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特色学校品牌的构建与形成
学校特色实际上是学校长期文化积淀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特色学校品牌建设需要有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项目的支撑,需要有和谐文化环境的衬托。特色学校品牌建设首先要明确打造什么样的“品牌”,其次要明确怎样打造。本节将以夏衍中学依托“夏衍”资源,围绕特色项目、特色学生、特长教师以及特色活动,打造学校品牌的实践探索为例,阐述特色学校品牌的构建与形成问题。
一、特色学校品牌的选择与定位
****中央、******于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的下发,给广大学校的教育实践发展,使各个学校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各自搬出自己的教育特色,形成鲜明的个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指导和导向,随着《纲要》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贯彻实施,各类学校越来越重视特色的作用,并千方百计地发掘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以此增加学校的竞争力,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特色项目的选择与定位是特色学校品牌建设的第一步,加强对自身条件的全面认识,建立良好的目标定位,对于学校特色、品牌的形成至关重要。在特色的形成方面,有的学校可能之前已经具备了某种学校发展的特色,比如体育运动的特色,艺术教育的特色,创新活动的特色等,这些学校需要将这些特色进一步深化、细化、内涵化,走出真正的素质教育的特色来。而大多数学校并没有一个现成的可供选择的特色,往往需要学校进行选择、筛选提炼,这就需要将学校长期形成的或近期的成果进行总结与梳理、比较。
特色项目的选择与定位要遵循客观原则。世界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只能在尊重客观性的基础上进行,学校的特色选择必须建立在本校实际的基础上,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特色的选择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要使特色能够较长时间、有活力地存在下去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学校的特色应该来源于校本文化的长期积淀,每所学校都有自身的特殊的实际情况,特色的建立必须依赖于对学校传统的正确认识,而创建学校特色品牌的过程则是在深入挖掘基础上的特色扩张。学校的特色不可能是外界赋予,只能是由它的历史发展的积淀和自身资源优势等内在条件决定。特色的选定决不能简单地把别人的特色照抄过来,因为特色学校的创建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持,别的学校的特色不一定适合自己,特色学校的创建必须建立在本校的实际上,真正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来确立学校的特色。
特色项目的选择与定位要注重务实原则。特色学校的品牌建设中,务实原则是一个指导行动的基本原则。务实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特色学校的品牌建设是一个过程,过程性是其基本的一个特征。世界是个过程的集合,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存在的,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特色学校的品牌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探索过程,期间会遇到各种挫折,会走不少弯路。其次特色学校的品牌建设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其目的是实现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它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绝对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或者搞运动式的跟风、作秀,否则,最后受害的只能是学校自身。
2002年10月,原“杭州市朝阳中学”更名为“杭州市夏衍中学”。更名后,学校紧紧围绕“弘扬夏公精神,创建文化名校”这一目标进行办学特色的探索和建设。
开展了特长生导师制探索,但只是选取少数体、艺尖子生,选派有特长的教师给他们开小灶,认为只要能在一些比赛中获奖,就以为功德圆满。一段时间实践下来,学校在“文学、艺术”特色创建中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作为学校特色品牌还有较大的差距。其实,一所学校要在某个方面形成一定的特色,在某些方面出一些成绩是并不难,但学校特色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改造才能形成,我们不能因为某几个学生取得了好的成绩,开展了某些独特的实践活动等就说形成了学校特色。
特色学校品牌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特色的挖掘、发展是建立在对本校的实际情况的准确定位和把握上的。不论发展何种特色,采取何种途径和手段,其最终目的必须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决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特色不是目的,培养合格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学生个性的完善和人生的完满,才是特色学校品牌建设的宗旨。
于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学校拥有的“夏衍”资源,确立了“依托夏衍资源,打造文学、艺术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发展目标。并以探究夏衍精神为主线,对既有的“夏衍”资源进行开发与梳理,进一步挖掘夏衍做人、做事教育价值;以文学艺术教育为突破口,通过举办广电特色班、开展各类学生社团活动、举办夏衍艺术节,努力创建具有“文学艺术”特色的文化名校。让夏衍中学名副其实,让夏衍的品牌在一定的范围内有较高的知名度。
发展学校特色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卓越与不断成长的过程,只有充分认识学校目前的现状,明确发展方向,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学校完全可以实现特色发展的目标。为了落实“文学艺术”特色的建设,使特色更加凸显出来成为品牌,学校制订《特色学校创建规划》。
【附】特色学校创建规划
一、指导思想
加强特色项目建设,积极创建特色学校是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确保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和生长点;是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迭现学校鲜明个性拓展办学境界的立足点。为此学校以探究夏衍精神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以夏衍艺术节为平台,以广电特色班为龙头,以大多数学生参与为标志,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创设人文校园为目标,努力创建具有“文学艺术”特色的文化名校。
二、具体目标及措施
1.挖掘文化名人“夏衍”的精神内涵
——阅夏衍人生读夏衍作品
①参观夏衍故居②与夏衍子女亲属座谈③听专家讲座④读夏衍自传⑤读同时代人回忆夏衍的文章 ⑥阅读夏衍留下来的浩瀚的文学作品⑦看夏衍编剧的电影
2.编写以“感悟夏衍亲近夏衍”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以初一、高一年级为实验对象开设校本课程选修课。跟踪调研选修课实施过程及形成的成果。校本课程内容:上册《亲近夏衍》,下册《感悟夏衍》。
3.以“弘扬夏衍精神、提升人文素养”为宗旨组建校园文化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拟建社团:夏衍研究社、夏衍文学社、夏衍戏剧社、夏衍书画社、夏衍合唱团、夏衍广播站等。
活动项目:朗诵、演讲、辩论赛、读书活动、影评写作、作文竞赛、绘画书法竞赛、摄影竞赛、主持人大赛、校园剧的创作编排及演出、大合唱、综合性文艺会演、主题班会。
4.与浙江传媒学院合办广电特色班
5.校园环境建设
①绿色、幽静、宜人、和谐的自然校园环境。
②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人文校园环境。包括夏衍雕像、夏衍生平事迹展示厅、科技长廊、宣传橱窗、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校训、学校寄语、夏衍陈列室、校史室、图书馆、阅览室、书画室,等等。
6.课题立项研究。实施《挖掘名人资源打造人文校园》——杭州市夏衍中学创建校园特色文化的研究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03年9月-2004年7月)
挖掘文化名人夏衍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渗透到校园环境建设及以学生为主体的各项活动中去。
1.组织本校部分教师编写校本课程。
2.聘任社团指导老师,在学生自愿报名参与的基础上组建各个社团,制定出各个社团的规章制度及学期或学年活动计划。
3.以文学社、戏剧社、书画社等各个社团为主要发起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出每月一次的全校性竞赛活动或社团活动成果展示。
4.发动全校师生对校园环境的规划和建设提出建议,学校在充分论证后吸纳合理化建议对校园环境进行规划与建设。
5.课题:《挖掘名人资源打造人文校园》(杭州市立项)
——杭州市夏衍中学创建校园特色文化的研究
6.筹建广电特色班。
(二)深入阶段:(2004年9月-2006年7月)
让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制度化、深入化、特色化。
1.由语文教师负责在初一、高一年级开出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程选修课。
2.跟踪各个社团的活动质量,指导老师撰写阶段专题报告;以艺术节的形式展示各个社团的活动成果。
3.加强与传媒学院联系,办好播音主持与文艺编导特色班。
4.聘请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到校讲学,举办“阳光大讲坛”。
5.全员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人人有爱好,部分有特长的良好氛围。
6.校园环境建设能充分体现人文校园的理念,富有艺术特色。
(三)成熟阶段:(2006年9月-2008年7月)
在前两个发展阶段基础上,形成夏衍中学“人文校园”的校园特色文化。
1.“人文校园”的理念渗透于整个学校工作之中,包括校园环境建设,学科教学、学校德育工作、学校的管理工作,等等。
2.校本课程实施的调查反馈。
A.面向学生的调查。(设计调查表、学生座谈会)
B.面向教师的调查。(写出授课心得或提出对校本课程的修改意见)
3.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具体表现在:有真善美的生活态度,有健康高尚的情操;有高雅的情趣和较高的审美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热爱;人人有爱好,部分有特长,并能得到社会肯定。
4.能向外输出“人文校园”创建的成果,参加对外演出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竞赛活动等。
5.深入进行立项课题研究,在创建“人文校园”的过程中,有丰富的资料积累,最终形成“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
6.建设夏衍艺术中心,筹建夏衍陈列馆和校史室。
7.探索“广电特色班”的办班模式,让“文学艺术”成为夏衍中学特色品牌并得到社会认可,在江干区乃至杭州地区产生良好的影响。
二、特色学校品牌形成的实践探索
在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学校形成了某方面的特色;实践者不断反思自身经验,深化对教育的理解,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形成某种教育品格;实践者的教育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积淀成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并“化成”学校的生活方式,转化为学校的传统;整体育人环境的优化,学校教育成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夏衍中学在文学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走在了同行、同地区的前列,但是,要成为品牌还需要学校紧紧抓住文学艺术教育的特色,深入挖掘文学艺术教育的内涵,并结合自己学校的传统,将文学艺术教育的内涵和真谛融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中,以文学艺术教育为抓手,通过“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以核心带全局”的做法,使文学艺术特色作为一个引领学校发展的新的引擎,在艺术教育的展开中,求得全校整体的持久的特色发展。近年来,夏衍中学在这方面做了如下方面的尝试。
(一)编著《走近夏衍》校本教材,挖掘夏衍教育资源
首先,特色学校的形成以文化为根基。在长期的发展中,基于其不同的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环境、资源状况等因素,每一所学校都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一所学校的特色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寻传统、发展传统、丰富传统的过程;一所学校的发展史,也是不断适应所处环境,形成内外关系和谐相处的传统的历史;真正的学校发展,只有在对学校传统深入的分析和把握中才能取得,没有对学校传统的准确把握,特色学校的创立便建立在一个非坚实的基础上。恩格斯说:“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派别,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夏衍1900年出生于钱塘江畔,是“五四”以来最负盛名的电影作家、戏剧作家、报纸专栏评论家、报告文学和杂文作家、外国文学翻译家、中国革命文艺运动杰出的活动家、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先驱者和开拓者,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现代文化巨匠。
夏衍身上具有的民族精神首先体现在他始终苦苦追求着中华民族的昌盛,寻找着为最广大的人民谋幸福的道路,对中国革命事业怀有坚定的信念。从少年时代起,他便无时不刻在探索着救国拯民之路。在历经狂风暴雨的斗争实践后,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27年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危难时刻,他义无反顾地走进中国共产党行列,从此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辛的革命生涯。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面对左翼文化组织遭到破坏的严峻形势,他与周扬等人开始重建地下文委,四处联络文化界爱国人士,发起并推动了在电影、音乐、戏剧、美术等各界的救亡运动,许多进步影片如《桃李劫》、《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许多爱国歌曲,唱响了上海滩,更唱响了大江两岸、长城内外。即使后来在“****”中他经历磨折和苦难,仍然拄着拐杖,四处奔走演讲。在视力几近于零的情况下写了回忆录和大量批判极“左”路线和推动改革开放的评论、杂文,满怀信心地为人们构筑对民族的信念和希望。