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就是说:上古之人都能度过百岁,动作不衰退,能生活自理。现在已进入21世纪,当今社会有无“上古”百岁之人?有的话他们又在哪里?
我们将从动态、居住地区两条路线去寻觅他们的踪迹。同时,本章我们将对百岁老人的基因、性格、生活、环境等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
第一节中国百岁老人的分布
20世纪4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稳步前进,国泰民安,经济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和谐社会的提出与建立,顺应了历史潮流,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我国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上升到2001年的71.8岁,2007年的73岁。百岁老人,从1953年的3373人增长到2001年17877人。
联合国人口司1996年对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方案预测中,1995-2000年中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1.7岁,到2025年时将达到80.2岁。这个预测应该是相当可信的。
21世纪是长寿的世纪。长寿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百岁老人的大量涌现,高龄老人的存活率不断上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百岁老人数量迅速增长。据统计报道,全球百岁老人数:1998年为13.5万人,1999年为14.5万人。预计到2050年全球百岁老人将达到2200万人。届时将每5000人中就会有1位百岁老人。当然,根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百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47.2万人),其次是美国(29.8万人),日本(27.02万人),印度(11.1万人)。
一、中国百岁老人的动态分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5次人口普查。人口普查表明,我国百岁老人逐渐增多,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发现,全国共有百岁老人3373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9/100万;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百岁老人4900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100万;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百岁老人3851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8/100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百岁老人6681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0/100万;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全国共有百岁老人17877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4.4/100万。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全国百岁老人从1982年的3851人(3.8/100万),快速增长到2001年的17877人(14.4/100万)。出现了一个长寿老人猛增长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性飞跃。这个时期,正好是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时期,这说明,百岁老人的增多,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谐环境有密切关系。
二、中国百岁老人的地区分布
从1982年和2001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我们发现百岁老人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区性特征。按省市自治区的分布来看,1982年普查,百岁老人最多排在第一位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区共有百岁老人865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6.1/100万;第二位是西藏自治区,全区共有百岁老人61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2.7/100万;第三位是青海省,共有百岁老人50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8/100万;第四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共有百岁老人412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1.3/100万;第五位是广东省,全省共有百岁老人459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7/100万;第六位是云南省,全省共有百岁老人210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5/100万。
2001年7月1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百岁老人的地区分布排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按省市自治区的分布,排在前六位的是:
第一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区共有百岁老人1448人,占全区总人可见不同动物的寿限差异很大。在这里必须指出:一个动物可以活到该种动物的最高寿限,不等于这种动物的所有成员都能活到最高寿命的这个水平。
三、人类的最高寿命(寿限)
衡量人类寿命主要有两个指标:一是平均寿命或预期寿命,它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平均存活年龄。二是最高寿命或寿限,即在不受外因干扰条件下,从遗传的内因基础上,人可能存活的最大年龄。
人类最高能活到多少岁?历史上不乏记录。如英国的托马斯帕是16、17世纪着名的长寿之人,据说活到了152岁,英王曾宴请过他。日本的泉重千代是20世纪着名寿星,享年120岁。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活了101岁,广西巴马有一个叫蓝祥的瑶族老人活了142岁。下面是几个实例报道:
1.新华社2002年7月31日报道: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布郎村的居民讲,生活在这里的老太太黛维至少130岁高龄。她是目前被认为世界上最长寿的人。
当今世界最年长的男性老人,印度斋浦尔市的哈比卜·米杨,老人今年125岁。退休金名册上记载着他出生于1878年5月。
2.美联社2002年12月1日报道:美国最年长的老人,爱德华·班克黑德在美国一个疗养院逝世,终年119岁。他有12个婚生子女,52个孙子、孙女,83个曾孙、曾女,39个玄孙、玄孙女和4个第6代子孙。
这位老人活了119岁,而且是男性。
3.《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宣布:尼泊尔最长寿的老人,比尔·纳拉扬·乔达里,享年141岁去世。生前没有患大病,这位寿星去世前2个月曾接受了政府的贺礼:一条围巾和100001卢比现金(折合1610美金)。
4.美联社2006年8月28日报道:全球最长寿者之一,玛丽亚·爱斯特·德卡波维拉,于2006年8月27日凌晨3时患肺炎辞世,享年116岁。她出生于1889年9月14日,卓别林和希特勒与她同年出生。她年轻的时候兴趣广泛,爱绣花,画画,常弹琴,爱好跳舞,她爱吃刚从牛身上挤出来的牛奶,从不吸烟。她二女儿说,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良好的性格是母亲长寿的秘诀。
5.2008年2月12日,日本高知县田野盯113岁零9个月的丰永常代去世。
人类到底能活多大年纪?最高寿命是多少?生命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深层次的探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研究、破译、测算出人类的最高寿命(寿限)。目前在生命科学界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就是最着名的生命科学家巴风提出的寿命法则:他认为哺乳类动物的寿命应当是其生长期的5~7倍。这个法则是他对一部分哺乳类动物的生长期与其寿命的关系计算出来的。如:牛的生长期为5年,其寿命应为:5×(5~7)=25~35年;马的生长期为5年,其寿命应为:5×(5~7)=25~35年;狗的生长期为2年,其寿命应为:2×(5~7)=10~14年;羊的生长期为2年,其寿命应为:2×(5~7)=10~14年;大象的生长期为25年,其寿命应为:25×(5~7)=125~175年,等等。
按照这个法则,人类的生长期为20~25年,其寿命应为:20×(5~7)=100~140岁,25×(5~7)=125~175岁,去其中间值,那么,人类的寿命(寿限)应该是100~175岁。
第二种说法,就是美国细胞学家海尔·弗利克提出的生物自然寿命法则:海尔·弗利克在研究中发现,各种动物培养的胚胎成纤维细胞分裂次数是有规律的,分裂到一定的次数就要死亡,他提出细胞分裂传代次数与细胞分裂周期的乘积即为生物的自然寿命。如:鸡的细胞分裂传代次数是15~35次,细胞分裂周期为1.2年,其寿命应为:
(15~35)×1.2=14~40年;小鼠的细胞分裂传代次数是12次,细胞分裂周期为0.3年,其寿命应为:12×0.3=3.6年;海龟的细胞分裂传代次数是90~125次,细胞分裂周期为2年,其寿命应该为:(90~125)×2=180~250年。
按海尔·弗利克的生物自然寿命法则,人类的细胞分裂传代次数是50次,细胞的分裂周期为2.4年,那么,人类的寿命(寿限)应该是;50×2.4=120岁。
第三种推测寿命的方法,是按照哺乳类动物的性成熟期来推算的。
根据生物学规律,哺乳类动物的最高寿命(寿限)相当于性成熟期的8~10倍,人类的性成熟期是13~15岁。按此推算:8×(13~15)=104~120岁,10×(13~15)=130~150岁,去其中间值,那么,人类的寿命(寿限)应该是104~150岁。
从以上三种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推测来看,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类的最高寿命(寿限)至少应该是>100岁。就现阶段科学论断,人类的寿限为120岁,已被学术界普遍接受。这与我们《黄帝内经》“天年一百”,《尚书·洪范》“一曰寿,百二十岁也”,是不谋而合的。可见,中国的圣贤们早已推算出人类的寿命(寿限)。同时也说明,千百年来人类的寿命(寿限)没有重大突破。但是可以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找到并减少对人体长寿不利因素后,人类的寿限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延长。
近些年来,生命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基因的研究成果纷至沓来,控制衰老乃至寿命的基因,已见端倪,人寿延长在理论上已有进展,能否实现,有待于生命科学家继续努力、艰辛探索。
第三节人的寿命与相关因素
人的寿命与衰老机制密切相关,就人类寿命来说,虽然千百年来寿限变动不大,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群衰老的速度大不相同,各自的寿命也不同。这种差异也是衰老速度不同的反应。这说明人类内部不同个体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其衰老的速度,各自的寿命与这些因素相关。
一、寿命与遗传因素
寿命是否受遗传的制约,近年来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百岁老人长寿机制与长寿老人家族有聚集性,且与有关基因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子女的寿命常与双亲的寿命有关。男女寿命的差异也受遗传的调控,一般认为女性的寿命比男性长。有学者推测可能与染色体有关。女性的染色体为同配型,即XX型,男性的染色体为异配型,即XY型。在男性的X染色体上如有连锁的隐性基因,由于没有另一个X染色体,这种隐性基因会得已表达。在女性只有当两个X染色体都具有同一种隐性基因时才会表达。这可能是某些对寿命不利的因素易于影响男性健康的原因。总之,关于寿命性别差异的遗传机制正在研究之中。
2007年10月11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生物信息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研究所共同研究的第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基因组图谱——炎黄一号宣布完成。这是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独立完成的100%中国人基因图谱。
现已确定与衰老和长寿有关的基因达数十种,如age-1、lag-1、ras2p、lac-1、spe26、clk-1、daf-16、daf-2、gao-1、sag、sir2基因等。这些基因或与抗氧化酶类的表达有关,或与能量代谢过程有关,以及与脂代谢平衡,抗动脉硬化,免疫功能调节,抗恶性肿瘤,DNA修复,细胞凋亡有关。
美国分子遗传学家、老年医学家(Perls)等发现:第4号染色体D4sl565位点上一条狭长的区域含有几个长寿基因。
衰老机制是多因性、复杂性的,以上资料提示某些相关基因与人类衰老或寿命延长相关。美国卫生研究院(NIH)的科学家认为,鉴于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已经完成,使研究并识别衰老与长寿基因在理论上成为可能。
二、寿命与环境因素
遗传基因确可影响人类的衰老和寿限,已被大量研究所证明。但人类个体的寿命差异则非单靠遗传所能全部解释,外因和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因素包括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