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流员工找方法,末流员工找借口
⊙优秀员工的核心素质是:当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够主动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责任,找理由为失败辩解。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每一个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寻找那些能够推动企业发展、为企业创造最佳业绩的员工。对于这类员工,企业也会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那么,究竟哪一种员工才是企业最欢迎、最需要的人?在职场中,哪一种员工最能够脱颖而出、快速成长呢?
答案毫无疑问:就是积极找方法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员工。因为只有能够积极找方法的员工才能够为企业更好地创造出效益,才能够更好地弥补领导的不足,成为推动公司发展的关键力量。沈阳鸿达电信公司的业务经理刘杰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代表。
2005年10月,鸿达电信公司发出倡议开展“小灵通租机活动”,公司的一些员工积极响应号召,用汗水和智慧为企业创造了财富。业务经理刘杰就是这次活动中表现最突出的人。
在看到公司的倡议后,刘杰马上开始行动,当天整个晚上都没合眼,他把自己所有的社会关系用笔逐一记录下来,并按亲戚、朋友、同学等分门别类,然后又在每个类别中按A、B、C再进行细分,在每个个体的后面标明就职单位、职务、兴趣爱好,以及对该单位实行营销的成功概率,然后将成功概率在80%以上的个体归为A类,将成功概率在50%~80%之间的个体归为B类,成功概率在50%以下的归为C类。对于B类和C类,他还将每个个体所在单位的决策者以及目前所知该决策者的社会关系统统标注出来,再按成功概率进行划分。对不同单位和个体,他制订了不同的营销方案。
第二天起,他开始对A类个体单位实行有针对性的营销,仅仅一个星期,就签下市人民法院、市国税局等几个大单,共计250余户。一个星期很快过去了,针对A类个体单位的营销行动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然而刘杰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他知道,更大的困难和挑战还在后面。
从第二个星期起,刘杰开始对B类用户实行个性化营销。其实,早在第一个星期,他就在脑海里开始运筹B类用户的营销方案,并进行一些初步了解,还与个别单位达成意向性口头协议。有了这些基础,尽管阻力很大,刘杰还是在第二个星期签下了市农行、司法局及市客车运输公司等几单集团用户,共计200余户。
不用说,剩下的都是一些难啃的骨头了,可谓困难重重,但可能也是刘杰在本次租机活动中表现最为精彩的一章。刘杰有一个多年不见的同学在市印刷厂工作,在他的引见下,刘杰结识了该厂厂长。意外的是,该厂长是个固守传统的“老古董”,始终不能接受小灵通。善用脑子的刘杰在碰了几次鼻子后,买回一本《消费者行为学》钻研。刘杰明白了,对这种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要采用迂回营销的方法。为了进一步加深与该厂长之间的联系并取得信任,他还专门找人请教,上网查找,了解该厂制作工艺的一些基本常识,这样,便不至于在营销过程中时常处于被动局面,缩短“销售距离”。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刘杰得知该厂目前正处于极度困难的时期,于是,他连续几天跟着该厂业务员四处跑业务,尽管没有取得多大成绩,但厂长却被他每天跟着业务员日晒雨淋的精神打动了。租机协议签订那天,厂长佩服地紧握刘杰的双手,发出感叹:在你身上,我看到了新世纪中国电信的品牌理念和精神,感谢你!我们决定租机80台,今天就付款。
在此次活动中,刘杰一个人就创下销售658台小灵通终端的纪录,这个历史纪录是十分惊人的,须知658台差不多相当于整个郊区中心的成果。
一个人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素质是他走向卓越或平庸的分水岭,同样,也是企业区分一流员工和末流员工的重要标准。无数职场的成功案例表明,只有善于在工作中找方法的员工才是现代企业的最爱。一个缺乏创造性,遇到困难不能够找方法解决的员工只会被企业淘汰。
美国MIT多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说:“我们在招人时,如果有人大学毕业时考试成绩全都是A,我们对他不感兴趣。如果有人在大学毕业时考试成绩中有很多A,但中间有两个D,我们才感兴趣。因为往往在大学里表现得很好的学生,与我们一起工作时,表现得并不那么好。我们就是要找由于个性与众不同,在大学学习时并不是很用功的,不循规蹈矩地做事情的那些人。这些人往往很有创造性,对事物很警觉,反应非常机敏。遇到问题,他们往往能够主动思考,找办法去解决它,这样的员工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尼葛洛庞帝所说的这种人就是能够在工作中主动找方法的人,他们是企业发展最需要的员工。如果你想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力量,如果你想在事业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你就应当努力争做一流员工。
2、 运用变通思维解决问题
⊙变通思维能帮助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找到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观点,从而可以随机应变、举一反三。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这个可怜人,这时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就答应了。穷人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些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当然,你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如果这个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这将得到什么结果呢?由此可见,运用变通思维往往能起到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因此,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学会运用变通思维去看问题和解决问题。
哈佛大学的彼得·林奇教授曾给学生出了这么一道思考题:一个聋哑人到五金商店去买钉子,他先用左手做持钉状,捏着两只手指放在柜台上,然后右手做锤打状。售货员递过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指了指做持钉状的两只手指,售货员终于拿对了。这时候又来了一位盲人顾客……
“同学们,你们能否想象一下,盲人将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买到一把剪子?”教授问。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噢,很简单,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子剪布的动作就可以了。”全班同学都表示同意。教授没有否定学生的答案。不过,他明确指出:“其实盲人只要用口说一声就行了。”
其实两个答案都没有错,但学生的回答缺乏变通性。工作中的大多数问题并非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我们应该努力去寻找第二个、第三个……往往,第二个或第十个答案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有效的答案。
变通能力可以让我们的思维灵活起来,沿着不同的方向扩散;可以避免“刻舟求剑”,从多方面选择和考虑问题,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响的新思想、新观点。
应变能力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干工作不能死守教条,要善于变通,用新方式处理问题。
几年前,林峰还是一家建筑材料公司的业务员。当时公司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讨账。公司产品不错,销路也不错,但产品销出去后,总是无法及时收到款。
有一位客户,买了公司10万元产品,但总是以各种理由迟迟不肯付款,公司派了三批人去讨账,都没能拿到货款。当时林峰刚到公司上班不久,就和另外一位姓张的员工一起,被派去讨账。他们软磨硬泡,想尽了办法,最后,客户终于同意给钱,叫他们过两天来拿。
两天后他们赶去,对方给了一张10万元的现金支票。
他们高高兴兴地拿着支票到银行取钱,结果却被告知,账上只有99900元,很明显,对方又耍了个花招,他们给的是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第二天就要放春节假了,如果不及时拿到钱,不知又要拖延多久。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可能一筹莫展了,但是林峰突然灵机一动,拿出100元,让同去的小张存到客户公司的账户里去。这样一来,账户里就有了10万元。林峰立即将支票兑现。当他带着这10万元回到公司时,董事长对他大加赞赏。之后,他在公司不断发展,5年之后当上了公司的副总经理,后来又当上了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