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草准备,早已通知地方,并已经安排督运,现在,又派出河北转运使与陕西北路转运使分掌东、西两路转运使事。山西,居于河北、陕西之间,这样部署,考虑到运输线路最短,可以快捷调运。太宗对粮草有足够重视。他在后来御驾亲征时,在河北邢州(今河北邢台市),认命唐州(今河南唐河县)团练使曹光实到陕西去转运当地粮草。曹光实想到疆场效命,对太宗说:“臣愿提一旅之众,奋锐先登太原城。”太宗说:“军用资粮事大,足够你展示自己本事了!”
更重要的是,太原与草原之间,石岭关一带,必须派出得力将军,阻断可能的契丹来援。赵炅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云州(今山西大同)观察使郭进。
太宗赵炅从公元976年执政,到997年病逝,二十一年间,总与契丹发生战事数十场,互相间各有杀伤,按战例统计,宋师赢得多,输得少,但“高梁河之战”和“岐沟关之战”两场战役宋师吃亏较大,让大宋君臣意识到问题的严峻。这数十场战役,是中国史上意义重大的“澶渊之盟”实现之前必要的前奏。之所以有“澶渊之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双方都深入骨髓且不无悲哀地认识到,谁也无法吃掉谁。在这个基本“共识”面前,双方有了向着“和平”趋近的主动性。各自都有了“求和”的真诚意愿。宋太宗与契丹多年征战,等于在为后来签署“澶渊之盟”的宋真宗“做工”。
但在“共识”来临之前,战争无法避免。
“惟有战耳”
就要到来的“石岭关之战”,是太宗朝与契丹之间的第一场战争。
这是大宋平北汉战争的组成部分。
太平兴国四年(979)正月,大宋名将郭进大败契丹。
郭进是北宋名将,参与多次战役,几乎无败绩。他是少数御下严厉,而又懂得节制、有名士风范的将军。当初,他镇守边防,赵匡胤给他派遣士卒时,对士卒训话就说:“你们到了郭帅那里,可要恭谨守法啊!我这里,可以原谅你们,到了郭帅那里,犯了法可就没命了!”五代以来,郭进是少数最富荣誉感、责任心,并带兵有方的优秀军人。
话说契丹,闻听大宋在部署北伐,耶律贤不禁长叹道:
“耶律呼图真能料事!朕与韩匡嗣虑不及此啊!”
在耶律贤看来,伐北汉,即等于伐契丹,也就等于撕毁了契丹与大宋多年以来心照不宣的“和约”。于是,他派出了使者到东京汴梁,来质问太宗:
“何名而伐汉也?”你们以什么名义讨伐北汉啊?
太宗赵炅这时不失时机地说出了一句铿锵名言:
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和约如故;不然,惟有战耳!
河东悖逆天命,理当问罪。如果你们北朝不来援助河东,大宋与契丹的和约一如往日;如果你们援助北汉,没有办法,那就只有一战!
太宗这句话,与当初后晋景延广“十万横磨剑”论一样,都彻底激怒了对方。从此,终太宗一朝,没有与契丹恢复和约;乃至于到了太宗晚年,感到不仅战胜契丹无望,收复燕云十六州也无望,开始主动向契丹求和时,契丹也没有答应。契丹与大宋的“睦邻友好”,要一直到宋真宗时代,“澶渊之盟”才开始。
与景延广不同的是,景延广是一时大言,事实上并无底气自信;太宗伐北汉,则准备了三年时间,有非同寻常的自信。
公元979年,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太宗在长春殿宴请北伐将帅,亲自向潘美等人授以战争方略,告知潘美等先行出发,御驾将随后亲征。当时,太祖时擒住的南汉国末帝刘、太宗时归顺的漳泉藩帅陈洪进、吴越国王钱俶,都在座。刘嘻嘻哈哈地说:“朝廷威灵波及远方。四方僭窃的割据之主,今天都在座中;等到早晚平定了太原,刘继元也到了。臣刘乃是座中最早来朝的人物,到了那一天,愿意拿着木棍作为‘权杖’,充当各位‘降王’之长。”一番话说得太宗赵炅大笑起来,给了他不少赏赐。
宴后,潘美率久经演练的宋师,在初春的寒气中,浩浩荡荡开出东京汴梁,北上,兵马雄壮。
大宋伐北汉的统一战争开始了。
赵廷美不做“留守”
宋师正月北伐,二月,北汉又到契丹请援。此时,契丹已经得到太宗“惟有战耳”的刺激,也正在做着援汉的准备。
契丹国内一直施行“一国两制”制度,南部由南院也称南府管理,多施行中原汉人制度;北部由北院也称北府管理,多施行草原契丹制度。接到北汉请援报告后,耶律贤即组建了以南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也即总司令的援军队伍。同时,又派出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带领所部,为后续部队。契丹的队伍声势不小。
太宗赵炅在潘美之后,率部亲征。
皇上出行打仗,首都要有太子或最亲信的人物“留守”也即“监国”。当时按照“金匮之盟”的逻辑,太宗之后,应该是太宗的兄弟赵廷美做国君,于是,太宗就指定赵廷美执掌京师“留务”。赵廷美当时的职务职称是开封府尹,东京市长,封秦王。府中就有一位判官名叫吕端,闻听消息后,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赵廷美说:“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秦王您处于亲族贤人之位,应当做出表率:扈从主上亲征。如果留下来掌管监国之任,不符合大义。”赵廷美认为吕端说得对,就主动上表请求跟随大军北行。
赵炅答应了兄弟赵廷美的请求,改派宰相沈伦为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宣徽北院使王仁赡为大内都部署。
吕端这一建议得到了赵炅的赏识,在后来的日子里,吕端成为太宗一朝的名相。提升他的时候,有人认为“吕端糊涂”,太宗说出了那句名言:“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考吕端生平,他确实做了几件“大事”,对安邦定国发挥了了不起的作用——尽管,这几件“大事”看上去不那么起眼。这是后话,书中自会讲到,这里表过不提。
太原外围攻防战
太宗车驾离开汴梁,五天后,到达黄河口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
此地,有个地方小县城的文书小官在道路旁向太宗献书。太宗见他署名“宋捷”,不禁心头一喜,感觉讨了个吉利彩头:宋捷、宋捷,宋师大捷嘛!于是提拔他做了将作监丞,这是朝廷负责建筑和各类宫廷艺术品用度的官员。宋捷先生很有可能借自家姓名来撞运气,史称“以姓名盗爵禄者也”,用姓名来盗取官爵俸禄的人啊。大战在即,“宋捷”算是好兆头,太宗喜欢。
到了三月初,潘美大军在部署包围太原城时,太宗大驾到达了河北境界。潘美施行了“蛙跳”战术,越过北汉南部若干据点于不顾,直接进驻太原城下。太宗则替潘美做扫清太原周边的工作,组织了一场场小型战役。
在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驻跸时,太宗派出大将去攻取隆州(今属山西祁县)。此地在太原南一百五十里,地势险峻,是北汉抗拒大宋的南大门。隆州破,太原南部无险可守。北汉仗恃着隆州要塞,试图遏制南师北进。但潘美大军径直绕过此地,直扑太原时,此地守军未敢出城拦阻。太宗到达河北后,即传令大将将此地包围,等于在太原之外,另辟战场。这一支围军的主要任务就是看住城中北汉兵,免除潘美后顾之忧。
但隆州南一百六十里还有一个沁州(今属山西沁县),也是北汉安插在河东的一处战略要塞。此地虽然不大,但一旦动起来,也有摇撼大宋围军的可能。太宗也没有给北汉这个机会,同时派出将军远远地将沁州围了,不得令其出城。
不久,又派出河北大将分兵进攻盂县(今属山西阳泉)。此地在太原东偏北约一百五十里,是北汉重要的东大门。
太宗从汴梁北上,在河北镇州,与太原东西相望,遥控全局,战略部署非常完美。围攻隆州,等于给了太原一个直击态势;围攻盂县,则等于给了太原一个右手勾拳的态势;围攻沁州,则相当于补充力量,连环直击,让北汉这些零星的防地成为待剔的死子。整体上,太宗摆出的是一个钳形攻势,逼迫太原龟缩城内,不敢略动——无论实动、佯动,太原都没有机会了。
但石岭关那边出现了状况。
原来,太宗担心郭进独立支撑打援任务,有凶险成分,就再责成时任汾州防御使的田钦祚支援郭进,也屯兵于石岭关附近做郭进的护军。但是此人与郭帅不睦,当敌人来时,他竟闭关自守;敌人撤退时,他又不追;还积蓄军用物资,大有谋利的倾向。郭进几乎无法与他配合。田钦祚的部下向太宗打了小报告。太宗下诏组成前线军事法庭审查此事。田钦祚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但太宗还是采用了优容政策,没有动用杀罚手段,只将他斥责一顿,改领睦州(今属浙江淳安)防御使,尤为失策的是,居然要他继续护军,与郭进同守石岭关。
石岭关大捷
幸亏郭进有江海气象,更有战神风采,静如林立,动如山倒,敌兵不接触,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一旦接触,郭进出手极快。在通往石岭关的路上,一个叫西龙门寨的地方,郭帅重创了北汉守军,擒获千余人,并将这些俘虏送到太宗所在的行营镇州。
这时候,契丹加大了支援力度。耶律贤一面派出北院大王等人增兵戍守南京(今北京),一面动员了山西北部,也即当年石敬瑭出让的大同一线武装力量,增援北汉。而先头部队,由南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的契丹劲旅,已经到达石岭关附近,在一个叫白马岭的地方,遇到了一条山涧。
郭进大兵也已经到达此地。
涧水不深,耶律沙与郭进隔涧相望,互相看得见各自的旗帜。虽然各自都有心理准备,知道此地将有战事,但两彪军马蓦然撞见,还是有了大战前的紧张。耶律沙乃是契丹总领南院事的大臣,做事稳重,他见郭进旗帜严整,兵马雄壮,而且漫山遍野,随着草原骑兵的两侧展开,郭进骑兵也在两侧迅即展开。耶律沙担心不能迅即取胜,想与后面即将到来的耶律斜轸会合后再战。但跟从他一起来的枢密副使穆济、冀王塔尔等人,求功心切,认为“急击之”比较好。耶律沙犹豫,又没有理由否定他们的意见,于是同意。
塔尔等人于是率领先锋部队开始渡涧。
骑兵在涧前空地迤逦伸展,而后响起了呜呜的号令,牛角声壮。骑兵开始冲锋,马蹄溅起的水花在初春的空气中飞舞。弯刀在半空中挥动。骑兵后面是呐喊着的步兵,长枪大戟,金属相撞,石岭关山鸣谷应。
令耶律沙惊异的是,郭进大军如数万尊石雕,冷冷地,一动不动。他稍稍勒住马缰,滞后观察。
这时候,契丹数万铁骑已经冲锋到了涧水之半。郭进发出了迎击的命令。只见大宋这边石雕般的兵马忽然发出震天撼地的吼声,迎着半渡的草原兵,山一般碾压过来。郭进率先刺入敌阵。
后面的事就简单了。契丹猝不及防,所见到的宋师瞬间爆发出来的士气,不可阻遏,于是在稍稍出现的一点犹疑惊恐中,士气顿衰。当草原兵返身逃跑时,宋师有了切瓜削菜般的快意恩仇。
契丹兵一时大败。冀王塔尔战殁,大将图敏战殁,将军唐古战殁,塔尔之子华格战殁、耶律沙之子德琳战殁……
耶律沙急忙组织督阵,但郭进大兵已经推进到涧边,甚至几次将耶律沙围住。紧急时刻,契丹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后续部队到达,迅即组织弓箭向胶着中的宋师射击。郭进一面组织反射,一面指挥部队撤离,退回到涧水之南。回顾涧水,已被血液染成红色,到处是契丹兵尸体。史称耶律沙、穆济等“仅以身免”,勉强活着逃出了战场。
这时巡逻兵来报,捉了北汉派出的细作。郭进将搜出蜡丸打开看时,原来是北汉送给契丹,告知“守城待援”的紧急请求。
郭进一面向太宗赵炅汇报石岭关捷报,一面将北汉细作派人押赴潘美围城部队。在城下,宋师向城头呼喊,在北汉守军的眼皮底下,将细作斩首示众。史称“城中气始夺矣”,太原城中见援军迟迟不到,派出去的细作也被擒杀,“誓死守卫”首都的士气因此开始衰落了。
与此同时,太原周遭也不断有州郡被宋师攻克,没有攻克的,也被看住,无法出城“勤王”。
太原大城被潘美十几万大兵围得密密匝匝,契丹援军被郭进布防得法的骁勇阻遏得寸步难行,诸州郡被太宗派出的宋师看守得水泄不通,眼瞅着北汉已经岌岌可危。这时北汉主刘继元的驸马都尉卢俊,在三百里外的晋北代州,获悉太原城危,于是主动派人驰往契丹告急。但史称“辽人败衄之馀,不能再发兵救”,契丹石岭关以及诸州不断遭遇败绩,暂时没有能力再派兵救援。
太宗在河北镇州,了解到战役形势后,开始向太原这座困守中的孤城进发。
镇州到太原,要翻越太行,近五百里山路,从四月壬戌日到庚午日,太宗一行走了八天。一路上,不断有捷报传来。
北汉有“鹰扬军”,被宋师击破。
骁将解晖
一向与中原来往不多的夏州(今属陕西靖边县)节度使,党项人首领李继筠,派遣两位刺史,带领蕃、汉大兵,列阵渡黄河,攻略河东辖境,以此策应大宋讨伐北汉,史称“以张宋朝军势”,以此来扩大宋朝讨伐军的势力。
太原西北四百里的军事要塞,北汉固守多年的岢岚军(今属山西忻州),被折御卿攻克,擒获守军大员。随后又南下,攻克太原西北二百多里的岚州(今属山西吕梁县),在此地擒杀北汉一位刺史,活捉一位节度使。
折御卿乃是府州(今陕西府谷县)观察使、永安军(治所在府州)节度使。折家世族,为后周时晋北大户。折、佘音近,后世小说家言称为佘氏,为佘太君家族原型。折家在太祖时归附大宋,镇守北疆,多次击溃契丹,乃是宋初名将。
包围多日的隆州,也被攻克。
破隆州的宋师司令是骁将解晖。
征北汉之前,太宗令他在太原南部泽潞地区筑城,作为看守北汉的军事要塞,城成,取名“威胜军”,就以解晖为威胜军节度使。史称此人“鸷猛木强”,像鹰隼一般猛烈,像木石一般刚强。每次受诏征伐,解晖都战斗在最前列。一般人看着害怕、忧虑的战局,在他看来很简单、很容易。他浑身都是创伤,从太祖时起就屡立战功。
解晖的父亲就是军人,后唐时西征蜀国阵亡,当时解晖年纪尚幼,但那时即立志:成人后要做军人,为父报仇。后晋时,解晖投军,跟着石敬瑭攻击叛臣安重荣,曾领精兵百余人,夜袭屯驻数万大兵的敌军营栅,在敌军看来,夜色中来袭的这一伙骑兵,犹如从天而降。解晖在敌营中左右冲突,居然斩获甚重,凯旋。那一仗让他成名,天下皆知有解晖者“鸷猛”如此。后周时,北汉刘崇与契丹联军入侵晋南,解晖与枢密使王峻前往迎击。夜半,他再一次发挥“鸷猛”性格,率三千人奔袭契丹军营,契丹兵大乱,如沸腾四溢的粥锅一般,四散而逃。后来又跟随周世宗南征淮南,生擒南唐一位刺史。
进入大宋,为太祖麾下一位步军司令。太祖在北征泽潞李筠时,解晖也立战功,一次战斗中,眼睛被箭矢射中,但仍然如夏侯惇般力战不已。太祖派将南征荆楚,解晖所部水军生擒岳州守军头领以及高级将领十四人,俘虏斩杀数千人。太祖征太原时,在北汉辖境击破敌军,斩首千余人。因功改为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刺史。
这一次太宗北征,派他带领所部围攻隆州要塞,他的部下西头供奉官,负责武装制度的朝廷内部官员袁继忠,武骑军校、军中骑兵队长许均,二人率先登上城楼。
许均身上有八处受伤,但仍在汗血淋漓中,咻咻气喘中,勇战不退,带领部下从城楼杀到城内,擒杀守军三百余人,活捉北汉派遣到隆州前线来的招讨使,也即司令官李珣等六人。
太原已是困兽
袁继忠在解晖麾下,也是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