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58500000021

第21章 科举制度的确立、演变及影响(1)

科举制度是由国家设立许多科目,通过统一考试,进行选拔人才、分配官职的制度,因分科进行考试而得名。从严格意义上说,科举制度是隋唐以后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不属教育制度的范畴,但这一选士制度与人才培养关系密切,其考试的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并推动士人学习的积极性,也起到了养士的作用,因而成为与古代教育制度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历史上曾实行过各种不同的人才选拔制度。奴隶社会是贵族世袭制,史称世卿世禄。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废除世卿世禄制,文武官员或从获得军功的人中提拔,或从游说之士中量才录用。秦汉以后,随着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皇帝集中掌握了中央和主要地方官吏的升降任免大权。汉代选拔和任用官吏,大致采用征辟和察举两个途径。征辟制度是指皇帝下诏征用人才或由高级官吏自选属吏。察举制度则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标准推荐人才,但此制至东汉末期已流于形式,所荐之人名不符实,民间曾有这样的流传:“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即由各州、郡的中正官按九等来品评本地士人,并以其品状上报朝廷,作为吏部授官的重要依据。此制起初寄望于中正官公正行事,但随着豪门势族力量的强盛,评选权完全由他们来掌控,结果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隋唐以后,选士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改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度,实行由推荐为主的人才选拔向考试为主的人才选拔转变,并一直沿用至清末,达1300年之久。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士风乃至社会风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采用公开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也作为成功的经验为后人所继承。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

自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豪门势族一直操纵着各地的政治、经济大权。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扩大统治基础,采取抑制豪强的政策,使中小地主的地位逐渐上升,体现在教育上则为学校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官学类型多样,虽等级森严,但总体上放宽了范围),人才选拔改用考试的办法,以科举出身的官吏不断取代门荫入仕的功臣贵戚子弟。科举制度开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置进士科,至唐代,特别是唐太宗执政后得以进一步完善。科举考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另一种是制科,由皇帝特意下诏举行。制科的科目繁多,完全根据皇帝的需要而定,也无固定的程式和定制。以下所述科举的程序、科目、方法,均指通常进行的常科。

1.考试的程序

唐代科举考试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以此官位卑望轻,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移至尚书省礼部,由礼部侍郎任主考官,因而称礼部试或省试。

考生分生徒和乡贡两类,生徒是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生,乡贡指社会上一般的读书人。唐代每年举行科举考试,中央六学二馆的生徒由国子监祭酒挑选,地方官学的生徒则由长吏选拔,乡贡则先向所在县报名,经县令考选后送州,由州刺史复核后送至京城。生徒、乡贡到尚书省后,先至户部报到,填写姓名、三代履历和保结。户部审查后,名册送往礼部,然后由礼部出题考试。考试以一日为限,至晚未能交卷,允许点蜡烛,但只能点三根,三根燃尽便须交卷。考生通过省试后,还须参加吏部复试,及格后才能授官。吏部考察的标准有身、言、书、判四个方面:一是体外貌丰伟,即相貌端正、身材魁伟;二是言辞辨正,即思维敏捷、言语清楚;三是楷法遒美,即运笔刚劲有力,字迹端庄隽永;四是文理优良,即行文流畅、论述精当。吏部一关也不好过,不过者须等三年再试。据记载,韩愈曾“三试于吏部无成,则十年犹布衣”。

2.考试的科目

唐代科举所设科目繁多,有常设科目和非常设科目。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其中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为常设科目,而开元礼、道举、童子等为非常设科目。

常设的六科中,明法、明字、明算为专门科目,并不经常举行,而秀才科选拔博识高才,要求出类拔萃,每次及第者仅一、二人,并且贞观年间有“举而不第者坐其州长”的规定,以至于各地不敢选送,遂无形废止,所以实际经常举行、为人们所看重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注重儒家经义,要求对经文、注疏达到精熟的程度,录取率相对较高,大致十人中可取一、二人。进士科注重诗赋和时务策,录取率相对较低,大致百人中只取一、二人。明经和进士两科相比较,一易一难,加上进士科出身者仕途优于明经,因而士人竞相趋于进士科,遂流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焚香礼进士,瞋目待明经”的说法。

《唐摭言》说:“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3.考试的方法

科举考试的方法有口试、墨义、帖经、策问、诗赋数种。

口试和墨义均为简单的问答,即从某经或某注疏中挑出若干条令应试者回答,以口答曰口试,以笔答曰墨义。如原题为:“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所谓四者何也?”对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命也义。谨对。”

帖经是将经书任揭一页,把左右两边蒙住,中间只开一行,再裁纸为帖,帖盖数字,令被试者填出来。此法起初并不难,只需熟读经书即可,后来因应试者多而入官者少,往往出一些孤章绝句或疑似参互之处迷惑考生。为了对付这种题目,当时有人就专把孤绝幽隐的文字,编成诗赋数十篇,以便背诵,此种读书法,称为“帖括”。

策问实际也是问答法,但与墨义不同,要求考生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类似于政治性的论文。此法从西汉的射策发展而来,意在考查一个人治国安邦的才能。但所谓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只能局限在儒家经学的范围之内,即称之为“代圣贤立言”。

诗赋是考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要求应试者做诗赋各一篇。唐初沿用隋制,进士科考试只考时务策,以后增加诗赋。诗赋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唐诗的繁荣发展,而唐诗的发展也促使人们对诗赋考试愈益看重。科举考试所写的诗赋与普通的诗赋不同,如诗要有规定的格律,一般十二句,开头两句点题,中间八句对称,最后两句作结。考生在这样的限制下难以写出好诗来。

科举制度采用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极大地刺激士人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但同时其弊端也从一开始就暴露出来。例如,唐代科举还留有荐举制的残余,当主考官决定及第名单时,公卿大臣有从旁“公荐”的权利,于是考生到京城后往往奔走于公卿大臣的门下,或递交自己平时的佳作以求推荐,或奉献礼物、请教文章以通关节,以至于有士人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的感叹。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掌握取士全权,新进士及第后对主考官以师相称,他们排着队到主考官家中通姓名、行座主门生之礼。久而久之,座主、公荐者和门生、同年在仕途上互相攀援,结成朋党,以至于唐文宗发出“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的感叹。再如,唐代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考生秋初即要准备行装赴京赶考,直到来年春末方能回到家中,落榜者如若再考,未等多久又将及秋。洋州刺史赵匡在《举选议》一文中,列举科举制度实行以来士风、学风日趋低下的状况,如“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考生“交驰公卿,以求汲引,毁訾同类,用以争先”等,并指出一年一次的考试制度对考生来说每年都得作客他乡,花资甚多,且疲于奔命,一些家境贫寒之士因赴京路途遥远无法承担费用,只能放弃应试的机会,造成国家人才遗漏,而士人则抱憾终身。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1.宋代的科举

从唐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中国经历了近两百年藩镇割据的分裂时期,因而北宋的统治者所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巩固统一,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为此,宋太祖采取了很多措施,如“杯酒释兵权”,迫使将帅交出兵权,以防止他们拥兵自重发动兵变,同时大量重用文人,规定军队中的最高元帅和州县的地方官全由文官充任。开宝五年(972年),宋太祖对宰相赵普说:我今用儒臣一百余人分治各大州,即使他们都是贪婪昏庸之徒,其危害“亦未及武臣一也”。宋太祖一言道明其重用文人的原委。正因为对文人的需求量激增,所以北宋开国诸皇帝对通过科举选拔人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忱。

宋代的科举考试在沿袭唐代的基础上又有变化。宋初常设之科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以进士科为最要。

常科之外也有制科,由天子亲策。王安石变法时曾废明经诸科,仅保留进士一科,并罢诗赋、帖经、墨义等方法,以经义论策取士,但不久又恢复诗赋与经义并行。科举考试的时间,宋初是每年举行一次,仁宗时改为二年一次,神宗又改为三年一次,以后相沿不改,成为定制。科举考试的程序是秋季取解,冬集礼部,春季考试,即考生先于秋季在地方接受考选,合格者于冬季集中到礼部,第二年春季参加省试。与唐代不同的是,宋代在省试之后增加了殿试。唐代武则天虽曾于载初元年(689年)实行过殿试,但未成定制。宋太祖于开宝六年(973年)在讲武殿复试进士,自此成为制度。通过殿试,进士便成为“天子门生”。宋代并取消吏部考试,举子一经及第,即令卸除常服,授以官职,谓之“释褐”。

鉴于唐代科举制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以及启用大量文人之急需,宋代采取了很多改革和防范措施,以制止科场舞弊现象,保证科举考试的严肃性。

其一,严禁朝臣“公荐”举人。公荐制的存在实际是汉魏荐举制在科举制度下的残余,考生为了求得推荐往往奔走于权贵之门,只知有知遇之恩,不知有朝廷,其结果既削弱了皇权,也不利于真正有才识而无门路的考生。宋太祖于建隆四年(963年)下诏:“礼部贡举人,今后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其二,限制考官权力。唐代由礼部侍郎任主考官,一人集命题、考校、决定及第名单于一身,且常连任数举,故有“礼部侍郎重于宰相”之说。宋代主考官改由皇帝临时任命,并有若干人以互相牵制,且一经任命便须“锁院”,即命题、考校、决定名单期间不能回家,不准与亲友交往。为了防止考官营私舞弊,宋代对考官及有关官员的子弟、亲戚及门客另外设场考试,称别试,或别头试,实际是科举中的一种回避制度。此法唐代也有,但置行不定,至宋才成为制度。

其三,严密考试制度。为了体现考试的公正性,宋代实行弥封、誊录制。

弥封,又叫糊名,就是将试卷上考生的名字糊上,以防考官舞弊,等评卷结束定出等第后再行开视。此法初创于唐,形成制度始于宋。誊录,指试卷弥封后不直接评阅,须先送誊录院,由专人誊抄,誊抄后的试卷作为评定依据,以防考官辨认笔迹。

其四,扩大及第名额。唐代取士每年不过几十人,而宋代动辄上百。宋开宝六年(973年)李昉任主考,只取11人,宋太祖大为不满,召举人在讲武殿复试,又录取进士和诸科96人,人数之多,首开纪录。此后,每年录取均有数百人,甚至对屡试不中年事已高者赏赐出身。

伴随着统治者对科举取士的加强,北宋也发生过多次有关学校育才与科举取才的关系,以及以德行取人还是以文辞取人的论争。自科举制度实行以来,重科举、轻学校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尤其宋初大力提倡科举之后更加剧了这一矛盾。北宋庆历年间、熙宁年间和崇宁年间曾有三次兴学运动,均试图解决这一矛盾,但最终还是收效甚微。如范仲淹在庆历四年(1044年)曾提出太学学生须坐堂学习五百天以上,州县学学生须坐堂学习三百天以上,非如此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但不久因被罢职,兴学之举也告失败。王安石于熙宁年间在太学创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上舍生成绩优秀者可不参加科举直接做官,此法很快也因变法失败而被废,虽然崇宁年间重又得以恢复,但终究未能将优秀太学生直升为官的办法制度化。中国历来注重德行,然而科举考试实行以来日益重文辞轻德行,特别是实行弥封、誊录制后更是取士不知人,全凭一张试卷。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取士之道要由地方、学校推荐,上面“察之”,然后试之以事,就是想改变这种状况,选拔文武兼备、治国用兵的改革人才。司马光也反对科举以文辞取人的做法,但与王安石不同的是他一味强调德行,认为国家之存亡在于道德之深浅、风俗之厚薄,所以位居宰相后马上立“经明行修科”,推崇纲常德行。宋徽宗时蔡京为相,一方面推崇熙宁年间的改革,恢复三舍法,但另一方面也强调以德行取士,于大观元年(1107年)立“八行科”,八行即孝、悌、睦、姻、任、恤、忠、和。

同类推荐
  • 创意,影响力,变现

    创意,影响力,变现

    《创意,影响力,变现》旨在帮助写作者快速摸清写作并出版一本畅销书的门道,并告诉我们出书能够实现哪些目标。例如,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出一本书可以助你——快速脱颖而出,成为某一行业或领域的专家和意见领袖;迅速积累起一批忠实粉丝,构建你的用户流量池;跳出原有的圈子,进入更优质的圈层;建立个人品牌,让你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出书还会让写作者自身不断增值,变现途径越来越多:获得睡后收入,名副其实躺着就能挣钱;书籍内容二次孵化,或以专家身份担任导师,进行线上授课或企业培训,等等。这些又可以进一步成为你持续输出内容的资本,从而实现“出版一本畅销书——扩大自身影响力——持续变现”的良性循环。
  • 国家战略中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理论、模式与实践(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国家战略中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理论、模式与实践(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国家战略中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理论、模式与实践》从城市战略发展的视角出发,根据特大城市特点(多圈层、国际化、广辐射等),分层构筑、分步研究。在理论层面,对上海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机制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不同空间主体包括创新城市、创新城区、创新新城(智慧新城)、创新都市区(创新城市—区域)发展的经验与规律;在应用层面,主要研究上海多层级空间体系(创新城市—中心城—新城—都市区)在多领域(社会—经济—建设—管理)的创新发展任务,提出上海创新驱动在各空间层面的发展思路和应用决策,最终形成一个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完整框架。
  • 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近些年来,许多中小学校在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上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作出“314”总体部署,强调要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因此,九龙坡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 新公共管理学范式(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新公共管理学范式(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新公共管理范式》。本理论框架以公共管理学理论前沿的基本原理与科学机制为研究对象,围绕“国家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等四个核心概念和两对核心范畴,并以此原理贯通自编自选英文版公共管理学原著节选资料等教学资料,依据并结合主讲者自身相关公共管理方面的社会调查与理论研究等研究成果,特别是从公共管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法理学、政治学交叉结合的四个维度,讲授国际通行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前沿与实践创新等课题,使同学们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发展脉络和理论前沿研究的主要思想、基本理论、一般逻辑和科学方法等学科体系。……
  • 校长的领导形象与领导艺术(上)

    校长的领导形象与领导艺术(上)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热门推荐
  • 未来兽世甜蜜指南

    未来兽世甜蜜指南

    安甜甜一朝穿越来到了未来兽世,成为安家上下唯一的小公主。虽然有些身娇体弱,但是有爷爷宠,爸爸爱,一对双胞胎妹控的哥哥护着,小日子过的还是有滋有味的。但是未来兽世雄多雌少,为了隐瞒自己高比例人类的血统,安甜甜自以为把马甲藏的很好殊不知,马甲早已掉落——某狼:你还是幼崽的时候,我就发现你马甲掉了安甜甜:!!!
  • 爱无藏身之地

    爱无藏身之地

    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已婚男人和一个离异的女人的感情纠葛,当然,还有那个“孩儿他妈”。现代都市人情感生态环境的复杂、家庭与爱情的分离或是蜕变,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活生生地存在着。本书中的这对男女,因偶然的机会建立起的微妙关系,辗转发展着,其间充满了试探、揣摩、疑惑、激情、焦虑、震怒和幽怨,而另一个女人,也像个侦探或间谍似的,在一个又一个悬念的化解和制造中,惴惴不安,既怒火中烧,又不得不心存顾忌。
  • 都市全民奶爸

    都市全民奶爸

    【宠文】 本书以熟,可以宰了。退休都市当奶爸,建立文娱帝国。。“爸爸!琪琪想拍电影?”“ok,爸爸这就给你写剧本!”……“老公……”“ok,知道了!”……读者群:143397437 老作者开新书,三年写书经验,质量保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赖上皇室拽公主

    赖上皇室拽公主

    她月羽然是皇室的小公主却不愿意做皇室的傀儡,出逃离家。当晚就遇到人神共愤的三大美男!冰山如他,为了躲避追杀他一把扯过她夺了初吻,然后扔下一百块钱潇洒离去……温柔如他,她只不过是轻吻了他一下而已,说什么虾米负责?邪魅如他,她只不过是误入了一幢别墅把他看光光,他却如饿狼般扑倒她,“既然你把我看光了,那么你就要……”
  • 深情不叙1

    深情不叙1

    结婚证上只要不是他和别人,你总有一万种可能让两个姓氏结合在一起。季雪执着的追求着自己所爱。好看的外表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李湛从未间断去渗透灵魂深处去等一个人。我有两面,一面狂爱一天,一面等爱一生……
  • 沙雕少女在线修仙

    沙雕少女在线修仙

    少女正准备过18岁的生日没想到一吹蜡烛竟然穿越了?凭什么我穿越成婴儿?而且还是颗蛋!十分怀疑自己有没有主角光环!!!
  • 婚醒方知情浓

    婚醒方知情浓

    五年婚姻,抵不过她出现的五个月经历了背叛与欺骗、痛苦与彷徨,我心如死灰“你敢发誓,如果你外遇,就会永远见不到你的女儿,被你的父母厌弃,失去家庭事业一无所有,你敢发毒誓吗?”我歪头看曾经的前夫,笑得一脸鄙夷。他厌恶的推开我:“张欣悦,原来你如此狠心。”离婚一年后,我有了相亲相爱的小男友,而他的毒誓全都成了现实。这是现世报吗?八年青春,我到底得到了什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网游之武林旧梦

    网游之武林旧梦

    一款武侠网游的出世,改变许多人的一生。当游戏里的武功出现在现实时……
  • 鬼差与赌鬼

    鬼差与赌鬼

    沉迷于赌博而不能自拔的张少强欠了一大笔债,被高利贷逼得无路可逃,危难之际,他夺下了死尸手里的钱拿来还利息,总算是躲过了高利贷这一劫,可从此以后一连串奇怪的事情接接踵而至,先是走路时莫明其妙的摔倒,脑袋不听使唤往墙上撞,再是大白天遇鬼,逢赌必输又鬼使神差的欠下大把高利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