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是真正的“火炉”,它的表面温度竟然高达460℃,再加上金星的大气密度是地球的100倍,表面气压是95个大气压,几乎是地球大气的100倍。在这种情况下,是任何生命体都难以承受的。
更可怕的是,金星外围有一层具有强烈腐蚀作用的浓硫酸雾,厚度有20~30千米。因此,金星上若也下雨的话,下的便全是硫酸雨,任何生物在酸雨的“洗礼”下恐怕都会被杀死。
金星的远古也许出现过智慧生命,但它们现在已是不存在了。它们灭绝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增高、温室效应的增强吗?
火星上的“运河”之谜
在太阳系所有的行星中,最引人注目的要属火星了。这颗行星体积比地球略小,而且也有一层大气。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亚帕雷里趁着火星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用望远镜观察火星,发现了一些有规则的条纹,它们纵横交错,互相沟通,并且同一些宽阔的暗区连在一起。他想,这些条纹式的网络也许就是水道吧,它们的水是不是流入了大海呢?
他把它称为“canal”,并且公开发表了他的观察成果。
不料,法国天文学家弗拉马里翁在转述这条消息的时候,把canal误译成了“canali”,意思是“运河”。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沸沸扬扬,因为水道只是流水的通道,而运河则是人工开凿的产物。这岂不是说,火星上有智慧生物存在吗?
1903年5月,美国天文学家洛威尔在亚利桑那州建立了一座设备精良的天文台,对火星进行了长达15年的观测。他画出了500多条“火星运河”,记录了火星暗区的季节性变化,并推测这是农作物区的荣枯所致。他最终的结论是:火星上有高度文明的“火星人”。
对于他的说法,当时就有人提出异议。另一位美国天文学家巴纳德用当时最先进的望远镜观察了一个多月后声称:“火星运河”是一种视觉误差,当人们决心要看一些不规则的小暗点时,时间一长,就会在小暗点之间看到连线。
英国天文学家蒙德尔还做了一个实验,他让一群儿童看这样的暗点,结果,画出来的都是一些直线,就像巴纳德所说的火星图一样。
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观测仪的改进,人们终于发现,所谓的“火星运河”原来不过是一些环形山和陨石坑的偶然排列。从现已查明的火星环境来看,它是个荒芜的沙漠,无液态水,大气稀薄,温度又低,因而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很小。
火星上有没有水
水是生命起源和演进的重要条件之一。火星上有没有生命,最重要的就要看火星上有没有水。2003年6月,“勇气号”火星车成功发射,它的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寻找火星上有没有水的踪迹。2003年7月7日,另一架火星车“机遇号”也担负着同样的使命成功发射升空。
由于“勇气号”和“机遇号”的持续努力,人类终于找到了火星有水的铁证。
蹒跚探索的“勇气号”火星车,在一个被称为哥伦比亚山的丘陵地带,发现了一块针铁矿物质岩石。科学研究表明,针铁矿只有在有水的条件下才能生成,地球上就普遍存在着这种针铁矿岩石。
当“机遇”号重新攀登出陨石坑地带,再次进入麦瑞迪亚尼平原时,首次拍摄到火星天空中奇异的束状云层图像,它酷似地球上经常出现的卷须云。这种云层是由微小的冰块组成的,这就再次证明了火星上确实存在着水。
此外,“机遇”号在火星岩石中还发现了一些长约1厘米的孔隙。当岩石被咸水浸泡时,矿物盐晶体逐渐在岩石内部形成晶簇。如果晶簇后来溶解了,就会在岩石内留下这样的孔隙。
与此同时,“机遇”号在火星岩层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硫酸盐。根据人类对地球岩石形成的知识判断,含有如此多盐分的岩石,不是长期被水浸泡形成的,就是在形成岩层后长期被水渗透过。科学家们甚至认为,这些火星岩层有可能生成于酸性湖水或温泉里。
“机遇”号在探测另一条小坑时,发现了绝对圆滑的火星岩,它们与地球河床里的鹅卵石没什么两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专家说,发现的卵石具有特有的纹理结构,其在水中形成的可能性极大。
上面的诸多证据均显示,火星曾经历过一个有水和多水的时期。为什么后来没水了呢?这还需科学家的进一步探索。
神秘的火星“人面石”
1976年7月,美国发射的宇宙飞船“海盗1号”绕火星飞行时,成功地拍摄了一组火星照片。其中一幅被称为“火星人面石”的照片,引起了科学界的巨大轰动。
这块巨型“人面石”五官俱全,坐落在火星的一座山脉上,头顶至下巴长2.6千米,脸宽2.3千米。高高的额头,大大的眼睛,扁平的鼻子,小小的嘴巴,以及尖尖的下巴,轮廓分明,极富于立体感。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仰望着浩瀚的星空。
此外,从这些照片上还发现有类似金字塔的火星古建筑。它们地处“人面石”西南方向约16千米处,其边长是埃及金字塔的10倍,体积超过其1000倍,它们对称排列在“人面石”的对面。除了塔形建筑,还有其他形状的一些建筑。
在此之前,也曾经公布过两幅类似的照片。但有人认为,那是自然侵蚀,再加上光影明暗对比而形成的。然而,“海盗1号”从不同角度拍下了多幅该物体的照片,从这些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确实是个人脸形的建筑物,而不是由于光线投影关系造成的假象。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电子工程技师门森德·伊比特罗在介绍对火星“人面石”的检测情形时说:“眼睛里面有眼球,也就是有瞳孔。眼睛部分经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看出内部面积很大,越往外越狭小,明显地能看出刻有半球似的眼珠。更有趣的是,仔细一看眼睛下方还刻有像眼泪似的东西。这意味着什么就弄不明白了……”
它是谁的杰作?为什么要把它制作在高高的山岭上?专家们对此议论纷纷。
有些人认为,现在火星上虽然荒凉,但在古代的火星上,生存过与人类相似的有智慧的生物,这些建筑是他们建造的。他们用这种方式向宇宙昭示自己的存在,呼唤沟通、了解或者援助。甚至有人认为,人脸形建筑眼睛下方具有眼泪状的痕迹,也就是火星人灭亡前向宇宙生物界发出的警告。
有的说,火星本身并没有智慧生物,这建筑也不是火星人所建的,而是具有高度智慧的外星系生物所建的。这些外星系智慧生物来到太阳系后,在一些行星上建立了他们的基地。火星就是他们的基地之一,“人面石”是一种登临标记。
当然,也有人坚持认为,所谓火星人脸建筑,不过是一些山丘投影造成的偶然巧合而已。
据报道,美、俄联合载人火星飞行将于2015年实施,到那时候,也许困扰了人类多年的神秘的“火星人面石”能有一个最后结论吧。
火星陨石中的微型“隧道”
美国生物学教授马丁·菲斯科领导的科学研究小组,在一块来自火星的陨石“纳克赫拉”上,发现了许多微型管状小孔,与地球上火山岩石表面的管状小孔相似。这些“隧道”很可能是细菌或者古代有机体留下的。
另外,在这些平均直径为1~3微米,平均长度为近100微米的小孔中,还留有生物分子,包括核酸。经过研究讨论他们认为,这些“隧道”可能是被火星上的微生物钻出来的。
菲斯科教授领导的研究者们在发表于《新科学》杂志中的学说表示,为了防止尴尬的出现,他们对于“纳克赫拉”中是否包含火星生命迹象的可能性表现得非常谨慎。
然而,仍然有一些专家对菲斯科教授等研究者的学说表示怀疑。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科技协会的乔·克斯奇温科指出,火星陨石的“隧道”排列得高度整齐,而地球上岩石中一些由细菌制造的小孔却有着随意的排列方向。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曾在一块重为1.9千克的火星陨石“ALH84001”上,发现一种微小的棒状结构后,坚定地声称,这是一种已经变成化石的细菌。然而,在进行大量研究测试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发现,在这块陨石上,并不存在任何包含生命迹象的证据。
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
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这是科学家制订火星探测计划时摆在他们面前的紧迫问题。
科学家对火星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推测。他们认为,三四十亿年前,火星表面十分温暖,河湖密布,水流潺潺,那时候火星上应该有很多生命。20亿年前,火星骤然降温,大气逐渐减少,水也大量蒸发,河湖干涸后形成了今天火星表面坎坷不平的河沟。
火星与地球同样有点倾斜且自转,它一年中也有四季的变化,只不过四季的时间比地球上的四季要长,相当于地球上的16个月。火星也有两极,北极直径2000千米,地壳厚4~6千米;南极直径700千米,地壳厚为1~2千米。目前火星的空气有95%由二氧化碳组成,氧和水蒸气极少。主要由水和二氧化碳组成的白色冰帽覆盖两极。
1976年的“海盗1号”还测得火星的夏季平均温度为—60℃,冬季平均气温为—120℃,一年四季都是十分寒冷的。
为了研究地球上的何种生物能在火星环境中存活及存活多久,美国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模拟火星环境的装置——低温恒温器,该装置所盛的是科学家们设法制造的与火星条件相似的组合气体。
火星大气稀薄,缺乏臭氧层,以致紫外线可以直射地表。科学家们使用重氢灯照射比实际火星环境多1000万倍的紫外线量,又以加速器照射多1亿倍的宇宙射线,以重现火星环境。研究人员利用这个装置把一些生物放到里面进行试验。由于它体积小,大型动植物无法到里面“过把瘾”,但微生物却可以在里面“尽情体验”。
首先是让低温恒温器在大量高强度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下进行相当于火星上同一地点照射200年时间的暴晒,结果发现杆菌孢子的存活率为25%,一种常在不新鲜的饼干上繁殖的霉菌孢子的存活率也是25%,而一种只在缺氧状态下繁殖的厌氧性细菌芽孢梭菌的孢子存活率达40%~70%。
科研人员又以类似火星的干冰(厚度1~2毫米)覆盖杆菌孢子,并晒之以相当于火星上同一地点照射2000年时间的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结果经干冰覆盖的孢子存活率竟然在90%以上。
科学家们由此认为,即使在目前的火星环境下,仍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尤其是“人面石”的发现,使更多人开始相信火星上有或曾经有过生命存在。
尽管赞同火星生命说的科学家们说得头头是道,但持有怀疑态度的人仍没有为之所动。他们认为,在载人宇宙飞船登上火星并寻找到确切的生命证据之前,所有推测都不能算作事实,何况这些推测还有很多漏洞。
木星的“彩带”和“大红斑”
通过望远镜遥望木星,最醒目的就是木星顶部云层的那些云雾状的醒目条纹了。它们与木星赤道平行,除了白色以外,还有橙红、棕黄色的。
这些美丽的“彩带”是如何形成的?原来,它们是木星大气层里的气流。
木星快速自转,气流就被拉成长条形。伴同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的旋风流和反旋风流,完全把巨大的木星缠绕起来了,大气逃逸不出,便折腾翻滚,在云层顶部形成了这道壮丽的景观。高气压带的气流上升,呈现白色或浅黄色,低气压带的气流下降,呈现出红色或橙色。
木星除了色彩缤纷的“彩带”之外,还有一块醒目的标记“大红斑”。“大红斑”形状有点儿像鸡蛋,颜色鲜艳夺目,红而略带棕色,有时又很鲜红。
1665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首先发现了它,并以此红斑为标志,测出了木星的自转周期是在9小时50分到9小时56分之间,这与现在公认的赤道部分的自转周期9小时50分30秒相当吻合。
自那时以来,3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块“大红斑”的形状有时大,有时小;颜色有时浓,有时淡,但从来没有消失过,成为木星上醒目的永久性的标志。
“大红斑”十分巨大,南北宽度经常保持在1.4万千米,东西方向上的长度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最长时达4万千米。
“大红斑”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认为,那是因为木星上含有红磷之类的物质。也有人认为,可能是有些物质到达木星的云端以后,受太阳紫外线照射,而发生了光化学反应,使这些化学物质转变成一种带红棕色的物质。
1979年以后,“旅行者1号”发回的清晰照片显示,它是一团以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激烈上升的气旋。其浩瀚的宽度足以容纳好几个地球。
为什么它能几百年以来长盛不衰、长期肆虐呢?
一般认为,它一定有一个稳定的“能源”,而且又正好处于两股向相反方向运动的气流带之中,摩擦阻力很小,所以能长期维持下去。至于这个稳定的能源到底是什么,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结论。
木星极光形成之谜
木星和地球一样,也有极光。这是太阳系行星中除地球外,唯一被发现的极光。一条长约3万千米的巨型光带在木星长空中摇曳生姿,非常漂亮。
据俄罗斯纽带网报道,最新的研究已经完全否定了科学界长期以来有关土星和木星极地气候的观点。最近的观测显示,在这两颗巨型行星的极地地区,事实上存在着与地球上非常相似的物理过程。
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将“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到的一系列木星极光照片与“卡西尼”号获取的同一时期太阳风的强度信息进行了比较。
研究显示,太阳风的强度与木星极光现象的出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此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木星的高速旋转和其卫星喷发出的等离子流才是极光产生的根本原因。
英国天文学家乔纳森·尼科尔斯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宣布:“以前的理论与我们获取的数据并不相符。我们发现,木星极光区的形状和亮度与太阳风的强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地球上也可以观测到类似的过程。”
这项研究成果可以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太阳可以通过太阳风的形式将大量能量输送到木星;其二,木星表面的实际温度要高于原先的计算。该发现还有助于解决其他一些与木星磁场有关的问题,例如,木星卫星发出的等离子流消失于何处?
木星会是第二个太阳吗
木星同太阳一样没有固体外壳,它的表层是一圈厚达1000千米的大气,往下,是一片液氢凝聚的“海洋”。木星的最中心处才有一个固态岩芯,由铁和硅之类的物质组成,半径约1万千米。液态氢的高速旋转和强烈对流使木星产生了强大的磁场,磁极同地球相反。
近年来,对木星的考察表明,木星也许是第二个太阳。木星虽然已被天文学家划入行星之列,却似像非像。
首先,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赤道直径14.28万千米,是地球的11倍,质量是地球的318倍,可是它的密度却只有地球的1/4。
其次,木星总共有16颗天然卫星,最大的直径达5200千米;其中,有4颗比冥王星大,有2颗比水星大,这么多的卫星围绕着它旋转,简直就成了一个小“太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