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第一期有600多学生,而陈赓却被誉为“黄埔三杰”之一。这不是当时学校领导人封的,是被学生们所公认的。他们三人学习成绩出类拔萃,作战身先士卒,各方面起表率作用,是群众自动推举出来的领袖人物。当时人们中流传着个顺口溜:“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这不仅肯定了他们‘三杰’的地位,还说出了他们的特点。
陈赓腿的出名,主要是在那段时间,做了三件突出的事。
1924年11月底,在军校学习了7个月的陈赓,以优异成绩毕了业。此后被留校任第二期入伍生连连长、第三期本科副队长。这时盘踞于广东省东江地区的陈炯明部队叛变,广东革命政府组织东征军,分三路讨伐陈炯明叛军。陈赓根据中共的指示,积极参加了革命军的第一次东征。
陈炯明及其同伙的部队68000人,在英帝国主义的援助下,早就图谋打进广州,消灭革命政府。1924年9月,孙中山准备北伐,主力集结韶关,一部进入江西。陈炯明趁此之机,令林虎所部7000余人,以主力进攻江西南部三南地区,企图切断革命军退路;一部部署于河源地区准备策应;另以叶举、洪兆麟部约8000人部署于惠州、平山之间,企图进犯广州。1925年初,陈炯明乘孙中山北上病重的机会,举兵进犯广州。
在中国共产党支持下,黄埔军校以教导第一、第二团,炮兵营、工兵营、辎重队及军校第二期步兵总队、第三期入伍生第一营组成校军,参加右路军行动,成为东征军的主力,又有共产党人彭湃的农民军配合,进军一直比较顺利。1925年3月12日,陈炯明的林虎部队7000多人忽然向汕头西面棉湖地区反扑,那里的革命军只有1000多人,伤亡惨重。当时蒋介石、何应钦等军事领导人都感到束手无策,十分惊慌。于是周恩来挺身而出,一面命令共产党员率部坚决阻击敌人,自己则亲自登上炮兵阵地,在纷飞的炮火中,指挥炮兵猛轰叛军,并击中叛军指挥部,将其前线指挥官击毙,加上此时援兵赶到,把来犯之敌全歼。此后东征军的进展,势如破竹,击溃了陈炯明部主力,控制了东江地区,取得了第一次东征的胜利。
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消息传来,东征军上下感到无比悲痛。但此时在广州等地的军阀们却觉得机会来临,滇军、桂军的头领们,纠合其他军阀和北洋军阀代表,在香港密谋后,在广州发动叛乱,控制了广州市区。广东革命政府被迫退到黄埔港。
为了扭转危局,廖仲恺于5月13日奔赴汕头,与蒋介石、周恩来和苏联派来的黄埔军校顾问加仑将军会商,决定东征军停止进军,返回广州平叛。
为了摸清敌情,革命军派陈赓先行化装进广州侦察。当时广州已被反动军阀部队控制,作为湖南人到广州去搞秘密活动,极易暴露身份,是极其危险的行为。但是身为共产党员的陈赓,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早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了。
他脱掉军衣,换成一套西装,佩戴了一枚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的徽章出发了。到了广州,雇了一条小船,从沙面北渡珠江,因为他打听到了已经控制了全城的叛军,只在那里留下了空子。划船的是一位渔家姑娘,船到江心,不知为什么,两岸的军队突然隔江打了起来,子弹头“嗖嗖”乱飞,姑娘吓得不敢划了,陈赓再三安慰她,鼓励她,指着说,“看,子弹不是朝我们打的”,“它是打当兵的,不会打我们老百姓”等等,姑娘终于把他送到了对岸。他首先和秘密的革命组织接了头,了解些情况后,就独自走进了广州的闹市区。
在闹市区,陈赓发现几个人正沿街散发反共反苏联的传单,有的一捆捆丢在地上还未拆开。他灵机一动,顺手拣了一些带在身上,没有想到,这东西比通行证还管用,遇到叛军拦路,拿出传单就能通过。经过3天的奔波,陈赓将广州叛军的情况基本查清楚了,并把敌人阵地及火力部署情况详细标在一张广州市的地图上。
返回途中,陈赓经过惠爱中路第一公园时,突然遇到一股滇军,举着“拿获共产党就地正法”的令牌,气势汹汹地迎面走来。他已躲避不及,只得硬着头皮迎上去,但手里已经没有反动传单了。滇军士兵拦住了他,上下打量了一阵,怀疑他是黄埔军校或东征军的人,准备把他押送到南堤八旗会馆杨希闵司令部去。陈赓则指着胸上佩戴的校徽,一口咬定自己是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三年级学生。滇军士兵将信将疑,带他到学校去对证。由于叛军在广州敲诈勒索,贩烟聚赌,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百姓对他们十分厌恶,都希望革命军早日打回来。所以门房老头一见到陈赓,就毫不犹豫地承认他是该校学生,还说“老师正找你哩!”叛军才放了他。
这一次侦察成功,给陈赓带来了声誉。
革命军根据陈赓的情报,于6月12日向叛军发起了进攻。陈赓率领他的连队,冲过珠江,一口气打到北校场,并通过工会中的党组织,动员火车司机逃跑,使上了火车的杨希闵残部,因没人开车而走不动,全部被歼了。
在革命军平定广州叛乱的时候,陈炯明从香港英国政府那里得到了大量军火和钱,还得到了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的30万元军饷及两艘军舰,于是纠集残部,卷土重来,又占据了东江各地,企图利用惠州城的险要地形,与广州的国民革命政府对抗。
这样,又迫使国民革命军于1925年10月1日举行第二次东征。蒋介石任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周恩来任总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师党代表,第一师师长是何应钦。这一次革命军实力比上一次东征时强大了,又有广大人民支持,所以进展很快,却受到了惠州城的阻拦。
惠州城三面环水,一面枕山。城垣坚固,易守难攻。惠州县志上有描写惠州地势的诗:“铁链锁孤身,飞鹅水上浮;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传说自唐代以来,该城固若金汤,从未被攻破过。10月11日东征军扫荡了外围守敌,占领了飞鹅岭,由第二师第四团攻城,由于步、炮不能很好配合,第四团连攻两天,伤亡惨重,果然未能攻破。在议论纷纷声中,蒋介石提出撤军主张,周恩来坚决反对,认为撤军要动摇军心,而惠州城也不是不能攻克的,问题是要改变战术。怎样改变战术呢?在众说纷纭时,周恩来提出:改四面围攻为三面进攻,网开一面,让敌人出逃后聚而歼之。当这个意见被采纳后,周恩来又命蒋先云等组织党团员为敢死队骨干,带头登城。
陈赓这时在第四团当连长,这个团所有的连长都是共产党员,战斗力特别强。战斗发起后,陈赓率领自己的连队,奋力爬梯子登上城头,敌人子弹打中他的右脚,他拔出弹头像没事人似的继续冲杀,浴血奋战到第二天傍晚,敌人主力被歼;顺着“网开一面”的道路逃出城的敌人,也被预伏的革命军歼灭了。
这支陈炯明最精锐的部队被歼后,敌军望风而逃,东征军长驱直入,迅速向潮州、梅县地区前进。蒋介石看中陈赓作战勇敢,就下令调他带领他的连队到总指挥部担负警卫任务。
惠州攻克后,东征军分头前进:第一师沿着海岸线继续东进,于10月20日攻克海丰县城;总指挥部则跟着第三师,作为左路军,沿着东江向广东省东北的梅县方向前进。不料10月27日在五华县西南方向的华阳地区,与叛军的林虎部队主力遭遇。
第三师还没有真正和完全实行党代表、政治部新制度,且整编不久,官兵政治觉悟不高,也缺乏严格的训练。师长谭曙卿又轻敌冒进,在完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仓促应战,由于力量悬殊,战到中午,即被敌军包围,陷入极其困难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