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73000000005

第5章 走进中国红色银幕(1)

1.“打老蒋”的17岁“连长”

到了1947年下半年,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节节胜利,东北战场的局势开始出现巨大变化。在后方稳定的形势下,东影厂着手筹备拍摄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这个时候的于洋也长成了魁伟、健壮,阳光帅气的小伙子。因此导演伊琳一下就选中17岁的于洋饰演片中高大英俊的连长。

《留下他打老蒋》虽然只是东影厂根据当时的一则新闻报道改编的短故事片,但这是处于战争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拍摄的第一部故事影片,也是于洋走上革命道路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因此,无论是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史,还是对电影艺术家于洋,《留下他打老蒋》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得知自己在《留下他打老蒋》中扮演主要角色连长,于洋既高兴又激动,他下决心一定要尽全力演好这个角色。他深知,这是自己第一次拍摄革命电影,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在中国革命电影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第一次参加中国红色电影的拍摄,于洋也得到了领导和老演员的支持和帮助。为了让于洋演好连长,陈波儿把部队发给她的警卫佩带的匣子枪亲自放到于洋手中,并且对他说:“这是人物需要的枪,子弹给你几粒,不能乱动,影片拍完要全部归还。”

夸上真枪的于洋一下来了精神,他像一个真正的连长一样整日枪不离身,既威风又神气,似乎完全融入了影片的角色之中。

老演员陈强告诉他,要想演好这个角色,生活中就应该像个连长的样子。导演伊琳则亲自为于洋示范、纠正姿势,教他行军礼……这一切,都让17岁的于洋深深感到一种对中国革命电影的使命感,而不像以前,拍电影只是为了生活,为挣钱吃饭。

于洋扮演的连长这个时候的于洋虽没有学过表演,但是带着一种责任感。凭借刻苦努力,用生活、土改工作实践中得来的朴实、忠诚的感情,于洋把一个从贫苦农民成长起来的东北民主联军一个连长的角色,化为真实的表情和动作而再现于银幕之上。按照电影人的评价,这个时候于洋的表演是一种纯朴、原始的状态,还不懂得真正地理解角色。但对于洋来说,17岁的“连长”无疑是他真正的电影生涯的良好开端。

1948年2月,《留下他打老蒋》终于在解放区放映,影片中生动表现出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血肉关系的情节,让战争时期的军队战士和广大群众受到了极大鼓舞,而于洋的表演也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中国共产党人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无疑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一抹特殊的光彩,而17岁的“连长”也成为中国电影艺术家于洋最有纪念意义的一个角色。

2.预备党员与文化干事

与此同时,于洋在政治思想方面也在不断提高。他最难忘的,是在拍摄《留下他打老蒋》期间的一件大事。那一天是1947年12月2日,支部大会正式讨论通过了于洋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中国革命的道路上又增加了一名年轻有为的文艺战士,成为****预备党员的于洋从此更加昂首挺胸、阔步前进。从最初担任东影厂******思想青年团总支副主任开始,于洋一直是青年团的领导者之一。在******思想青年团走过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到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历程中,于洋更发展了一大批导演、演员及工作人员成为东影厂第一批青年团员。

而对待艺术处生活干事的工作,于洋同样积极热情认真负责。为了掌握好大家的作息时间,于洋总是早早起床为大家吹响起床哨,接着带领大家锻炼身体,把艺术处的作息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

这个时候,东北民主联军已经改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大战在即的形势下,东影决定派出部分同志到部队中去,一方面是深入生活搞创作,一方面也为迎接解放后长春电影厂的接收工作做好准备。

于洋被分配到了东北炮兵司令部二团团部担任文化干事,看过《留下他打老蒋》的团长和战士十分喜爱这个生活中真实的年轻的“连长”,当上文化教员的于洋也很快就和全团战士打成了一片。他教战士识字,教他们唱歌,组织连队歌咏比赛。他积极参加连队诉苦整军的运动,在战士们回忆辛酸往事的控诉声中,于洋更是泪流满面。他已完全把自己置身于连队之中。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终于打响。在连队工作得有声有色的于洋也奉命回到东影厂。历经革命风雨、千锤百炼的于洋,在迎来胜利的炮火中,终于成长为一名坚定信仰共产主义的革命战士。而参加土改和亲临部队前线的真实工作和生活,更为他日后的艺术道路积累了宝贵的艺术创作源泉。

3.新中国银幕第一“桥”

1948年10月下旬,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开始筹备拍摄。该片内容主要表现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东北某钢厂工人为支援前线忘我劳动,抢修松花江铁桥的动人故事。影片创作人员大部是来自延安的老同志,于洋在片中扮演的是主要角色之一青年炼钢工人吴一竹。

由于在《留下他打老蒋》中的出色表演,于洋获得了很多老同志的夸奖,特别是老演员陈强,不但称赞他演得好,还经常像老大哥一样关心和鼓励他。而《桥》的导演王滨,更是耐心启发、精心培养于洋,让获益匪浅的于洋一直视王滨为良师益友。

影片开拍之前,于洋和演员们一起到哈尔滨三十六棚铁路车辆厂深入生活。为了尽早熟悉工人,导演王滨让于洋脱下军装,换上工人的衣服。换了衣服的于洋一把一把地抓着虱子,最后没办法只好用火烤。但他仍然坚持穿着工人的衣服,看着于洋这样认真,导演很高兴。为了解真正的炼钢工人,于洋又顶着钢炉的隆隆巨响和千度高温钢水溅出的钢花,和工人们一起在炼钢炉前干活。因此王滨导演很满意地说:“你看于洋还像个演员吗?他已经和工人分不开了!”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桥》的摄制组除了少数几个人参加过电影的拍摄,大多数人都是从老区来的同志,他们当中甚至有些人没有看过电影,几乎可以说是“电影盲”。这无疑让导演王滨肩负的重任更加艰巨。

但是导演王滨早已把工作安排好,他首先为体验生活归来的每一个同志发了油印剧本,接着就把一块大黑板挂在树上,开始给全体演员讲剧本。一周后,剧本讲完了,王滨又开始引导演员走入下一步。即要求演员谈出对剧本的理解,分析人物关系,研究人物性格,写出角色的自传。

在当时的环境下,导演王滨的这些工作方法不但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手法,而且无疑对《桥》的所有演员都起到了巨大的启蒙教育作用。而于洋更是在王滨导演的启发下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王滨也是山东人,他很喜欢这个和他一样性格直爽敢说

于洋在《桥》中扮演的吴一竹敢做的小同乡。除了指导于洋写出角色的人物自传外,他更耐心细致地启发于洋的表演。这个时候的于洋,年轻有为、精力充沛,急需表演知识和技能,可说是全身的细胞都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望。在王滨导演的引导下,于洋几乎是一点就透。他很快就懂得了什么是艺术创作,也知道了一个演员有时必须要做到很多才能演好角色。

为了让于洋演好《桥》的主人公吴一竹,王滨对于洋说:“吴一竹就是你这样的,你不要故意去表演。小积极分子,懵头懵脑的,愣头青。我分镜头就按你这个样子分的。”在导演的启发下,于洋在镜头前轻松、自然,成功地把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年轻炼钢工人的形象塑造于银幕之上。这除了于洋有拍片经历外,更主要的是王滨导演引导他卸掉了包袱,使他做到不是卖力气地去演这个角色,而是在生活、感情上和角色达到了相通和共鸣。

因此也可以说,在《桥》中塑造人物的成功,得益于生活中的于洋在思想、感情、性格与片中人物几乎完全相符,18岁的于洋基本上是本色表演,还没有达到更多的艺术创作。但这时的于洋已经从被动拍电影转变到有主动的创作意识,他开始阅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在艺术修养和专业创作的道路上,这个时期的于洋已经迈开步伐。而王滨导演给予他的电影专业经验的传授,更给他日后在电影表演和导演的创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1949年4月中旬,拍摄完毕的《桥》送审到北平,中央领导******和******看了以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接见主创人员时说:“你们拍了一部很好的影片,电影拍的很有气势!”导演王滨很谦虚地说这部影片还没有拍好,整个还比较粗糙,******立刻说:“不不,这毕竟是我们自己的电影啊!”

5月1日,《桥》在南京、上海等所有获得解放的地区公映,新中国银幕诞生的第一部红色电影立刻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赏。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桥》的拍摄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意义,那就是为后来的红色电影的摄制道路确立了一套具有鲜明的共产党特色的完整创作程序。按照这个程序,每拍一部电影,首先从导演到演员都要深入生活,依照剧本提供的规定情景寻找相似的环境生活。就像于洋在拍摄《桥》的期间深入到钢铁厂体验生活一样。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组织摄制组全体人员反复学习讨论******《在延安**********上的讲话》,其目的是充分体会和掌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道理。电影《桥》所确立的这一套创作程序,在新中国成立后,立刻迅速成为全国各个摄制组必须遵守的制度并延续至今。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4.与《中华女儿》比英勇

不久,刚刚拍摄完《桥》的于洋又接受了《中华女儿》的拍摄任务。于洋出演片中为掩护撤退的抗联女战士而英勇牺牲的抗联战士张勇,影片导演为我国著名导演凌子风。该片主要讲述了东北抗联8位女战士与日寇顽强战斗,在子弹打光后砸碎枪支,一起并肩投牡丹江而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

按照创作程序,于洋和摄制组全体人员一起来到当年抗日联军经常出没的镜泊湖畔深入生活。他们去东北烈士纪念馆采访,也听老抗联战士和老百姓讲抗联战士在冰天雪地的老林子里和日寇英勇作战的感人事迹。体验生活的于洋被深深打动,他整理完片中人物小传的案头工作,就向摄制组表示了决心:“今天拍的虽然是电影,我们不能像这些抗联英雄一样勇敢战斗,但是我一定要学习他们英勇顽强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把影片拍好。”

于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随后的拍摄过程中,于洋真的经历了两次“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历险,而每次他都做到了像自己表决心时说的那样,以“英勇顽强的精神”完成了拍摄任务。

第一次拍摄经历的险情,是于洋扮演的张勇把炸药放到桥垛子上点燃后翻身跳入江中的镜头。由于外景地江水浅,无法拍摄真实的跳江镜头。摄制组就回到厂里在运动场上搭了一个七八米高的桥座,在桥座底下又挖了一个大坑,里面铺上些稻草和秫秸,以保护演员跳下时不受伤。这样,加上大坑的深度,于洋下跳的距离就足有10米了,因而到底结果会怎样,谁的心里都是未知数,为防万一,导演特别把救护车叫到片场待命。

但是等待拍摄的于洋却根本没有想到什么危险,他只想着像片中的抗联英雄们那样英勇地跳下去,完成拍摄任务。于是导演一声令下,只见于洋转身往下一跳,随后就趴在大坑里一动不动了。摄制组的人立刻呼啦啦围过来,把于洋从坑里拉上来紧急抢救。

好一会儿,于洋才慢慢醒过来,他第一句话就问:“怎么样,拍了没有?”原来,大坑里的稻草和秫秸是头一天铺上的,东北天气冷,一宿的功夫就冻的和地面一样邦邦硬了。于洋奋力一跳带来的巨大冲击使他的身子顺势蹲下,结果膝盖一下撞到脸上,人就立刻撞晕了。这一次于洋虽然受伤历险,但大家都看到了于洋的勇敢和坚强。

《中华女儿》中的英勇战士影片中还有一个张勇为掩护八女撤退阻击日寇,用最后留下的一个手榴弹与包围上来的日本鬼子同归于尽的场面,想不到拍摄这一组镜头时,于洋又经历了一次险些献出生命的历险。

为了拍出爆炸的真实效果,特技人员在于洋身边埋了4两黄色炸药,但是当时这4两黄色炸药到底有多大威力谁都不清楚。拍摄时,所有的人都躲在一个保护罩里,连摄影机也被包好,只露出一个镜头,卫生员和担架也全都做好了安排。这样,唯一没有做任何保护的于洋就完全被裸露在危险之中了。现场气氛虽然非常紧张,于洋却没有丝毫胆怯。他只觉得,抗联战士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下都不怕死,我们拍电影不过就是几两炸药,有什么可怕的?

然而4两黄色炸药的威力确实不小,随着爆炸的一声巨响,被震得离地两尺多高的于洋不仅立刻昏了过去,还满脸全都是血。众人急忙围过去,只见大量的鲜血从于洋的眼睛、耳朵、口中渗出。这一下大家吓坏了,都以为于洋牺牲了。卫生员立刻进行抢救,过了几分钟,于洋终于醒过来了。第一句话他还是问:“拍了没有?”看到重伤的于洋最先想到的仍然是拍电影,大家都深深感动了。

不管怎样,于洋的两次负伤,都可说是拍片中的严重事故。因此,在后来召开的中国第一届电影艺术工作会议上,电影《中华女儿》在拍摄中于洋跳桥和挨炸的负伤情况被作为典型事例受到了领导的严厉批评。不过于洋对此倒没有多想什么,在他的心目中,拍电影时就应该一切听从导演的安排,拍战争戏受点伤不算什么,这是学习抗联英雄应该做的。

同类推荐
  • 老舍茅盾

    老舍茅盾

    影响人类文明史的中外名人成功以后的事迹为人们所熟知,但成功前的历史鲜为人知。本书对名人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进行详细的描述,他对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李大钊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李大钊

    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这是老革命家林伯渠为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的题诗。它以贴切的比喻、形象的语言,充分说明李大钊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所起的重要作用。西方资本主义侵入,对于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生存发展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是空前复杂、严峻的。它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猛烈地冲击着闭塞的宗法的封建统治秩序,使中国的社会不能不进入空前的社会大变动中,进入新旧大更替中。这一切,也使这个民族的仁人志士,不能不为自己的民族免于灭亡的危机、并重新屹立于世界而前赴后继,不息奋斗!李大钊,就是奋进在这一历史潮流中的杰出人物。
  • 险难中的毛泽东

    险难中的毛泽东

    本书介绍了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是第一部全面记录毛泽东一生在重大危难关头临危不惧,逢凶呈祥的纪实作品。本书第一部分介绍了在毛泽东露宿的地方,突然窜出一条毒蛇,向他吐着长长的蛇信……,第二部分介绍了毛泽东在组织秋收起义时,巧用一把银元换回了性命……,第三部分介绍了毛泽东积劳成疾,终于病倒了。“红色华佗”使他渡过了这次大难。第四部分介绍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望着倍受痛苦折磨的妻.
  • 四十自述(精装)

    四十自述(精装)

    胡适先生回顾自己人生前四十年的经历,从他的信仰、母亲的订婚、慈母的教育、三岁入塾、叫局吃花酒到醉酒打巡捕、闭门读书考上庚款留美、至 “逼上梁山”的文学革命,完整地讲述了自己成长、学习与突破的根源与历程。胡适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的领袖、宗师,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论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右。胡适的才华、思想、品德的形成都与他童年、少年与青年时期的成长与所受教育密不可分。这部自传不仅完整地呈现了他40岁及以前的生活、思想与事业,也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他的家乡、他求学的上海、留学的美国、活动最多的北京,在此都有描述,这些成为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政治、舆论界的状况......
  • 王永庆全传

    王永庆全传

    塑胶巨子的创业实录,台湾首富的成功秘诀。王永庆是台湾最知名的大企业家,是白手起家的典范,也是年轻一代心目中最崇拜的创业英雄。有“塑胶大王”之称的王永庆是凭个人奋斗走向商业成功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本书不仅详尽描述了王永庆的创业发家史,还把他在商业经营乃至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管理艺术及独特的人格魅力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对于管理者、创业者及普通的打工者都很有启发及借鉴作用。
热门推荐
  • 离我远点我的吸血鬼夫人

    离我远点我的吸血鬼夫人

    男主是吸血鬼, 但绝不血腥。 本文绝对不虐,是甜哒,甜哒。 吸血鬼的设定看中的是超能力和盛世美颜,还有历经400年的寻找爱人的痴心不改。 女主美,智商情商均在线,还有些萌。 反派不是太坏,女主有猪脚光环,随便打打,都过。 下面是我刚开始写文时,写的作品简介。大家可以参考,文大改过,以后不会改了,大家可以放心看。 爱而不得,找寻她三世却也失去她三次。最后一世,他决定成为不生不死的吸血鬼族,只为了守护她。却不能拥有她!相爱却不能相守,她在他怀中抱憾而去,再见却不相识。当晴天遇见雨天转瞬即逝的缘分要还是不要?应天域拉着别的女孩的手警告夏天晴:“不要打扰我们!”可夏天晴偏偏选择眼盲耳聋,继续靠近他。“不要试图去了解我,不要试图走进我的世界,收起你的好奇心,否则你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冰冷的吸血鬼王子试图说出更冰冷的话。可下一秒,晴天少女却踮起脚尖,撅起小嘴,捧着他的脑袋,在他的额头盖个章。“你是我的了!”雨天少年冰冷的心溶解了。极品校花逆风追夫,傲娇冷血小王子节节败退,却败得心甘情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隐身狂少

    隐身狂少

    隐身的世界已经结束了,再见各位!
  • 道亦玄

    道亦玄

    道可道,玄亦玄。平行世界,妖魔横行,鬼怪肆虐。林暮云修道练法,诛杀妖魔鬼怪,掀起血雨腥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杀戮亡神

    杀戮亡神

    你们是想怎样!我他妈刚享受到母爱父爱,却被你们这些肮脏的灵魂消灭了!不,不!你们等着,等着!杀戮杀戮,只有杀戮才能让我感受到刺激兴奋!神?哥我不怕!大不了哥也成神,只要能报仇,我什么都不怕!杀戮亡神,给我力量!我会杀戮杀戮直到报了那仇!我会让别人知道,杀戮亡神可不只是说说!亡灵们,听吾命令!杀,杀,杀!不对,到最后才知道,我,还有能依靠的肩膀!呵呵,虽然晚了......
  • 战天毁地

    战天毁地

    天曰:日月风雨皆在我手,凡人修仙皆由我渡。地曰:山川河流任我改变,生死轮回转世六道。人曰:修仙一途一路坎坷,战天战地战胜自己。
  • 奥特同人

    奥特同人

    心中的奥特世界,当年我们一起变成了光,让希望和光芒永远流传
  • 非酋闯三国

    非酋闯三国

    我,方则西,被游戏公司针对了!他们的霸道女总裁为了强迫我吃她软饭,竟然暗改了我的数据,我的账号永远只能抽到最差的奖励!此生无望SSR!被恒定了非洲酋长血统本命玩家的我,该如何软饭硬吃?在一款三国题材的网游里艰难生存?
  • 因缘率

    因缘率

    《悟真篇》描绘了关于长生不老的构想。试想一下,一个老一代的人,他如今依旧是年轻的模样,他来到现在的学校......并非要他经历奇异的事件,以此批判现代的教育事业,但也无非是求看见真实的现状(本作独家首发于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