但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包容差异、追求和谐生活才会更美好。拿乐队来作比喻吧,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总会需要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乐器共同配合。这些乐器并不相同,它们各发其声,但却能够汇成宏大而动听的交响乐。
试想一下,若是乐队中都使用一种乐器,大家一起演奏,其单调性是可想而知的,甚至毫无美妙可言。再比如说,花园中总是会种植上不同种类的植物,花开的季节,花园非常美丽。若是所有的花园都种上同一种花,那该是多么无趣啊。
花园里的小路也常常是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碎石铺成的,尽管碎石各不相同,但是砌到一起,风格却和谐统一,宛若天成。人们所生活的世界,有着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所以才会纷繁多彩。世界本来就是“和而不同”的、多样性的,如果只有人类,而没有其他物种,人们又该怎样生存呢?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其实就是——不同。注意了,这里的“不同”不是“不一样”的意思,而是不强求别人和自己一致,也不盲目地重复别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在大目标、原则不冲突的前提下,要承认彼此之间存在差异,并尊重差异、包容差异,这样才能达到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最终目的。
当然,人与人之间想要达到和谐,必然会经历一个相互磨合的过程。磨合就是通过接触、交流、对话来建立共识,努力达到“和”的最终目的。这种磨合也许时好时坏,有时也许让人感觉不太愉快,但只要我们坚持一个共同的目标,并为此而努力,就一定能达到“大同”的境界,也就是双方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而非绝对的统一。
千万不要为了达到外在的相同一致,而放弃交流和沟通,如果表面“和”而内在“不和”,矛盾便会积压下来,最终会被激发。
哈佛箴言
当一个人的内心有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意图,并能够本着和而不同的标准去与人相处时,他与别人就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与人相处的秘诀有4个字,即“大同小异”,追求“大同”,尊重“小异”。
嫉妒是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音符
当遇到比自己出色的人时,会有怎样的反应?当听到老师称赞班里的某位同学时,自己是会真心赞美他,还是心里暗暗嫉妒呢?
当哈佛教授谈到“嫉妒”这个话题时,他为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
在一家著名的企业,某分公司经理收到了一位员工写给他的匿名信。信中这位员工用极尽讽刺的语言将这个经理说得一无是处。最后,他在信的结尾处说,他希望副经理能够马上接替经理职务,因为他觉得副经理比经理强太多了。
这位经理看完信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拿着信跑到董事长那里说:“我虽然不是一个很有才能的经理,但却为自己能够用到一个如此受员工爱戴,并且工作能力出色的副经理而感到自豪。”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非常高兴,没有丝毫的嫉妒。董事长听了他的话并没有撤换他,反而更加重用他了。而他的副经理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也更加配合他的工作,尽心尽力地协助他。
正是因为他心胸宽广,所以他的人际关系才会更加和谐,领导更加赏识他,下属也更加敬重他。伏尔泰认为“凡是缺乏才能和意志的人,最容易产生嫉妒”。而且,那些总是对别人的成就和幸福生活心怀嫉妒的人永远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只顾着嫉妒他人,却忘记了开发自己的能力和幸福的源泉。
有人发现自己技不如人的时候,就用嫉妒的心理去排解自己心中的不平,但嫉妒是无法真正排解内心的不平的,只会让人更加难受。一旦任嫉妒心理肆意发展,就会在无意中疏远那些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人,最终不但破坏了人际关系,孤立了自己,还会阻碍自己的发展。
虽然嫉妒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但也不必因为自己爱嫉妒而厌恶自己。其实,嫉妒心人人都有,它是一种很正常的情感。但嫉妒心如果过于强烈,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反应过激,甚至因此影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提高警惕了。
要知道,嫉妒是无法让一个人超越他人的,如果可以正确利用嫉妒的力量,也许这种力量可以给他带来益处。当嫉妒他人的时候,不妨把对方当做榜样,向他学习。要学习他的长处,并提醒自己,与其嫉妒别人不如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嫉妒很可能会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哈佛教授又把嫉妒称作螃蟹心理。因为,渔民在抓螃蟹的时候,会把抓螃蟹用的盒子打开。盒子虽然有底,但却没有盖子。本来螃蟹可以轻易逃跑,但由于螃蟹生性嫉妒,当一只螃蟹看到另一只螃蟹向上爬的时候,就会拉住它。而上面的螃蟹也想把下面的螃蟹挤掉,于是你拉我扯,最终谁也逃不了,都成了渔民的盒中之物,被送上餐桌。
由此可以看出,嫉妒他人并排挤他人,最终只会是共同退步,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嫉妒是以消极的人生观为基础的,爱嫉妒的人总是信奉你好我就不好的信条。这种不良的心理常常会给人际关系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看到别人的优势时先不要忙着嫉妒,要知道别人的优势反映的正是自己的不足之处。应该感谢他像镜子一样,映射出了自己的缺点,要想塑造一个健康完善的自我,就应该懂得为自己加油,努力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使劲去拖别人的后腿。
只有努力才会使人进步,而拖别人的后腿只会使自己比别人更差劲。何况,很多时候人们只看到了别人的成功,却忽略了别人成功背后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要知道,任何人的优秀都是有原因的,同样的道理,自己的不足也是有原因的。
问问自己为什么不如人吧,如果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就应该不去嫉妒,而是赞扬别人的优点。当一个人赞扬他人,并真心地为他人取得的成就而高兴时,别人就会乐于向他传授成功之道。于是,他轻而易举地就学到了进步的技巧,并且交到了一位好朋友,何乐而不为呢?
哈佛箴言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在互相赞美、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中获得的,而不是在互相嫉妒、互相排挤中形成的。当心生嫉妒的时候,不妨告诉自己:解决嫉妒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认识自己的不足,努力向别人学习,除此之外别无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