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动物时而是雌性,时而是雄性,扑朔迷离,让人惊奇不已,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动物的性畸变。
清洁鱼的每一条雄鱼都拥有很多妻妾,这些雌鱼都不准离开雄鱼的活动水域,它们也不会团结起来反对这位蛮不讲理的“丈夫”。有时,一条雄鱼后面跟着2~5条雌鱼,它们排成一长串,其先后次序是严格按等级排列的。
如果雄鱼死了,地位最高的那条雌鱼就成为这群鱼的首领。不出几天,它身上会自动长出雄性生殖器而变成一条真正的雄鱼,而剩下的雌鱼则成了它的妻妾。
华丽蝴蝶鱼的性变方式与清洁鱼正好相反,它开始是雄性的,后来才变成雌性。只在雌性鱼死了之后,它的配偶才会变成雌性,与另一条华丽蝴蝶鱼配对交尾。
据动物学家研究发现,黄鳝从受精卵孵化成幼鳝到长成成鳝,都是属于雌性,都能产卵。但是产过一次卵后,其生殖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卵巢转化为精巢,于是产生精液,让雌鳝所产的卵受精,以繁殖后代。
牡蛎的雌雄变化更有趣,它们按年头变化,去年是雄性,今年就要变成雌性,年年改变性别。
有一种生活在沿海泥沙中,长得像蜈蚣一样的动物,它叫沙蚕。当两条雌蚕放在一起时,其中有一条就会变成雄的,另一条不变。如果把两条雌的分开,养在两个玻璃瓶里,使它们看得见,但不接触,那它们都不改变性别。
在西印度洋中生活的石斑鱼,在交配时,每5分钟就改变一次性别。
这些动物为什么会出现雌雄互变呢?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有待于科学家去继续研究和探索。
动物的冬眠能力
某些动物一进入冬季,就会冬眠,比如熊、蛇、青蛙等。冬眠,是这些动物抵御寒冷、维持生命的特有本领。冬眠时,它们可以几个月不吃不喝,也不会饿死。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母熊竟在冬眠期间生育。
对于动物冬眠的现象,首先要从生理变化上看。动物皮层下有白色脂肪层,可以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发。在冬眠动物的肩胛骨和胸骨周围,还分布有褐色脂肪,好像电热毯一样,产生热量的速度比白脂肪快20倍,而且环境温度越低,热量产生越快。当温度下降时,冬眠动物的感觉细胞向大脑发出信息,刺激褐色脂肪里的交感神经,使动物的体温刚好保持在免于冻死的水平。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动物冬眠呢?
黑熊在进入冬眠约一个月之前,每24小时就有20小时在吃东西,每天摄取的热量从7000卡(29.3kJ)增加到2万卡(83.7kJ),体重增加也超过100磅(45.36kg)。
看来,这些行为应该是受动物准备冬眠的一种或几种激素所控制的,也就是说,冬眠动物的体内有一种能诱发自然冬眠的物质。这种物质存在于血液所含的血清中,数量极少。科学家曾用冬眠旱獭的血清诱发黄鼠冬眠,不论是冬天或夏天,都能使其进入冬眠。
因此,人们得出初步结论:形成冬眠不仅决定于诱发物,还决定于诱发物和抗诱发物之间的互相作用。动物是全年在制造诱发物的,而抗诱发物只是在春季一段时间才产生。秋冬季节,诱发物多了,就促进了动物冬眠;到了春季,抗诱发物多了,抑制了诱发物,动物就从冬眠中苏醒过来了。
动物冬眠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揭示。
动物的体重问题
阿拉斯加棕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其体重相当于14名男子体重的总和,约为862千克。但它若与另一种栖息地的动物相比,又差得远了。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重约170吨,长约34米,其体重相当于22头大象的总和,身长相当于7只长颈鹿躺倒在地上排成一排。而树懒得花上半个多小时,才能从蓝鲸的一头爬到另一头。蓝鲸的心脏有小汽车那么大,动脉的宽度足以让一名成年人在里面自在地游泳。
巨大犀金龟名不虚传,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昆虫。其体重可与麦当劳的吉士汉堡比个高下,虽然看起来没那么好吃。有趣的是,1590493只巨大犀金龟的体重加起来,就相当于一条蓝鲸的体重。
但要论大小,还得提一下另一种神奇的动物——袋鼠。这种有袋动物的神奇之处并不在于其体形的大小,而是其发育的程度。袋鼠刚出生时的体形和一颗豆子差不多,但其成年后的体形可达到出生时的6万倍,因此袋鼠是从出生到成年之间体形差异最大的动物。
动物为什么会帮人带孩子
在世界上,有些动物,甚至是凶猛的食肉类动物,它们会主动哺养人类的孩子,以至于世界各地出现了很多狼孩、豹孩、熊孩的奇特事件。
至20世纪50年代末,科学上已知有30个小孩是在荒野里长大的,其中20个由凶猛的肉食性野兽哺养:5个是被熊哺养、1个是被豹哺养、14个是被狼哺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印度“狼孩”。
1920年,印度的两个“狼孩”被人们发现时,正赤身裸体地同狼群嬉戏玩耍,情同一家人。
猎人们费尽心机,终于捕获了这两个小女孩,并将她们交给当地德纳布尔孤儿院的院长辛格大主教教养。辛格给这两个女孩起了名字,大的约8岁,叫卡玛拉;小的约2岁,叫亚玛拉。
这两个小孩是怎样去狼窝的,无人知晓。在狼的喂养下,她们养成了与狼一样的习性,吃生肉,喜欢啃骨头,喝水用舌头舔,害怕强光,夜间活动,靠四肢行走,奔跑时速度很快。
进孤儿院后,给她们穿衣服,她们就把衣服撕破,弄成碎片。小女孩在孤儿院生活一年就夭折了,当时大女孩很伤心,发出痛苦的嗥叫,绝食两天,还“流了眼泪”。
卡玛拉很难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辛格大主教用了4年时间,才使卡玛拉学会站立,到第五年才弄懂二三十个词的含义。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到1925年才不吃生肉,学会用杯子喝水。在最后的3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她也怕黑暗了。
不幸的是,1929年,就在她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时,她死去了,死因是尿毒症。
然而,这些肉食性的野生动物,为什么不吃掉这些人的孩子,而要把他们抚养长大呢?人们对此大惑不解。
有关专家的解释是,大多数哺育期间的动物都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由于某种原因突然失去幼崽时,它们常常会“收养”一个子女,来填补感情的空白。有的鸟失去幼鸟时,会把鱼当成幼鸟来喂养;母狮失去幼狮后,会把狗崽当子女喂养。
还有的专家认为,野兽是用嗅觉来识别同类的,比如说,狼孩被叼到洞里准备吃掉时,却沾上了狼的气味,便错误地被当成了同类,如果恰好遇到一只失去幼崽的母狼,它就会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在母狼的庇护下,他们顺利地成了狼群中的一员,在狼窝里与狼共同生活起来。
千奇百怪的动物大迁徙
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外伊犁山脉山前区,发生过多起群蛇搬家的迁徙事件。有一年,哈萨克斯坦南部出现了长时间的酷热,导致群蛇因“避暑”而迁往深山,多条蛇首尾相接,形成宽20米、长达1千米的“群蛇阵”,公路交通也因此而被阻塞。
蛇并不是一种有组织的动物,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蛇集结并统一行动,像是有一个统一指挥似的,这个谜至今还没得到解释。
1981年春天,在我国西藏墨脱,一夜之间不知从哪里来了那么多老鼠,铺天盖地,并且成群结队地聚集在江边的一个拐弯处。面对江岸悬崖,它们继续向前挺进,结果都掉进了江里。刹那间,江面漂满了密密麻麻的老鼠。这情景,有点儿像北欧旅鼠,是迁徙,还是自杀?人们不得而知。
蝗虫结队迁徙,一天可以飞10多千米,所过之处,庄稼立刻被吃光,形成蝗灾。
蜻蜓结队迁徙,甚至从山村飞往城市,在铺天盖地的“小直升机”面前,居民们惊恐万状,不知所措。
青蛙也结队迁徙,它们一路鼓噪,大摇大摆地横跨公路,常常引起交通阻塞……
令人叫绝的动物组织能力
有些动物有着令人叫绝的组织能力,不得不让人惊叹。
在东非,猎豹是角马的天敌。当猎豹攻击角马时,它往往不会单独作战,因为角马的身躯比猎豹大得多,而且有着坚硬的双角,一旦角马拼起命来,猎豹不一定能赢得了。
猎豹攻击角马的情况通常是这样的:往往是三头猎豹协同作战,当发现猎物时,一头猎豹冲上去咬住角马的脖颈,另一头猎豹在角马腹部连抓带咬,第三头猎豹则咬角马的屁股。角马试图反击,但由于多处受伤,防不胜防,全无还手之力,终于成了猎豹的口中美餐。
鬣狗的能力也不同凡响。它们发现角马群时,就自动分成几队,一队在旁静候,一队出击,冲散马群。一旦角马群陷入混乱,观战的一队就突然出击,扑向早已惊慌失措的角马。
有时,它们也使用“伏击战术”,即几只鬣狗先埋伏于草丛中,另一部分出击围猎,将猎物赶到布有“伏兵”的地方,而突然出现的“伏兵”吓得狂奔的角马魂飞魄散,只得任其宰割。
动物的这种组织能力是如何运用的?是本能还是条件反射?目前还没有找到答案,期待着科学家的继续探索。
岩石中的动物天地
1835年,修建伦敦至伯明翰的铁路时,科芬特里路段的修路工人们拾起一块红砂岩石准备扔上货车,不料岩石落在地上摔裂了。这时,人们发现这块岩石是空心的,而岩石的空洞里竟然跳出一只活的蟾蜍!
这只蟾蜍刚从岩里出来时,全身鲜黄褐色,但暴露在空气中不到10分钟就变成几乎全黑色。岩石断裂时,它头部受了伤,所以不断地喘气,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回原有的空洞,并用泥土封好,但它活了4天就死去了。
1865年,英国杜安郡哈特浦修建供水系统工程的工人们在推地时,从距地面25米深的石灰岩中挖出一只活蟾蜍,当时的报纸曾详细报道过。
当地地质学家泰勒牧师判断,那里的石灰岩地层已形成约6000年之久。这只蟾蜍后来被送往哈特浦博物馆保存。
1901年,英国拉格比市的市民柯莱克给家中的火炉添煤。当他敲开一块煤时,竟发现煤中有东西在蠕动,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活的蟾蜍。这只蟾蜍没有嘴巴,全身几乎是透明的,后来活了5个星期之久。
人们都知道,动物维持生存需要食物、水和空气。蛙或蟾蜍之类两栖动物可以在泥中冬眠,不吃不喝几个月。但是如果当它们冬眠的时候发生了地壳变动,淤泥变成了岩石,并经过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那它们怎么能在那里长时期地生存呢?
有一种解释认为,蟾蜍生存在其中的岩石,虽然外表看起来很坚固,但实际上有不少微小的缝隙,可以渗入水分和空气。以石灰岩来说,旧岩层与新沉积的碳酸钙之间就会有不少缝隙。但在一般人看来,二者似乎没有什么区别。正是由于岩石中这些缝隙渗入的水分和空气,使蟾蜍得以生存。
但动物的生存还需要热量。尽管蟾蜍类动物处在冬眠状态时,热量消耗可以降得很低,但从理论上讲,无论如何也无法维持数千年之久。因此这些岩石中的蟾蜍到底是怎样维持生命的,直到现在也还是个不解的谜。
岩石中既然有蟾蜍,也就可能有其他两栖类爬行动物。据报道,1856年冬,一批法国工人在圣第色至南端铁路上开凿一个隧道。在半明半暗的隧道中,突然有只大蝙蝠似的怪物从工人们刚凿开的侏罗纪石灰岩中爬出来。它拍动双翼,发出凄厉的叫声,不久便倒下死去。
这只动物翼展长达3.3米,脚端有长爪,嘴里长着齿,皮厚无毛。附近格雷镇的一个古生物学学生一见就认定它是只翼手龙。在那块石灰岩里,还发现了一个空洞,其大小和形状与动物的形体完全吻合。但这只翼手龙的尸体未能够保存下来。不过,也许我们今后还会遇到在岩石中发现的其他稀有生物吧!
深海生物之谜
也许有很多人认为,在高压、漆黑一片的深海里,应该是不会有生命存在的。可事实并不是这样。早在1977年,美国深海探测船“阿尔文”号就在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几千米深的海下热泉处发现了一个繁衍生命的沃土。
在这里,生活着许多蛤、贝、白蚱、蟹和红冠蠕虫等动物,但其形状却与阳光世界里的有很大的区别。
这里的红冠蠕虫最长的达2~3米,它用白色外套管把自己固定在岩石上,保护着自己柔软的身体。它没有嘴,没有眼睛,也没有消化系统,就靠着伸出套管顶端的身体过滤海水中的食物。它的血液里充满了富含铁质的血红蛋白,因此显得格外红。
有一种巨蛤足有1英尺(30.48厘米)长,也是靠着过滤水中的颗粒食物生活。毛茸茸的深水白蚌与陆地上的蒲公英极为相似,好像与僧帽水母有一定的亲缘。还有一种像虾一样的动物,在眼睛柱柄的末端长着肉冠,用它在岩石上刮取食物。
这一切,给科学家们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怎么给它们分类?它们在没有阳光的世界里是怎么生活的?这些都是未解之谜。
有人曾对这些深海生命的生存条件进行过分析,认为海水经过高温和高压,所含的硫酸盐变成硫化氢,有些细菌就靠着硫化氢进行代谢,靠吸收温泉热能而得以繁殖,一些小动物则靠过滤这些细菌生存,大的动物又以小的动物为食物。就这样,在没有阳光的深海世界里,形成了一条独特的食物链,由此而维持了一系列生命的生存。
如果这一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它给人类的启示将是极为深远的。人们一方面可以发展没有阳光的世界里的生物,另一方面,还可以探索没有阳光的星球上的生命。但是事情会是这么简单吗?
动物中的大力士
如果问谁是动物界拉力最大的大力士?很多人可能说不清楚。
你也许没有想到,在动物界,拉力最大的大力士不是大型猛兽,而是六条腿的小昆虫。当然,这里说的是相对拉力,就是指所拉动的物体的重量与自身重量的比值。
为了弄清昆虫的拉力有多大,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捉来一只体重仅0.5克,俗名叫耳夹子虫的大蠼螋,用线拴住它尾部的夹子。在平滑的地面上,这只小虫子可拖动一辆170克的玩具车,快速地向前爬行。实验者又不断地在玩具车上加东西,逐渐将重量增加到265克,耳夹子虫依然可勉强拖着车走。
如果用耳夹子虫的体重,去除它所拖拉的总重量,得出的数字是惊人的:它所拖的重量相当于自身重量的500倍!
鸟是怎样进化的
鸟类的起源在生物学上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谜。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的地层中发现了一根孤零零的鸟羽化石,经分析后发现,它距今约1.5亿年。而第二年,在同一地区又发现了一具有鸟状羽毛和翼的动物骨骼的化石——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始祖鸟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