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展基地建设,培养特长教师
(一)开展基地建设
学校特色品牌是在学校结合本校实际,长期坚持并发展自己的特色,并积极地将特色内化,成为稳定的办学价值观和特质,并以成熟独特的教育个性和管理个性表现出来,使得学校的各项活动都蕴含和体现了学校的特有精神。它要求把办学理念物化为学校的环境,将特色渗透到学校文化中,这样既诠释了办学理念,又使学校的环境建设有了重心。身在校园,能够让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办学风格扑面而来,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体会至深。
学校为确保特色教育与活动的正常进行,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配备艺术教学器材、图书、音像资料及开展各类艺术活动。为了把学校已有的夏衍广电艺术特色项目做大做强,学校在校园的东南侧建一个建筑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的三层楼的“夏衍艺术中心”,内设演播厅,录音棚,夏衍电影、文学作品展览馆,夏中校史室,为学校特色项目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学校与省内艺术院校合作,成立夏衍艺术团(在原有社团基础上建立学校合唱团、舞蹈队等),聘请专业的专家做指导教师和顾问,有重点的创作和排练相关短剧,特别是夏衍作品的短剧及课本剧,积极参加省市各种活动,提高艺术团的知名度,为学校构建以“夏衍精神”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积淀更多的文化底蕴。使夏衍的艺术魅力能在学生心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特色项目一经选定后,需要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发展性。所谓稳定性,是指这些特色在时间上要经得住考验,在空间上要具有较深远的社会影响力。所谓发展性,既是指这些特色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在同类学校中显出优势,也是指不断开辟新的特色项目,以永葆学校旺盛的活动。
如何让特色进一步发展?学校与传媒学院合作建立媒介素养培养基地。让全体学生接受正规的媒介素养的培养,具备初步的媒介方面的知识,对各种媒介的鉴赏和初步的判断能力。学校成立了由一名副校长主管,研训处具体负责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教室,添置多媒体和音箱以及可以拆卸的课桌,为媒介素养课的开设提供物质保证。在高二年级开设了“广播电视新闻”、“编导”、“编剧”、“摄影、摄像”、“制作”、“录音”、“灯光”、“动漫”、“化妆”、“表演”、“广告”、“信息与网络”等课程,每周一节纳入到学生的校本选修课中,考核合格后可以记学分。媒介素养课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也使学生学会有选择地吸收信息,有效利用信息。同时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在更多的学生中普及了学校“文学艺术”特色。
(二)培养特长教师
综观具备办学特色的学校基本上都和学校具有特长教师有关。有的是因为具有奥数教学特长的教师,因此在奥数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的是因为有一批书法爱好的教师,使学校形成了书法教学上的特色。因此学校特色依赖于特长师资队伍,特长师资队伍支撑着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延续。
学校通过外聘专家和学校培养不断提高艺术师资力量,力争每一位教师都应有一技之长。使一专多能的教师在教师比例中快速增长。学校支持和鼓励学校的原有的艺术教师参加专业进修,并为他们创造条件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艺术培训,提高他们专业水平。借助媒介素养基地的建立培养专业教师:选派具有相应特长的教师跟班上课,学习传媒学院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并在传媒学院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消化,经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后,重新备课,并在指定班级内讲授媒介素养课,经过几轮的培训后成为合格的媒介素养专业课教师。学校长期聘任浙江传媒学院的教授为兼职教师给学校广电艺术班学生上课,也为其他学生开设不同形式的讲座;聘请部分节目主持人和剧团演员辅导学生开展各类兴趣活动,使学校特色建设具有保障。
三、依托“夏衍”资源学校的特色品牌初步形成
本书第二章阐述:特色学校不仅要办出特色,而且还要办出成果,如果不能提高学校的育人成效,那有再多的、再明显的特色也是没有价值。事实上,特色学校品牌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是一个终点。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品牌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表现形态的变化,而且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一个由局部向整体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学校特色化。即:实现学校独特的整体风格和出众的办学成果的过程,就是学校特色化,也叫特色学校的形成或创建。
通过实践,个性张扬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发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有了提高,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的奖级在提升,数量在增多;学生社团更有人文特色;学生特长、学校特色更加凸显,且得到社会认同。
(一)学校特色项目成果斐然
学校部分教师集体编写了《走近夏衍》一书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杭州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挖掘名人资源创建文化名校》成果荣获市三等奖,《普通高中艺术特长生的心理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荣获区三等奖,2008年被评为首批江干区首批艺术特色学校、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首批艺术特色学校。
(二)特色班硕果累累
郭某等同学创建的校园乐队受到钱江晚报特别报道,马某同学在杭州市中学生英语一分钟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沈某同学、张某同学等在杭州市中学生课本剧会演中获得一等奖,张某同学还获得最佳女演员奖,学生沈某,至今已拍摄三部电视短剧,并在钱江电视节目中播出。一些以文化课成绩很难考上大学的学生,顺利地进入了大学,完成了学生与家长的心愿。如学生乔某,入学时的文化课成绩为352分,离市普高录取分数线380分,相差28分,最后顺利地进入浙江传媒学院。
学生丛某,入学时的文化课成绩为352分,离市普高录取分数线380分,相差28分,最后顺利地进入杭师院钱江学院。近三年高考中,考上艺术类学校分别为75.5%,56.3%,50%,录取的学校也越来越好,08届学生周某同学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录取,李某同学被中国传媒大学双语播音系录取,周某同学被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专业录取,冯某同学被浙江传媒学院文艺编导专业录取,叶某同学被浙江工业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录取……而且“广电特色班”学生升学专业得到扩大。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对于进入学校“广电特色班”的学生更需要在文化课以外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广电专业,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在开设播音主持、文艺编导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表演艺术、摄影摄像、传媒美术等专业,让学生有了多种选择,提高了学生高考术科上线率。从统计学生升上大专、院校所读的专业来看,涵盖了我们所了解的绝大部分专业,证明了学生的特长发展。
学校广电艺术特色在社会上的反映也日趋看好,每年在广电艺术特色班自主招生中,报名人数火爆,近三年录取与报名人数之比分别为1∶5.4,1∶8,1∶10。
(三)学生社团更有人文特色
学生会牵头成立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涉及方方面面。社团活动已经进入到富有人文特色的新阶段,许多社团都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需要而建立的。《**剧社》、《扬帆文学社》、《**漫画社》、《**天文台》、《**俱乐部》等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校报、校刊也主要由学生编辑出刊,在师生中深受欢迎。现在的社团是先由组织好,再请教师指导,完全改变了由教师想好,再通过动员、贴广告招兵买马,来落实学校的任务。现有学生社团十六个,参加的学生数达583人,参加社团的学生占全校的58.9%。
(四)学生文学、艺术素养得到提高
夏衍剧社被评为杭州市优秀学生社团,自编自导的节目《奋争》、《砝码》、《洗脚》、《二丫》、《芬芳野百合》、《绽放的花季》等获得省、市优秀奖。《特别采访》获优秀课本剧,并由中央电视台节选。如2007年高考考上本科的方某同学四年前进入学校,因怪家长没有安排好学校、加上自己偏课及早恋原因,成绩下降较快。中途转学到某区重点中学,就读一个学期后效果依旧,转回本校后留级一年,又因讨厌高考制度去找市教育局,反复多次仍然没有太大改观。但方同学的优势是文科类,学校就利用他的这个资源优势让他任文学社的副社长发挥其特长,配备一名语文老师结对指导,并将他的文章送评获省环宇杯征文获一等奖,这一成功树立了他的信心,学习成绩也有了质的飞跃,最后由一名留级学生成长为杭城内的大学本科生。
“任何一种真正的学校特色,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学校自诩的,也不是靠有偿新闻‘加工’出来的,而是货真价实,有目的、有计划、有过程、有成果,经得起检验的。”夏衍中学《依托夏衍资源打造学校特色品牌的实践与探索》证明了这一结论。
特色是学校办学的抓手,但不是办学的目的;品牌学校一定有它的特色,正是这些特色才使它产生较大的影响力;特色学校品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在有关高等院校的帮助和支持下,学校的广电特色品牌已初步形成,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社会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在广大百姓中只要一提起广电特色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夏衍中学,说明这些年学校特色发展所走过的路是正确的,特色探索是有价值的,得到老百姓的肯定,成效比较显著。
每所学校只要根据本校实际寻找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挖掘自己存在的潜力,并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结合教育规律,跟上时代的步伐,特色建设一定能够成功。
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地深化特色,长期不懈的完善特色,学校特色一定会成为学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