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宣布肥胖为一种疾病后,肥胖定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加强对肥胖病,特别是老年型肥胖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及防治已成为了老年医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肥胖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日益引起关注和重视。逐年上升的儿童肥胖趋势,不仅对下一代健康造成潜在威胁,若任其发展,将会对未来一代新人的健康和创造力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
目前,肥胖问题已构成我国公共卫生的新挑战。国内外各级卫生部门对超重及肥胖病均给予高度重视,并正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美国现在已经有60%~70%的人超重或肥胖,美国每年死于肥胖者达28万人。2004年10月12日中国卫生部公布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居民超重及肥胖者约40%;我国成人超重率22.8%,肥胖率7.1%,估计我国现有超重和肥胖者分别有2亿人和6千多万人。2004年5月21日召开的由各国卫生部长参加的第57届世界卫生大会,“国际肥胖问题工作组”公布的数据显示,当今世界肥胖人口已经超过饥饿人口,地球上每4个人就有一个人过于肥胖。具体而言,全球有32.1亿人体重超标,17亿人应该减肥。这个数字并且还在增大……
众所周知,肥胖不仅使人生活质量下降,使人易患疾病,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存在必然联系,肥胖最终会缩短患者的寿命,有学者研究表明,绝对体重与预期寿命呈负相关,体重每增加1千克,寿命可缩短0.4岁。
肥胖平均可减少10余年的平均预期寿命。因此,防治老年性肥胖病是抗衰老、延年益寿的重要策略。也就是说,减肥亦有抗衰老延长寿命的效应。
第一节病因病理临床
肥胖病是指机体内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造成体内脂肪细胞数目增多或体积增大,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体重超常,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的病理状态称为肥胖。
肥胖易引发性早熟,易造成骨骼异常(过重体重对下肢造成负荷),过重体重造成反应迟缓,易发生呼吸道疾病,胸腔肥厚,胸腔呼吸扩展运动时会受到限制,易造成换气不全,“气喘吁吁”,从而造成肺功能障碍。
肥胖者引发多种疾病的相对危险度大增,其中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类代谢异常(糖尿病)、骨质疏松,缺血性脑卒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结肠癌、子宫内膜癌、胆囊癌、皮肤病等,这些疾病的高发病率与肥胖的相关性早已为大家所共识。但肥胖所引发的心理与人际关系障碍则更应该引起我们关注。所以,肥胖不仅有碍健康长寿,更是一种疾病。
研究认为肥胖病是多因子疾病。肥胖病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膳食结构,行为因素等多因素有关。是机体能量摄入量超过消耗量,使机体脂肪堆积过多,体重增加所致。肥胖病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大类型。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病病因可寻者称单纯性肥胖症。
由于下丘脑垂体疾患(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炎症、肿瘤、创伤等)、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减退症等所致者称为继发性肥胖症。
【病因病理】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寿命延长,肥胖患者有所增多,肥胖病的防治工作已经受到重视。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肥胖病的发病率也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特别是女性肥胖病明显多于男性,35岁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以50岁以上达到高峰平台。不论国内还是国外,肥胖病都已成为当前最广泛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肥胖病的病因病理为:
1.遗传因素
单纯性肥胖者往往有肥胖家族史,其家庭中常有较多肥胖者,常常父母肥胖子女也出现肥胖。有统计显示,父亲或母亲仅有一方肥胖,其子女肥胖占30%~40%;父母双方肥胖,其子女肥胖可达60%~70%。遗传因素造成的肥胖常自幼发胖,此类肥胖者常伴有高脂血症与高脂蛋白血症,也易诱发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2.饮食因素
热量摄入过多尤其高脂肪或高糖饮食均可导致脂肪堆积。据对2319名20岁以上人群调查,炊事员相对进食丰美,肥胖发生率高达60%;食品厂、啤酒厂的工人发病率高达44%;而一般工人仅占15%。有人统计381名肥胖者,以饮食不合理为肥胖原因者占54.3%,说明饮食不合理为肥胖的重要因素。
3.运动因素
运动是消耗能量的主要方式。运动减少,能量消耗降低,未消耗的能量以脂肪储存于全身脂肪库中。有人统计散步、跑步所消耗的能量与静坐时比较有明显差异。故认为活动量的减少也是导致肥胖的因素之一。有人统计3088名肥胖者,以不运动贪睡为肥胖原因者最多,占68.8%,说明活动与运动在肥胖病中的重要作用。
4.神经精神
因素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炎症的后遗症(如脑膜炎、脑炎后遗症)、创伤、肿瘤及其他病理变化时,下丘脑腹内侧核遭破坏,则外侧核的功能相对亢进而表现贪食,引起肥胖。实验及临床中证实下丘脑在高级神经调节下有调节食欲的中枢,其中腹内侧核为饱食中枢(又称厌食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食欲减退,抑制时食欲大增。其腹外侧核为食饵中枢(又称嗜食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抑制时则厌食或拒食。正常情况下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当二者功能紊乱时,饱食中枢抑制或食饵中枢兴奋均可提高食欲而致肥胖。此外,食饵中枢功能受制于精神状态,迷走神经兴奋而胰岛素分泌增多时,常出现食欲亢进;精神过度紧张而交感神经兴奋或肾上腺素能神经受刺激时,食欲受抑制。
腹内侧核为交感神经中枢,腹外侧核为副交感神经中枢,二者在本症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5.代谢因素
肥胖者合成代谢亢进与正常人相比有着显着差别。
特别是脂肪合成增加而分解减少,在休息和活动时能量消耗均较一般人为少。此外,体温升高,基础代谢随之增高,而肥胖者对环境温度变化之应激反应低下,所以肥胖者用于产热的能量消耗减少,把多余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储藏起来,形成和维持肥胖。肥胖者水代谢发生变化,有文献报道,重度肥胖病患者全身含水量降低,水分约占体重比例的28%。
6.内分泌因素
胰岛素有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的作用,在本症中血浆胰岛素基值及受葡萄糖刺激后的分泌值均偏高,反映于空腹及餐后血浆胰岛素浓度高于正常体重者,可刺激脂肪合成,引起肥胖。
且肥大的脂肪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较不敏感;胰岛素分泌过多可能由于前述下丘脑腹外侧核及迷走神经兴奋所引起,但其确切原因尚待阐明。
肥胖者胰岛素分泌偏多,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另一方面肥胖者又存在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不敏感,脂肪细胞上单位面积的胰岛素受体密度减少,也促进脂肪合成。进食过多可通过对小肠的刺激产生过多的肠抑胃肽,肠抑胃肽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同样促进脂肪合成。随年龄增长甲状腺功能、性腺功能亦趋低下时,脂肪代谢发生紊乱,体内脂肪分解减慢而合成增多,使脂肪堆积。此外,一些神经肽和激素如缩胆囊素、胃动素、儿茶酚胺、雌激素等也参与了对进食的影响。性腺、甲状腺功能低下、皮质醇增多、生长激素缺乏、胰岛素抵抗等可发生不同类型的肥胖症。说明体内激素的变化与肥胖有一定的关系。
7.某些药物可使体重增加
主要是精神治疗药物及激素,如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赛庚啶、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
肥胖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有若干因素需要同时考虑,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生活习惯等,但进食热量多于人体消耗量而以脂肪形式储存体内为肥胖病的直接病理基础。
【中医学病因病机分析】
1.饮食不节
过量肥甘之食,生化为膏脂堆积于体内则为肥人或胖人。过食肥甘厚味,亦可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导致湿热内蕴,或留于肌肤,使人体臃肿肥胖。
2.好静恶动
中医认为“久坐伤气”静而不动,气血流行不畅,脾胃气机呆滞,运化功能失调,水谷精微输布障碍,化为膏脂、痰浊,滞于组织、肌肤、脏腑、经络,而致肥胖。
3.七情
怒则伤肝,肝失疏泄,或思伤脾等情绪变化,均可影响脾对****输布功能,从而引起肥胖。另外,情绪温和,举止稳静,不易紧张激动,脾胃功能正常,水谷精微充分吸收转化,也可出现肥胖,俗称“心宽体胖”。七情变化超出人体生理调节范围,必定影响饮食起居,引起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功能过弱过强均能导致肥胖。
4.体质
中医早已注意到人体体质与肥胖相关,先天的禀赋加后天修为导致发胖。肥胖者为标实本虚之证。表面形体壮实、而实际为正气不足。肥胖多发于中年人,中医认为中年以后身体由盛转衰,活动减少,各脏腑功能渐弱,代谢功能降低故而发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而体重……”此外,生活安逸,好坐好静,气血流行缓慢,脾胃消化功能减弱,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积于肌肤,导致肥胖。
肥胖形成多由过食肥甘、膏粱厚味之品,加之久卧、久坐、活动过少,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久卧伤气”,气虚气郁必使运化无力,转输失调,膏脂痰湿内聚,使人肥胖。或七情所伤,常致肝气郁滞,而使肝胆疏泄失于调畅,不仅影响脾之健运,气机之升降转输,而且胆汁不能正常输布,净浊化脂,则浊脂内聚而肥胖。由于脾肾气虚,肝胆失调,不仅造成膏脂、痰浊、水湿停蓄,也使气机失畅,脉道不利,而造成机体痰湿或血瘀。因此,肥胖病的发病机制实为本虚标实,本为气虚,标为湿、痰、痰脂,临床上当据证而辨。
【临床表现】
1.单纯性肥胖病
单纯性肥胖病轻者没有明显症状。中、重度肥胖表现有乏力易于疲劳、怕热出汗、行动不便,动则气短心悸,以及便秘、性功能减退,女性可伴有月经不调等症状,部分病人由于内分泌功能失调而水肿,也可因为脂肪过多或活动减少,下肢血液、淋巴液回流受阻而引起水肿。长时间肥胖者可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减少,糖尿病、胆石症、胆囊炎发病率高,肺活量降低,睡眠呼吸暂停,终末期呈肥胖性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肥胖者长期负重易患腰腿痛、关节痛,皮肤皱褶处易发生皮炎、皮癣及感染。肥胖者癌症发病率也较非肥胖者高。
肥胖者胸腹部脂肪过度堆积,呼吸时胸廓活动受限;又由于腹壁、大网膜、肠系膜中亦有大量脂肪堆积,使膈肌抬高,胸腔容积变小致使肺活量减少,同时影响心脏舒张功能,患者表现为心慌、气促。此外,心脏周围大量脂肪组织及心脏内脂肪沉积,降低心脏功能,减少每搏量。由于大量脂肪体内堆积,更增加心脏负担,使得患者对运动耐量大大降低,不能胜任体力劳动及体育运动,甚至于影响日常生活,出现动则气喘,以及心慌、汗出、头晕等症。
由于肥胖者多行动迟缓笨拙,且形体不美,因此极易产生自卑感,造成心理压力,精神抑郁,在心理上有潜在危害,这些心理问题值得注意。
2.老年性肥胖
随着增龄,人到老年由于生理发展规律,体内脂肪量逐渐增多,退休在家体力活动减少,很易发生脂肪代谢障碍,导致脂肪在体内堆积过多而形成肥胖。老年性肥胖多与饮食过量及运动量减少有关。
老年性肥胖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各异。基本临床症状与单纯性肥胖相似。但老年性肥胖者易饥多食,便秘腹胀,多伴有慢性消化不良,心脑血管疾病,肺通气不良,肺换气受限,故有二氧化碳潴留等情况。
3.临床分度
(1)按理想(标准)体重计算
①理想(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②理想(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实际体重与理想体重相差在10%以内为正常;超过标准体重10%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者为中度肥胖,超过50%者为重度肥胖。低于理想体重10%为体重偏低;低于理想体重20%者为消瘦。
(2)按体重指数计算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当体重指数(MBI)大于或等于25时为超重;体重指数(MBI)大于或等于30时为肥胖。
亚太地区人群:当体重指数(MBI)大于或等于23时为超重;体重指数(MBI)大于或等于25时为肥胖。
第二节养生保健方略
肥胖病与人体体质密切相关。先天禀赋与后天修为是导致肥胖发生的直接原因。加强锻炼是防止肥胖的重要方法和策略。
【饮食养生】
肥胖的直接原因是长期摄入热量过多,因此减肥应当把控制饮食作为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