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46800000006

第6章 伪政权(1)

探秘汪伪政权始末

曾经的革命英雄

当年汪精卫给自己取这个“精卫”的笔名,一方面是想激励自己的革命信念,另一方面也怀着舍身成仁的决绝之心。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首豪情壮志、直冲霄汉的励志诗一度被人与文天祥的《正气歌》相媲美,在北洋时期传诵甚广,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投身救亡图存的革命浪潮中去。这首诗的作者,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富有争议性的人物——汪精卫。但是,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再把二者联系在一起。

汪精卫于1883年5月4日出生在广东三水,本名汪兆铭,字季新,因为常用“精卫”的笔名,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本名反而很少被提及。

十三四岁的时候,汪的父母相继离世,他只得前去投奔同父异母的兄长汪兆镛。1904年,他通过考试,获得了广东省公派留学日本的机会。这年他21岁。

在日本学习期间,汪精卫主修法学,从而得知了国家和主权在民的观念。此外,他还认真研读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神》、斯宾塞的《政治进化论》,并被这些西方民主政治思想所折服。也就是这段时间,他坚定了推翻封建专制王朝、建立西式民主共和国的信念。

1905年,汪精卫第一次见到了刚从法国辗转至日本的孙中山,从此成为“三民主义”的服膺者,追随孙中山左右达20年之久。同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后,已成为孙亲信的汪精卫被推选为评议部部长。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遭遇多次失败,革命遭受沉重打击。为凝聚实力厚积薄发,孙中山决定暂时中止不成熟的起义活动。面对革命的低潮和“远距离革命家”的侮辱称号,满腔热忱的汪精卫一度走向极端,试图通过暴力暗杀来改变中国现状,解决纷繁复杂的中国问题。

精卫相传是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中溺水而死,死后化身为鸟,发誓要将东海填平,于是不停地衔来石头和木头投入海中。可见当年汪给自己取这个笔名,一方面是想激励自己的革命信念,另一方面也怀着舍身成仁的决绝之心。

1909年,汪精卫组织了一个针对清朝权贵的暗杀团体,前去行刺前,汪精卫将《致南洋同志书》寄往朋友处,阐述自己的心志:“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

在谋杀清朝摄政大臣载沣失败后,汪精卫被捕入狱,在牢房里写下了《被逮口占》,就是本文开头那首流传很广的诗。

那时,晚清政府经历了预备立宪,已经有了一些开明的态度,开始对革命党人采取怀柔政策。精明老到的庆亲王奕在审问汪精卫时,就曾经这样说过:“你们革命总是有原因的,看我们清朝太坏了。但假如你们成功,我看也不能强过我们清朝。”

多年后当汪精卫忆起庆亲王的这段话,感慨良多:“我们今天成功了,还真不如人家清朝,弄得这么糟糕!”汪精卫不断反思,其思想由此走向温和反暴力的一面。

不久,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为展现与革命党人和谈的诚意,决定特赦政治犯,汪精卫也在其列。

走出牢房的汪精卫,发现自己当初日夜期盼的中华民国已经成立,而自己也成了妇孺皆知的大英雄。面对大摆功绩、争权夺利的革命党人,汪精卫大失所望,他明确提出“不做官、不做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的“六不主义”,谢绝高官厚禄,独自一人漂洋过海,到法国寻求西方民主政治思想。

九一八事变之后,已经回国的汪精卫发电斥责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严词要求张引咎辞职:

去岁放弃沈阳,再失锦州,致三千万人民,数千里土地陷于敌手,敌气益骄,延及淞沪。今未闻出一兵,放一矢,却不断向中央索要军款,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敛……惟有引咎辞职,以谢四万万国人,毋使热河平津,为东北锦州之续。

《重光堂密约》

随着中国频频不利的战事和日军侵华步伐的加快,汪精卫认为抗战前途渺茫,甚至连“抵抗”这两个字眼都绝少提及。他坚持利用非暴力的外交和平手段,不惜通过对日妥协和政治交易来实现所谓的和平。

1932年1月28日,上海爆发了一·二八事变。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但是国民党高官们却在这次战役中见识了日军的强大,汪精卫就曾表示:“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物质上着着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上亦幼稚不完善。”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大的军事实力,生性怯懦的汪精卫完全被恐日情绪所压倒,却无视中国的地大物博和高涨的抗战热情。随着中国战事愈发紧张和日军侵华步伐的加快,他认为抗战前途极为渺茫,甚至连“抵抗”这两个字眼都绝少提及。汪精卫坚持利用非暴力的外交和平手段,不惜通过对日妥协和政治交易来实现和平的目的。

1938年初,经蒋介石批准,“日本问题研究所”在香港成立。实际上这个研究所从事的是收集日本情报、与日本秘密沟通的工作。负责这个项目的高宗武,后来成为追随汪精卫的投降派。

1938年7月,汪精卫极力主张由蒋介石出面,再次推动中日双方的和平谈判。但此时国内抗战氛围浓烈,身为抗战领袖的蒋介石不能不顾及舆论,更不能置广大抗日军民的民心向背于不顾。汪精卫逐渐意识到,自己关于求和的主张难以通过党内决议的办法实现。

1938年10月,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屡战屡败,相继失守广州和武汉。在这个中国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日本也陷入了资源短缺的困境之中。为了尽快解决中国问题,将更多兵力投放到东南亚战场,日本对亚洲战略做出重大调整,两次发表“近卫声明”,公开向国民政府抛出和谈建议。汪精卫认为机会来了,在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多次暗示中日两国应该开展和谈,并声称国民政府从来没有关闭和谈的大门。

蒋介石仍不为所动,撤回了本已派出的和谈代表。日本政府把诱降对象锁定在了汪精卫身上。

不久,位于上海虹口一座无人居住的洋房(即日后的重光堂)里,代表汪精卫的高宗武、梅思平与日方代表今井武夫等人秘密展开了丧权辱国的谈判。

11月20日,汪精卫的两位代表在《日华协议记录》(又称《重光堂密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份协议包括三个文件,规定要点如下:1.缔结华日防共协定,内蒙划为特殊“防共”地区,日本在此驻兵。2.承认(默认)满洲国。3.日本废除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归还日本的在华租界。4.华日经济提携,在开发利用华北资源方面,为日本提供特殊便利。5.补偿因事变而造成的日本在华侨民所受的损失,日本不要求赔偿战费。6.恢复和平后,日本在两年内撤军。

11月27日,汪精卫召集一众追随者进行商讨,一再表示有些条款过于苛刻,难以接受。其实不仅是他如此表示,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各自进行着利益权衡,考虑要不要接受密约脱离重庆,组建新的政府。

12月7日,在外视察的蒋介石突然回到重庆,汪精卫集团以为蒋有所觉察,纷纷乱了阵脚,被迫改变了部分出逃计划。

此时汪精卫虽然担心计划泄露,却还对蒋介石抱有一丝幻想,希望他能接受日方提出的和谈条件。这样一来,他就不必“冒天下之大不韪”,承担“反党叛国”的骂名。

12月16日,汪精卫主动邀请蒋介石单独进行了半小时的密谈,这也是两位国民党领袖的最后一次会面,具体内容谁也不知道。当晚,蒋介石在日记中只留下短短数字:“上午,与汪谈党政问题。”

后人传言汪精卫在这次会面中,清楚地意识到与日媾和的行为将使自己陷入极大的争议中,这从他留给蒋介石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来:“君为之易,我为之难。”

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带着曾仲鸣、周佛海等人从重庆秘密逃到越南河内,这位曾经的革命英雄从此走上了背叛人民、出卖国家的可耻道路。之后,他公然发表叛国媚日的“艳电”,并且冠冕堂皇地宣称:中国抗战的目的在于谋求国家的生存独立,如果接受日本的条件,中国可以保全下来,那么抗战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1939年4月,在日本特务的秘密护送下,汪精卫等人进入上海,开始筹备伪中央政府。一番谋划之后,此前建立的北平、南京两地伪政权一并取消,于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正式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必然到来的审判

1948年1月5日,长达两年多的汉奸大审判宣告终结。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对外宣布:各省共审判办结汉奸案25 155件,14 932名汉奸被判刑,其中死刑369人、无期徒刑979人、有期徒刑13 570人、处以罚金14人。

汪伪国民政府成立之初,一度遥奉重庆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主席”,汪精卫任“行政院院长”兼“代主席”。其他主要官员有:“立法院院长”陈公博、“司法院院长”温宗尧、“监察院院长”梁鸿志、“考试院院长”王揖唐、“外交部部长”褚民谊、“财政部部长”兼“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周佛海、“苏浙皖三省绥靖军总司令”任援道等。

日本扶持汪精卫建立伪政权后,立刻向全世界宣布与中国政府达成和议。与此同时,日本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准备适应未来长期的世界范围内的持久战。

从1941年开始,之前日本维系其战争的进口战略物资多被中止,特别是意大利、德国、印度、泰国等国宣布全面停止向日本出口物资之后,中国成为维系日军战略物资最为重要的能源基地。

为实现保证战争供给这一战略目的,侵华日军司令部决定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对其占领区加强管理控制。接到命令后,驻守上海的日本军队向汪精卫提出一份“肃清方案”,希望南京汪伪政权配合日军行动,剿灭各地区的抗日势力。这一方案与汪伪政权欲加强统治的愿望不谋而合。

1941年7月1日,日伪开始合作进行所谓三步走的“清乡运动”。

第一步是军事清乡,主要目的在于消灭沦陷区的新四军等抗日力量。

同类推荐
  • 爱的接缝在此处

    爱的接缝在此处

    日本现象级畅销神秘诗人最果夕日,诗集三部曲继《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后第二辑:《爱的接缝在此处》。开创现代诗的新纪元。围绕“爱”的43首诗篇,没有人与生俱来携带着爱。与生俱来彼此了解的人,更是哪里都不存在。纵然有相互理解的意愿,当伸出指尖试探的瞬间,便已是爱情的、温柔的、体恤的、所有一切的终点。而在这漫无边际的可能性中,我们,竟得以相遇。
  • 李健吾译文集·第十卷

    李健吾译文集·第十卷

    福楼拜翻译第一人,莫里哀翻译第一人,创作、翻译、评论、研究全才李健吾先生译文全集;汇集著名翻译家李健吾存世的所有翻译作品,共十四卷,三百五十余万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学术意义;《在国内翻译界、文学研究界和出版界都有填补空白和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李健吾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在创作、批评、翻译和研究领域都蔚为大家……
  • 晚清文学研究

    晚清文学研究

    中国的近代社会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是从社会到文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期。本书集中论文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对这一历史做了比较全面的反映。本书共有30篇论文,分为五辑:第一辑5篇,都是研究龚自珍的文章;第二辑5篇,全是研究黄侃的文章;第三辑7篇,主要是研究近代散文的文章;第四辑6篇,全部是研究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文章;第五辑则是综合类,共7篇,研究的对象涉及诗、词、小说、戏剧和社团流派以及近代文学研究中某些重要的问题。
  • 恋歌十八拍:追忆古典诗词中的惆怅往事

    恋歌十八拍:追忆古典诗词中的惆怅往事

    古典诗词中,情诗最动人。恋爱往事中,入诗的多不堪。能写缠绵动人诗句的未必情深似海,看似轻薄的往往晚令人同情。文姜、息夫人、刘细君、蔡文姬、鱼玄机、朱淑真、仓央嘉措、苏曼殊……由古到今,才子佳人多为“情”为困。爱情在他们的诗中,在他们的生活中,在有关他们的一切往事里。
  • 浴火重生

    浴火重生

    去冬才历冰雪苦,喜见春风入我怀。年初又弭『藏独』乱,八月奥运准时开。不意忽逢大地震,汶川惨罹亘古灾。庐舍顷刻夷平地,数万生灵化尘埃。噫吁...
热门推荐
  • 为中国哲人申辨

    为中国哲人申辨

    本书探讨了中国思想史或教育史上的人物,大体上可用“哲人”来概括他们,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也有相对没那么出名的陈白沙、容闳、徐复观等。
  • 我的穿梭反派系统

    我的穿梭反派系统

    “宿主,经搜索,您是做反派的料,乃天选之人!”“什么我天生就是反派的料?”“宿主之所以善良是因为没有能…”“啥也别说了我是个非常之非常加非常三观正确且十分善良的人,你这系统还是找别人吧我真不是那块料你看走眼了,而且我怎么会做坏人耍那些坑蒙拐骗的小吱俩呢我XXX就算是死也不会接受你这个系统你趁早放弃吧我标准的善人胎PS:主角将。。抱歉我只能说到这了,再说刹是泄露天机要被某某反派穿梭过来给杀掉了
  • 超级透视神医

    超级透视神医

    一次见义勇为,唐易拥有了一双神奇的透视眼,并得到至尊无上的仙医传承。从此,在可他手底下可点石成金,枯骨生肉,创造一段段的都市传奇。
  • 羽·苍穹之烬

    羽·苍穹之烬

    沧月“云荒·羽”系列完美收官之作,也是云荒大陆创世十年最终卷。最终卷风格上延续了前三部内容大气磅礴、文笔洗练流畅、人物构架出色、情节跌宕起伏的特色,在情节上倾情抒写云荒大陆最后的轮回宿命:四大种族在云荒大陆上的博弈,最虐心的飞鸟与鱼的邂逅。时隔4年沧月给读者一次用心的守护和重逢。
  • 金神

    金神

    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一夜失贞,有人一夜成年……但叶晨在一夜之间,却被人追杀了十几个星域,虽然阴差阳错之下流亡到了灵神大陆,但一身恐怖的实力却化为乌有,一切只能从头再来。“狗曰的,出门肯定忘烧香了。”叶晨恨恨地望着面前这个贫瘠的大陆,搜寻者任何能提升实力的东西。
  • 帝国霸业之万界大战

    帝国霸业之万界大战

    诸天万界强者无数,看少年如何与万界强者争锋
  • 修商成佛

    修商成佛

    本书介绍了中外十位著名企业家:林尚沃、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原一平、乔布斯、李嘉诚、黄如论、曹德旺、刘长乐和李宁。书中讲述了这些企业家成功的秘诀和他们一心向佛的故事。
  • 帝国神捕

    帝国神捕

    因病去世的平凡青年重生异世大唐,成了山野一位猎户的儿子,同时成功激活“惩恶扬善令”。惩恶扬善令发布任务,完成任务即可获得赏金,赏金可以用来兑换神功秘笈,也可以用来直接提升自己的武学修为,也能换取一些特殊情报……凭着那一方“惩恶扬善令”,少年开始修行。日行一善,缉凶探案。帝国神捕,罪恶克星。在下严猎,为重回家园,也为守护太平,来往于此间江湖和朝堂,惩恶扬善,战天斗地。
  • 狼群啸月

    狼群啸月

    简介日寇入侵,祸乱中华。华夏儿女、爱国志士,弃笔从戎者血溅五步,资助物资者命悬一线,扰乱敌后者九死一生,他们无怨无悔,这泱泱中华、秀美河山是他们共同的家。他们是一群孤儿,来自东三省,他们孤苦无依过、独自彷徨过、茫然失措过,当他们聚集在一起,树立心中信念,对一切罪恶来源日寇的熊熊怒火化作他们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的勇气。在头狼的带领下,仇恨没有遮蔽他们的双眼,反而能伸能屈耐性十足,他们不轻易出击,时机到来时也绝不犹豫,他们的攻击往往锐利而致命。当日寇进入宣城的那一刻,“狼群”的故事渐渐拉开帷幕……
  • 凌云录

    凌云录

    千年轮回,只为守候那冰雪容颜。孤独抗争,只为打破那命运枷锁。卿本风流,奈何命运多舛;心本柔肠,冷对世道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