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老祖那里学来了七十二般变化,从龙宫得来定海神针,他的本领神通广大,就连十万天兵天将埋伏下天罗地网都拿他没办法,但唯有唐僧念紧箍咒的时候他最服服帖帖,不敢造次。唐僧什么法术也不会,什么武功也没有,甚至连一只蚂蚁都不想去伤害,但他得到了观音菩萨的独门传授,学会了“紧箍咒”,只此一招,便收服了狂野不羁的孙猴子。
唐僧的“紧箍咒”就是唐僧对付孙悟空的“独门暗器”,也可以叫做一技之长,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取得主动,没有这个不行。古代什么手艺之类的都讲究“压箱底”的绝活,“压箱底”自然不能轻易拿出来,除非是重大的场合或者关键的时刻,也就是说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要靠独一无二的绝招“救救场”。
其实,倒不一定非得练成一种“绝招”,只需要培养一种与众不同的爱好就可以了,平时可能用不着,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就能派上大用场了。这个时候,你也更容易脱颖而出了。
有的人爱下棋,有的爱踢球,还有的爱唱歌,而我却沉迷于——灯谜。其实,我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但都不能持久,灯谜应该是我所有业余爱好中热情最持久的一种。
我的老家福建省漳州市是中华三大“谜城”之一。自小学五年级第一次参加家乡重阳节猜谜活动射中几则,领到几个小奖品时,我就对灯谜产生了兴趣,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嗜好至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灯谜开始有所琢磨。虽还没修炼出什么大成果,但其间的收获亦不小。
高中二年级时,我当选我们中学的延风谜社的理事,开始进行对灯迷正规的系统的学习。那时带我的老师,对灯谜很有研究。我很羡慕他,经常跟他请教一些灯谜知识,不知不觉中,渐渐地爱上了灯谜创作。
上了大学,我还自己创建了一个灯谜协会,班级搞什么联欢会之类的,我就根据班里同学的姓名作为谜底自制灯谜让大家猜,这样也有助于大家彼此之间的相识。
(6)2011年的版本: (3)
但是,学无止境,我还需要让自己的“谜艺”更加精湛。这个时候,图书馆的用处就开始发挥了。于是,有了我在两年的时间里泡在图书馆里对灯谜的学习和整理。最后,我整理了一个书稿:《灯谜文化——最古老、最本土、最有趣的思维逻辑游戏》。遗憾的是,目前这个稿子还一直没有出版的机会。
灯谜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很兴盛,流传至今。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灯谜文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特别是近几年,灯谜失去了80年代的那种狂热,进入一个低潮期。
灯谜无人问津,是有原因的。
现在社会上,人们更多的是追求那些实用的功利的东西。灯谜作为一种影响人的情操和修养的文化,落个“门前冷落鞍马稀”,也是必然。另外,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变化,由思维性转向行为性,越来越多的人主要通过文本搜集、检索、记录来获得信息,接受知识。猜灯谜从一定意义上说,需要思考、琢磨,是一件“苦差事”。大部分人对猜灯谜望而却步。这是社会发展节奏变快的结果。
上班以后,我还一度把灯谜给荒废了。直到去年元宵节,我才发现这个爱好原来可以有这么大的用场。
元宵节有猜花灯的风俗,那天晚上我接到了不少同学和朋友在外地打来的电话,说他们正猜有奖灯谜呢,赶紧把谜面告诉我,让我帮忙猜。我电话里听着他们念,稍微思考了一下就说出了答案,结果竟然都猜中了。我们公司的小区那天晚上也有灯谜会,当时我和同事去凑热闹,竟然猜了几十个。第二天,我尝试着以公司里几位员工的姓名作为谜底,制作了几条灯谜,让大家在休息时猜,结果极大地活跃了气氛,也带动了他们学习灯谜的热情。他们从某种意义上也更加信服我。
更重要的是,在学谜过程中以及在与有此相同爱好者的交往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仅有助于谜艺的提高,还有助于我的发散思维的训练,从而有助于工作中的创新。因此,我对于自己在图书馆里花的那两年学习灯谜的时间并不后悔,要是没有图书馆给我提供这么好的机会,我也不会这么系统地研究这个小“玩意儿”,并且这段经历对我在日后的工作中灵活运用发散性思维以及逻辑推理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每个人的爱好都是不一样的,我的个人爱好是灯谜,也许你的个人爱好是弹琴或歌唱。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多元的世界,竞争日趋激烈,怀揣文凭的人遍地都是,肯定会有他人的文凭比你高,比你的含金量大,但这没什么,文凭不过只是一纸文书,最终决定你命运的还是你的真本领。这些本领中就包含了你的“独门暗器”,就是别人不行你行的技艺。
故事性表达的魅力
有些人喜欢讲道理,有些人喜欢讲故事。如果一个老师走上讲台就讲道理,肯定不容易让学生信服,因为那些大道理可能众所周知;而如果通过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来引出主题,并促使你在思考的同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可能会让你很愉快地接受。
曾经有人问我:“作为一个培训师,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能力?”
我回答:“一是总结提炼能力,二是讲故事能力,这个故事可以是你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但是要通过你的嘴巴描述出来,很自然很舒畅。”
一个优秀的培训师,一定要会“三开”:开心——制造气氛,感染大家,让大家能愉悦地听;开眼——传播知识,让大家觉得增长了很多见识,扩大了视野;开窍——引发共鸣,触及大家内心,达成观点的认同。
那么,要实现这“三开”,最有效的办法是避免一味地说教,而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把道理融合入其中。
这不是我个人的观点,很多成功的案例都告诉我们,会讲故事的人,就更容易脱颖而出或者获得更好的成功机会。
“19××年×月×日晚7时,我写完最后一篇工作日志,关紧厂房里的最后一扇窗,窗上有一小片白灰溅上的印迹,我用指尖点了一点口水将它擦掉了。我明天要去一个新的公司上班。”
这不是工作日记,这是一位求职者向美国某跨国公司应聘时写的简历的开头。这个流水账式的开头,使他得到董事长的钦点录用。该公司以严格的现场管理著称,最需要的正是这种工作严谨的生产工人。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用故事诠释你的优点,比用一百个华丽的形容词来修饰更具冲击力。
“如果你想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请用具体形象的故事来说话。”这并非我的突发奇想,而是另一位求职者的忠告。这个求职者现在已是一家出版社的英文编辑。他去出版社应聘时,社长请他作自我介绍,他没有过多地讲自己的业务能力,而是讲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说他还在上大三时,看到某本英语杂志上有一篇文章的翻译存在一点小问题,出于对杂志的喜爱,他给主编写了一封信,指出错误,并提供了自己的译法,半个月后,他收到了主编的回信,主编对他的意见表示感谢,并赠给他一本翻译小说。讲完这个故事后,社长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说道:“你说的杂志是本很不错的杂志,我也很喜欢。好了,回家等通知吧!”没过多久,这位编辑被通知上班了。这个编辑为什么会成功呢,关键是他用故事诠释了自己的优点——爱较真,这正是编辑应当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啊。
有人哀叹自己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却从不检讨自己是否用最佳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长处。很多千篇一律的求职简历总是讲自己学了什么专业,拿过什么学位,干过什么工作,得过什么奖励,然后再来一番豪言壮语,无非是说吃苦耐劳是他的本性,要干就干得最好是他的做人理念等等。这样的求职者并不是没有自己的长处,但因为没有用最佳的方式展示出自己的长处,而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赋予“讲故事”这么重大的意义,听起来匪夷所思。然而实际中,很多杰出的领导人和大师级的人物都是讲故事的高手。人们之所以愿意追随他们,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善于运用蕴含深刻寓意的故事与人交流,让你感受到一种智慧,震撼你的心灵。因此,“讲故事”绝对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对一个事实的形象描述。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感受一下,比如我们要告诉一个人不要养成坏习惯,因为坏习惯会影响他的一生,如果用常规的方法,他一定会不耐烦,我们可以讲一个故事:
父子俩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父亲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而改掉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做好沟通是从事管理工作的基础,而会讲故事则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沟通能力。也许是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太多的说教,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开始厌腻严谨的道理,一是不爱听,二是听了也不往心里去,因为你实在很难给别人讲出一点什么新意来。而讲故事的沟通方式则很少会直接告诉你什么道理,它需要你自己去感悟,让你似乎听明白了什么,让你若有所思,相对于平常严谨的语言交流,讲故事是一种更有穿透力的交流方式。
从现在开始,锻炼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吧。
讲笑话也有学问
讲一些无伤大雅的笑话,可以调动大家的情绪,增加生活的乐趣,它就像“润滑剂”一样,能调节人际关系,为你赢得好人缘。在聚会上,恰到好处地讲个笑话,就好比是开胃菜,能活跃气氛。因此,平时多留意一些小笑话,这会为你在与人交流时增加谈资。
西方世界把“舌头、金钱、原子弹”列为三大武器。科技的发展,不仅使得面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了,电视、广播、电话等现代设备的出现也对人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人们就无法适应这种信息社会的生活。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不仅仅是只会“默默”耕耘的黄牛,还需要我们成为能说会道的百灵鸟。
有的人之所以不重视自己的口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天生嘴笨,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其实,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后期训练得来的。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要成为演讲家,需要进行专业刻苦的训练,但是让自己口才好起来、舌绽莲花却是正常交际必需的,而其中一个简单的技巧就是学会讲笑话。
几年前,我读过一个笑话,觉得挺有意思,曾经一度把QQ名改为“阿土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