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星期一,保尔森在美国财政部紧急召集9家美国最大银行的首脑磋商。根据与会者的报告,保尔森给了每个人一张纸,要他们签字同意将股票卖给美国政府,以换取2500亿美元的紧急资金援助。保尔森告诉他们,不签字就别离开这间屋子。在吵吵嚷嚷地度过了3个小时之后,所有9个人都签字同意美国政府采取自大萧条以来对银行业最为庞大的干预行动。根据我在欧洲和纽约采访到的银行界内部人士透露,正是由于英国的决定,以及德国政府采取的类似的方案,迫使保尔森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不过,正如我在以前所提到过的:“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美国财政部长、高盛的前CEO保尔森绝对不是个笨蛋,他正在按照一套经过长期准备、精心策划的策略来行动。欧洲正在发生的一切证明了这一点。一位欧洲的银行高管私下里对我说,‘美国和欧盟正在为了决定欧洲银行业的未来进行殊死争夺’。”
争夺未来全球银行权力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
恩道尔:从1835年的金融危机开始,在每次美国产生的金融恐慌中,华尔街的那些金融寡头都会故意制造混乱,以便进一步加强他们对美国银行业的控制力。这些私人银行利用恐慌引导华盛顿制定政策,包括1913年明确由私人银行控制当时刚成立的美联储,以及加强他们对美国产业巨头,如美国钢铁公司、卡特彼勒公司、西屋电气等企业的控制。简而言之,他们是利用金融战争增强他们权力的老手。现在他们为了控制全球的金融市场,正在演一出类似的戏。
然而,英国的国有化政策与保尔森那理想化的“自由市场式”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应对当前危机的方法。保尔森的计划是建立三个巨型全球金融巨头的计划的一部分,这三个巨头分别是花旗集团、J·P·摩根以及保尔森自己的老东家高盛。在成功利用恐惧和惶恐从美国纳税人那里“抢”来7000亿美元的救市资金之后,现在这三大巨头试图在接下来的几年用这一前所未有的强大武器去蹂躏欧洲的银行。
记者:欧洲显然会对危机有所准备。
恩道尔:欧盟的财长们认为欧洲的银行至关重要,绝不能倒闭,必须为银行的存款提供担保。通过采用国有化的策略,欧盟各国政府为欧洲的银行巨头在长远的将来能够抗击花旗集团这样的金融巨头的攻击做好了准备。
一个运行良好、具有偿债能力的银行与银行间系统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资产抵押债券的崩溃贴上了“纽约制造”的标签,但是它的影响却必须被限制起来。幸存下来的欧洲银行保卫着公众的利益,而不是像在美国那样仅仅保护着保尔森那伙金融界同党的利益。
记者:您是否认为,欧洲的行动将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法宝?
恩道尔:欧洲央行和欧洲各国央行协调一致的降息行动虽然吸引了新闻界的注意力,但对解决真正的问题于事无补。在银行的偿付能力得到保证之前,他们对银行间贷款充满了恐惧。
通过在欧盟范围内发动部分国有化行动,欧盟各国政府,以德国为首,正在为从危机中复苏打下正确的基础。即便目前行动顺利,这次危机也还远远没有结束。
第三章 宋鸿兵 金融危机的本质:美国过度消费和中国生产过剩危机
2008年6月16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了宏源证券结构融资部总经理宋鸿兵先生的文章——《次贷危机没有过去,警惕美国金融风险进一步升级》。因一本备受争议的《货币战争》进入人们视线的宋鸿兵,对次贷危机以及美国金融危机也一直有更深刻的观察。他在前述文章中指出,金融危机可能有四个阶段,一是流动性危机(2007年2月到2008年5月),二是信用违约掉期市场信用违约危机(从2008年6月进入第二阶段),三是利率市场危机,四是美元地位危机。
在关键的第二阶段中,宋鸿兵指出信用违约危机的到来是一场无法避免的金融灾难。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型金融机构很可能会出现倒闭或被收购。随着房地美和房利美危机、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林集团被收购,更多的华尔街机构陷入困境。
《第一财经日报》9月中旬专访宋鸿兵,从更宽阔的视野、更长的时间周期解读了此次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危机。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会受到怎样的冲击?世界金融体系会因这次危机而有怎样的改变?
美国资产膨胀型消费模式的终结
记者:虽然危机已经持续了一年,但华尔街风暴的原因我们还需要继续总结,您的观点是什么?
宋鸿兵:总的来说,等危机真正过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房地产市场危机、雷曼兄弟公司倒闭、美林集团被收购等都是细枝末节的事。美国危机的本质是资产膨胀型消费模式的不可持续。而如果看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影响,也要放大到一个更大的逻辑框架,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产膨胀型过度消费模式”和“以中国为代表的过剩生产型增长模式”的总框架。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次危机在本质上是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是对需求方过度消费能力、供给方过剩生产能力的总调整。
记者:很多人提到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
宋鸿兵:是的,1929年经济大萧条是西方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大危机,1929年危机的本质也是生产过剩。有人说是股票市场暴跌引起的整个危机,实际上根本不是,本质是实体经济的生产过剩。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然后是长达10年的“柯立芝繁荣”,美国生产能力迅速扩张。而在生产能力迅速扩张的同时,消费需求能力并没有跟上,这种扩张远远超过了消费需求能力。也就是说,当生产线大量上马之后,发现消费严重不足。当时各国为了保护自己的需求市场,都在努力出口的同时相继设置贸易壁垒。这样,越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国家,其庞大的生产能力越会找不到消费者。
生产过剩带来的是企业利润下降、企业破产、信贷收不回来、坏账增加,伴随严重产能扩张的是信贷膨胀。而在生产过剩之后银行面临亏损,并发生了大规模的银行倒闭,经济大萧条。
记者:1929年之前的信贷扩张主要是在生产领域,而美国这次次贷危机之前的信贷扩张主要是美国的消费领域,尤其是房地产。
宋鸿兵:这是美国此次次贷危机区别于1929年大萧条的地方。当时的信贷扩张基于供给方、生产方,在产能过剩之后供给方的危机导致了金融业的危机,而这一次美国银行业的信贷扩张是在消费方、需求方。
依靠资产价格膨胀,尤其是房价上升,美国银行业在住房按揭贷款上的创新,发行了大量的消费信贷,推高了美国的消费能力。这20年来美国的储蓄率一直在下降,从1984年的10.08%到1995年的4.6%,2004年为1.8%,2005年为-0.4%,2006年为-1%,2007年为-1.7%。真金白银越来越少,债务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债务泡沫。在这个过程中,看起来美国成了全世界的火车头,实质上却积累了大量的系统性风险。而在房价不能无限上涨、债务系统撑不住之后,债务回归也将导致美国过度消费能力的回归。
中国面临类似1929年生产过剩危机?
记者:在你前面提到的以美国、中国为代表的过度需求方和过度供给方中,中国似乎面临的是1929年之前美国和西方世界面临的问题。
宋鸿兵:在这个框架之下是的。也是我理解的中国经济在当下的国际经济体系真正面临的风险所在,中国经济在这次经济金融危机中会受到的影响所在。
1929年之前,西方世界体系内主导了一场生产过剩危机,而当下则是在全球范围内主导了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在美国资产膨胀型过度消费的刺激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世界工厂创造了很大的生产力,这表现为中国连年提高的出口和贸易顺差。
而在美国消费需求萎缩之后,没有了更多的外部需求,中国国内相对过剩的生产力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企业倒闭、就业形势加剧等,同时会给银行业带来很大的信用风险。
记者:有很多人提到过中国的生产过剩问题,您的角度是从全球来看,将1929年的西方生产过剩危机框架放大到了当下的全球框架。如果从国内形势来看的话,比如加上内需,生产过剩问题是否还如此突出?
宋鸿兵:中国的生产过剩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一个是出口,刚才已经谈过了。另外两个是房地产和汽车行业,这两个行业的产业链条都是极其庞大的。
从房地产市场来看。房地产市场目前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即有能力购买的消费者已经被严重透支,另外有大量的没有能力购买的消费者。在房地产市场危机中,销售下滑之后即将到来的是大量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破产以及贱卖自己的房子和土地,导致资产价格继续下滑。
从汽车市场来看,中国目前的汽车生产能力是1200万辆,但能卖掉的是800万到850万辆。汽车是涉及钢铁、电子、橡胶等很多产业的行业,这种牵动性会给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
中国:多个层面的金融亏损和冲击
记者:以上是从实体经济角度谈到中国在当下这场经济金融危机中可能会受到的冲击。在金融层面,如何评估这种冲击?
宋鸿兵:这是一个好问题,中国受到的冲击是金融、实体经济两个层面上的。在金融层面上,一句话概括,就是中国的资金参与维持了美国的过度消费,而在这种过度消费回归的过程中,中国借出去的钱就会受到损失。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外汇储备在美国资产上的投资,比如两房债券、股票以及其他债券等,这类投资如果现在按市场价值评估,其亏损额是相当大的。其次,中国企业销售给美国产品所形成的1000亿美元以上的应收账款,这部分欠款的信用风险是很高的。再次,很多金融机构、个人的投资,包括QDII等都会是中国在金融层面上的亏损。当然,这没有包括对中国持有的超过5000亿美元美国国债资产的评估。
总体来看,对于评估中国在这场危机中受到的损失,从金融、实体经济两个层面评估会比较全面。
记者:这还属于中国自身主动型的受损,是我们自己的投资受损。从被动的角度看,比如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中国还面临什么风险?
宋鸿兵:中国面临的问题不只是上面提到的亏损风险。我要着重提的是中国巨额热钱的潜在流出。
虽然在热钱规模上有争议,不过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中国境内累积了大量的热钱。但是现在,整体经济形势走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低迷、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走低、利率形势的变化,都让热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如果热钱在短时间内流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冲击将是严重的。我们需要评估中国能够承受多大规模的热钱流出,2000亿美元?5000亿美元?1万亿美元?还是更多的1.75万亿美元?资金撤出的不只是热钱,国内资本同样会有外逃。
信用违约掉期市场危机
记者: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美国金融危机。到现在,5家华尔街顶级投行已经只剩下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家。目前美国金融危机处于什么层次,今后还会有什么恶化?
宋鸿兵:6月份我在《第一财经日报》上发表文章(《次贷危机没有过去,警惕美国金融风险进一步升级》)时曾提出过,美国次贷危机只是美国全面债务危机的引爆器,危机发展大致将经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流动性危机;第二阶段是信用违约危机,主要标志是信用违约掉期市场出现危机;第三阶段是利率市场危机;第四阶段是美元地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恶化到现在,更加深了我对这四个阶段的判断。
当下我们仍然处在危机第二阶段之中,包括贝尔斯登、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雷曼兄弟公司、美林集团等机构被收购、接管及倒闭,其核心都是信用违约掉期市场危机,这一点大家认识还不够清楚。6月份的文章我曾强调,因为信用违约掉期危机,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型金融机构很可能会出现倒闭或被收购。可以这么说,贝尔斯登、两房没有被收购或接管前,信用违约掉期市场早就出现了严重问题;两房被接管,但是信用违约掉期危机仍没有完。
今后随着更多的金融机构面临倒闭风险,信用违约掉期市场更多的交易对手风险还会继续暴露出来。
宋鸿兵:金融危机的四个发展阶段
危机发展过程大致将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流动性危机。危机发生的时间段是2007年2月到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