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屏息凝神,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他来到炉火边不顾大火烧伤手的危险,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由于及时抢救,这块桐木经过蔡邕的精雕细刻,最终呈现出盖世无双的美妙音色。于是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由于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称“焦尾琴”。
“东坡醉书”的趣闻从何而来
相传北宋的苏轼在见到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时,借着酒兴创作了一首绝妙的诗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中黑云翻滚、山巅咆哮、大雨如注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雨后的美妙景色,读者仿佛可以看到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的天色,感受到云开日出,诗人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的美好。每一句诗都引人入胜,颇具戏剧效果。当苏轼50岁时再到杭州,又诵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之情。
古代能够以假乱真的书法家是谁呢
你听说过“买王得羊,不失所望”这句话吗?这句话中包含了一个和书法有关的故事。羊欣是王献之的外甥,从小便跟随其学习书法,其楷书似王献之,用功极深,相传其相似程度可以乱真。在南朝的宋、齐间市井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谚语。
当代,我们已经没有机会见到羊欣的书法真迹了。相传北宋《淳化阁帖》中有一《笔精帖》为他所书。相信凭借他的书法功力,传世的王献之书迹中很有可能混有他的作品,只不过我们已经很难辨别了。
羊欣的代表作还有《续笔阵图》,《采古来能书人名》一卷,书中包括秦至晋代能书者69人,将各家擅长的书体悉数详尽,并附有简要的评语,同时辑录了部分书家的逸事异闻,成为后人学习的珍贵材料。
楷书的鼻祖是谁呢
楷书飘逸、美观受到大家的欢迎,你知道楷书的鼻祖是谁吗?楷书的鼻祖是三国时期的魏大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杰出书法家钟繇。相传钟繇一直酷爱书法,他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隶、楷,与王羲之并称“钟王”。梁武帝萧衍评其书法:“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通过查阅古典书籍资料,我们发现史书《书史会要》中有这样的记录:“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从中可见,钟繇是我国书法由隶入楷的创始者,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他的传世作品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还示表》等。
“日费千纸刻苦学书”是哪位书法家
古人练字,日费千纸,可见其用工之深,宋克就是这样一位勤奋刻苦的书法家。明朱国桢《开国臣传》云:“长洲宋克工章草,日费千纸,用笔精妙,祝允明谓其书‘如初筵见三代鼎彝,盖有天授,非人工也’。”可见当时宋克的章草极负盛名。今人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说:“明初宋克以倜傥不羁之才,耽情翰墨,独能腕有魏晋,目无宋唐,所作章草,上追皇(皇象)索(索靖),坠绪重拾,其功非浅。”
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宋克的章草中蕴含着丰富的变化,跌宕险劲,不但将章草深厚古朴的气韵得以展现,还很好地体现了个人的艺术特色。宋克经过千锤百炼终成一代大家,这种刻苦学书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谁被誉为“一字之师”
1935年,著名书画家王一亭先生受虞山某氏之托抄写百花诗。在写到其中一首藤花诗时,误将“茸”字写成了“葺”字。当时有一位客居常熟逍遥游公园的新华艺专毕业生,年仅25岁的金尘僧见到了王先生的笔迹后,毅然提笔写下了一首名为《戏呈白龙山人王一亭文》的诗寄给了这位艺坛老前辈。诗是这样写的:“丹黄甲乙究瑕疵,自昔曾闻一字师;那许紫茸成紫葺,先生想未吟髭。”指出王老先生在抄诗时未经思索细辨就信手写了这个错字。
事隔不久,一首名为《七律·奉酬尘僧先生》的答谢诗送到了金尘僧的案头。这首诗就是年逾古稀的王先生写的,诗中表示了他对这位一字之师的真挚酬谢。其勤奋好学,勇于改过的谦谦君子之心,跃然纸上,不得不令我们钦佩。
郑板桥为何称其书法为“六分半书”
郑板桥的书名很盛,他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艺术创作拥有独到的见解和创作功力,其书法作品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说他怪,不是因为他的字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而是它将传统的书法表现形式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后世学他书法的人称之为“板桥体”,而他自己将其称之为“六分半书”。
据古籍记述,古人称汉代隶书为“八分”(按清代学者包世臣《艺舟双楫》对比阐述“八分”更为贴切,“八分,八宜训背,言势左右分布相背也”),然而,板桥体中有隶书笔意又不完全是隶书,在当时肯定有些人思想保守,不能接受,难免有些微词,于是其称自己的隶书为“六分半书”,郑板桥的字,其章法不拘成法,倚正、大小、宽窄、疏密错落有致,十分生动。可见其字不落俗套,独树一帜。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已是中国书法的一个流派,且为学术界所公认。
历史上被称为“浓墨宰相”的书法家是谁
书法史上,你知道浓墨宰相是谁吗?浓墨宰相指的正是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刚直敢谏闻名于世的刘墉。历史上,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而且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是帖学之集大成者,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相传,刘墉曾经学过唐代颜真卿的楷书,赵孟、董其昌、苏轼的书法,对《阁帖》也有一定的研究,同时他对唐宋诸家和六朝碑版无不临习,擅长楷书、行书,同时也能写榜书和小楷,用墨浓枯相间,书法丰腴淳厚,落落大度,作书喜用浓墨,故世人又称其为“浓墨宰相”。
“淡墨探花”赞誉的是哪位书法家
你知道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淡墨探花是哪位书法家吗?是清代的书法家王文治。相传他12岁便吟诗作书,诗有唐人风范,书学米、董,后法二王,喜用淡墨与喜用浓墨的刘墉成鲜明对照,其书名与刘墉齐名。
因为王文治在乾隆三十五年考中探花,作书时墨色以淡为主,所以时人称他为“淡墨探花”、“淡墨翰林”。通过他的艺术作品,我们不难看出王文治忠实地秉承帖意,其书用笔转少折多,以折为主,显得果断有致,干净利落,无传统帖学的流转圆媚与轻滑。笔画妩媚动人,又俊爽豪逸,风神萧散,他的行书作品《待月之作》清妙妍美,俊朗疏秀,可见其晋唐功底深厚,不愧为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
自称“四明狂客”的书法家是谁
相传,一天有位86岁的老人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忽然住到了上帝的居所。醒来后,他认为那感觉真好,就给当朝皇帝唐玄宗上了个折子,请求唐玄宗放他回家乡绍兴做个道士,并请求把自己在绍兴的家也改成一座道观,最好叫“千秋观”。唐玄宗看了折子,很爽快就答应了,并且还多加了一条批复,把绍兴附近的“镜湖”和“剡溪”其中的一截赐给了他,专供他钓鱼、砍柴。这待遇可真丰厚,而得此待遇的人,便是“四明狂客”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首《回乡偶书》,让我们感受到贺知章的天真童趣。贺知章晚年自称“四明狂客”,他与李白为忘年之交,与张旭的行状也是甚为相似,旧唐书载其“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可见,“四胆狂客”这一自称名不虚传。
“扬州八怪”因何得名
你知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两句诗词吗?从诗句中我们不难发现,扬州的美好自古以来就被天下人津津乐道。一说到扬州八怪,就不得不说说历史上的扬州。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古代扬州成为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交通便利带来商业经济的活跃,扬州在唐代成为“东南第一大都会”,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到了清代,盐业尤为兴盛,扬州愈加兴旺。清代帝王热衷“微服私访”,富商巨贾也标榜风雅,扬州书画艺术随之崛起,有“海内名士,半在淮扬”之说。
扬州八怪便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其实“八怪”不止8人,最多时有15人,他们的画风特立独行、不入正统,因此以“怪”著称。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他们较早地推动了艺术商业化,把文人画与当时市民阶层的需求、市民阶层偏爱的题材相结合进行创作。比如郑板桥擅长画竹、题字以“乱石铺路”闻名,金农则以“漆书”独树一帜。
岭南画派有怎样的艺术风格
历史上有无数画派,你知道岭南画派的艺术风格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岭南画派原称为“折中派”,这一画派是中华民族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民族绘画流派。岭南画派的创始人,被誉为“岭南三杰”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的杰出绘画艺术活动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形成和发展。
岭南画派以岭南三杰为代表,他们主张吸取古今中外尤其是西方绘画艺术之长以改造传统国画,使之朝着现代化、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而提高审美教育效能的一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流派。他们通过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形式呈现作品,以达到是通过艺术美的陶冶来“改造国魂”的目的。
《清明上河图》是谁的作品
2008年奥运会,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又着实火了一把,可是你知道这幅作品为什么得到了如此高的评价吗?《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作者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创作长卷风俗画,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意态而莫可数记,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作者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画中人物500多个,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实为尚品。
该图通过对世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
明代“吴门四家”是哪几位
明代的“吴门四家”在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们分别是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
四人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各有千秋,其中沈周、文徵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北宋山水画的传统;唐寅对画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他们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人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但除沈周、文徵明有师承关系外,唐寅、仇英各有风格。因此“吴门四家”(“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四位不同风格的大家,并非一个画派之称。
墨竹热潮从何而来
生活中,人们总喜欢在家里的大厅中挂上一幅墨竹,以显示主人高尚、清雅的艺术品位,然而你知道墨竹的热潮从何而来吗?
墨竹起于唐,盛于宋,光大于元,历代都有高手佳作,至今长盛不衰。“中国墨竹”早在绘画中就被专立一门。北宋中叶,文同和苏轼以墨竹为绘画题材,创立了湖州竹派。元代在历史上形成一股墨竹热潮,推动墨竹创作向形式的完美化、技法的规范化、风格的多样化方面发展。如李衍的法度谨严,管道升的清秀纤细,王蒙的纵横淋漓,顾安的风姿潇洒,柯九思的笔墨苍雄,倪瓒的逸笔草草,吴镇的劲简,都使墨竹的造型、寓意、气度韵致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明代的墨竹笔力劲健,墨色焕发,各有风格及特色。可见,人们对墨竹的喜爱从古代就开始了。
中国画坛的“四大名僧”都是谁
在我国的画坛中,有四大名僧独领风骚,风格鲜明。他们是明末清初画家石涛、八大山人、石谷、弘仁。他们四人都托迹蚕、禅门,削发为僧,在思想和艺术上又很接近,美术史家称他们为当时画坛的“四大名僧”。
“四大名僧”都擅长山水画,各有其长,独具风格。在绘画创作上,他们力求发挥其创造性,反对摹古,吸收精华寻求新意,他们的特点分别是: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八大山人之画,苍古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他们的独特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以及后世影响很大。
《兰亭序》被公推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缘由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然而人们为什么认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称号应该给《兰亭序》呢?在没有印刷术的年代里,人们只能用手来临摹优秀的字帖,虽然描摹十分费时费力,但由于唐太宗对王羲之的《兰亭序》喜爱至极,仍然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摹写数本,其真迹唐太宗更是爱不释手,死后也要求将其殉葬昭陵。由于《兰亭序》备受唐太宗厚爱,“天下第一”的行书美称自然非它莫属。
同时,《兰亭序》在魏晋玄学和士人清议、品藻人物以及两汉儒家经学崩溃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彻底摆脱了几千年书法附庸于文字的从属地位,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作品。
古老的西泠印社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对书法艺术爱好者来说,西泠印社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发起创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
西泠印社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南麓,其中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西泠印社中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致互相映衬,构思布局极为精巧。1913年,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盛名之下,精英云集,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此后20余年,西泠印社迅速发展,声望日隆,逐步确立了海内金石书画重镇的地位。
瘦骨嶙峋的“柳体”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呢
喜欢书法的同学们一定都知道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他博览群书,对《诗经》、《尚书》、《春秋》、《左传》、《国语》都很有研究。他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对真、行、草三体都有很高的造诣,以楷书最为著名。他初学王羲之,继学欧阳询、颜真卿、终于融合诸家笔法,独创一格,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体书派,史称“柳体”,对后世影响很大。
柳公权最负盛名的著名碑刻有《玄秘塔碑》,此碑为他64岁时所书,笔画刚劲,可谓是表现“柳骨”特色的佳作之一。还有一个碑刻是《神策军纪圣德碑》,也为柳公权晚年所书,笔画丰腴,神完气足,非常精彩。实为后人学习、临摹的典范。
“文房四宝”是指哪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