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正确才能一路高歌
毕业后5年是人生最有创造性的阶段,大部分人要经历人生很多选择:从校园到社会,寻找工作;从单身到结婚,建立家庭。一个智慧的选择胜过千万个盲目的打拼。决定性的选择需要果断和勇气。这果断和勇气,有猜测和赌博的成分,但更多的来自智慧的判断。在人生的这个关键时刻,审慎地运用你的智慧,做出最正确的判断,选择属于你的正确方向,在以后的岁月中才能一路高歌、突飞猛进。
不要当无梦、无痛、无趣的“橡皮人”
流水线生产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却降低了人们对成就的感受和追求。部分职场人经过几年的打拼之后,变得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犹如“橡皮”做成的,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毕业5年的人,千万别当“橡皮人”!
“橡皮人”,这个20多年前由王朔创造的新鲜名词,如今再一次成为网络热词。前不久,《新周刊》做过一个关于“橡皮人”的专题策划,对“橡皮人”的定义是: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人。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对473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0%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职场橡皮人”,其中14.2%的人表示有“很多”,41.8%的人表示“比较多”。参与调查的人中,“80后”占49.5%, “70后”占34.0%;80.3%的人是职场人士。
“橡皮人”,与其说已成为一种职场状态和生活状态,不如说更是一种社会状态。 “橡皮人”为何无处不在?
它反映出一个社会问题。这是一组很容易解读,也很少会有人提出质疑的调查数据。因为这些数据,真实得如同我们亲身参与了这样一次调查。
调查显示,77.4%的人认为“橡皮人”出现的原因,是自己“无力改变现实”;73.0%的人认为是“升职无望”;69.9%的人选择“对工作丧失兴趣”;52.9%的人表示是“办公室政治的影响”;38.5%的人表示人们“过于注重追求财富地位,忽略内在精神追求”。
美国作家格林写过一篇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讲一个建筑师功成名就后身心俱疲,最后只有逃到非洲森林。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随后提出了“职业枯竭”这个概念,这似乎类似于“橡皮人”的病症?情绪枯竭、才智枯竭、生理枯竭、价值枯竭,既无人性化,也无成就感。
日复一日,这种情绪会渐渐转化成一种日常的、见惯不惊的生活状态:对工作丧失热情和创造力,反正那就是一份仅能勉强糊口的差事而已;对未来不再憧憬,反正能在这个城市安身立命已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对生活没了知觉,包括对美食、旅行、音乐、电影失去热情和好奇,忽略和淡漠一切美好而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甚至对人际关系充满了焦虑和敌意,可能会因为一个职位升迁的机会,你最信任的同事与你的关系变得微妙和紧张;手机里存了上百个电话号码,你痛苦时想找个人说说话,电话却不知道打给谁;和一帮人经常吃吃喝喝,称兄道弟,但某天开口借钱,所有人都像突然“失踪”了……
在彭浩翔的《爱的地下教育》一书中,有四川省雅安市的学生写信给他,问:“我活得很累,还能实现梦想吗?”彭浩翔给出了一个也许同样适合我们的回答:“人生过了三十,就有别的看法。生命中许多时候,有许多事情,不能成全,何不站在另一个角度,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们一生中可能会遭遇发展的瓶颈。但在瓶颈处,我们可以重新认识自己,补情感教育课,培养爱的能力;我们可以认真审视生活,重温亲情与友谊,拾回为追逐成功而放弃的事物,懂得珍惜。
如何让自己对生活充满期待,不当“橡皮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现状:
一、对工作保持好奇心,培养开拓能力。千万别对任何东西都失去兴趣,放下工作,搞个联欢聚会,让同事关系和朋友情谊使你不能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
二、绝对自信但不盲目自负,全面认识自己。不要总躺在过去的成绩和经验上,活到老学到老,虚心努力才能有成功时的成就感。
三、给自己树立清晰的职业目标。通过详细全面的职业分析与规划,从新的工作目标中去寻找工作的乐趣,每天都有进步、有收获,以积极的心态融入企业氛围中,找到新的突破点。
四、要与外界沟通顺畅。我做得最多,成绩最好,效率最高,可是升迁的总是别人,我的创意不错,可是却被别人利用了……职场的确不是一个公平的环境,也没有绝对公平的存在。我们要做一个能与世界进行开放交流的人,不仅会拥有自我学习能力,还将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将能发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丰富多彩,重拾自己的生命激情,你的世界将与别人不同!
早醒悟,早成功
同样是大学毕业,同样是风华正茂,刚开始一两年没觉得有什么不一样,都是职场“菜鸟”,都经历着迷茫与困惑;然而5年后,他们之间的距离就会逐渐拉开,这个跟其在毕业后这5年培养起来的心智成长度和心灵成熟度等不无关系。
“白天图生存,晚上谋发展”是我的生活信条。
“年轻人累不死,但会闲死”是我的口头玩笑。
这不是疯狂,我的确总有一种危机感,觉得生活在一步步推着我往前走。
我曾经看到一个报道说,李嘉诚和他的儿子在一家餐厅用餐完毕时,李嘉诚给了20元小费,他儿子给了200元小费。有人问李嘉诚:“你儿子都给了200元的小费,你才给20元,对此你有什么想法?”李嘉诚回答道:“我没有想法,因为我没有一个有钱的老爸。”
“没有一个有钱的老爸”,多么睿智的回答!这也是我把自己推着一步步往前走的主要原因。其实,90%以上的人都没有有钱的老爸,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打拼。靠我们自己努力,让心智得到成长,让心灵得到成熟。
毕业后这5年,我们当中绝大部分人都会经历人生中两个最重要的转折:从校园到社会——参加工作;从单身到结婚——建立家庭。进入职场与建立家庭,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转折,也是贯穿一生的主题。能不能处理好这两个转折,能不能做好两个选择,关系到你是否能成功与幸福。
把人生比作球赛,那么,从出生到发现生命意义之时相当于人生上半场,40岁左右、发现生命意义之时直到死亡相当于人生下半场。如果我们说观山阅水、天人合一是中年人生的追求的话,那么改天换地、气吞山河则是上半场青春岁月的主题。人生上半场培养起来的思维方式与工作习惯,将决定其在下半场能否领先于别人。
要知道,人生上半场会比你想象中结束得早!毕业后这5年决定你的一生!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人生上半场太“闲”,下半场会被“嫌”!
人的一辈子,在求学阶段时,尚未完全成熟,生活来源依靠父母,命运的选择权基本掌握在父母手里;退休以后逐渐步入老年期,要依靠子女或社会,命运的选择手杖开始交给子女或社会;中年时期可谓“刀枪不入”,价值观与世界观已经定型,基本很难改变;毕业5年之后则是一个人的角色变化最多的时期,面临着晋升加薪的职业发展需求与家庭角色的变化,基本没什么时间与空间让你进行人生的思维锻炼与能力提升。
那么,这样看来,只有30岁前的几年也就是大约毕业5年内这段时间是你能掌握自己命运的选择权与发言权的。在最能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候,如果不好好把握,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我跟一位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时,她一听,就开玩笑说:“哎呀!那我这一生就完了!”我赶紧跟她解释:“不会,只要你醒悟得早,人生永远没有定局。”
毕业5年决定你的一生,不是说过了这5年你的人生就定型了。我想表达的是,在这5年里,你信什么、要什么、想什么、学什么、靠什么、做什么,会影响到你以后的人生道路。如果你想让你的人生等到35岁再来改变,那就相对晚了一些。
高度决定视野,角度决定方向
如果你站在较低的位置上,就很容易被各种事物错综复杂的表象所困扰,你往往会觉得处处都是问题,处处都有困难。高度决定视野,角度决定方向。站在高处,找到正确的方向,你就离成功近了。
不知道你是否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都是以青藏高原作为源头?
从青藏高原流下来的河成千上万条,为什么绝大多数河流着流着就没有了,只有长江和黄河最终形成了两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能流入大海?
地质学家和科学家给出这样的答案:只有这两条河发源的高度和角度不同。
高度比别人高会导致什么呢?会导致这条河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落差大,水的落差大就会形成较大的势能,导致水流的速度大。也就是说,大江大河之所以常流不息,就在于其发源地有足够的高度,高度产生足够的势能,带来奔腾向前的速度。所以,高度决定速度。
高度决定视野,这是显而易见的。当我们站在高山上,俯视山下之景,那广阔的视野使我们为之陶醉。但这只是浅层次理解上的高度决定视野。我们应该更加深入,这里的高度可以是思想的高度。
那么,河流发源的角度不同将会导致什么不同?
假如有3个人选择不同的方向花费10个小时向远方走,从同一个起点向不同的方向走,看他们每个人能走多远?你沿着45度的方向,他沿着90度方向,另一个人沿着135度的方向。
每个人选择不同角度将意味着他遇到困难的性质和大小是完全不同的:你在45度的方向可能遇到一条高速公路,一马平川;他在90度的方向可能遇到的是几座高山;另一个人在135度的方向可能遇到的是几条大河。不同角度上行走的人得付出不同的努力和时间来克服道路上遭遇的不同困难,也就意味着3个人在不同角度上10个小时内能行走多远。所以,角度决定长度。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就在关键时刻调整了角度,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杨振宁在大学期间正是战争时期,他所在的西南联大为避战乱搬到了云南,所以实验器材缺乏。杨振宁因此缺乏物理学实验经验。他到美国之后就主攻实验物理学,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动手能力太差,于是在导师的帮助下,他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理论物理学。最终他在理论物理学上的成就使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所以当我们迷失方向之时,调整角度会让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每个人都想成功,并为此进行了艰辛的努力,但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慢慢就变得平庸了?因为,他们缺乏高度和角度!有这样一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