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留得越久,工资就越少
也许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你在这家公司工作的时间很长,几年下来,和领导混得很熟,可是当你在公司混日子的时候,你发现,跟你一同到公司来的同事职位上升了,而你还在原地踏步;也可能情况还要糟糕一点:他比你来得晚,但却比你“爬”得快、升得高。如果情况更糟糕一点,那就是他很不凑巧地是你的领导。这种情况对你也许会产生一点刺激,也许你想换个工作,但是你已经习惯了这周而复始、朝九晚五的日子,连折腾的力气都没有了,就如同车入泥潭,原地踏步,裹足不前重复着简单的脚步,浪费着宝贵的人生。
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见这样的场景:老婆指着老公的鼻子说:“你看看你朋友小王,比你晚工作一年,学历也没你高,为什么人家就能跳到一家公司做经理,而你在这个公司工作三年了,怎么还是老样子,职位没升,工资没涨,可你每天还是这样混日子……”
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保持一个状态的现象被称为内卷化效应。这种内卷化效应原是来自于一种社会生活状态。从前有一位叫利福德·盖尔茨的美国人类学家,他曾在爪哇岛上做田野调查。这位学者经过对当地农耕生活的长期观察和研究,他发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是犁耙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生态农业在维持着田园特色的同时,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他称其为内卷化状态。
这种状态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常见,一些人总是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生活和工作着,他们每天周而复始地重复同样的事,就这样每天消耗自己而活着。在职场上有两类人注定一生一事无成:一类是没有勇气放弃那耕种已久但荒芜贫瘠的土地,再去寻找那肥沃多产的土地;另一类是一生都在奔波寻找肥沃多产的田野,从来都不低头认真耕耘脚下那片沃土。
这些人都是陷入“内卷化”的怪圈中,工作的确常常是这样,取得成功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改变自己,不要总停留在原地。很多人都失败了,但有人的确成功了。正如有位哲学家所说:“每当我站在一个成功的顶峰时,我就反复提醒自己不能总在原地踏步、故步自封,所以我只能勇敢再向前迈步。”
小刘大学刚毕业时,进了一家国企工作,月薪不到3000元,有一半时间都用到了打游戏上,每到月底就穷得叮当响。所以他经常奇怪地说:“咦,我的钱怎么花得这么快?不行,我要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等到下个月发工资后,那强烈的赚钱欲望又消失了,吃饭有免费食堂,睡觉有单位宿舍,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怎么打发这大把的时间呢?可能其他人正在通过各种方式给自己充电,而小刘却用玩游戏来打发时间。
有人总结出今天职场中的3种状态:如果表现很杰出,是公司的佼佼者,可能已担任部门经理或者高级主管,成为“领先族”;如果你掌握大量资源,工作能力又可,那是公司的骨干员工,只是暂时还没遇到提升机会,可以算作“中间族”;最后,也有不少职场人,干了好几年仍停留在基层员工的状态,被称作“追赶族”。追赶了半天如果没见什么成效,他们就会受到打击,往往都放弃了奋斗的精神,也不再追赶。
在职场,对任何一个员工来说,要把工作做好,而且要不断地提高工作水平,更要常备一颗上进心,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才能实现更完美的目标。外面的世界在不断变化,而职场内的人员也要像动物一样进化。企业需要新鲜的血液,以便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有突出的表现,这就更要求每名员工都必须检视自己对变迁需求的反应,无动于衷只会让你变成越来越沉沦,陷入内卷化的怪圈。
老高刚参加工作时担任销售一职,开始时他工作还真认真,业绩也不错,拿的业绩奖励在同级别的销售员中是领先的。过了一年,公司来了一批新人,工作起来非常积极,成绩也不在他之下。老张并没有担心太多,因为他在这个公司时间最长,自然行业水平会比这些人都高,所以他光是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都会比这些新人强的。但过了不到半年,他发现有些新人业绩不一定比自己高,但是却晋升到领导自己的管理岗位上。而自己业绩好,资历深,为什么职位还原地不动呢?于是他开始抱怨公司对自己不公平,并产生种种揣测:他们和某某领导有关系,他们会拍领导的马屁。他们凭什么管理自己?他不服气,甚至开始发难,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与自己的直接上司作对上,老高开始郁闷了,反正干与不干都是这样,那么积极干什么,就在这混吧,接下来他的销售业绩开始下降。干了好几年他在这公司还是普通的销售人员。老高之所以停止不前,不是因为他头脑不灵光,也不是因为他工作不努力,而是因为他的心态出现了问题,对现状不满,为前途沉郁,甚至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导致内卷化效应的出现。
小海是个急性子的人,他在一家小有名气的公司做助理,助理的工作想必大家也知道,整天和领导打交道,有时经常会和领导发生些冲突,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抱怨过,也不会因为对领导的不满而影响工作,从来不在人前议论上司的不是,而是默默地配合上司的工作。后来,他的领导因群众意见大、队伍不稳定,被企业辞退,小海也就顺理成章地接了班。在这家小公司工作三年后,他抓住了一个机会跳到了一家大的企业工作,挣钱也多了,发展前景也比较好。就这样,小海在大学毕业工作8年后的而立之年便升任某一颇具规模的公司的总监,年薪也以数十万元计。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就能看出,想要在职场中稳步向前,光是努力工作是不够的,在我们踏踏实实的工作的同时要时刻调整我们的心态,工作中少点抱怨!我们可以看看那些真正做出成绩来的人,没有哪个人是靠着成天抱怨而最后家产过亿的。抱怨只能让自己越来越消极,抱怨只是给自己的工作失败找一个借口,事实上这个借口并没有让自己觉得好受,抱怨的人始终在原地踏步。工作不仅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也是为了让我们的精神更充实。
刘梅学的会计专业,毕业后顺理成章地做了会计。开始在一家很小的公司,财务工作分工不那么明确,几乎所有财务工作都她一个人做。一年后,她觉得自己也算是有经验了,跳槽进了一家外贸公司。大公司的财务部作为关键的部门,公司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刘梅虽然在这凶险的环境下存活了下来,但是每天也是水深火热。刘梅在这家公司的好处在于薪水给得还不错,起码在刚进公司那年,她的收入在同学里肯定算是前列。虽然人际关系复杂,但是适应以后,工作也算轻松。这样她在这家公司待了下来,每年也涨薪,但职位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幅度自然不会大。两年后,慢慢地她觉得自己成了温水里的青蛙,眼见着同学们纷纷开始坐上财务经理的位置,她还在原地踏步。更严重的是,她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财务工作,都说做财务这一行,想晋升就必须考注册会计师,可是刘梅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欲望,也一点都不想看书学习。她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就要到此结束了,现在她只求能够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生存就好,根本不想去和别人竞争了。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除了不断进步没有其他的自保方式,放弃竞争就等于是在等待着被淘汰,如果你的职业生涯停步不前,那就意味着倒退。内卷化只会让我们白白浪费生命,也不可能换来安稳的生活。想要摆脱这个状态,首先从我们的态度上开始改变,积极进取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却是不变的真理。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有人之所以担当重要角色,是因为他们已经具备必要的能力,假如你的职业生涯计划包括职位升迁,就要有胜任新工作的能力和能够迅速取得新能力的方法。与其依赖公司或是全凭运气,不如想办法提高自己以适应瞬息万变的职场,所以,有志者应该会抓住每个学习机会,绝不会放过任何挑战自己的机会,因此要“不断自我更新”才能避免工作上的危机。
高薪招一个厉害的,抵过十个普通的
过去我们常说“三个臭皮匠抵过一个诸葛亮”,但在市场经济让企业倍感压力的今天,企业需要的不仅是人,还要是人才,换句话说比起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一件事,企业更喜欢一个精英似的人物独立完成。在现在这个时代,人才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企业要做强,人才是关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每个企业都需要一个诸葛亮,而不是三个臭皮匠。在商海里,一个企业的成败,还是要看实力,这个实力就要有人才为你效劳,尤其是在公司面临困难的时候,能够提出意见帮企业渡过难关的人。如果修长城,人才就是基石;如果建大厦,人才就是栋梁;如果发展企业,人才就是成功的保证。如果想把企业做强大,不想当一个小作坊主,宁可高薪聘请一个人才,也不要一些泛泛之辈。
有个北大计算机系毕业的硕士,工作三年后自己开了一家IT公司,初期还算是顺顺当当的,可是,当公司刚有些起色时,问题就来了,公司业务员不少,真正能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人却很少。这些业务员每天都出去跑业务、拉客户,可是公司的销售业绩一直上不去,几乎没有长期客户。公司不断面临各种棘手的问题,他为此也是忧心忡忡,可是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他一个学技术出身的人根本不懂市场。一个费尽心力建立的公司面对这样的问题,他束手无策,可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正在为难之际,他朋友向他推荐了一个人,此人是经济学硕士,对待公司的日常问题很有一套,而且也干市场营销。这样的人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了,虽然雇佣他一位要付出普通员工4倍的工资,但为了挽救公司,也算值得了。这人上班的第一天,就叫公司的业务员不拉到一个客户就别回来,当天业绩就得到了提升。接着,他制订了一些详细的公司发展计划和员工要求。其实公司的问题就是在于业务员大都是新人,对于市场没有什么经验,而且无人约束,懒散,所以,经常拉不到客户。公司为此又专门对其开展了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公司来了个大转折,业绩不断提高,公司一天比一天好,员工的积极性一天比一天高。人才的加入使公司成为了行业中的吸金强手,这位经济学硕士不断地提出改进意见,当年收入比其他公司高出20%。
可见,一个“高手”足可以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之源,对于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了人才,企业才会有实现跨越发展的保证。许多企业家在谈论成功的秘诀时,无不把管理好企业人才放在第一位,也就是充分利用企业人才,笼络优秀人才和开发潜力人才。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仅在于他本身的工作能力,重要的是他擅长发现人才、利用人才。
刘邦打败了项羽后,统一了天下。为了庆祝,他大宴群臣,在宴会上,问群臣:“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能够打败西楚霸王夺取天下吗?”众大臣七嘴八舌,有的说:“您治军严厉,项羽太讲仁义了。”有的说:“您有气度,公正严明;而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能者疑之。”有的说:“您为人谦虚,项羽太自负了。”刘邦笑了,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之所以能夺取天下,主要是因为我善于用人。要说运筹帷幄,深谋远虑,我不如张良;管理国家,安抚百姓,做好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我不如萧何;统领千军万马,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人中之杰,我是爱才之人,我能大胆地使用他们,有这三个人能抵项羽万人。项羽自己是将才,但不善于使用身边有才之人,这就是我能夺取天下,而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
有句话叫“工以才成,也由才广”,古往今来,无论是一个国家的治理还是一个企业的管理都是一样的。刘邦的话给了企业领导者一个启示:管理者的能力不是体现在很深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上,是体现在识人用人上。从根本上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人才、善用人才,企业就会不断创新,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企业就会不断发展壮大。谁能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战略的主动,从而更好地采取策略,赢得制胜的关键。
世界银行总裁罗伯·麦玛南认为,一个企业或一个系统内部,人才占第一要素;因为靠才艺、资源致富的约需几百年的时间,而靠人才、智慧致富的,则只需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企业依靠产品可以取得暂时的成功,依靠品牌可以取得一时的成功,而依靠人才却可以取得长久的成功。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东西都可能落伍,任何资源都可能被取代,只有人才资源是任何时代都不能缺少的。作为公司老板来讲,他的经理对人才的看法决定了一个企业发展的高度,因此许多企业已经把人才储备放在战略高度来进行。现代社会,人心浮躁,如何挑选和网罗好的员工是企业最终追逐的。
有一次福特公司的一台发动机坏了,公司出动许多工程技术人员,但是没有一个人能修复,福特公司只得另请高明。几经寻找,找到了一位叫坦因曼思的工程师,他原是德国工程技术人员,流落到美国后,被一家小工厂的老板看中聘其为工厂的工程师。坦因曼思来了后,在发动机旁听了听,向福特员工要了把梯子,一会儿爬上一会儿爬下,反复地在发动机的各个部位听,最后在马达的一个部位用粉笔画了一道线,写上几个字,“这儿的线圈多了16圈”。果然,技术人员把多余的线圈去掉,马达立即恢复正常。亨利·福特知道后,非常赏识坦因曼思的才华,于是向他发出高薪邀请,希望他到福特公司工作,但坦因曼思却说:“我现在的公司对我很好,我不能忘恩负义。”福特拍拍脑袋说:“那好,我把你现在的公司买下来,你就可以来工作了。”福特真的这么做了,他为了得到一个人才不惜买下一个公司,因为他知道,为了一个真正的人才花些金钱上的代价是值的,这样能给公司创造更多的财富。
现代企业对资源的占有不仅表现在对硬件资源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对软资源,即人才资源的占有上。拥有多少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是企业实力的标志。企业中的领导者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公司的精英必不可少,可是,有些隐藏的人才是你无法找出的,就像诸葛亮一样,你必须学会三顾茅庐才能将他们成功变成你的军师。这些人一旦投奔你,那么,你企业的未来就将是一片辉煌。
开元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之初面临的困难很多,为此,公司老总通过朋友关系从另一个国企借来一个名叫赵新的工程师,此人土木工程系硕士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国企工作。赵新来到房地产公司后,从工程规划到项目前期开发都样样精通,给这家房地产公司解决了不少麻烦。开元老总一想,如果这样的人才留在自己的公司,那他就如获至宝。于是他邀请赵新来自己公司上班,待遇和要求他们都会尽量满足他。赵新拒绝了,他还是喜欢国企这种安稳的生活。开元老总依旧没放弃,还找到他家,再次邀请,并同他说了自己对公司未来的想法,这些想法的实现需要他这样的人才来帮助自己,赵新听完后有些动摇了。可是,赵新在原单位劳动合同还有两年才到期。于是,公司老总通过朋友和赵新原单位的领导商量,希望他们能够“割爱”。原单位不肯放人,来回交涉几次,原单位表示如果赵新执意离开,他们会按劳动合同要求赵新赔偿。公司老总一听立刻答应,并称:“为了这个人才,所有的费用我们公司都会承担。”赵新现在是开元公司的总工程师,老总对他的赏识让他颇为感动。他工作起来比任何时候都认真,这家房地产公司经过4年的发展成为全国房产界知名企业。
人才就是对企业有用的人。曾经有人问松下幸之助:“你们公司生产的是什么?”他回答:“我们也生产产品,但首先生产、制造的是人。”人才资源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人才的拥有、运用和支配能力。看看可口可乐、宝洁、耐克这些主要依靠市场营销制胜的公司,还有各大金融类公司在财富分配中的比重,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科技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都在创造着丰富的财富,并决定着财富分配关系。
柳传志有一句名言:“办公司就是办人。”公司靠什么创造效益?靠人才!没有人才,柳传志20万元创业资本即便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也不能在十几年里滚成数千亿。他曾经说过,“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大赢家。马克思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主要就是财富分配关系。伟大导师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时引申来看,无论是在什么领域,人才都至关重要。
不时来点刺激,我会更努力
现代社会,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吸引人才的方案和措施,确保社会所需各种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只要我们能从根本上关心爱护人才,真正把人才当作社会发展和生存之财富,把人才当作第一生产力,那么社会的发展一定会得到质的飞跃。留住和吸引企业优秀人才的秘诀在于对人才的重视。重视人才的方式不仅是提高员工的物质待遇。有调查显示,成长机会、关系融洽、有成就感和给员工以公正评价等因素对员工的激励因素正在增强。人才的智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挖掘的。知人更要善用,善用的关键是让员工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来,能够开发和控制人才智力的企业家才是伟大的成功的企业家,才可以引领企业走得更远。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挪威,有个小镇,人人都爱吃沙丁鱼,这里的渔民都以捕捞沙丁鱼为生。小镇也因出产沙丁鱼而小有名气,许多其他地方的人也闻名赶来购买。由于沙丁鱼只有活鱼才鲜嫩可口,所以渔民出海捕捞到的沙丁鱼,如果抵港时仍活着,一定会被抢购一空,卖个好价钱。但由于沙丁鱼不爱动,捕上来不一会儿就会死去,渔民们想尽方法,尝试着让沙丁鱼存活,但都是徒劳。
有一次,一位老渔民照例出海打鱼。忙碌了几日,收获颇丰。他喜出望外,驾船火速返航。谁知才到半途,沙丁鱼便不再鲜活了,懒洋洋地潜在水中,一动不动。无奈下,他只得挑出那些死去的沙丁鱼。这时,他看见一条不动的鲶鱼,于是拣出来正要扔掉,鱼突然一跃,却掉进了装着沙丁鱼的鱼槽。他惊奇地发现沙丁鱼竟然都活蹦乱跳地动起来。直到到达岸口时,它们还都是蹦蹦跳跳的。渔夫马上发现,这是那条掉进去的鲶鱼的功劳。
原来,鲶鱼进入船舱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会四处游动,到处挑起摩擦。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活跃的家伙,四处逃窜,加速游动,整槽鱼上下浮动,使水面不断波动,带来充足的氧气,使沙丁鱼活蹦乱跳地运进渔港了。后来,渔夫受到启发,每次都会在沙丁鱼的船舱中放几条鲶鱼,这样每次都能把鱼鲜活地运回海岸,每每都能卖上好价钱。
这就是“鲶鱼效应”,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在一个死气沉沉的鱼槽的作用就如同一个人才在一家企业的作用。活蹦乱跳的鱼给鱼槽带来了氧气,一个活跃的人也同样能够给一家企业带来新鲜的血液,从而带动整个公司的气氛。“鲶鱼效应”在管理当中的运用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地激活员工工作的热情和激情。这样可以让员工在刺激作用的驱动下,展现活力,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捕鱼如此,企业用人亦然。一个公司,如果人员长期缺乏活力与新鲜感,容易产生惰性。所以,激发和刺激员工能够使员工保持活力,适当的刺激犹如催化剂,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潜力。虽然人们可以通过自我激励来开发潜能,但更可靠、更适用的方法是通过外因的激发带来能量的释放。
尤其是一些老员工,工作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厌倦、疲惰、混日子的心理,这样的人不但自己不求上进,而且还会传染给周围的人。因此,公司有必要换点新鲜血液,找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公司,制造一些紧张气氛。在工作中,我们大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当他们面临竞争的威胁时,就会有种紧迫感,知道该加快步伐了,否则就会被淘汰掉。这样一来,企业自然而然就生机勃勃了。
只有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时候,人们才能被激发出战斗的力量来。雄鹰是所有鸟类中最有杀伤力的种族,根据动物学家所做的研究,这可能与老鹰的喂食习惯有关。老鹰一次生下好几只小鹰,由于它们的巢穴很高,所以猎捕回来的食物一次只能够喂食一只小鹰。所以,每次捕食回来,所有的小鹰都上来抢,不管哪只小鹰,谁抢得凶就给谁吃,在此情况下,瘦弱的小鹰吃不到食物,最后都死了,最凶狠的存活下来,代代相传,鹰一族愈来愈强壮。在激烈的竞争下存活下来的都是强者,鹰是如此,人也是如此。一个企业要培养强者就必须引进竞争机制。
周杰是公司销售部的一名老员工,来公司有四年了。这四年里,他的业绩在销售部里都名列前茅,是业务主管,无人能超过,他每个月都能超额完成公司的销售任务。业绩再好他也知道不可能成为公司的管理者,也只是一个业务员而已,所以每月他完成任务后剩下的时间他就可以混日子了。不但有资历的老员工如此,就连两年前的来公司的业务员现在都懒惰了,以前他们是新人的时候,还出去跑跑业务,现在他们有了固定的几个客户,每天就在公司耗着,最多是打打电话,很少有人出去走访客户。经理一看这些人的整天混日子的状态,决定招一批新人进公司,这些老员工如果还继续这样,就等新人培养一段时间后,让他们走人。
一个星期后,5个新的业务员进了公司,新人自然在各个方面都比较积极,三个月后,经理竟然提了其中一位业绩较好的做了主管,和周杰平级。周杰见此情况开始还很不服,但是这个新官还真有点架势,每天工作特别认真,不但管理工作做得好,还经常出去见客户。经理也频频在周杰面前夸他。此时,周杰按捺不住了,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最近几天都连续在外见各种客户,回到公司后还经常加班。新人不但给公司带来新的气氛,也给一些自以为是的人带来紧迫感,逼着他们不断努力,不然就会被取而代之。
一个员工在一个环境上工作久了,业务会越来越熟练,工作能力也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会变得没有激情,惰性不断增长,懒得继续努力。本田公司的销售业绩出现下滑,公司里东游西荡、人浮于事的员工太多,可是全把他们开除也不妥当,有天公司的老总从助理那听说了沙丁鱼的故事。他就从销售部入手,查找原因。本田的销售部总经理在其公司工作近十年,管理方式还是老一套,很刻板。这样的管理方式导致整个销售部门都死气沉沉的,丝毫没有战斗力。本田打算找个有想法的年轻人员加入销售部门,让整个销售部活跃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寻觅,本田先生终于把松和公司销售部副经理、年仅35岁的武太郎挖了过来。这位武太郎接任本田公司销售部经理,他不仅市场营销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而且他的工作热情和极强的感染力使其他员工都受到了鼓舞。员工们的工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活力大为增强。公司的销售出现了转机,月销售额直线上升,公司知名度也不断提高。
武太郎这样的人才,被大家称为企业中的“鲶鱼”,他工作有热情,又善于解决问题,比别人进步更快,能带动别人完成任务,且勇于承担责任。工作中,充满活力是取得优异工作成果的保证,充满活力地工作表明你热爱工作,如果能将自己的努力全部贡献给工作,那么结果将是创意不断涌现。而且,这样的活力也会感染周围的同事。
企业对员工的激励除了引进竞争意识还可以从员工本身出发,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励激发员工的潜能,不断地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效益。谁都希望听到别人的赞扬和鼓励,当员工提出一项建议或完成一项工作时,肯定都想得到认可,因此从这个心理出发,当员工完成了任务后,公司领导就肯定他的作为和贡献。尊重和认可员工就要从一定方面表现出来,让员工感受到他的付出是有价值的。比如物质上的奖励或者职位的提升都能有效地激励员工。想办法增加奖励的透明度,消除发薪水的秘密程度,把员工每月的工资、奖金等张榜公布;或者对受嘉奖的员工进行公示。这种行为将在员工中产生激励作用。这样,员工自身就一直会对工作充满热情,有时“鲶鱼”不用花费时间和金钱引进,激励自己的员工变成一条活蹦乱跳的“鲶鱼”就好。
薪酬高低往往由小事决定
有一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马蹄铁上一个钉子的丢失,也许当时没人会在意,这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这个小细节的变化的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一个小的细节上的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被称为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来的,他在1963年的一篇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后发生不可预知的结果。就像丢失一个钉子导致了一个帝国的灭亡一样。蝴蝶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
所以说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或许会改变人的一生,这绝不是夸大其辞。重视你工作中一些细小的环节,因为他们很有可能对你今后的职场生涯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为,一不小心,它们就会引发“蝴蝶效应”。谁都渴望成为众人眼里不同寻常的人物,成为职场中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初涉职场的年轻人可能会有一些迷茫:怎么每天重复干的尽是些平凡的小事,这实在令人难以打起劲头来。
如果你真的想要在职场中升值加薪,就千万别看不起身边的小事,一定要摆正心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许多人所做的工作都只是一些琐碎的事、具体的事、单调的事,它们也许过于平淡,但这就是工作,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因此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小事,体现智慧;小事,决定成败;小事,改变命运。如果你认为只有宏图大业才算是真正的大事,而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根本不值得关注,那么,很可能将有一大堆小事给你带来一连串麻烦。任何麻痹和对细节的忽视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损失。
小新最近常常说:“我都不想上班了,从进公司的第一天起就被这个使唤,被那个吆喝,换桶装水、收发快递、打字录入、复印文件,简直就是一个勤杂工。”最近开始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帮经理往Excel里敲数据,眼睛看什么东西都是小方格。现在深感苦海无涯、前途渺茫,每天做这些乱七八糟的活儿未来能有什么前途。这样的情绪让他对工作越来越不认真,经理最近发现了小新工作有情绪,于是找他谈话,小新向经理诉说了自己的想法。经理听完之后说:“我刚到公司时做的就是你现在的工作,那时公司人少,我做的事比你现在还多。但等我当经理才知道,我平时通过这些小事积累的经验一直到今天还在起着作用。”
人人都说:细节决定成败。小事固然繁琐,但新人应换一种心态去对待它。首先,同事让新人帮忙干活,正是对新人信任的表现;其次,小事都做不好,领导怎能安排更重要的工作;第三,小事中也可能蕴藏“金矿”,需要孜孜不倦地发掘。有些人工作出现了重大失误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工作失败背后隐藏的大都是细节上没有做到位。即使你有很好的工作能力并付出实际行动,但是由于忽略了细节或是细节上没有处理好,很可能导致功亏一篑。
一个初入某世界500强企业人力资源部的新人,开始只做整理档案的杂活,他却把单位每个员工的情况熟记于心,6年后他成了这家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他教育自己的员工说:“我是新人的时候也是打了将近半年的杂。但是当我拥有了自己的团队的时候,却发现这段经历是极其有必要的。”
新人刚进公司都会碰到这类问题,很多人因此就觉得很郁闷、很失落。但作为新人这是个必经的过程,是公司对新人的考验和历练,因为对领导者而言,最初的面试只是个第一印象而已,还需要通过平时点点滴滴的小事去了解自己团队的成员。而一开始就交给新人某个项目或者重要任务,了解新人需要担负的风险就会升高很多。
汪强是个勤恳实干的人,来公司不久,他的业绩和敬业精神就赢得了公司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可是他这个人心比较大,很多职场小事他都不经意,他常常说:“这些事都不用放在心上,反正跟工作也没什么大的关系。”可是,意外就是由这些不经意的小事引起的。有天公司为了忙一个项目,很多人加班,到了晚上8点多,大家都出去吃宵夜了,只有他一人在办公室整理资料。一位女同事的手机落在桌子上,响了好一会儿了。汪强走过去替这位女同事接了电话,谁知道正巧是她老公从外地打了个电话过来,那位女同事的老公一听是个男人接手机,顿时火冒三丈,误以为自己的老婆有外遇,一句话没说就挂了电话。小汪还没在意,可到了第二天,这位女同事找到汪强狠狠地将他臭骂了一顿,并决然地将他定性为:人品有问题。汪强还觉得自己很冤枉呢。自那次小事件后,这位女同事很长时间余怒难消,和同事聊天时总是有意无意地旧事重提,控诉小汪人品低劣。经她这么一“宣传”,公司里上上下下的人也逐渐对小汪失去了好感。小汪最近也觉得大家好像有意孤立他,他还不明白为什么。没多久,这话就传到了他领导的耳朵里。于是,领导对他说话也阴阳怪气起来,他觉得自己冤枉,于是把气都撒在工作上,业绩也开始下滑,没过多久就被公司辞退了。
这些看似是微小的问题,很多人不去考虑。然而,小问题却能造成致命伤,这就是职场“蝴蝶效应”的一种起源。职场“江湖”动荡,职场陷阱也遍地都是,不但对和工作有关的小事要认真,那些看似和工作没直接关系的更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对未来的职场发展产生严重影响。要想在残酷的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警惕那些容易招致失败的细枝末节。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需要聚沙成塔,离不开细节的积累。注重细节,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才能不断趋于完美,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
小周是一家公司的业务员,负责挖掘公司的潜在客户。刚进公司时,老板也曾表示过,潜在的客户能否保住,并不与小周的工资直接挂钩,她的工作主要是给前来咨询的人们介绍公司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产品,并建议他们与公司销售部门联系。部门经理也曾对小周的工作给予了不少指示,比如如何使用礼貌用语,小周很庆幸,自己有了一份稳定而又轻松的工作。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小周发现,自己的工作一点都不用费脑子。她每天就这样按部就班地工作,心想只要完成了领导布置的任务,没准哪天还能升职加薪呢。可是,万万没想到,工作两个月以后,部门经理批评小周工作不到位,小周还想自己哪里不到位了,领导交代的她都做了。部门经理质问她:“客户们都反映,说接待的那个小姐态度冷淡,对业务知识不熟悉,工作态度不认真。你知道吗?因为你的原因,公司丢了多少客户?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公司只能解雇你了。”小周觉得十分委屈,反驳道:“我严格按照公司的礼貌用语与客户谈话,我把产品介绍背得很熟,我态度怎么不认真了?”小周确实使用了礼貌用语,但是她说话都是一个语调,听不出感情。说话没有语调,导致了礼貌用语失去了作用,而礼貌用语没了作用导致客户觉得小周态度不好,从而对这家公司的影响就不好,许多潜在的客户都流失了。
职场无小事,很可能你没有注意的一个小小的习惯就影响了你的职场形象,乃至同事和上司对你的印象,从而影响到你的职业生涯。习惯虽小,日子长了,却也是一种令人不悦的冒犯。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做大事必须从细节开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作起。这些小事和细节,往往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关系成败的双刃剑。
有些事情,当时看似无关紧要,后来却牵动了大局;有些事因其细小,人们常常不自觉地忽视了它们;有时人们因时间、精力有限,而顾不上细节;有人因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而对细节不屑一顾。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坚持注重细节才能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执着地把手头的小事做到完美的境界,在困难重重的大环境中逆势而上,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成为公司中的佼佼者是指日可待的。
你想得到什么,就要放弃另一样
中国有句古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在选择的时候,也就是放弃了一些东西,从而让你得到价值的最大化。在经济学中,把这样的选择称为机会成本,又称为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具体来说就是指任何决策,必须作出一定的选择,被舍弃掉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即是这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有这样一个选择题:两箱苹果,一箱是又大又鲜,另一箱由于放得久了,有一些已经变质了,问先吃哪箱,即先吃好的还是坏的?常见的吃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先从烂的吃起,把烂的部分削掉。这种吃法的结局往往就是要吃很长一段时间的烂苹果,因为等你把面前的烂苹果吃完的时候,原本好端端的苹果又放烂了。第二种是先从最好的吃起,吃完再吃次好的。这种吃法往往不可能把全部的苹果都吃掉,因为吃到最后,烂苹果实在是烂得没法吃了,就只好扔了,造成了一定的浪费。但好处是毕竟吃到了好苹果,享受到了好苹果的好滋味。
那么哪种吃法更合理呢?在实际生活中,究竟先吃哪箱苹果,对个人其实没有太大的影响。这反映的就是一个选择问题,选择什么,放弃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预期和评价,这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判断。如果用经济学的机会成本来看的话,第一种吃法的主观判断是浪费的机会成本大于好苹果味道变差的机会成本,第二种吃法的主观判断是味道变差的机会成本大于浪费的机会成本。
一旦一个人做了一种选择,他就得放弃选择其他的机会。大学毕业了你有两种选择,一是直接参加工作,并每年能赚4万元,3年就可赚12万元;二是选择继续深造,时间是3年,那么你就必须放弃工作并赚取12万元的机会,所以继续深造的机会成本就是12万元。当你选择了深造,你就不能去干自己的事业。当在工作中选择安于现状,你就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未来成功的机会。为一种选择而放弃的另一种机会,就是你选择的机会成本。不仅在生活中,在职场上我们也每天都在做选择。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竞争中成长,每向前走一步,都伴随着不同的选择。都说选择定成败,在某种程度上,做什么样的选择决定着一个人的事业是否成功。可见,如何规划我们的职业生涯,走出一条完美的职业发展之路必须三思而后行,慎重选择。
在职场上,我们面临许多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当多个工作机会摆在你面前时,你必须知道每份工作能为你带来什么,更应该明白放弃这份工作你会失去什么。很多人都面临过很多的职业选择,孰优孰劣,一时难以判别。选择了此职业,就意味着放弃了彼职业。有的时候,觉得此职业好,但干了一段才发现,其实彼职业才真的适合于你。后悔药,就是机会成本。有时候,形势变化往往超越了人的判断水准。
李然是学营销管理的应届毕业生,找了许久工作后,一家民营企业录用了她,职位是经理助理,月工资是3500元,平时她就做一些琐碎的办公室工作,打个表格、整理文件、接接电话之类的,工作很轻松,可几天后她就觉得很枯燥了,感觉似乎这份工作没什么大发展。这个时候,她接到了一家外企的入职通知,岗位是渠道专员,这很适合她的专业,她挺感兴趣的,但是他们给应届生的工资很低,试用期1500元,转正后2000元,这些钱交了房租后,生活都是问题。而且她有一些在外企工作的朋友,看他们一个个都挺累的,在外企想升职加薪也不容易。
现在她很纠结,外企这个平台很好,但是考虑到工资待遇和压力的问题,李然没有立刻答应;如果她继续留在这家民营单位的话,待遇是好点,工作也比较轻松,可是对以后的发展来说,她觉得民营单位不如外企,而且这个岗位和她的专业也不对口。
李然如果选择继续留下来,就放弃了一个好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就是机会成本。如果李然选择换工作,那么工资就是她的机会成本。你的命运是你选择的结果,选择要三思,其实就是要多想多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选择。如何取舍很简单,职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个好的发展机会和一些金钱,哪个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更有利,这不言而喻。
乔布斯为什么选择退学同朋友一起创业,因为读大学的机会成本太高。那不仅仅是学费的开支和时间,还有读书的几年里他通过玩电脑所能获得的其他收入。所以,人往高处走,跳槽无可厚非。但在选择的过程中,却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从容不迫。跳槽的时机是否已经到来?自己是否真的确定了前行的方向?未知的空间又能否真正接纳自己?相信这些问题对于成功跳槽的人来说都是深思熟虑过的,也就是考虑过机会成本。当你真的到了非跳不可且具备了跳的资本的时候,那就别再犹豫,大胆选择。
蓝蓝读幼儿教育专业,由于生活压力比较大,家里条件不好,所以想尽快找个工作。目前有两家幼儿园都向她发出了邀请。其中一家幼儿园在郊区,虽然规模不大,但待遇不错,每月2500元,而且吃住全管。这个幼儿园对员工的个人发展比较重视,要求马上就要任职,当副班主任,毕业后她可以直接留在这家幼儿园上班。不过觉得管理方面有点缺少人性化,住宿的条件不怎么样,甚至比她在学校住的还要差。另外一家幼儿园在城里,是公立幼儿园,在招聘会的时候接触到的人感觉比较和谐,觉得工作气氛应该比较理想,地方比较大,有一定的规模,办园也有10年了,但是他们对实习生要求比较高,蓝蓝之前还没有实习过,有的只是理论,怕应付不来,她去了只能从助理开始做起,实习期是半年,毕业后留下的希望也不太大。还有就是这个幼儿园的实习工资比较低,每月1800元。
考虑了几天,蓝蓝认为对职业的选择不是被动地找一份工作,如果想着不论干什么,只要挣到钱就可以,那样只会导致盲目地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找工作,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思考,更谈不上长远,不成熟的思考会导致频繁地更换工作,浪费了自己职业发展的宝贵时间。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蓝蓝选择了后者。虽然她放弃了好的待遇,但是却抓住了好的机遇。
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机会成本付出得少的人,就是成功者,因为他选择对了。所谓的对与错,往往要靠运气。同样的投资,有的投资股票,有的投资房产,其实都没有专业的知识,无非瞎蒙,但就目前而言,投资房产的肯定多数都赚了,而投资股票的,赔的可能性相当大。但有的时候就未必,比如职业选择,有的人就是喜欢某个行业,凭着兴趣,坚持到底,往往成功的概率很高。兴趣产生热爱,热爱带来专注,专注得久了,事就做得好,成功的可能就高。
小李毕业于营销专业,他性格是比较内向的,平时不爱说话,也不太善于交际。他毕业后在一家培训公司做销售,现在做了三年多的销售工作,他的收入也比较多。可是,他觉得这工作是越来越不开心,虽然赚到很多,可是他自己的兴趣不在于此。平时他喜欢安静地看书,写写东西,销售似乎不是适合自己的职业,他不太喜欢整天与外人打交道、应酬,不喜欢那样太热闹的生活,让他强颜欢笑他也很痛苦。久之,他有点抑郁,脾气也暴躁了,心理医生建议他换掉现在的工作。可是他认为目前做销售的收入比较可观,而且职业规划期比较短,短时间内就能见到职业晋升。再说自己上学时也是学的这个专业,现在放弃的话过去的投入都白费了。做人是需要成本的,有好的人生选择,也有坏的人生选择,却没有不要成本的选择。付出的成本太高,就可能影响我们的选择,也会使我们的人生和职业生涯留下太多的缺憾。
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有这样一段感悟:“如果做出了一个决定,就要坚持。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有高薪,而放弃了就不要后悔,看自己要什么,是否能得到。有舍才有得。”面对诱惑和众多选择时,总觉得自己目前选择的都是属于机会成本中最不能产生价值的那一面,而尽管如此,却始终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即找不到另外一种可以代替目前机会的成本,以至于使得自己优柔寡断,更失去了奋进的斗志。亚当·斯密曾经说过:国王会羡慕在路边晒太阳的农夫,因为农夫有着国王永远不会有的安全感;而要有农夫那样的安全感就不能拥有国王的权势。你选择做一件事,必然会放弃另外一件,那个被放弃的所带来的收益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大多数的人,必须靠自己的奋斗,才有可能过上好日子。所以,选择是必须做的,成本也是必须付的。患得患失也罢,懵懵懂懂也罢,反正都得付成本。特别理性的选择,往往不是凡人能够做出的,凡人能做出的,往往都是有可能犯错的选择。其实,也无所谓错与对,只要做出了选择,坚持做下去就好。那些坚持到最后的成功者,懂得有所取,更懂得有所舍;他们知足,更知止。无论他人如何评价,这是他们理想的生活状态,不是被动、消极、无奈的应对,而是遵照内心的呼唤,作出的积极、自主、无悔的选择,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非常满意。
想和公司叫板,要有实力
对于人的一生而言,职场生涯几乎占据了人生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时间。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每个人在职场中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可以折射出他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当经济危机出现的时候,就业危机就会来临,只有那些成为不可替代的员工的人,才可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当企业不得不裁员,只有那些不可替代的员工才不会被裁掉,才能升职加薪与公司一起成长。如何取得成功,对于在职场上打拼的朋友们来说,莫过于取得老板和上司的信任,争取获得被重用的机会。也就是说,做公司里不可替代的员工。
那么什么是不可替代的员工呢?有人说我在公司职位高,我是不可替代的;有人说我和公司老总关系好,我是不可替代的;有人说我在公司资历最老,我是不可替代的;有人说我学历高,我是不可替代的……其实,以上理由都不足以让你成为不可替代的员工。因为职位高不代表效率高,学历高不代表能力强,资历老不代表是潜力股,一个不可替代的员工一定是一位综合素质最高的,而不一定是某一方面最强的。
如果你有实力,别说公司裁员轮不到你头上,就是你想另谋高就,恐怕公司也不舍得放手。因为你在这里是无可替代的。当一个无可替代的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因为一些原因离开岗位的时候,公司就会发现,不论谁接替他的岗位都做不到他在时的效果,找不到合适的人替代他,例如GE公司的前CEO韦尔奇。韦尔奇不仅在职的时候是不可替代的,在他离开岗位之后,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他的继任者只是继承了他的职位,而没有继承他的影响力,他的离开为这个职业留下了着巨大的空洞与永恒的遗憾。
乔布斯创建了苹果却又离开了苹果,可是当公司出现危机的时候,就意识到乔布斯是苹果不能缺少的人。1997年,苹果众祸缠身,Sun、甲骨文等业界巨头早已虎视眈眈,试图收购苹果。这艘巨轮就要沉没,只有不能替代的人才能挽救它,那便是乔布斯。乔布斯对自己也很有自信,他就是那个敢和公司叫板的人。早在1985年2月,接受《花花公子》专访时,他说:“尽管我可能会离开几年,但我最终会回来的。”乔布斯的预感很准确,42岁的乔布斯在苹果危难之际回归了。当年苹果第四季度亏损达1.61亿美元,整个财年的收入只有71亿美元,下滑了28%。
乔布斯重返苹果并任首席执行官,他对危在旦夕的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组。他一上任他就迅速砍掉了没有特色的业务,将公司的产品数量从350种砍到只剩下10种,并裁掉一部分人员,节省了营运费用。许多人都对此表示质疑,但是乔布斯却信心满满,既然他是苹果的灵魂,他就有把握改变苹果的命运。他调整了苹果产品未来的发展目标,远离低端产品,专注于数字世界,采用的是高度聚焦的产品战略、严格的过程控制、突破式的创新和持续的市场营销。这样的举动在今天看来十分明智,当初做决定时却阻力重重且令人提心吊胆。
《财富》这样称赞乔布斯——“在衰退的经济中傲然挺立”“绝处逢生”并“颠覆了整个世界”。1999年1月,当乔布斯宣布第四财政季度盈利1.52亿美元,超出华尔街的预测38%时,苹果公司的股价立即攀升,最后以每股4.65美元收盘,舆论哗然。
韦尔奇和乔布斯就是不可缺少的员工,当然你会说他们都是成功人士,当然是不可缺少了,我们作为普通的员工,怎么能达到他们的高度呢?在变化不断的职场上,很多人即使已升为高级主管,也害怕总有一天下台。所以,成为公司不可缺少的人,不在于职位高低,想要得到领导的重视,首先你得有受人重视的资本,这种资本需要你踏踏实实地做好你的工作,总有一天你也能只动动嘴就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不是因为你说了领导爱听的,而是你能说出对公司有利的意见,这才是领导看重的,也是你的价值的体现。
二战后,日本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工厂大批工人失业。一家食品公司眼下就面临倒闭的危险。这种情况下裁员是不可避免的了,这家拥有近100名员工的公司决定裁员三分之一。三种人进入裁员名单:清洁工、司机和仓库保管员。这三种人加起来有30多名。于是经理找这些人谈话,说明了裁员的意图。
清洁工说:“清洁工的工作很重要,假如没有人打扫卫生,没有清洁、健康的工作环境,其他人怎么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司机说:“司机的工作也很重要,没有我们,产品怎么能迅速销往各地的市场?”仓库保管员说:“仓库保管员更重要,社会秩序很乱,假如没有我们,谁来保护仓库的这些食品。”经理听了他们的话以后好像突然醒悟了一般,立刻召开会议进行讨论,最后决定不裁员,而是重新制定了管理策略,在其他方面降低成本。
可见,一个公司不能缺少的员工不一定是某个高层人物,也许就是那个在平凡岗位工作的你,一个爱岗敬业的人,一个时刻知道提高自己的人,一个富有工作激情的人,一个能够在公司遇到危机时为公司贡献力量的人。
想得到公司领导对自己的认可,首先要得到领导的信任和肯定。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勤奋,做一名踏实工作的好员工,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一个好的员工不需要华丽的词语,领导也不希望听到豪迈的宣言,只有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是一名员工对公司的最真诚的承诺。因为作为公司的领导,他们知道只有拥有多名勤勤恳恳工作在自己岗位上的普通员工,才能一起为公司创造辉煌。
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并不见得有非凡的能力,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往往能够主动地承担“额外”的责任。没有人有时间与精力去促使你成功,如果你不愿意自动自发地做事,你就不要指望老板会看重你。
在瑞典,一个年轻人常常抱怨公司领导对自己不重视,为公司服务了许久也只是一名普通的员工,甚至连有些会议自己都没有资格参加。而那些高级经理看起来也没做什么,有时只是动动嘴,公司领导却每天表扬他们,恨不得把他们捧在手上。一天,他找到一位智者,讲出了自己的烦恼,智者听后没有立刻给他答案,而是领他到了海边,智者捡起一块鹅卵石,抛了出去,扔到了一堆鹅卵石上。智者问:“你能把我刚才扔出去的鹅卵石捡回来吗?”“我不能。”年轻人回答。“那如果我扔下一粒珍珠呢?”智者再问,并别有深意地看向年轻人,年轻人恍然大悟。智者说:“如果你只是一枚平淡无奇的鹅卵石,你没有权利抱怨不被领导注意,因为你没有被注意的价值。要想引起注意,先埋头做事,再说话,那时,你的话才有价值,你才能理直气壮、掷地有声。你要努力才能提升你的价值,成为‘珍珠’你才能引人注意。”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事业,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作为一个员工,自觉地努力工作,努力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工作技能,不要只在意公司能否给你加薪、升职。在踏踏实实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适当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其他工作,从小事开始做起,累积不同经验。如果你对自己的期望比老板对你的期许更高,你就无须担心会失去工作。同样,如果你能达到自己设定的最高标准,就必定会受到老板的赏识与重用,升迁也将指日可待。
海尔集团发展到今天,是其首席执行官张瑞敏领导有方。而张瑞敏在谈到海尔的发展时,除了称赞全体员工外,格外称赞他的助手、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张瑞敏这样评价她:“往往我期望二,她却能做到十。”每时每刻都卖力工作的人才会把工作做到更好。海尔成立之前只是一个小的电机厂,在激烈的竞争下,濒临倒闭。此时,张瑞敏接管了这个厂子,决定改革生产项目,放弃生产电视,改为冰箱。
在那个年代,对冰箱了解的人非常少,更别说使用的人了。这个决定的确是风险不小。为了慎重起见,张瑞敏便让他的助理杨绵绵去了解一下冰箱的生产过程。杨绵绵四处寻找生产冰箱的技术人才,但这样的人真的很少,她没有找到专业人士。但是这么重要的任务她必须完成,于是来到了图书馆,苦读关于冰箱制造的书籍。在看到一本名叫《电冰箱》的书时,她感觉写得非常不错。为此她便专程去上海向写书的作者请教,详细地听了冰箱制作的基本原理,还认真做了笔记,初步了解相关知识。又邀请这位专家做企业的顾问,她每天都跟着这位顾问学习。之后,她让厂里的技工向国内的其他同行学习,回来之后结合自己之前掌握的知识,与技工设计出了图纸,从此开始了电冰箱的制造和研究。
一名优秀的雇员不仅仅要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务,还应该主动去做上司没有交代的工作。真正对工作负责的人并不是事事都需要别人安排的。如果什么事情都需要上司提醒,这样的员工必定难以胜任工作,因为他不是一个好员工,而只是一个旁观者。杨绵绵今天可以说是海尔公司的支柱之一,当年也只是一个月薪很低的小助理,而如今她是许多企业重金也请不到的人物。
做不可替代的员工,关键还要有不可替代的本领和技能。职场上很多人都拥有“不可替代”的远大抱负,且愿意朝着“不可替代”的目标努力,但是能够达成这样目标的却寥寥无几,问题在于是否有这样的能力。在职场中,主动性是最能体现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的差异的。积极主动的员工才是一个能把任何事都做得圆圆满满的员工,才是老板所器重的员工。当前,各个企业都面临多重挑战,公司可能每分每秒都会有人离开,要想在这场攻坚战中“拉得出、打得赢”,成为“不可替代”,唯有不断加强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同事学,珍惜一切学习的机会,把握一切学习的方式,以工作促学习,以学习带工作,在工作与学习的双重互动中提升自己,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