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油飞机上坐着熊 (2)
美俄关系的演变就是很好的例子。曾几何时,身负巨额外债,可谓内忧外患的俄罗斯,不情愿地对美国人笑脸相迎。精通“柔道政治”的普京总统很清楚韬光养晦与复兴俄罗斯的关系。在缺乏底气的时候,他宁愿以退为进。
当然了,普京也还是应该“感谢”布什政府,正因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等一系列与石油天然气产地息息相关的问题的涌现,使得这些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急剧恶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油价的节节上扬。
就连美国媒体都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普京坚定不移地大打能源牌,而俄罗斯也因为油价上涨获益颇丰,使得经济底气越来越足,政治上的调门也便强硬了起来。而事实上,在美俄结构性矛盾之中,能源问题也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实,在普京之前,前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政府也曾因油价飙升而获利。
1974年,前苏联因阿拉伯的石油禁运而积累了历史上数量最多的硬通货。这如同及时雨一般。要知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在1972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致力于进口国外的粮食以避免国内饥荒。1973年之后,前苏联时来运转,也有了抗衡美国的底气。一直到里根上台,华盛顿都能感觉到莫斯科的咄咄逼人。
不过,勃列日涅夫也犯下了很大的错误。由于困难离开得太快,前苏联领导层一段时间内都陶醉在石油的优势中,从而错过了建立更有弹性的经济的机遇。这一点,与斯大林有天壤之别。后者在“二战”之前,借助石油带给前苏联的时间和机会,迅速地发展起了工业,使之不久便成为超级大国。
熟稔历史的普京当然意识到了这些。在油价飙升的日子里,俄罗斯政府在努力恢复国家的经济活力,对外,则重树强力形象。这其实也是让华盛顿感到压力和不快的原因所在。
送走了前苏联,美国不希望迎来又一个超级大国。
作为柔道高手,普京充分利用了华盛顿暴露出来的种种弱点和战略机会。
对与美国不睦的国家,俄罗斯很巧妙地通过能源和外交等手段加以联系,从伊朗到叙利亚,从委内瑞拉到古巴,都合作得不亦乐乎。
看看这份名单,就知道美俄关系的“脆皮冰棍”的本质了:我的敌人,都是你的朋友,你说这关系能踏实得了吗?
其实,这也是普京不遗余力地整治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根本原因:美国越爱你,我越要整死你。
知道普京在俄罗斯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吗?因为对比无处不在。
在经历了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时期的政治变动后,人们在普京身上见到了一颗年轻、自信的心,他不但未被任何东西玷污,而且不怕承担责任。
普京的出现是恰到好处的:他展现的品质正是人们很想在国家领导人身上见到的那些品质,而且人们已经渴望很久了——那就是决心和强硬态度。
而普京在车臣问题上,在惩治寡头问题上表现出的坚决与执著,更是深深地吻合了俄罗斯民众的情绪。
这也是普京要将惩治不法寡头进行到底的根本原因,只要民众顶,美国怎么反对也没用。
2011年2月,在柏林电影节上,一部由俄裔德国导演西里尔?图希执导的,关于被囚的俄罗斯石油公司尤科斯前老板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的纪录片《霍多尔科夫斯基》意外大热。
但这却无助于改变霍多尔科夫斯基所处的窘境,因为就在此前不久,俄罗斯法院对仍在服刑的霍多尔科夫斯基追加第二刑期。在牢里待了8年的他,至少还得再服刑6年才能出狱。
看到前油王的惨景,远在英国的另一个石油大亨阿布也许会庆幸自己用大把钞票打造出来的切尔西队已经成为绿茵场上的航空母舰,而他此前对普京的帮助也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克里姆林宫铁拳的击出。
与尤科斯老板不同的是,阿布的明智之处就在于,他懂得权力与经济之间的微妙关系,能够不动声色地与莫斯科保持着某种平衡关系。
事实上,尤科斯及其老板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命运在他们过深地涉足政治之时就已经注定了。
一个为霍氏忽略但却是十分重要的细节是,在上台伊始,普京就曾承诺,“将把寡头作为一个阶级清除掉”,并下决心要结束以商人控制克里姆林宫为标志的叶利钦时代。
在目睹了叶利钦时代的混沌局面后,普京不希望这种“企业寡头”参政,搞乱俄罗斯的政治态势继续下去,同时他也担心迟早有一天这些寡头会联合起来与克里姆林宫作对,这也使得他在入主克里姆林宫后,就努力使那些企业寡头远离权力的中心。
但应该做的事并不等于是需要马上做的事。
普京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很清楚稳定对于后叶利钦时代的重要性,清楚地知道民众需要什么,这使得他并没有立即展开全面的反寡头运动,而是借鸡下蛋,先搞好国民经济再说。
为了稳住这股一时还惹不起的政治势力,普京在2000年与大多数寡头达成了一项不太情愿的互不侵犯协议。
喜欢柔道和击剑的普京,非常懂得时机的重要,知道在最合适的时机出手。
一边在看着寡头们蹦跶,一边做大着俄罗斯经济,普京并不急着下手。
像精明的猎人一样,普京只是在等待一个最佳时机。
这样的时机没过多久就到来了,当然也少不了美国的功劳——伊拉克战争催肥了油价,也帮助俄罗斯人鼓起了腰包——待到俄罗斯经济迅速复苏,普京本人也因为将俄罗斯从贫困潦倒变得持重甚至受人尊敬而受到广泛赞誉后,普京才以尤科斯为突破口展开对寡头的围剿。
这是一种风险最小的做法,尽管还是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的质疑,但至少是在国内,普京继续保持着稳定的高支持率,而且在加强了权力的同时,也对净化经济环境起到了一定作用。
而拿霍多尔科夫斯基开刀,还有着政治上的考虑。
还是在入主克里姆林宫后,普京就在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不被寡头或者说权贵集团“绑架”。事实上,在他此前的叶利钦时代,寡头们不仅控制了本国一半以上的经济,还操控了俄罗斯政治。
1996年,正是俄罗斯最有钱的一些人,出钱帮助叶利钦赢得了选举。作为回报,这些人得到了极大的政治回报。尽管此后叶利钦逐渐往回收权,但他们通过帮助叶利钦女儿成为俄罗斯女首富而继续把控着克里姆林宫的政治脉搏。
对此,俄罗斯前副总理叶戈尔?盖达尔曾感叹道:“在巅峰时期,他们中有7至10人是真正有能力左右俄政府的人。他们可以随意撤换总理,推行任何一项他们希望的经济政策。”
换句话说,如果当初他们知道普京是这样铁腕的,不能被他们收买和控制的人物,可能早就拼命拦住普京的上升之路了。
这有点像一百年前的老罗斯福。当时,他的政敌以为让他担任副总统就可以架空他,没承想,总统遇刺,老罗斯福提前上位了。没过多久,罗斯福就如期地将这些人拆得七零八落。
可以说,普京在接替叶利钦之时,就等于敲响了霍多尔科夫斯基们的丧钟。
普京从霍多尔科夫斯基开刀,也和能源界“店大欺主”有关。
由于俄罗斯是一个能源大国,能源界不可避免地有着较大的政治和经济话语权。当时的情况是,俄罗斯的八大能源联合企业控制着俄罗斯最大的64家私营公司,一旦这些公司做大的话,他们就很有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对其他的经济领域进行干涉,甚至干涉政务,从而影响政权的稳定。
最让克里姆林宫难以接受的是,随着实力在倍增,能源寡头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生活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开始跃跃欲试,并悄悄地跨过约定的“边界”。
什么边界呢?
还是在1994年至1995年的私有化时期,克里姆林宫和那些在前苏联的废墟上非法敛财的商人之间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协议:当局答应对这些人的财富来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这些人必须保证不介入政治。
而在1997年,叶利钦还与那些帮助他上位的寡头达成了君子协定:你们赚你们的钱,我当我的政,互不干涉。
普京掌权后,也与这些寡头达成了互不干涉协议。
等于说,每隔3年,克里姆林宫就重申了一下与寡头们的政治边界。但遗憾的是,尽管“三令五申”,寡头们却并不理会,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地“撞过南墙”。
有人嫌菜汤太稀,有人嫌钻石太小——这是俄国民谚对社会不公的写照,也是对有钱人得寸进尺的讽刺。
问题是,贪婪是没有尽头的隧道。
环境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理想。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的童年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前苏联工厂的红色经理——企业中的首席执行官,这意味着他能够获得一个幼童心目中的尊重和特殊权力。
在前苏联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的条件下,这些“尊重和特权”都极为具体和形象,它可能意味着面包和牛奶,也可能意味着轿车和大房子。另一面则是没有尽头的排队购物和各种分配票据。而经过一番努力,外加乱世的激荡,霍多尔科夫斯基还真的超额完成了任务。
但梦想是会“升级”的,霍氏终究没有满足于儿时的向往。
在成为俄罗斯首富后,霍多尔科夫斯基的野心也开始膨胀,不仅表示出强烈的从政欲望,还出资帮助一些与当权者竞争的改革派政党。他破坏了“规矩”,也由此成为了惩罚对象。
对于普京,霍多尔科夫斯基明显有些低估。可能是叶利钦时期总理换得太勤的原因,尽管普京在车臣问题上表现扎眼,但霍多尔科夫斯基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即便是普京当上了总统,霍氏还是觉得钱比权大。但问题是,他这次遇到的,可是一个狠角色。
在残酷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低估对手往往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且大多无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