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化器官上看,婴儿口腔黏膜柔软,面颊部脂肪发育较好,舌短而宽,有助于吸吮乳头。
婴儿的胃贲门(胃的进口)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关闭作用不强;幽门(胃的出口)肌肉发育良好,但由于植物神经调节功能不成熟,易紧闭,在吸饱奶后略受震动或吞咽过多空气,都容易吐奶。新生儿及婴儿阶段,胃容量甚小,婴儿每次哺乳量容易超过胃的平均容积,哺乳量过多,容易引起呕吐。婴儿胃的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异,水为1~1.5小时,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
婴儿肠管总长度为身长的6倍(成人为4.5倍),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
从消化的另一个系统——消化液上看,新生儿的唾液腺发育不全,唾液分泌量较少,3~4个月时,唾液腺逐渐发育完全,唾液分泌量增加,淀粉酶含量增多,消化淀粉的能力增强。
婴儿的胃液成分与成人基本相同,有胃酸、胃蛋白酶、胃凝乳酶和脂肪酶。婴儿的胃液分泌机能,与成人相比,明显不全,但完全能消化人乳。婴儿的胃蛋白酶有凝乳作用,可使乳汁凝固,有利消化。
肠消化液内有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肠液从婴幼儿时起,已含肽酶、乳糖酶、麦芽糖酶、蔗糖酶和脂肪酶等,加上胆汁的乳化作用,使食物消化完全。食物经过小肠,除了不能消化的部分外,都已分解成为最简单的物质(氨基酸、单糖、甘油、脂酸等)而被吸收。
至于1~3岁的幼儿消化系统也比较娇气,需要在饮食上作出必要的照顾。3岁之后的儿童的消化系统已渐渐接近成人,但是在营养上也有特殊之处,应予以注意并加以调解,使儿童得到合理、完善的饮食。
不宜给婴儿断奶的情况
婴儿如有以下情况不宜断奶:
该婴儿从未添加过辅食,消化道对断奶后食品没有适应的能力,如果采用突然断奶会给婴儿带来不利,引起消化紊乱、营养不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婴儿患病期间不应该断奶。断奶时母婴的身体都发生变化。小儿患病时,再加断奶,将使病情加重或造成营养不良。
炎热的夏天不宜断奶。夏天天气炎热,小儿消化能力差,稍有不慎,就可以引起消化道疾病,故不应断奶。
乳母月经来潮时的哺乳
产妇在产后月经的恢复是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恢复的时间有早有晚,早的可在满月后即来月经,晚的要到小儿1岁后才恢复。不论月经在什么时候恢复,都不是断奶的理由。
一般来说,产后月经的恢复与母亲是否坚持母乳喂养有一定关系。哺乳时期越长,吸吮乳头的次数越多,或婴儿越大刺激乳头的吸吮力越强,都有利于血浆内催乳激素的水平增高,这对抑制月经恢复最能起作用。如果较早停止哺母乳,血浆内催乳激素的水平降低,抑制月经的作用减退,月经也就很快恢复。
月经来潮时,一般乳量减少,乳汁中所含蛋白质及脂肪的质量也稍有变化,蛋白质的含量偏高些,脂肪的含量偏低些。这种乳汁有时可引起婴儿消化不良症状,但这是暂时的现象,待经期过后,就会恢复正常。因此,无论是处在经期或经期后,都无须停止喂哺,还应坚持一定阶段的母乳喂养。
日常照料
看护孩子要仔细
孩子会爬会站以后,危险就增多了。他会在小床里转来转去,会从车里爬出来翻到地上,摔重了会留下终身残疾。孩子的床要有护栏,孩子在车里不能离开人,有时发生事故就在一瞬间。孩子和父母睡一床,孩子要睡里边。把孩子放在大床上,光靠用枕头和被子挡是挡不住的。
小粒的食物不要给孩子吃,也不要让孩子拿到这类食物。有时妈妈抱着孩子一边聊天一边吃花生,很容易让孩子拿到一颗放进嘴里。花生吸进气管造成婴儿死亡的事常有发生。
孩子烫伤的机会也增加了,饭桌上一桌饭菜,孩子一把抓住台布,就可能把饭菜扣在孩子身上。妈妈烫完衣服把熨斗放在一边,没想到孩子会去摸上一把。热水瓶放在墙角,或是一杯热水都能造成小儿的烫伤。有人把热粥的锅放在墙角,不想孩子坐进去造成烫伤。
家里的水缸、水桶、鱼缸、澡盆都对孩子造成威胁。妈妈给孩子洗澡时去接电话,把孩子单独放在澡盆里,澡盆的底是滑的,孩子一滑就可能出危险。孩子扒着水桶往里看,脚底一滑就能头朝下栽进水桶。
小儿不能吃冰棍、糠葫芦,也不能自己拿筷子和勺,一旦戳进去,会造成严重伤害。
现在薄的塑料袋在家里到处都是,孩子如果抓到塑料袋,有可能套在头上造成窒息。妈妈要把家里的塑料袋收好,不要让孩子拿到,曾有一个孩子端起装着玉米面的小盆,因站不稳,在往后摔的时候将盆扣在脸上,张口一吸,将玉米面吸进气管窒息而死。
做妈妈的一定要心细,要处处呵护自己的宝宝,容不得有丝毫的闪失。
教宝宝学爬
孩子开始学爬。开始时看着像爬实际是往后倒,再过一段就不往后退了,但还不会往前爬,而是转,然后才会往前爬。如果七八个月时赶在了冬天,因为孩子穿得多,可能学得慢一些。另外胖孩子显得笨一些。
乳牙萌出前
小儿在6个月左右开始长牙。乳牙萌出前几天孩子可能会有一些异常的表现,如:哭闹、口涎增多、喜欢咬手指和硬的东西、睡眠不好、食欲减退等表现,有的还有低热、轻度腹泻、局部牙龈可以充血、肿大。一般来说,以上现象持续3~4天,乳牙就穿破牙龈萌出了。
这个时期的口腔保健主要由母亲来完成。在喂奶以后和晚上睡觉以前,母亲用纱布蘸温水轻轻地擦洗孩子的口腔黏膜、牙龈和舌面,除去附着在这些部位的乳凝块,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当然,母亲在为孩子做这种口腔擦洗前应该认真的洗手,长的指甲应剪短,擦洗的时候动作要轻柔,不能损伤小儿的口腔黏膜。
这种哺乳外的口内刺激,可以使母亲对孩子口腔内乳牙萌出的情况有及时的了解,对小儿的牙龈形态有所认识,同时也可以增强小儿大脑的感受性。
婴儿腹泻的家庭护理
一岁以内的婴儿,腹泻发病率很高。这是因为婴儿消化功能不成熟,发育又较快,所需热量和营养物质多,一旦喂养或护理不当,就容易发生腹泻。
常见的腹泻原因有:进食量过多,或次数过多,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喂的质量不当,使食物不能完全被消化;或喂养不定时,胃肠道不能形成定时分泌消化液的条件反射,使肌体消化功能降低等。总之,不合理的喂养是婴儿腹泻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食物或用具污染,使婴儿吃进带细菌的食物,引起胃肠道感染也能引起腹泻。当小儿着凉,患感冒、肺炎等疾病时,也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
如果小儿腹泻严重,伴呕吐发烧、眼窝凹陷、口渴、口唇发干、尿少,就说明已经引起脱水了,应该去医院输液治疗。为防止小儿脱水,应在小儿腹泻次数较多时,适量减少饮食,甚至禁食,使胃肠道得到休息。同时,口服补液盐或自配糖盐水、盐米汤,少量多次,以防止脱水发生。
患腹泻的孩子要注意腹部保暖,以减少肠蠕动,可以用毛巾裹腹部或热水袋热敷腹部,同时让婴儿多休息。排便后可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臀红发生。
维生素D中毒
维生素D是用于预防和治疗佝偻病及低血钙的有效药物,常用的维生素D制剂有:鱼肝油(又称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D2,维生素D3,维丁胶性钙等。有的家长误将维生素D认作营养药,大量、长时间地给孩子服用,造成小儿维生素D中毒。有的孩子患佝偻病,家长治病心切,在长期口服维生素D的基础上,又增加注射维生素D,更易造成中毒。
一旦发生维生素D中毒,孩子会出现发烧、厌食、消瘦、多饮、多尿及贫血等症状,长期慢性中毒还会使脏器及软组织钙化,影响孩子体格和智力发育或留有后遗症。
所以,给孩子服用维生素D制剂,一定要遵照医嘱,不可随便增加药量,防止中毒。
孩子缺钙的表现
我国的孩子缺钙的很多,佝偻病是幼儿的常见病。这种病与母乳喂养不完全,对日光接触不足及维生素D摄人不足有关。家长都很担心自己的孩子缺钙,缺钙的孩子有什么表现呢?
(1)佝偻病从孩子出生后3个月就可发病,患儿出现的症状不是骨骼的发育异常,而是表现为多汗、易惊、枕秃、夜啼等。
(2)缺钙的小婴儿可出现乒乓球头,用手指按压孩子的颅骨,有按乒乓球的感觉。
(3)7~12个月的孩子,缺钙可出现串珠肋,肋骨前端与肋软骨连接处出现圆形的隆起,好像串珠。
(4)6个月以上的孩子缺钙可见手腕、脚踝处有骨性环隆起,好像手镯和脚镯。
(5)8个月以上的婴儿发生佝偻病,骨样组织增生,颅骨及顶骨两侧对称性隆起,医学上叫“方颅”。
(6)鸡胸也是佝偻病的一种表现,患儿肋骨内陷,胸骨向前突出,使孩子胸廓前后径大于左右径,好像鸡的胸,多见于11~25个月时。
(7)患儿囟门闭合晚于正常儿,正常小儿前囟在10~15个月闭合,而佝偻病患儿晚于20个月闭合。
(8)孩子会站立和行走后,家长会发现缺钙的孩子出现两足并拢时,两膝不能靠拢的情况,这是“O”型腿;还有的孩子两膝并拢时,两踝不能并拢,这是“X”型腿。
孩子出现以上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诊断为佝偻病后,家长不要随意给孩子补钙,要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制定方案,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